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俄羅斯擁有蘇霍伊、米格、卡莫夫等十幾家著名飛機設計局,這些設計局的名字都是以該設計局創始人或最著名設計大師的名字命名的。在二戰及冷戰時期,這些設計局設計製造了大量各類飛機,留下許多航空史上的經典之作。中國基本上都把每個設計局都買遍了。而中蘇間的航空技術合作的歷史漫長而曲折,雙方的第一次合作可以追溯到近70年前的中國抗戰時期。

雙翼戰機的傳奇i- 15 系列 戰鬥機

伊-15(И-15)雙翼戰鬥機,由波利卡爾波夫設計局設計的一款單座雙翼戰鬥機,蘇聯的最後一代雙翼戰鬥機,曾經被軍援過戰時的中國的國民政府和西班牙第二共和國。

1937年8月21日,中國和蘇聯簽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貸款。從1937年10月到1939年9月,蘇聯向中國空軍援助了985架飛機,其中I-15(主要是I-152)347架。援華的蘇聯空軍志願隊的編成中也有部分I-152或-153。在抗日戰爭初期的空戰中I-15系列和日軍的早期戰鬥機性能不相上下,在抗擊日軍轟炸機方面還卓有成效。為中國空軍掌握1937-1940年間的戰場制空權做出了不小的戰果。但在日軍1940年的投入的新型「零」式一一型戰鬥機在中國戰場出現後,I-15性能和機動性上都落後明顯,完全不是零式戰鬥機的對手,在空戰和事故中這些早期型號逐漸消耗殆盡。

除了蘇聯以外,中華民國空軍也在1940年底接收了一批I-153並裝備了三個大隊。這批I-153為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算是中國戰機中總和性能最優異的機種,但除了機械問題以外,更麻煩的是I-153配發不久後即與日本海軍新式戰機零式戰鬥機對戰,性能低落的I-153成為零戰的最佳餌食。從1941年3月14日成都空戰遭日軍16:0的沉重打擊後,短短3個月到1941年中中華民國的I-153已折損過半,最後也在1942年各大隊前往印度接收美援飛機後迅速除役。

db3轟炸機

DB-3是蘇聯伊留申設計局在1936年研製的雙引擎中型轟炸機,主要結構為30年代流行的鋼管構架蒙皮機身。該機有若干型號,1936-1939年期間一共製造了1528架,1939年全部換裝了Vish-3可變槳距螺旋槳,性能有所改進。

1937年,24架DB-3曾援助中國空軍,參加了抗日戰爭。1939年-1940年冬季參加了蘇芬戰爭。衛國戰爭開始後,主要執行遠程夜間轟炸任務。同年該機生產了一種魚雷轟炸機型DB-3T,除了能在機腹下攜帶一枚45-36-AN/45-36-AV魚雷外,其餘和DB-3完全一樣,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內都在紅海軍中服役。

執行戰場偵察巡邏任務的蘇軍 波利卡波夫

波利卡波夫R-5偵察機,是20世紀20年代後期,蘇聯進入全面自行研製飛機時代, 各大設計局紛紛上馬新機。波利卡波夫於1928年研製的R -5偵察/轟炸機是一種雙翼機,它具有良好的穩定性、靈活機動性能和維護方便、操作簡單等優點。1931—1937年,共生產過700架,曾提供給阿富汗、南斯拉夫等國,該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仍在繼續使用,是一種長壽型號。

1932年間,中國新疆督辦盛世才為了擴充地方勢力,請求蘇聯政府協助開設航空隊和航空學校,引進蘇聯飛機並聘請蘇聯教官,其中有12架R-5型是蘇聯於1934年贈送的。

國外修復的拉-9戰鬥機

拉-9戰鬥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蘇聯拉沃契金設計局於1944年年中開始的在拉-7戰鬥機基礎上新研製的最後一代單座活塞式殲擊機。原型機組裝工作被安排在高爾基(現改名為下諾夫格羅德市)的第21工廠進行,沒有安裝任何武裝的拉-9的原型機(設計局內代號為拉-130)於1946年6月16日首飛,1946年11月投入批量生產,1947年開始裝備部隊。

