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私,秦孝公應該把公叔痤千刀萬剮,因為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於公,秦孝公還是可以殺掉公孫痤,因為此人率領魏軍侵略自己國家的領土,還殺害了無數秦國百姓。按照秦人的習俗,把公孫痤斬首祭旗似乎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但是,嬴渠梁並沒有這樣做,他決定拋開國讎家恨,而是把目光看得更遠,他要的不是報仇雪恨的一時之快,而是要讓秦國真正強大起來。

秦獻公嬴師隰中箭身亡後,嬴渠梁接手的秦國只是一個爛攤子,積貧積弱,雖然仍和魏軍僵持不下,但此時的秦國也再經不起戰爭的摧殘,連山東六國也開始密謀瓜分秦國。

於是,在嬴渠梁在登基王位後,第一件事情就是面見囚徒公孫痤,並與其商討議和大計。

話說這公孫痤也是個大人物,他可是魏國20多年的老丞相,自從吳起離開了魏國,公孫痤就常常以相國的身份兼統帥南征北戰。公孫痤可謂戰功卓絕,他先後打敗過韓國、趙國、楚國和趙韓聯軍,但偏偏和秦軍作戰就撈不到一點好處。

在石門之戰中,公孫痤和秦獻公對決失去了函谷關,還損兵折將六萬多;在少梁之戰中,公孫痤這次輸得更狼狽,自己竟然被嬴渠梁率領的小股兵馬給俘虜了。

公孫痤已經是60多歲的功勛老將,一世英名竟毀於一旦,自然是不堪此辱,他被俘後不吃不喝,也不和秦軍說一句話。他打算絕食餓死自己,哪怕是死,也要保留最後一絲尊嚴和骨氣。

但是,公孫痤萬萬沒想到,嬴渠梁這個新國君竟然有如此氣度,竟然打算要放他回安邑。一開始公孫痤以為這個秦國新君是在有意羞辱他,但經過一番交談後,公孫痤開始敬佩這個俘獲自己的年輕人。

秦孝公放走公孫痤的原因有很簡單,那就是罷兵議和。

首先,秦國連年征戰,如果殺掉公孫痤繼續和魏國開打,只會兩敗俱傷,秦國更是很可能面臨滅國之災。放走公孫痤,就可以把這位魏國丞相當做談判的籌碼,並讓其輔助達成議和大計。

秦國此時最需要的是休養生息,讓秦國百姓安居耕牧,招賢納士,讓秦國強大起來。

其次,嬴渠梁也知道,其實公孫痤也不主張魏國攻打秦國,只是秦獻公只想要奪回河西,多次攻打魏國,這才讓公孫痤被迫應戰。公孫痤深知,只有齊國和楚國才是魏國的真正勁敵。

再次,魏國需要的是逐鹿中原,而不是秦國的西陲蠻荒之地。公孫痤原以為秦國人已經和魏國殺紅了眼,血海深仇的老秦人恨不得將他食肉寢皮,沒想到秦孝公竟然主動要求放走他。

除此之外,嬴渠梁為了表示誠意,也為了成功達成議和,他以石門之戰前的疆界為準,把奪回的河西之地還給了魏國。這樣一來,失去函谷關的秦國相當於將軟肋暴露給了魏國。

可即便如此,秦孝公依然選擇罷兵議和。雖然秦國已經打了兩次勝仗,但秦國再也經不起折騰了,再打下去,老秦人都得回到隴西河谷半農半牧的時代,秦國甚至將從戰國中消失。

嬴渠梁堅信,能夠兵不血刃就拿回河西之地,魏國國君一定會答應自己的請求,也只有這樣,才能讓魏國放秦國一馬,安心鎖國修養。

值得一提的是,嬴渠梁放走公孫痤並沒有對外宣稱是俘獲了他,而是說他是魏王派來的特使,用騎士和青銅軺車護送其風光回國。如此,既給足了公孫痤和魏國的面子,又拿了好處給魏國,魏國怎可能打自己耳光,再去攻打秦國?

