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抗倭名將戚繼光遭到事中張鼎思彈劾,被朝廷調往廣東。三年後,戚繼光又遭到給事中張希皋再次彈劾,被罷免官職,遣返回鄉,最終在1588年病逝。在這一切的背後,就是因為他的靠山張居正倒了。

由於戚繼光一生用兵,不善於斂財,所以晚年時家徒四壁,生活十分貧困。更加悲慘的是,就連他死後下葬的費用都是街坊鄰居湊出來的。「(戚繼光)四提將印,佩玉三十餘年,野無成田,囊無宿鏃,惟集書數千卷而已」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明朝大將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治倭十餘年,不僅解決了長期禍亂明朝東南的倭患,而且還給明朝培訓出一支南方人組成的精兵。抗倭成功後,朝廷又將戚繼光調到北方去抗擊蒙古韃靼部的侵犯,效果同樣顯著。

可是就是這樣的一代名將,晚年卻落得個罷官返鄉、凄慘離世的結局。造成戚繼光晚年下場凄慘的主要原因是他的靠山張居正倒了,所以戚繼光受到牽連。再加上他是一介武人,在朝中沒有勢力,所以不斷遭到文官彈劾。

戚繼光過去能夠長期在一線抗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宰輔張居正在背後支持他,打壓那些彈劾戚繼光的勢力。戚繼光與張居正私下交情非常好,所以很多人認為戚繼光是張居正一黨的成員。等到張居正一死,戚繼光便首當其衝地受到了政治衝擊。

張居正去世後,萬曆皇帝開始清算張居正的黨羽。他先是把戚繼光從薊鎮總兵調任為廣東總兵,把他趕到了遠離京城的廣東地區。而戚繼光也意識到了朝廷的政治鬥爭,他上疏希望可以保全自己的榮譽而退休,但萬曆帝卻認為他是張居正的黨羽,不但革其職位、罷免還鄉,而且再也沒有啟用他。

回到家鄉後,戚繼光又經歷了喪子之痛,妻子王氏也棄他而去。在經了一系列的變故後,戚繼光終於一病不起,最終在貧困交加中孤獨地死去。一代名將,就此隕落。在他死後不過40餘年,明朝便覆滅了。


歷史上有很多人物雖然風光一時,但是結局凄慘,例如韓信,他雖然曾經為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結局悲涼。歷史總有很多相似之處,戚繼光的結局其實和韓信也極為相似,只不過戚繼光要比韓信好很多。戚繼光曾經在明朝閃耀一時,可是晚年時卻被罷官趕回到家中,晚景十分凄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戚繼光的人生出現如此大的轉折呢?

首先戚繼光所處的明朝時期其實武官地位很低,當時文官掌握著一定的話語權,武官備受欺壓。只不過在1553年,這一切發生了變化,張居正重新返回到朝廷,他也給自己立下了很大的目標,希望有一番作為,並改變當時朝堂上的形勢。張居正這一次重返政壇其實急需幫手,所以張居正一方面積極作為,一方面也在尋找得力助手,這個時候他就發現了戚繼光。張居正之所以會看中戚繼光,是因為對他的詩句十分欣賞,張居正認為戚繼光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就將登州、文登等地的軍事事務都交給了戚繼光來管理,張居正對戚繼光十分信賴,而戚繼光也沒有讓張居正失望。

當時戚繼光一直在東南沿海對付倭寇,這一戰就是十多年,在這個過程中,戚繼光為明朝解決了倭寇難題,倭寇再也不敢在邊疆作亂,讓百姓的生活重新恢復了安寧。後來戚繼光還親手調教出一支精兵,這支精兵具有強大的作戰實力,後來戚繼光所帶領的軍隊在成功抗擊倭寇之後,又交給他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讓戚繼光去北方地區打擊蒙古部族,戚繼光在這次作戰中依然有突出表現。戚繼光在屢次作戰中為朝廷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也成為了一代名將。其實按照常理,戚繼光應該會享受到更多的封賞,他的榮耀也會持續到晚年。可是戚繼光的晚景卻很凄涼,他被罷官,心灰意冷的戚繼光只能選擇回到家中過著苦悶的生活。

戚繼光之所以會落得如此凄慘的境地,主要是因為一手提攜他的張居正倒台了。無論在哪朝哪代,其實官員們都會拉幫結夥,所以當一個集團中的核心人物倒台之後,平時和他交好的人就會被認為是黨羽,這些人自然會被株連,所以戚繼光有這樣的結局並不奇怪,他沒有了張居正這個靠山,在朝中勢單力薄,自然會被趕回家中。而且在張居正倒台後,文官集團再次風光起來,而戚繼光作為武官集團的人,他又失去了張居正這個保護傘,所以在被文官集團彈劾後,戚繼光馬上就落得了凄慘的境地。


戚繼光是明朝抗倭民族英雄,他帶領著自己訓練的精銳部隊「戚家軍」橫掃倭寇,從此名揚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後來因張居正被抄家受到牽連,被朝廷罷官,被老婆拋棄,晚年生病連醫療費都付不起,曾經的一代英雄鬱鬱寡歡而死。

