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歷史其實很有意思,也有很多奇葩的皇帝,什麼木匠皇帝,什麼喜歡當大將軍的皇帝,喜歡少婦的皇帝等等。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在歷史上有名的奪門之變,也就是朱祁鎮復辟時,于謙作為朱祁鈺的心腹大臣為什麼不出來制止呢?

要說朱祁鎮復辟得先說說朱祁鎮是誰,怎麼出現的復辟。朱祁鎮明朝的第六位皇帝,前面那些太祖、成祖、仁宗、宣宗都是明君,把國家也治理的很好。祖宗把好好的大明王朝傳到了朱祁鎮明英宗手裡,沒想到朱祁鎮差一點就葬送了大明江山。我覺得把朱祁鎮評為明朝最差的皇帝都不為過,那麼有人會說你說朱祁鎮最差,為什麼明朝都沒滅亡,那是因為他比較幸運,他遇到了明朝最牛的大臣于謙,如果沒有于謙只怕早就滅國了。

事情的起因,土木之變。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北面一直有一個隱患,那就是長城外面的蒙古,元朝滅亡後,朱元璋和朱棣多次派兵打擊北元殘餘勢力,可是都沒有完全把蒙古滅掉。等到明英宗朱祁鎮的時候,蒙古分裂成了瓦刺和韃靼,後來韃靼歸順了明朝,瓦刺慢慢的強大起來了,而且瓦刺多次入侵明朝邊境。然後,明英宗也想學習自己的祖先御駕親征,結果由於聽信宦官王振的讒言,指揮失誤,在土木堡全軍覆滅,自己也做了蒙古人的俘虜。蒙古的太師也先也很驚訝,自己一不小心就把大明的皇帝給俘虜了,這下可好了,留著他就不怕明朝不就範。

也先大軍趁勢兵臨北京城下,大明朝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在這個危難時刻,于謙站了出來,提出為了防止也先利用朱祁鎮作擋箭牌,逼迫大明投降,擁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為皇帝,改年號為景泰,尊英宗為太上皇,並且得到了孫太后的支持,前提是太子還是英宗的兒子朱見深。最後北京城空前的團結,于謙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從此于謙一戰成名,景泰帝也一直很支持于謙,國家上下頓時變得清明了許多。

本來如果明英宗不回來或者客死他鄉,就不會有奪門之變,于謙也不會枉死。可是一切都那麼戲劇,也先一看打不過大明,想著留著英宗也沒用,在他這裡還得吃飯浪費糧食,就莫名其妙的把朱祁鎮送了回來。這樣北京就出現了兩位皇帝,朱祁鈺把哥哥朱祁鎮軟禁在了南宮。後來朱祁鈺自己當皇帝覺得還不過癮,又想讓自己的兒子孫子都嘗嘗當皇帝的滋味。這樣就有點說不過去了,自己當皇帝都是因為特殊情況,本來作為庶出沒有繼位的可能,要不是朱祁鎮自己作死,自己哪有機會。而現在朱祁鈺又想廢了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太子之位,讓自己的親兒子朱見濟當太子。此事一出,就被大臣們反對。後來朱祁鈺盡然賄賂大臣,終於讓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當上了太子。可是後來自己的兒子不長命,沒幾年就死了,自己也沒再生出孩子來。

後來朱祁鈺病重不得不考慮傳位問題,于謙商洛等大臣就建議,再立朱見深為太子,因為朱見深關係最近,這樣能保證宣宗之後繼承大統。這時候將領石亨、政客徐有貞、太監曹吉祥覺得擁立朱祁鎮復辟的時候到了,於景泰八年(1457年)擁戴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複位的政變。其實這時候于謙對他們的行為了於指掌,只是這時于謙也很矛盾,本來以自己的能力要想鎮壓政變很容易,可是由於朱祁鈺無後,再加上朱祁鈺病重,皇位本來就是朱祁鎮這一支的,只要是宣宗之後當皇帝,自己還干涉什麼呢?于謙一直都是為國為民,為了國家安定,他選擇了隱忍。第二天淡定上朝,可能他以為即使朱祁鎮複位也不會怎麼樣自己,畢竟自己對國家功勞太大,殺他民眾不服。可是沒想到,石亨等人一定要他死,最後于謙被殺於北京城門口。可憐一代名相就這樣慘死,朱祁鎮複位後,繼續重要奸臣,朝廷上下烏煙瘴氣,明朝國力再一步的下降。

最後,我覺得朱祁鎮真的不適合當皇帝,他不如自己的弟弟朱祁鈺,但是有人說朱祁鎮卻是個好人,因為他廢除了殉葬制度,他是一個好人。至於于謙,我覺得他其實當時就應該鎮壓政變,直接處死石亨等人,然後接著軟禁朱祁鎮,等朱祁鈺死了就讓朱見深繼位就完了白,當然于謙不是這樣的人,于謙有霍光的實力,確實沒有霍光的野心,所以最後他選擇犧牲自己。最後附上于謙的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俘虜了皇上,瓦刺太師又驚又喜把皇上抓到以後可以向明朝索要財物也可借皇帝名義招搖撞騙可是以于謙

