​本文筆者爲大家講述了文案高手寫文案時最常用的六種思維,這六種思維也都是文案新手容易入的坑。

有的人做了3,5年的文案,還是小白一個。而有的人短短1,2年的時間,卻可以成爲文案高手。

爲什麼?

我總結了一下:第一種人是感覺驅動行動,而後一種則是思維驅動行動!

什麼是感覺驅動行動?

可能平時也努力學習,甚至花錢報名各種文案課程,看到別人寫的好文案總是羨慕不已。當自己自己拿筆時,就變得毫無頭緒,寫文案完全憑感覺,碰運氣。你要問他爲什麼沒有頭緒,他甚至會告訴你:“沒有靈感”(ps:拜託,寫文案又不是寫歌,要啥靈感)

寫10篇文案,可能真正能用的也就1-2篇。

時間久了,老是得不到肯定,也就沒有信心了,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那什麼又是思維驅動行動呢?

凡是都喜歡琢磨,看見別人寫的好文案,首先不是羨慕,而是鑽研對方背後的思考邏輯,然後總結成自己的思維方法論。

再用自己總結方法論去指導行動,寫10篇文案,會有8,9篇都是精品。

時間久了,總結方法論越來越多,終於有一天串成了一條“線”。

從這條“線”的一端提溜起來,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原來自己之前總結的所有方法論都拴在了上面。

無形之中,一套完整的系統思維竟然躍然紙上。

每次寫文案的時候,這條線就會浮現腦海中,靈感就像泉湧一般往外冒。

“文案高手”誕生了!

你是屬於哪一種?

如果不幸你屬於第一種,那麼下面我要和你說對你很重要!

我將告訴你,文案高手們寫文案的時候,最常使用的6大思維模式。

等你寫完文案的時候,不妨對照自檢,堅持幾次,你會發現,你離高手的門檻又近了一步!

你準備好筆了嗎,現在開始。

思維1

用戶不會關心你的產品,只關心產品對他的好處是什麼。

很多新手寫文案都會犯這樣的錯誤。

喜歡自我陶醉,把自己的產品優勢像是列清單一樣,一條一條寫出來,生怕漏了哪一條。

可是,你寫的再好,措辭再優美,也打動不了用戶。因爲用戶只關心自己,他買你的產品能獲得什麼好處。所以,你要寫好處,而不是寫優勢(賣點)

舉例:你是賣耳機的,賣點是立體效果好

只寫優勢的會這樣幹:

寫好處的話不妨這樣:

舉例:你是賣減肥茶的,賣點是“輕鬆瘦身”

只寫優勢會這樣幹:

寫好處的話不妨這樣:

看看你的文案,用戶看了,會立馬感受到給他帶來的明顯好處嗎?

思維2

簡單的產品複雜說,複雜的產品簡單說。

這個思維很重要,之前講同質化賣點的時候專門提到了這個(不明白的可以翻看之前的文章)

我把賣點分成三種:功能賣點、心理賣點、價值觀賣點

什麼是簡單的產品,什麼又是複雜的產品呢?

——簡單的產品不是指的功能單一,而是賣點高度同質化的產品,比如:大米、衣服、桌子等。

反過來就是複雜的產品,比如:軟件、課程、保健飲料等。

從上面的圖不難看出,當我們給簡單的產品寫賣點文案的時候,可以複雜來寫。

比如:大米,就不能直接寫“做飯好喫,好香”,而要複雜化——比如寫做飯的過程:

把米洗淨,放入電飯煲,注入適量清水,蓋下蓋子,按下電源,每一粒米的蛻變之旅就從這裏開始了!沒過一會,飯好了,拔下電源,輕輕揭開蓋子,一股自然清香的仙氣從鍋裏衝向你的鼻腔,劃過你的面頰,放佛剛剛敷過面膜一般清爽。

仙氣散去,一顆顆晶瑩剔透、圓潤飽滿的米粒漸入眼簾,挖一勺放在嘴裏,嚼一嚼,舌尖香甜,口感酥軟,不要菜,也能喫上一大碗。

這個時候,用戶會自己覺得大米做的飯真香!

反過來如果是複雜的產品,就要用最短的文字把產品說清楚,降低用戶的理解成本

比如:智能機頂盒

賣點是:可以連接電視,用戶可以根據需要想看什麼就看什麼

這樣直接陳述賣點就完了,用戶根本理解不了。

這個時候就要簡單化,怎麼說呢?

是不是一下就清晰許多了?

思維3

把賣點文案定位成解決型,而非預防型。

舉個例子,假如你是賣面膜的,現在有下面賣點供你選你選擇:

你會怎麼選?

如果你選擇1,恭喜你,答對了!

爲什麼不選擇B呢?

因爲2是預防型文案,而1是解決型文案!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爲了預防做出某種行動的慾望遠遠低於立馬解決某個問題

如果還不明白,我再舉個例子:

你肯定知道吸菸是有害的,而且任何一包煙包裝上面都會印上這幾個字。

但是菸民們會爲了這幾個字去戒菸嗎?

不會,爲什麼?