戚繼光南擊倭寇北抗蒙古

《明史》:繼光至浙時,見衛所軍不習戰,而金華、義烏俗稱慓悍,請召募三千人,教以擊刺法,長短兵迭用,由是繼光一軍特精。又以南方多藪澤,不利馳逐,乃因地形制陣法,審步伐便利,一切戰艦、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軍」名聞天下。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東部沿海地區常常受到倭寇騷擾,倭寇主要由明、日海盜組成,他們在沿海地區搶掠財物。朱元璋幾次要求與日本一起消滅倭寇,日本每次卻找借口塘塞過去,那時倭寇規模並不大。

到了嘉靖年間,東部沿海地區的倭寇發展壯大,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最為可恨的是,日本政府還給予支持,倭寇便更加猖狂。當時山東沿海地區深受其害,戚繼光是山東人,對倭寇更是深痛欲絕,他18歲時就寫下「加官進爵並非他所願,沿海地區能夠安寧才是他的一生的希望。"

戚繼光25歲時,由張居正推薦擔任指揮僉事(正四品),主要抵禦東部沿海地區倭寇。此時東南沿海地區倭寇最為猖狂,朝廷多次派能將支援浙江,不久戚繼光也被調任浙江,擔任都司僉書,後受到浙江總督的賞識升任為參將(正三品), 主要對抗東南沿海地區倭寇。

戚繼光訓練一支精銳部隊專門用來抵禦倭寇,這支軍隊叫「戚家軍」,戚繼光還自創了一種新的陣形叫「鴛鴦陣」。他帶領著這支精銳部隊一個月內九次擊敗倭寇,倭寇傷亡慘重,倭寇首領被俘,而戚繼光的部隊卻沒有什麼傷亡,因抗倭有功戚繼光直接升任為都指揮使(正二品)。此時戚繼光名聲遠揚,婦孺皆知,尤其是受到浙江百姓的擁護。

倭寇首領被俘以後,其餘黨南遷,又開始在福建廣東一帶燒殺掠奪,戚繼光立刻率領他的精銳部隊南下抵禦倭寇,屢戰屢勝,將倭寇佔領的地盤奪回,倭寇最後的根據地徹底被搗毀。從此以後南方算是安寧了,老百姓的安全得到保障。

南方安寧了,北方也需要防守,不久戚繼光被調回北京訓練軍隊,後來他請求負責薊州、遼東等地區的安全防禦工作。戚繼光的豐功偉績受到張居正的讚賞,張居正對戚繼光越發的信任和器重,他告知戚繼光保護邊疆,不要主動發動攻擊。戚繼光守護北疆,抵禦蒙古人十幾年,為維護北方和平立下汗馬功勞。

萬曆元年(1573年),蒙古土蠻與董狐狸向大明索要賞賜被拒,便率軍入侵邊疆地區,戚繼光率兵將敵軍擊退,董狐狸多次入侵邊疆地區都被戚繼光擊退。

第二年,董狐狸的侄兒董長昂騷擾邊界,戚繼光將董長昂俘虜,董狐狸率領族人幾百人前來磕頭謝罪,請求投降。從此以後,蒙古人因畏懼戚繼光再也沒有入侵薊州。

不久蒙古人把目標投向了遼東地區,戚繼光率軍協助守邊的將領抗敵,打得蒙古人大敗而歸,戚繼光因功績顯赫升任為少保(從一品)。

戚繼光晚年為何凄慘?

《明史》:居正歿半歲,給事中張鼎思言繼光不宜於北,當國者遽改之廣東。

  • 靠山張居正倒台

張居正因早年為人太過於正值,晚年又傲慢無比,得罪了不少大臣。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病逝後四天,七名言官聯名上奏彈劾禮部尚書潘晟,潘晟倒台後,言官又開始彈劾與張居正一派的官員,不少官員遭遇罷官免職。

這些並非是偶然,都是他們事先已經策劃好的。後來官員給張居正列了十幾條罪狀,萬曆帝一氣之下奪取張居正爵位,下令抄家,通告天下。

張居正被抄家後,大臣又開始彈劾戚繼光,說他只服從張居正的指令,不能將戚繼光留在北方,不久戚繼光調任廣東,三年後又被大臣彈劾,被萬曆帝免職,趕回老家。

  • 婚姻不幸福

戚繼光的夫人王氏娘家條件比夫家好,所以一直都有一種優越感,戚繼光也是個妻管嚴,王氏還會一點拳腳功夫,夫妻倆吵架時王氏常常追著戚繼光打。王氏先後生育的幾個孩子都相續夭折了。戚繼光也不想斷後,瞞著王氏偷偷在外面養小妾,生育了五個孩子,王氏知道後非常氣憤。

戚繼光為官期間沒有攢下多少錢,晚年貧困潦倒,此時王氏落井下石,對丈夫又冷漠又無情,尤其是在戚繼光去世前一年,王氏將戚家值錢的東西都拿走,直接拋棄丈夫回娘家,戚繼光為大明王朝南擊倭寇北抗蒙古,結果落得這個下場,他被朝廷和妻子拋棄了,變得鬱鬱寡歡,生病後連醫藥費都付不起,1588年戚繼光病逝,享年60歲,戚繼光回到家鄉後僅僅三年就去世了,多半是抑鬱成疾。