為首的明朝大臣不同意建議孫太后說國不可一日無君在這危難時候立朱祁鈺為皇帝但後來瓦刺因為朱祁鎮沒有什麼利用價值的就把它放回明朝景泰元年雖然朱祁鎮回了

明朝但是由於于謙的建議把他鎖在那南宮奉為太上皇后來景泰帝朱祁鈺病重於謙建議朱見深為儲君但是後來朱祁鎮舊部徐有貞帶領兵馬撞開南宮大門迎朱祁鈺為皇帝這也是有名的奪門之變但是于謙為什麼沒有幫助朱祁鎮自古以來一臣難輔二君

他就想幫助朱祁鎮也會被後人留下反覆無常的小還有一點他就是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他做這些事情就算幫助朱祁鎮複位成功朱祁鎮也不會重用他甚至把他給殺了這也是自古以來,君臣之道。


在這個問題上,于謙和朱祁鈺都有做的不足之處。首先,朱祁玉明知自己病入膏肓,太子已先死,而遲遲不決定繼承人,一味拖延,給曹吉祥、石亨等一班小人留下充足的政變準備時間。其次,于謙作為當初勸朱祁鈺即帝位、接納朱祁鎮歸來之人,曾向朱祁鈺保證他負責替朱祁鈺擺平兄弟二人關係,維持朱祁鈺執政。可朱祁鎮歸來後,朝臣出現對朱祁鎮的擁戴現象,朱祁鈺很生氣,而于謙沒有明確態度,肯定引發朱祁鈺不滿。于謙在此事上的噯味,不光對朱祁鈺不利,對他自已也造成致命傷害。第三,朱祁鈺和于謙在擊退瓦刺進攻後,在政策方向上出現分歧;朱祁鈺用自己兒子換下侄兒做太子,病重後不聽勸諫拖延立太子,估計于謙也是有意見的。而于謙不一如既往為朱祁鈺保駕,估計朱祁鈺也惱火。所以,不能說奪門之變時,于謙仍是景泰帝朱祁鈺的心腹。


這個問題,翻遍歷史書沒答案,因為明英宗朱祁鎮復辟,他做上皇上,這段歷史他主持寫的,他能說出「他為什麼要復辟嗎」?

杭州于謙墓園牌坊

朱祁鈺為何悲哀收場?此人懦弱無能。他如果有趙構那兩下,明史就沒有「明英宗」這個詞。(一個被蒙古人俘虜的皇帝還有啥英明)

看看朱祁鎮給朱祁鈺的廟號是什麼吧,代宗。代理做皇帝,就像李某某做代總統一樣,暫時的,不是正式的!真命天子回來了,他就要交還皇位!

明英宗皇陵 裕陵

朱祁鈺是個混人,既然搶了人家的皇位,那就狠下心來:要麼設法除掉朱祁鎮,要麼將他安置到五台山做高僧(幽禁),使他不能與外界接觸。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兩個皇上窩在皇宮裡,算啥事呢?說明朱祁鈺該死!朱祁鎮比他心狠!

當然,朱祁鈺為啥如此厚待英宗?接回來後還要好好伺候,給他做太上皇,就住在皇宮裡好吃好喝好玩呢?(明面上是軟禁,但在宮裡有行動自由的,就是不能出宮)

這是問題的關鍵:于謙為何不阻止朱祁鎮奪權復辟?

這就要從心理學看問題:

第一,這個皇位本來就是朱祁鎮的!只不過他犯了大錯,打了敗仗,被蒙古人抓去做俘虜了,朝廷臨時立個皇帝代替,這樣可以避免讓蒙古人勒索太多!

要搞清楚:這是臨時應變的舉措!在很多大臣眼裡,朱祁鈺是「代皇帝」。于謙也是這樣認為的。

明代宗朱祁鈺

朱祁鈺心裡也很清楚,是他搶了朱祁鎮的皇位!他心虛,覺得對不住人家,所以封他為太上皇。

太上皇是什麼意思?歷來就是皇帝的老爸做太上皇!朱祁鎮做太上皇,在氣勢上就壓住朱祁鈺了!

第二,朱祁鈺不長壽,又沒有兒子繼承皇位,他能怎樣呢?他比較妥當的做法,就是從堂兄弟那裡找個侄子過繼做太子!(他不一定就要從朱祁鎮一家子那裡選定接班人,他可以將朱祁鎮一家人下放到貴州邊遠山區圈禁起來)

第三,就因為朱祁鈺心裡覺得對不住朱祁鎮,搶了他的皇位,所以就想把皇位交還他或他兒子!但他又沒下定決心!可見朱祁鈺是個懦弱優柔寡斷的人,于謙不傻,肯定也不喜歡朱祁鈺的為人!