1950年1月,中國從蘇聯進口La-9戰鬥機129架,首先用於戰鬥機航校的飛行訓練。1950年7月19日,蘇聯政府同意將La-9飛機及其發動機的製造權轉讓給中國。1950年8月中旬,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了13架La-9戰鬥機,用於擔負北京的防空作戰任務。1950年10月1日,9架La-9飛機首次參加了國慶閱兵,1959年最後5架退役。

拉-11殲擊機

拉-11殲擊機是我國人民空軍裝備的活塞式戰鬥機中,戰果最輝煌的機型。拉-11式戰鬥機(La-11)是由蘇聯拉沃金設計局在拉-9式戰鬥機投入批量生產後,又在其基礎上改進研製單座活塞式護航戰鬥機,主要用於為轟炸機護航,在螺旋槳戰鬥機中,性能優越。已於1953年停產。

1950年10月我國從蘇聯引進39架拉-11飛機。該機在抗美援朝的大和島戰役中,老願軍大隊長王天保,一舉擊落美軍F-86噴氣戰鬥機4架,開創活塞飛機擊落噴氣戰鬥機的先河,榮立特等功。在解放一江三島戰鬥中,我軍大隊長周克林率拉-11飛機4架,擊落擊傷美製國民黨飛機F-47飛機名一架。

米格-9(mig- 9 )是蘇聯戰後研製的首批噴氣式戰機

米格-9(俄語:Микоян МиГ-9,英語:Mikoyan MiG-9)戰鬥機,是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研製的首批噴氣式戰鬥機之一,由米高揚設計局研發,採用仿製的德國BMW003噴氣式發動機。

中國空軍的米格-9的是朝鮮戰爭時期從蘇聯進口的,1951年5月毛澤東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徐向前率政府兵工代表團祕密訪蘇,洽談購置武器問題。5月22日和26日,斯大林兩次致電毛澤東,指出:由於過去蘇聯沒能向中國提供更多的米格-15飛機,並估計米格-9飛機能敵得過美國最好的噴氣式戰鬥機(劉亞樓認為,米格-9連F-84都打不過),如今看這是一個錯誤,這一錯誤的責任應由蘇聯來負。作為糾正這一錯誤的行動,蘇聯向中國無償提供6個師的372架米格-15戰鬥機(只收運輸費),用以改裝6個米格-9殲擊機師,即希望中國將原來蘇聯準備提供的米格-9照舊買下。中方考慮到這些飛機還可以作為訓練之用,再照顧到雙方的友好關係,也就同時買回;這批米格-9在中國空軍主要用作原先駕駛活塞螺旋槳戰鬥機的殲擊航空兵部隊的換裝為噴氣式戰鬥機的換乘適應性訓練和航校學員的高教機,中央軍委對志願軍空軍下達「加打一番」的空戰攻勢命令後,配備米格-9的部隊立即換裝米格-15和米格-15比斯於1952年起參加朝鮮空戰。從1951年7月起,人民空軍開始換裝米格-15,同時封存米格-9[6] 。1956年11月3日,國防部批准全部淘汰米格-9。1959年最後11架退役。

波蘭航空展上演穿越:米格- 15 戰機銷魂起飛

米格-15戰鬥機(俄文:Микоян МиГ-15,英文:Mikoyan MiG-15,北約代號:Faggot,譯文:柴捆),是20世紀40年代末期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

在20世紀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中,為了對抗美國空軍,1951年2月中國時任總理周恩來致電斯大林,表示希望增購5架米格-15,加上原有的米格-15,組成4個殲擊機團參加朝鮮戰爭。當時美軍已經在朝鮮投入了F-80、F-84、F-86等先進的戰鬥機或戰鬥轟炸機,其中F-86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噴氣式戰鬥機,其性能比米格-15原型機明顯高出一籌,與米格-15比斯相當。而此前蘇方大力推銷給中國的米格-9性能更為落後,無法在朝鮮與美軍戰鬥機抗衡。經斯大林批准同意,蘇聯開始向中國提供米格-15戰鬥機。

伊爾- 10攻擊機

伊爾-10攻擊機是1945年出現的伊爾-2的發展型,外形和伊爾-2類似,但是一種完全重新設計的飛機。各種性能比伊爾-2有大幅度提高。曾參加衛國戰爭最後階段的戰鬥。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0年8月1日,解放軍空軍一隊被稱為"衝擊13團"的機隊裝備了伊爾-10,1955年1月18日和19日的一江山島戰役,該隊的伊爾-10出擊轟炸島上的國民黨守軍,解放軍的伊爾-10一直使用至1972年才退役。