戚繼光的晚年雖說鬱郁不得志,但是比起袁崇煥、藍玉等人也算是落得了個善終,留下了一個民族英雄的名號。但是他的結局和曾經抗擊匈奴的付出顯然不成正比,所以在現在人們看來他的晚年顯得十分凄涼。

繼光悒悒不得志,強一赴,逾年即謝病。給事中張希皋等復劾之,竟罷歸。居三年,御史傅光宅疏薦,反奪俸。繼光亦遂卒。

通過翻閱《明史·戚繼光傳》中,我看到了對於這個英雄人物的最後事迹描述。

戚繼光在晚年的時候,被明神宗一紙調令安排到了廣東。

在遷任廣東之前,他擔任的是薊州總兵、加封太子太保。當時東南沿海的倭寇已經被打退,明朝最大的外部威脅就是北方的韃靼,他所任職的薊州則是北方防線的重地,又與京師近在咫尺,既能使自己的軍事才能得到發揮,又能接近天子,確實是一個美差,他的前程也是一片光明。

就是這樣的一封任書,直接將他安置在了遙遠的大東南,他想要依靠軍功再次得到晉陞的美夢破滅了。所以在廣東上任一年,戚繼光就稱病歸鄉。再之後重慶府知府傅光宅不忍看到一代名將就此消沉,於是上書舉薦戚繼光,反而遭到了貶斥,在這樣的打擊之下戚繼光鬱鬱而終。

戚繼光晚年之所以如此凄慘,究其原因有二。
  • 朝中的支持者張居正去世。

自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後,國家的行政大權就掌握在了文官集團手中,這樣的一種傳統在明朝被很好地延續了下來。戚繼光雖然早期抗擊倭寇有功,但是他的功勞還是遠不如同時期俞大猷等人的,想要在眾多武將中脫穎而出就要尋找一個強有力的文官支持者,這個人就是張居正。

居正尤事與商確,欲為繼光難者,輒徙之去。

張居正對於戚繼光是無條件的信任,只要有刁難的人,張居正都會把他們統統調走,來確保戚繼光的地位。

所以戚繼光能夠「四提將印」,做到薊州總兵很大程度上有張居正的舉薦功勞。但是張居正去世後,戚繼光在朝中的靠山沒有了,剩下的都是對他晉陞速度如此之快的眼紅者,肯定會受到彈劾。

  • 行事張揚,得罪的人太多。

武將大多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心直口快,接人待物太張揚,這一點也是戚繼光的致命點。

給事中張鼎思言繼光不宜於北。

張鼎思的這句話徹底改變了戚繼光的人生軌跡。

張鼎思當時擔任給事中,專職檢查六部、彈劾百官。他因為戚繼光曾踢死心愛的犬而懷恨在心,可是忌憚張居正一直隱忍著,等到張居正去世後,張鼎思向明神宗彈劾戚繼光,稱他不熟悉北方,更適合回到南方任職。就這樣戚繼光被貶,落得個凄慘的晚年。


世人最不願見的無非是「美人遲暮,英雄老去」兩樣了,可若是「英雄老去」基礎上還加上「凄慘」二字,那就真真有些讓人不忍直視了。

在這些凄慘老去的英雄里,明朝抗倭(日本侵略者)名將戚繼光最為有名,卻也最讓世人唏噓。

戚繼光曾為掃平擾亂沿海的倭患,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後來,他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兩場成功抗擊成就了戚繼光的「名將」之名,也讓他成為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

拋開戚繼光自身能力和努力而言的話,戚繼光這一生的功績得益於兩個人,這兩人正是戚繼光的妻子王氏和戚繼光的貴人張居正。

然而,讓戚繼光自己和世人未料到的是:他晚年的凄慘境遇也與這兩人有關。

張居正不用說,是一手將戚繼光推上高峰的政壇老手,他對戚繼光一生的影響極大。

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張居正的鼎力支持,戚繼光才迎來了人生第二個輝煌期,並完成訓練戍邊部隊、建立車步騎營、修建長城敵台三件大事。

接下來,重點說說王氏。

根據《戚少保年譜耆編》記載,戚繼光原配妻子王氏是總「萬戶南溪王將軍棟女」。同所有封建婚姻一樣,戚繼光與王氏的姻緣在13歲這年便被定好了。

戚繼光家雖也屬將門,但因僅僅是四品,所以攤上這門親事多少有些高攀了。相比之下,王氏才是當時真正的將門之後。

18左右這年,戚繼光便與王氏成了婚。也正是自這以後,戚繼光的背便靠上了一座大山。根據史書記載,當時王棟將軍正任總兵,說白了就是戚繼光最初的頂頭上司。

今時娶了董事長女兒的小子平日過著怎樣的日子,當時的戚繼光便也過著怎樣的日子。沒錯,戚繼光對妻子的「敬畏」相當厲害,厲害到聽到老婆名字就腿軟的程度。

而能讓征戰沙場的夫君害怕到這程度,想來王氏也定不是一般女子了。王氏武藝超群卻謀略非常,若不是因為身為女兒身,今時的抗倭名將沒準就姓王了。

這樣的女子,在古代被稱作「母老虎」,這般能耐,戚繼光怎能不怕呢,對了,據說戚繼光是打不過妻子的。

通常情況下,男人怕妻子多是因為愛,可戚繼光對妻子的「怕」卻多少是因為權力和武力,畢竟打不過!