第四,于謙如果是嚴嵩、秦檜,他就肯定要想辦法整倒朱祁鎮的!偏偏他不是,他是個忠臣!他原來就是朱祁鎮的臣子!朱祁鎮是老主子,老領導!

面對朱祁鈺的懦弱和優柔寡斷,大忠臣于謙能做什麼呢?

說到底,都是朱家王室的事,而且這個皇位本來就是朱祁鎮的!他現在要拿回,有何不妥?再說,他還是太上皇呢,皇帝不行了,沒有繼承人,太上皇是不是應該出來主持大局呢?

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鎮

于謙註定是個悲劇人物!他是兩邊不討好,好心辦壞事!朱祁鎮復辟,第一個就要對付他,才不管他是忠臣奸臣呢!

所以說,做皇帝不能心軟手軟,歷史上沒哪個牛逼的皇帝是心軟手軟的!這是朱祁鈺和于謙共同的悲劇。

杭州于謙墓

大城公

在報刊發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庄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誌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縱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雲南省《女性大世界》

陝西省《家庭之友》

內蒙古《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匯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誌報紙發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醫藥和腫瘤科學20年。


明英宗朱祁鎮復辟時為什麼于謙(不是德雲社愛燙髮的那位)不出來制止?這個問題要從多個方面來看。

首先,于謙在「土木堡之變」後主張時任郕王的景泰帝朱祁鈺即位,總體上還是出於公心的,並不是出於自身的私利。當然,說于謙一點兒私心沒有或許也有些誇張了。但是,基本上還是以公心為主,為的還是明王朝的江山社稷。因此,于謙與景泰帝更多的還是君臣,而非私黨。「奪門之變」是經過孫太后首肯的,而且時任太上皇的明英宗本身就是原先的皇帝。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奪門之變」都是「合法」的,和通常的「謀朝篡位」有些本質的區別。于謙這個時候如果站出來反對,原本的公心也都成為了私心。以于謙的性格和一向的處事風格,是不太可能這麼做的。

其次,于謙是文臣,屬於文官集團,雖然有兵部尚書的背景,但是在明朝的體制內,兵部尚書沒有皇帝的首肯,根本沒有私自調兵的許可權。那麼問題就來了,「奪門之變」事起突然,且景泰帝已經被控制,彼時的于謙手裡根本沒有兵,他拿什麼來反對?僅僅靠一張嘴嗎?很顯然,不可能!換句話說,于謙即便是反對,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再其次,「奪門之變」發生時景泰帝已經病重,能不能緩過來,誰也不知道,這一點于謙應該也是知道的。石亨、曹吉祥等人之所以選擇這個當口抬出明英宗,實際上也是因為景泰帝病重。那麼,景泰帝如果去世了,誰來繼承皇位?景泰帝唯一的兒子朱見濟已死,明憲宗朱見深彼時雖然已經被廢去了皇太子之位。但是,一旦景泰帝去世,根據《皇明祖訓》,即位的依然只能是明憲宗。換句話說,如果于謙出面真的平息了「奪門之變」,明英宗的結局幾乎是可以預見的。那麼,如果景泰帝沒緩過來,明憲宗即位了,害死新皇帝親爹的梁子結下了,于謙同樣很難有善終,不是嗎?即便是景泰帝緩過來了,除非他重新生齣兒子,否則皇位依舊還是明憲宗的,于謙同樣逃不過不得善終的命運。

當然,或許有人說,景泰帝去世時才三十多歲,如果緩過來,生齣兒子來也不是沒可能。但是,這僅僅是可能而已,以景泰帝彼時的身體狀況和明朝皇帝大多三四十歲去世來看,景泰帝想再生齣兒子,很難。那麼,景泰帝搞掉明憲宗呢?如果能搞掉,當初易儲之時景泰帝就動手了。有明朝的祖制在、有孫太后在、有明朝的文官集團在,景泰帝想搞掉明憲宗,難度比較大。

也就是說,于謙如果出面平息了「奪門之變」,也很難得以善終。除非景泰帝突然痊癒了,而且還生出了兒子或者成功搞掉了明憲宗。這一切的一切不了確定性太多,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而于謙保持沉默,最終也無非就是不得善終。而且,于謙保持沉默至少不會激起明英宗對他新的反感,二人之間僅僅只有「土木堡之變」那年的舊怨。如果于謙公然反對「奪門之變」,甚至參與鎮壓,他本人及其整個家族的命運會如何,可想而知,搞不好像「靖難之役」後的方孝孺那般被夷滅十族也不是不可能。

因此,于謙無論是反對明英宗復辟還是不反對,結局幾乎都是不得善終。如果反對,甚至還會招來更加血腥的報復。因此,彼時于謙能做的也只能是保持沉默,別無選擇。


一、按封建禮教,天下是朱元璋的子孫的,誰當皇帝,是朱家的事,亂動,只能是被當成亂臣賊子。二、朱祁玉已病重,又無謫子,就是支持朱祁玉,最後當皇帝的,也是朱祁鎮的兒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