因爲這是一種預防型的文案。既然是預防,那麼危害肯定不是現在,或許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或許危害壓根不會發生。

人的僥倖心理會抵消做出改變的慾望,所以不會戒菸

但是一旦被確診發病,當醫生告訴他要戒菸的時候,他會毫不猶豫的戒掉。

爲什麼?

這個時候就從預防問題轉變成解決一個問題了,人的行動慾望會大大增加。

再比如你是賣保健品的,定位賣點的時候不要寫:

而要寫:

所以,我們在定位賣點文案的時候,切記一定要定位解決某個實際問題的,讓用戶立馬行動。

你明白了嗎?

思維4

好的文案一定是應景的,符合當前用戶所處環境的語境。

好的文案感覺就像是和你用戶在面對面的溝通。

既然是溝通,就一定要符合當前所處的溝通環境。

舉個例子:

你在上班的時候,我和你聊最近哪一部電影很好看,肯定會引起你的反感。

又或者:

你在追劇,正要到高潮的時候,突然給你插播一段廣告,你肯定有摔電視的衝動。

爲什麼?

——因爲和當前的溝通環境不協調,所以你會不自然的牴觸。

現在想一想:

爲什麼你會討厭朋友圈裏面發廣告的行爲?

其實很簡單,你刷朋友圈的目的,是爲了瞭解朋友的動態,而不是看廣告

所以,這個時候出現廣告,你會認爲“瞭解朋友動態的權力”被無情的剝奪了,厭煩是自然的。

那麼,怎麼樣在朋友圈發廣告,別人不會拉黑你呢?

解決方法也很簡單,就是把你的廣告信息融入到個人動態中去,而非暴力刷屏!

那麼,文案應景具體要怎麼做呢?

——跟用戶處在當前環境中正在發生的行爲結合起來!

不明白的對話,看下面的幾個例子:

商場電影院廣告:

ps:商場裏面,用戶肯定都是在逛街,如買衣服,喫飯等。

公交上的廣告:

ps:想一想,你上了公交車最喜歡乾的事情是什麼?

公交站點廣告:

ps:這個就更簡單了,車站當然就是等車了。

電梯廣告:

ps:小區裏面最常見的用戶行爲當然是聊天拉家常了。

是不是很應景?

融入用戶身處的環境,用戶纔不會感覺突兀。

你明白了嗎?

思維5

剛需產品解決信任,非剛需產品解決動機。

什麼是剛需產品?

——大米,衣服,水等,一定是和你生活工作密切相關的。

什麼是非剛需產品?

——汽車,護膚品,遊戲等,可以有,也可以沒有,有了會變得更好。

剛需的產品首先應該思考一個問題:爲什麼別人要選擇你?

非剛需的產品更多的會思考這樣的問題:爲什麼要購買產品?

以大米舉例:

大米是天天都要喫的,那爲什麼要選擇你呢?

——這就是信任的問題。

因爲好喫?

太泛了,憑什麼相信你說的?

接下來你就要想:怎麼說才能讓用戶相信我的大米更好喫呢?

把過程具體化,讓用戶相信你!可以參考上面關於大米的文案。

但是,如果換成面膜就不一樣了。面膜是非剛需產品,可有可無的,所以,首先你要想的是怎麼激發用戶的購買慾望。

這就是動機的問題。

爲什麼要買面膜呢?

——可以讓皮膚變得更好。

爲什麼要讓皮膚變得更好呢?

——因爲可以增加自信,吸引男孩子的注意。

爲什麼要增加自信,獲得男孩子注意呢?

——因爲成就感可以愉悅自己,收穫幸福的愛情。

看到了嗎?

每一次的提問都是動機的延伸思考,總有一條是可以打動你的用戶,讓他燃起購買慾望的。

需要提醒的是:並不是隻解決信任或者動機就可以了,只是側重於某方面,側重動機,不代表信任就不重要了,反之亦然!

思維6

說服的最高境界不是“勸說”,而是“引導”。

如果前面的思維是一顆顆“重磅炸彈”,那麼這個思維可以稱得上是“核武器”。

這也是很多文案工作很多年,卻始終克服不了的“陷阱”。

想要理解這個思維,首先你要明白的是:人都是相信自己的判斷的!

你和古代人說地球是圓的沒用,說得越多,你會被當成“惡魔”。

但是,你告訴他們:爲什麼朝着大海望去,先看到的是船的桅杆,然後慢慢才能看見船體?

他們就會在心中告訴自己:原來之前想錯了!

第一種就是“勸說”,用戶會本能排斥!

第二種就是“引導”,讓用戶自己思考,改變想法,他不得不信,因爲結論是他自己判斷的,不能否定自己。

再舉個例子:

你是賣車子的,賣點是坐着很舒適,你要怎麼告訴你的用戶?

勸說式文案:

引導式文案:

看出區別了嗎?

結語

每一種思維都是文案新手的你最容易掉入的“坑”,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把你從“漩渦”中拉上來,至少少走3年的彎路。

這6種思維值得你抄寫在紙條上,每天睡覺前拿出來讀一下,因爲它會幫助你直接走向“文案高手”超車道!

#專欄作家#

何楊,公衆號:何楊說文案,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7年文案老司機。擅長賣貨文案寫作,實體店營銷策劃!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