這樣的「怕」,往往並不代表感情有多好,實際上,戚繼光與王氏的感情也的確不好。

但兩人關係不好卻並非與野史《仙游縣誌》中的戚繼光斬殺長子有關,因為他在莆田期間根本沒兒子。

但有一點是對的,戚繼光與妻子感情不好還真就與「孩子」有關:王氏不會生兒子。戚繼光

王氏與戚繼光結婚後,根據《孟諸戚公墓誌》記載,她只生育了一個女兒。這在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古代,怎麼著也是有缺憾的。按照正常邏輯,有「婦德」的女子遇到這種情況下還非得替丈夫納個妾繼承香火才好。

可王氏是誰,將門之後,一身本領,她豈會是那種跟別的女人分享丈夫的女子。至於什麼傳宗接代,她可不想管。說起來,這王氏真真有點像今天穿越過去的女子。

可戚繼光終歸是想兒子的,於是,他便偷偷瞞著王氏納了至少三個小妾,還生了五個兒子,分別是戚祚國、戚安國、戚昌國、戚報國、戚興國。

聽這些兒子的名字就知道,戚繼光這是想讓他們繼承自己報效國家啊。

紙從來包不住火,戚繼光生育能力這般強,自然也沒能瞞得過妻子王氏。可畢竟生米已經煮成了熟飯,等王氏發現時,這些孩子都已經滿城跑了,又不能塞回去,哎,真真苦了王氏。

王氏發現丈夫偷偷納妾還生了多個孩子後,感覺自己被背叛的她立馬炸了鍋。這一炸,戚繼光才真真徹底領略到了將門之女的厲害。

王氏得知真相後,備了一把大刀在家等候歸來的戚繼光,幹啥,拿大刀當然不是耍著玩兒,她這是下定決心要與戚繼光「同歸於盡」。

換做尋常女子,要與戚繼光同歸於盡,只能靠下毒之類,可王氏是有無數種方法與他同歸於盡的呀。妻子爆發後,戚繼光渾身打顫,他雖料想過這一天,可這天來臨時,他依舊有些招架不住。

但好在王氏終究是個女子,在戚繼光抱著她大腿痛哭流涕並發下各種誓言,並答應將小妾陳氏所生兒子戚安國(後早夭)過繼給王氏後,這事,才總算是有了一個了結。

可這個了結,卻未真正了結,畢竟對於王氏這樣的烈性女子而言,她心裡的那口氣一直在。

王氏的這口氣,在兒子夭折、戚繼光丟官回家後,再次提了起來。

1582年,戚繼光的大靠山、內閣首輔張居正病逝。張居正死後這年,給事中張鼎思趁機上言致使戚繼光被朝廷調往廣東。張居正

1585年,張居正去世三年後,戚繼光再遭給事中彈劾,之後戚繼光被罷官回鄉。

遭逢大難的戚繼光回家後才知道,更大的難正在家裡等著他——

戚繼光一到家便整個人懵了:妻子王氏不見了,家裡的財產等等也全部不見了,對,王氏見戚繼光落難提前帶著財產休夫回娘家了。這一年,戚繼光年58歲。

英雄老去這年,遭逢如此大難,戚繼光怎不捶胸頓足、悔不當初啊!

想想,被辭官也就罷了,回到家還被夫人休了,想他戚繼光征戰沙場幾十載,最後卻落到這般田地,真真是丟盡了老臉!

老臉丟盡也就算了,關鍵養老臉的錢也沒了,這日子能怎麼過呢。戚繼光仰天長嘆:真真天要絕我戚繼光啊!

人在重大刺激面前,往往會滋生心理問題,而心理問題不及時疏導,往往會導致鬱結於心最終引發身體疾病。很快,在長期的抑鬱中,精神被徹底壓垮的昔日猛將戚繼光病倒了。

1588年,病重中的戚繼光因沒有抓藥錢,終在這年1月5日:「雞三號,將星殞矣!」

「血戰殲倭,勛垂閩浙,壯猷御虜,望著幽燕」的一代名將,就這樣在孤獨中痛苦地辭別了人世,這年,戚繼光年60歲!