雅克-17

雅克-17是蘇聯雅克福列夫(Yakovlev)設計局研製的亞音速單座戰鬥機,是一個早期的蘇聯噴氣式戰鬥機,於1947年首次試飛。雅克-17由雅克-15改進而來,兩者間主要的區別是三輪起落架。該型機改進了發動機,將後三點式起落架改裝成了前三點式起落架。該機共生產了430架。該機型的教練機版本,雅克-17UTI,是蘇聯最多的和最重要的早期噴氣式教練機。

而蘇聯率先先提供給中國空軍的是雅克-17UTI戰鬥教練機,並對中國飛行員進行培訓。一起提供給中國的還有雅克-18教練機。

米格- 17 的驚魂對決

米格-17戰鬥機(俄文:Микоян МиГ-17,英文:Mikoyan MiG-17,北約代號:Frescoes,譯文:壁畫),是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單座高亞音速殲擊機。該機在米格-15比斯(MiG-15bis)基礎上發展而來。

米格-17戰鬥機於1948年設計,1949年12月開始試飛,1952年進入前蘇聯空軍服役。米格-17有多個改進改型,其中最重要型別是米格-17F型晝間戰鬥機和裝備了機載雷達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米格-17PF型。

米格-17系列各型戰機總共製造了10,367架。該機除在前蘇聯生產外,還授權中國、波蘭和捷克等國仿製量產,因此有眾多衍生型號。米格-17後來逐漸退役,被超音速的米格-19戰鬥機取代。

米格19戰鬥機

米格-19戰鬥機(俄語:Микоян МиГ-19,英語:Mikoyan MiG-19,北約代號:Farmer,「農夫」),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噴氣式後掠翼戰鬥機,也是世界上第一種進入批量生產的超音速戰鬥機。該機爬升快,加速性和機動性好,火力強,能全天候作戰,主要用於空戰,爭奪制空權,也可實施對地攻擊。米格-19的氣動外形和米格-15、米格-17一脈相承,機長14.64米,機高3.89米,翼展9米,最大起飛重量8830千克,最大平飛速度1440千米,實用升限17500米,最大航程2160千米。

中國引進仿製了米格-19後發展的殲-6曾一度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主力裝備,並被改裝為攻擊機(強-5)、教練機(殲教-6)與其它試驗機型。所有殲-6於2005年退役,強-5仍在服役,最後一架於2012年10月交付,部分殲教-6仍在服役。有一些將殲-6改造為無人攻擊機或靶機的傳言。

伊爾- 28 轟炸機

伊爾-28(俄文:Ил-28,英文:Ilyushin IL-28,北約代號:Beagle,中文:獵兔犬),是蘇聯空軍第一種雙發輕型噴氣轟炸機,按照對前線軍事目標和水面艦艇進行戰術轟炸要求設計。伊爾-28,由蘇聯伊留申設計局研製,1948年7月8日首飛成功,1950年開始在蘇聯空軍和海軍服役,持續達三十年之久。該機是蘇聯第一種大批量生產的噴氣式轟炸機,60年代開始逐漸被雅克-28輕型轟炸機取代。

螺旋槳活塞發動機的圖-2轟炸機在二戰期間的對海作戰中,並沒有取得過很好的對海軍艦艇的戰果。隨著戰後噴氣式飛機時代的到來,轟炸機也很快全部噴氣式化,中國在1952年開始引進生產蘇聯的伊爾-28轟炸機。在引進噴氣轟炸機的同時,也非常重視機載反艦武器的引進。與伊爾-28配套的РАТ-52航空火箭魚雷同時引進,作為對艦艇的主要攻擊武器。

圖-4轟炸機

圖-4(俄文:Туполева Ту-4,英文:Tupolev Tu-4)轟炸機,是蘇聯仿製的美國B-29轟炸機。該機1944年仿製計劃正式啟動,1946 年夏第一架 Tu-4 原型機開始飛行測試,1947 年 8 月 3 日圖-4 在蘇聯航空節公開露面。蘇聯大約製造了1,200 架 圖-4,50 年代末期援助中國一些。50年代中期,蘇聯空軍圖-4 全面退役,60年代初,蘇聯海軍航空兵圖-4全面退役,中國引進它後第一次擁有了戰略轟炸機。中國的圖-4使用到 1988 年。

