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朋友多了之後 開始接觸中國流行文化 

有一天有個朋友問我 你看過手撕鬼子嗎? 當下找了youtube給我看

看完後三日繞樑 “哪個在假打”的語調至今還會不時出現在我心裡

總之 這就是中國目前抗日劇的表率 虛華造神的荒誕劇層出不窮

許鞍華的撕鬼子戲臺設定在香港 用她一貫的風格慢慢撕 緩緩地撕

貼近你的日常生活地撕 抗日劇從細膩清新的角度切入 是我第一次接觸的

看完後不會激起波濤洶湧的愛國情操大浪 想馬上飛到日本當人體炸彈客

那些時代造就的小人物所帶給你的感動是伏熨在心底的小河 真實深刻流著

 

---選角

 

那個時代有那個時代不得已的故事 電影卻無法擺脫這個時代現實的故事

這是一部關於香港的電影 卻因為市場和資方 找了三個非香港人來當主演 

這不是不可以 演員就要有辦法演出別的國家的樣子 甚至學別的口音

可是在這種細膩的片子中 一但一個表情出格了 就會把人立馬推出戲

如同色戒裡的王力宏 但他在李安的強加雕琢下還不至於到離譜

 

明月幾時有的彭于晏一出場 我馬上回到鈕承澤導演的“我在墾丁天氣晴”

這個演員和張震是同個路數(兩位的粉絲請儘速離場)

他就是有能耐數十年如一日 演什麼都演成他自己 你能拿他怎麼樣?

我也驚訝於導演的高寬容度 讓一個連大佐桌上道具都講究舊歷史感的電影

出現了2017年真實的彭于晏本人 貫穿全場 拿著槍神勇無懼到處制敵

行不改名坐不改姓 管你叫什麼黑仔 我就是彭于晏

 

這角色的設定也是扁平如漫畫人物 在樹林裡他和周迅一起閃子彈的那幕

是切切實實的漫畫式扯淡 你不可置信看著這幕 想說這是開玩笑嗎?

這時天外飛來一筆的不搭嘎大聲配樂提醒你 不是開玩笑 他真這樣惡搞了

大膽的在本來用工筆勾勒好久的國畫上用粗麥克筆畫上了emoji表情圖案

 

有的影評說 因為架構建立在梁家輝角色的口述下 所以事件變得浪漫神話

可是觀眾入戲的是電影本身 要相信才能感同身受 不論現在是誰的觀點

誰的角度來闡述故事 故事就是故事 講的人只是媒介

作為一個牀邊聽故事的孩子 只想融入其中 跟著一起哭一起笑 

這種忽然出格的形式 適合出現在雙觀點敘事的電影(如flipped)

之後該再出現別的觀點 或是正常視點重述事件來平衡真相 讓他變得可信

但明月幾時有不是雙觀點形式 觀點在此電影中是後臺預設要件

設定完成就不會更動 忽然這樣來一招 只是打亂氣氛 讓人瞬間冷感

你一直努力的模糊彭于晏的高存在感 此幕卻罔顧你的努力

粗暴地把你從抗日劇拉進少男漫畫 

 

再來必須忍痛地評論 我的女神周迅在此劇裡也出現違和感

首先 我是為了周迅纔看這齣電影 她演的每部電影我都看

但當她一出場後 我馬上覺得一個人的年齡感是無法假造的

她一樣美貌 一樣具有靈性 但眼神裡的沈靜是歲月誠實的痕跡

尤其一和葉德嫻對戲 那氛圍說是母女實在很牽強 

我怎麼都相信不了葉德嫻會生出周迅 葉德嫻是個了不起的女演員

她可以讓觀眾同時接受刺刺的(與龍共舞)和桃姐兩種截然不同的形象

把龍蝦掛在胸前的是她 現在為了女兒而被日本人抓去的也是她

不過她也不是沒有侷限的 她的香港氣非常重 她沒辦法演香港人以外的人

 

出國後我接觸不少香港人 香港人很特別 她們說廣東話 寫廣東發音的字

她們個性鮮明 甚至有特定的外觀長相 基本上香港人是隻能演香港人了

你不覺得以前的港片特別有味道? 那是因為以前港片裡全是香港人

現在因為政治經濟改變 很少見純香港人的電影 總是穿插著中國 臺灣演員

一個氛圍外的人 就能濃厚的香港氣打散了 有些氣質就是演不出來的

 

周迅在劇末跟劉黑仔說她27歲 因為你美 我就認了

劇中她喫飯時趴在桌上 或是面對母親時的撒嬌表情 我也能捏著良心承受

但整齣都無法感受到她是香港人 她的一舉一動 還有表情都不是出自香港 

若真要視年齡於無物 演員本不該受到年齡侷限 那乾脆找張曼玉來演吧

也可能我看的是國語配音版 也許看廣東話版能夠好一些?

 

 

---劇情

 

一開始 呂良偉委託了一個綠林大俠動用江湖威望 下一幕彭于晏登場

好吧 原來他的江湖威望就是彭于晏 上面已經黑過此人就不再多說

此片有很多有趣的小細節 像是暗諷文化人的不食人間煙火和脆弱

方蘭媽媽被捉了之後 其實劉黑仔作為遊擊市井是無計可施的

有時候一個人心中沒底 反而會說很多 跟做一些無謂的事

劉黑仔帶方蘭到關人的地方 睜著眼睛說了一些營救的瞎話

卻顯示出這羣人手無寸鐵的窘迫 也顯示了赤身拼搏的奉獻精神

葉德嫻是此劇的靈魂 很多感人的細節在她身上

平凡人的母愛在抗日的情懷下 更加堅強令人動容

她和女兒相處的細節 是我唯一想要落淚的地方 

在船上被抓到衣服裡面的地圖後 她把一個婦人家粗糙侷促的應對

詮釋的那麼血淋淋讓人不忍直視 之後強作的鎮定和麪對拷打

把一個老實但點小聰明 愛女心切的婦人演得拳拳到肉 太過真實了

 

霍建華其實表現得四平八穩 低調的演出也讓“非香港人感”不那麼刺目

他和日本大佐的對戲是唯一比較接近核心的主線 但沒有太多的著墨

電影的主調還是在街頭 在小民眾日常 表姐的婚禮 用小籃子送傳單上

這也是讓此部“明月幾時有”跳脫格局的原因

大致來看 這是一部雋永的時代片 值得複習

我想接下來我會看許鞍華之前的“黃金時代” 來作為延伸觀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