靠山山倒,靠人人跑,最終,伴隨著戚繼光靠的兩個人、兩座山的「倒」和「跑」,戚繼光的一生便也永遠被打下了「凄慘」的烙印。


戚繼光,我們都很熟悉,他與俞大猷一起在東南驅逐倭寇的事情,路人皆知,那後來戚繼光與他的戚家軍怎麼了,就比較少人知道了。

嘉靖帝死後,明穆宗隆慶帝(也就是裕王)繼位,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有人向隆慶帝提議,讓戚繼光與俞大猷一起到薊門關去訓練士兵。

而薊門關就在今天的天津薊州區,朝廷覺得讓戚繼光去就可以了,然後戚繼光被任命為神機營的副將。神機營也就是火器營。

隆慶二年,戚繼光在薊州等地練兵,薊州的總兵郭琥被調走,戚繼光成為總兵,被任命為右都督。

隆慶帝死後,萬曆帝繼位,北蠻的小王子與董狐狸準備進攻大明,在喜峰口做壞事,戚繼光率軍擊退,之後董狐狸和他的侄子董長昂多次進攻,都被戚繼光打退。

萬曆二年,董長昂與他的叔叔董長禿又來進攻了,結果被戚繼光給活捉了,董狐狸與董長昂就負荊請罪,請求放了董長禿,戚繼光答應了,之後他們確實再也沒來了,而戚繼光升任左都督。

薊門關因為有戚繼光在,北蠻打不進來,他們就轉到遼東去打,戚繼光得到消息之後,就率兵前去增援,幫助李成梁又將北蠻擊退,戚繼光被封太子太保,少保。

萬曆十年,首輔張居正病逝,很多人起來彈劾張居正,張居正差點被鞭屍,而與張居正有關聯的人也都受到牽連,其中就包括戚繼光。給事中彈劾戚繼光不能戍邊,所以朝廷就將戚繼光調到廣東去。

又過了三年,也就是萬曆十三年,另外一個給事中又彈劾戚繼光,戚繼光被罷免歸鄉,有一個御史出來舉薦戚繼光,反而被罰了俸祿,再過了三年,也就是萬曆十六年,戚繼光病死於家鄉。

由此可見,戚繼光的結局與張居正是有關聯的。


每每想到明史,總是心裡很不舒服,整個華夏五千年,大一統的王朝,壽命超過百年的,我認為明朝是君臣關係最差的,也是最讓功臣寒心的王朝,固然,沒法說對錯,身處廟堂,身不由己,沒有人是絕對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明朝對於其中的處理平衡做的可以說極為失敗,上有朱元璋時期的種種大案,殘害,甚至將藍田剝皮充草,之後有朱棣為其正統大興牢獄,于謙,張居正,戚繼光,袁崇煥,盧象升,等等等可以說是功臣,但下場又多麼凄慘。明朝忘實亡於君臣離心,長達百年的猜疑,任用宦官打壓,整治文官集團,朝廷有志之士逐漸遠離,被動只有抱團才能生存,長期之後逐漸產生腐敗惡性循環。實在讓人痛心。

戚繼光如此功臣晚年的凄慘正是大明大廈將傾的寫照

明朝如果說有可能在一個人手裡中興並且能夠改變原有的在嘉靖時期就糜爛不堪的朝政的唯有張居正,張居正在任首輔時權利空前可以說蓋過皇權,對於青少年時期的萬曆來說老師張居正的又愛又恨的存在,那點師生情也在最後的幾年中消耗殆盡。在你年輕的萬曆眼裡就等著張居正病死,他好大權獨攬。在他眼裡曾經和張居正有關係的人都能使他回憶起曾經的不開心所以這份忍耐在逐漸等待著發芽爆發。

萬曆十年(1582年),身居內閣首輔的張居正病故。反對派群起攻擊張居正,戚繼光因深得張居正賞識,被誣陷為張居正同黨。甚至連戚繼光一手提報起來的將領也到處散播流言,企圖取代戚繼光的地位。

對戚繼光早已心懷不滿的給事中張鼎思,藉機上疏戚繼光閩浙抗倭有功,請求把他調往南方,以達到架空戚繼光的目的。這時,薊門邊境已平靜多年,朝廷認為戚繼光可有可無,於是,便在萬曆十一年(1583年)二月把戚繼光調任廣東鎮守,都督南粵諸軍事。

與此同時,戚繼光的弟弟戚繼美也被罷免了貴州總兵的官職,戚繼光的老部下浙江總兵胡守仁也受到彈劾,被革職。這一切都給戚繼光造成了極大的精神打擊,儘管他鬱悶不快,依然服從了朝廷的命令,啟程去了廣東。

當時的廣東倭寇已平,並無戰事。戚繼光到任後,唯一的職責便是整頓身邊的士兵。他不顧年老虛弱的身體,親自巡視了廣東沿海惠州、潮州、慶州等地的防務。在整頓兵備的同時,戚繼光重新校補刊印《紀效新書》,並對《止止堂集》進行了再整理。如此寬鬆的環境,如此安逸的生活,對馳騁疆場的一代名將來說,充滿了空虛和無奈。

此時大大明帝國風起雲湧,萬曆是一個十分任性的帝王,他似乎並不在乎祖宗基業,萬曆三大戰役是明朝最後的榮光,不知道萬曆在下定決心執行三大遠征時是怎麼想的,是否是那犯我大明者雖遠必誅的豪邁,但對於大臣他是真的不放在心上。