1949年底,毛澤東主席訪蘇聯時,斯大林答應將12架「圖-4」轟炸機作為禮物贈送給中國政府。1953年飛機由蘇聯機組人員飛來石家莊移交中國部隊,中國組建了獨立4團來使用這批轟炸機。獨立4團共分3個大隊,每大隊3架飛機,另一架作為團長專機。其餘兩架調出作為特殊任務使用未列入該團編製。中國引進後它成了中國的第一種戰略轟炸機。

進行飛行表演的米格-21戰鬥機

米格-21戰鬥機(俄語:Микоян МиГ-21,英語:Mikoyan MiG-21,北約代號「魚窩」,Fishbed),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研製的一種單座單發超音速輕型戰鬥機。蘇聯飛行員給它的外號是「三角琴」,波蘭人則稱它為「鉛筆」。

殲-7(F-7):中國改制,早期是仿製蘇聯繫統,並曾跟美國的U-2交手 過,1980年之後,採用新式航電以空中纏鬥為主要任務的殲-7M也受到許多國家的高度評價。目前中國還有部分殲-7在服役。

殲-8(F-8):中國改制,殲-8-I(F-8I)看起來像是超大號的米格-21,殲-8-II(F-8II)則是改成類似米格-23的進氣道配置,主要作為本土防空攔截之用。F-8II在2001年與美國P-3C發生撞機事件。

蘇27戰鬥機

蘇-27戰鬥機(俄文:Сухой Су-27,英文:Sukhoi Su-27,北約代號:Flanker,譯文:側衛)是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單座雙發全天候空中優勢重型戰鬥機,屬於第三代戰鬥機。主要任務是國土防空、護航、海上巡邏等。

引進蘇-27「側衛」是中蘇軍技合作第一個重大項目。1990年6月,劉華清同志率軍方高級代表團訪問莫斯科。當時我方就向蘇方提出希望能夠引進體現空中戰鬥力的飛機,蘇聯政府同意向我們出售米格-29,但我方要求購買性能更好的蘇-27。可蘇-27是蘇軍現役裝備,蘇方不願鬆口。經我國中央領導親自交涉,蘇共政治局決定同意開先例向中國出售蘇-27。

蘇-30戰鬥機

蘇-30戰鬥機(俄文:Сухой Су-30,英文:Sukhoi Su-30,北約代號:Flanker-C,譯文:側衛-C),是俄羅斯蘇霍伊航空公司基於蘇-27設計的第四代多用途戰機(美國將這些航電化新飛機稱作三代半戰機),是著重替代蘇-27假想對手F-15升級版F-15E的產品,具有超低空持續飛行能力、良好的防護能力和隱身性能,在缺乏地面指揮系統信息時仍可獨立完成殲擊與攻擊任務,包括在敵領域縱深執行戰鬥任務。

蘇-30出口型,命名為蘇-30K(K是俄文出口、商業的意思)。出口型增強對地作戰功能。蘇-30K又衍生了新的改型,換裝新型機載雷達,增加了新的武器的種類,發展出蘇-30M戰鬥機,出口型稱蘇-30MK。其中出口印度的型號為蘇-30MKI,出口中國的為蘇-30MKK。蘇-30MK的作用類似於F-15E,突出了對空對地雙重用途的能力。蘇-30MKI的特徵是帶有鴨翼,蘇-33(蘇-27K「側衛-D」)是艦載機型。

蘇-35戰鬥機

蘇-35(英語:Sukhoi Su-35,俄語:КБ Сухой Су-35)戰鬥機,北約代號「側衛-E」或「超側衛」(Flanker-E、Super Flanker)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27戰鬥機的基礎上研製的深度改進型單座雙發、超機動多用途重型戰鬥機,在戰鬥機世代上屬於第四代戰鬥機改進型號,即第四代半戰鬥機。

2014年2月12日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空軍總司令邦達列夫、蘇霍伊公司總裁波戈相在阿穆爾河畔共青城飛機廠參加向俄空軍交付12架量產型蘇-35S殲擊機的正式儀式。這批戰機編入東部軍區第3空防司令部第303近衛混成航空兵師第23殲擊航空兵團第1大隊,部署在中國東北當面的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捷姆吉機場。

你對這件事怎麼看?歡迎點擊下方評論按鈕,立刻參與話題討論!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