能夠敏銳捕捉戰場動態的戚繼光怎麼也想不到,朝廷將他一貶再貶,似乎並沒有平息皇帝的怒氣,戚繼光甚至曾上表朝廷,使其保有晚名,不至於晚節不保,可惜再萬曆眼裡老師尚可掘墳鞭策,你戚繼光只不過是一個武人。戚繼光最終貶回故鄉登州。禍不單行還沒有返回家鄉就聽聞弟弟病逝,隨後是幼子早夭,妻子傷心過度,執意離家,可能在妻子眼裡這一切的禍端都來源於戚繼光的過錯,陪伴家庭的時間太少,戚繼光將自己僅有不多的家財全都給了妻子王氏,自此戚繼光算是跌落到泥土裡,一切都預示著一個曾經璀璨的將星即將沉沒,因為上天似乎都開始不願意眷顧於他。

退居林下的閑適生活讓戚繼光無所事事,他只好用修立家廟、延師教子、整理公文函牘、捐款助修蓬萊閣等事情,消遣晚年的寂寞。

萬曆十五年十二月初七(1588年1月4日),戚繼光突然病發,第二天便去世了。戚繼光這位身為特進光祿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左都督的一品高官,死後朝廷竟沒有任何表示。在我看來這是明朝最不可原諒的地方

退休在家的戚繼光連三年的時光都沒有享盡就溘然長逝,估計在最後的夜裡他時常回想起曾經和南方倭寇,北方蠻子,戰鬥的歲月,對於名將來說最難以戰勝的敵人是自己的朝廷和英雄的暮年。岳飛尚且會含冤而死,他已經很好了,或許這是他唯一能用來安慰自己的。

曾記得列為凌煙閣功臣的侯君集,在太宗時期參與了太子的謀反失敗被活捉送入朝廷,太宗此時已然不想殺他,最後是群臣堅定謀反不可不殺,太宗非常難過在和侯君集最後相見時,詢問侯君集你可知罪,侯君集說到臣罪該萬死只求保全家人,太宗說到,你是該死,你讓朕日後如何能進凌煙閣。。這句話很簡單當李世民進凌煙閣的時候必定會想起侯君集被朝廷所殺,日後李世明進沒進凌煙閣世人不知,但就這一句話,侯君集就可以死而無憾了,這叫君臣情,李世民一生殺伐果斷,阻礙自己皆可殺,但他也是仁慈的對待大臣極為有胸懷,這種君臣感情明朝終整276年我難以發現,大明是有氣節的是有值得稱讚的,但是對待功臣為國付出的將士,大臣的態度讓人心寒,這也是明朝最後國破之時堂堂刑部尚書也會為敵開門。


戚繼光晚景凄慘主要是因為——靠山倒了!老婆跑了!

如果說抗倭英雄是戚繼光正面的話,那善於官場鑽營、極會尋求官場靠山則是戚繼光的側面。

與岳飛純粹的精忠報國、缺乏官場智慧不同,戚繼光在做英雄事的同時,腦子裡始終存有「立功揚名,保位免禍」的想法。

如何才能「立功揚名,保位免禍」呢?

除了自家有本事,戚繼光認為尋找靠山不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甚至可以這麼說,戚繼光風起雲湧的背後,從來都是有「靠山」支持的。從踏入軍營的那一天起,戚繼光事實上就有一座碩大的靠山,那就是他的老岳丈,總兵王棟大人。戚繼光怕老婆,不是因為他對老婆有多好,而是因為他不敢得罪總兵大人的女兒,這種沒有真情實感的「敬重老婆」也為他晚年的殘景埋下了伏筆。

繼老岳丈後,戚繼光的第二座大靠山,即是發掘提拔他的人生貴人,總督大人胡宗憲。在胡宗憲手底下,戚繼光雖然開始大放異彩,但他始終保持一個習慣,凡事都要先請示總督大人,在總督大人面前從不飛揚跋扈,擅作主張。

但在靠牢胡宗憲的同時,戚繼光並沒有止步不前,他的官場危機意識很強,在他看來,光有地方靠山是遠遠不夠的,朝中有靠山才是關鍵。

為了在京城尋找靠山,戚繼光可謂是不惜銀兩,不惜精力。起先,他有意攀交當朝首輔高拱,但高拱這個人太囂張、太孤傲,戚繼光沒能如願。退而求其次,他便積極向時任國子監司業的張居正靠攏。

當時,張居正的權勢還未如日中天,但這恰恰體現了戚繼光的眼光。待朝局變幻,胡宗憲等人身敗落馬後,只有戚繼光如願從前線調入了京城。

這期間,有個細節很能說明戚繼光為在京城尋求靠山,如何的不惜重金——「領將印三十餘年,家無餘田,惟集書數千卷而已。」

他的巨額俸祿和獎賞都到哪裡去了呢?不言而喻。

除了重金賄賂,戚繼光在對張居正獻殷勤方面同樣不遺餘力。每次給張居正寫信,戚繼光都非常謙卑地自稱「門下走狗小的戚某」;為了買張居正歡心,戚繼光常年給張居正送各種補藥,搜羅各色美女,甚至包括「洋妞」。

正是因為有了張居正的鼎力支持,戚繼光才迎來了人生第二個輝煌期,並幹了三件大事——訓練戍邊部隊、建立車步騎營、修建長城敵台。

然而,當萬曆十年六月,張居正吃了戚繼光所送海狗腎導致「痔根」加重(野史說法),一命嗚呼並隨即遭到清算後,戚繼光的厄運也就來了。

張居正死後,戚繼光很快受到牽連,第二年即被調往廣東,第三年即遭罷官棄用。

這裡有一點很值得玩味,戚繼光被彈劾遭罷官的原因和罪狀,在當時是模糊不清的,表面上看是受累於張居正,其實根源在於倭寇邊患已除,朝廷要剪除羽翼豐滿的武將,鳥盡弓藏。

萬曆十三年,遭到罷官的戚繼光落寞回鄉,但他的晚年悲劇並沒有就此止住,相反是越發的慘不忍睹。

關於戚繼光「怕老婆」的說法很多,但和很多怕老婆的男人,夫妻感情其實很好不同,戚繼光和原配戚王氏的夫妻感情很差。

根據清朝乾隆年間《仙游縣誌》等記載,戚繼光因為兒子在莆田違反軍紀而斬子,從而愧對妻子戚王氏,對戚王氏多方遷就忍讓,而戚王氏則終生懷恨在心,始終苛待丈夫。

鑒於戚繼光在莆田期間根本沒兒子,所謂戚繼光斬子的說法肯定是假的,但假的傳說背後,戚繼光和戚王氏夫妻關係惡劣卻是不爭的事實。

據說,戚王氏是標準的悍婦,二人結婚時,戚繼光雖是四品武將,但她爹是總兵,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她始終是高高在上的。此外,戚王氏還是個將門虎女的狠角色,武功好,脾氣倔,但凡遇到家庭糾紛,她向來以徒手格鬥的方式修理戚繼光,而戚繼光懾於她爹的總兵頭銜,不敢反抗,總是被打的到處跑。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產生一些疑問,按這種說法,戚繼光在家庭生活中屬於被欺壓的一方,最後受不了應該是戚繼光才對,怎麼反過來戚王氏幹了「休夫」回娘家的事?

那是因為戚繼光和戚王氏還有更大的矛盾。

根據戚繼光好友汪道昆在《孟諸戚公墓志銘》中記載,戚王氏只給戚繼光生了一個女兒,戚繼光為了延續香火,瞞著戚王氏一連納了至少三個妾,生了五個孩子。

戚王氏得知這一切後,戚繼光的幾個孩子早已滿地跑了,或許是因為自感在家中的尊嚴、地位、名分受到了嚴重挑戰和傷害,絕望的戚王氏一度決定和戚繼光同歸於盡。

她抄起一把尖刀,直奔戚繼光而去。戚繼光聞訊,立馬開溜,不肯罷休的戚王氏便每天蹲在家裡死守,「日操白刃,願得少保而甘心。」

待戚繼光遭罷官,落寞回鄉後,戚王氏便將憤怒轉化成了極度的冷漠和絕情,在戚繼光死前的那一年,戚王氏「囊括其所蓄,輦而歸諸王。」也就是說,戚王氏將家中洗劫一空後,直接休夫回娘家了。

對病重的戚繼光而言,這種做法極其殘忍。

在戚繼光苟延殘喘的最後一年,病重時竟然連抓藥的錢都沒有,最終在萬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雞三號,將星殞矣!」


方圓論壇在線

說起戚繼光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詳了。明朝的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倭對十年時間裡。困擾侵襲明朝東南沿海十數年的倭患被徹底清除。海盜,浪人再不敢侵犯東南沿海地區。使得明朝東南沿海地區迎來的久違的和平安定時期。但和所有愛國將領,名族英雄一樣。雖然戚繼光為明朝奉獻了一生。但戚繼光最終也沒有落個什麼好結果,最終也是因為被貶在加上常年征戰毀了身子病逝而亡。

戚繼光出身官宦世家。繼承了祖上的職位,任登州衛指揮僉事。當時正是明朝倭寇最為猖獗的時期,戚繼光眼看沿海地區百姓遭受倭寇侵擾,所以十分憤怒,認為身為軍人不能保一方平安是恥辱。所以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抗倭行動。「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就是戚繼光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當然了戚繼光的人抗倭之旅實際上進展的也並不順利 一方面倭寇實力很強。另一方朝廷內部掣肘頗多。當時朝廷內部多為尸位素餐之輩。這些人別的本事沒有,但是挑刺找毛病收受賄賂對本事卻一點都不弱。戚繼光再東南沿海雖然屢勝倭寇。但是朝廷之中依舊有大臣詆毀戚繼光抗倭不利。其實不止戚繼光。抗倭名將俞大猷等人都有這種尷尬問題。本來辛辛苦苦抵抗倭寇。但依舊不被人理解,甚至還要被詆毀彈劾。 後來東南沿海總督胡宗憲統帥戚繼光,俞大猷台州之戰,福建之戰,興化之戰後。閩廣一帶的倭寇幾乎被戚繼光殺光。後來日本又派遣倭寇入侵,在加上海上浪人流寇聚眾侵擾。但在戚繼光俞大猷等人的聯合下。東南沿海倭患為之一平。東南沿海倭寇平息後,北方又因為韃靼肆虐。所以戚繼光被任命為神機營副將北上抵抗韃靼入侵。 明朝時期邊軍內部關係錯綜複雜。戚繼光一個東南人到了晉西幫控制的邊軍內部實際上每走一步都十分困難。雖然戚繼光到薊州後也數次擊退了入侵的敵人。但戚繼光始終無法統一政令。由於到處掣肘,戚繼光雖然可以保證薊州不失,但沒有辦法做到出擊敵人。並且由於戚繼光是一個南方人。長年累月在北方嚴寒之地征戰。導致戚繼光身體被北方嚴寒侵襲的非常嚴重。戚繼光的身體也是在北方給弄垮的。後來朝廷內部一直支持戚繼光的張居正去世。戚繼光再次被針對。朝臣多次彈劾戚繼光。最終戚繼光被罷免,被罷免後的戚繼光黯然神傷。再加上身體在北方累垮了。再回鄉之後不久就病逝了。一代名將隕落。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謝邀@悟空問答。戚繼光的晚年算不上凄慘。至少在同時期而言,無論比起同僚的俞大猷,還是曾經的上司譚綸、胡宗憲,乃至最大的靠山張居正。戚繼光還算是相對安全著陸。

雖然被一步步從節制北方四鎮左都督這個重要的位置上調到廣東任巡撫之職,然後一貶再貶,戚繼光識趣地主動辭官還鄉登州。但是戚繼光好歹是病死在自家的床上的。相比那些叱吒風雲的大人物們,這個結局不算差。

戚繼光的結局是因為大靠山張居正的徹底倒台被清算導致的。再看看張居正的下場,自己死後被掘墳鞭屍;長子被逼自殺;一家被困餓死幾十餘口。

張四維正是利用了萬曆對張居正的壓抑扭曲的不滿,實現了打擊政敵,全面搶班奪權的目的。而文官集團的視角下,北方四鎮有墾地,還有每年朝廷劃撥的巨額軍餉,誰知道他們是不是養寇自重?

戚繼光在左都督這個位置上,每年替張居正得孝敬多少銀子?所以這是個肥缺,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個位置豈有你戚繼光再坐之理?所以張居正不在了,作為張居正在軍隊里的重要鐵杆戚繼光就應該哪來哪去。但是他們忽略了一點,北方四鎮左都督雖然是肥缺,但是那是一個抓戰鬥力的位子。沒有兩把刷子,誰坐那個位子,就相當於害了北方邊防。

然後搞笑的一幕便發生了,戚家軍之所以能打,因為戚家軍都是義烏兵。所以義烏這個地方註定成了悲劇。凡是義烏的男丁都被當做炮灰徵到各個部隊里去。結果可想而知了,義烏到最後幾無男丁可征。

戚繼光最凄慘的事情莫過於,有人居心叵測地對他進行的污衊和攻擊。

在辭官還鄉的歲月里,戚繼光不斷受到來自於朝廷的攻擊與污衊。這讓他十分鬱悶,他曾多次向朝廷上書辯白。想戚繼光征戰沙場數十年,現殺的敵寇十餘萬,身批數十創。如今的戚繼光應該和《集結號》里的穀子地的心情是一樣的,兄弟們把血都潑在戰場上了,可是他們卻往你的耳朵里塞大糞。

但是歷史給予了戚繼光最最公正的評價。《明神宗實錄》評價戚繼光為「儒將」!對於其功績做出了充分肯定,這就夠了!

而戚家軍的結局只能以無辜、悲壯來形容。

由於黨爭,為了掣肘熊廷弼,用袁應泰這個書獃子來經略遼東,結果袁應泰用「仁愛」之心治遼。在遼東擴大邊防,收編叛將、叛卒,來投即納,結果收了一大堆後金的間諜。此舉遭到守將童仲揆、尤世功等人的堅決反對。然並卵,袁應泰卻認為邊將不配合自己,不服從自己的命令。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後金軍隊兵圍瀋陽,果然裡應外合,瀋陽淪陷。遼邊的深入防禦徹底瓦解。

袁應泰命人增援,結果「戚家軍」(此時已經不能叫戚家軍了,只能叫浙兵,但為了前後指代一致,炒米仍然叫他戚家軍)接到命令趕到瀋陽時,瀋陽已經淪陷了。4千戚家軍逐步被2萬後金八旗鐵騎重重包圍。我們知道戚家軍再強大,他也只是步兵。此戰飛沙走石,昏天暗地。戚家軍最終包括戚繼光的侄子戚金在內4千餘人,無一生還。

因為袁應泰後來也舉火自焚死了,所以雖然做了錯事,但在大節上未虧。炒米也不好抱怨他什麼了。但是戚家軍卻徹底告別歷史舞台了。

而戚繼光在此前的33年前就已經死於登州家中。對於戚繼光而言,無疑是偉大的,他創建了一直軍隊,在他死後的33年里仍然保持著戰鬥力。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