總之,秦孝公放走公孫痤是他為秦國深謀遠慮做出的選擇,只有忍辱負重,力排眾議,才能讓老秦人重建大秦帝國!


秦孝公之策~上兵伐謀

先來說說上文提問的兩位主人公:秦孝公與魏相國公叔痤。

秦孝公(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趙氏,《越絕書》作秦平王,《史記索隱》記載名渠梁。秦獻公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秦孝公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公叔痤(?―公元前361年),戰國時期魏國大臣。公叔痤在田文(註:此處指戰國時魏國國相田文,非孟嘗君田文)死後擔任魏國相國,並娶魏國公主為妻。公叔痤有知人之明,但為國家利益考慮得相對少一些,為自身的利益考慮得多一些。他排擠吳起,是出於保全相位的需要,並不是不知道吳起對魏國的重要性。薦舉公孫鞅,是直到病重才提出。太史公司馬遷於此特著一筆,「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很有深意。若過早地推薦公孫鞅,可能會取代他的職位,而在臨終時鄭重託付,博得薦賢之名,對自身利益也沒有什麼影響。假如從人才流失的角度來論魏國的成敗,公叔痤是應負一定責任。

後人評論兩位政治家是客觀的。秦孝公擒得公叔痤為什麼不殺掉或者監禁他呢?這正是秦孝公的過人之處。《孫子兵法·謀攻篇》曰:「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不戰而屈人之兵乃上上策,秦孝公就是利用謀略而削弱死敵魏國的實力。公叔痤知人妒賢的個性,勢必將影響魏國的人才儲備和任用,賢人不能為魏所用,此消彼長必然對臨國秦國有一定的幫助。

上面提到公叔痤的性格,有知人之名,可是自私自利,擔心魏國有能人可以超過自己。在政治上排擠魏國名將吳起,讓他最後流落楚國,而公叔痤則娶了魏國公主當上了相國。戰爭勝利後他表面不居功自傲,心裡卻是另有乾坤,對國君表示謙恭,對下屬賞些恩惠,但對能人是儘可能埋沒。致使在死前推薦公孫鞅(即後來的商鞅),魏王也沒有放在眼裡,可見他在君主的心目中舉薦一項也是不過關的。而公孫鞅(商鞅)正是一位能人。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庄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公叔痤任用衛國公族公孫鞅擔任其中庶子。公孫鞅喜歡研究刑名之學,公叔痤知道他有才幹,卻遲遲不向魏王推薦,直到自己快死了才向魏惠王推薦。公叔痤病重,魏惠王親自前去探望公叔痤,說:「您的病如有不測,江山社稷將怎麼辦呢?」公叔痤回答說:「我的中庶子公孫鞅,雖然年輕,但有奇特的才能,希望大王將全部國事交給他,聽任他去治理。」魏惠王默不作聲。魏惠王剛要離去,公叔痤屏退左右說:「大王如果不任用公孫鞅,那就一定要殺死他,不能讓他離開魏國。」魏惠王沒有答應,出來後對左右大臣說,「難道不可悲嗎!憑公叔痤的賢能,卻對我說在國事上一定要聽從公孫鞅,難道不是很荒謬嗎?」

您想想,推薦人才有這麼推薦的嗎?首先,魏王希望公叔痤舉薦能替代他幫助治理魏國的人才。可是大能之人不是從王公大臣里推薦,而是從公叔痤家裡的家臣,職位為中庶子公孫鞅。在能力及見解上公孫鞅絕對當得上繼任相國。只是在仕途上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只做得相國府里的中庶子,能力還沒得到施展,魏王自然看不到而輕視。其次,推薦人不成功的時候,又讓魏王殺了公孫鞅,表現出公叔痤的心眼小。怕公孫鞅為他國所用,而損害了自己的名望。

這件事情最後受益的人卻是秦孝公。公孫鞅在公叔痤死後後聽聞秦孝公的求賢令,便攜帶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孝公。經過幾日的暢談,最後得到了秦孝公的賞識。

秦孝公於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布《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以及其他措施。《墾草令》在秦國成功實施後,秦孝公於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主要內容為: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嚴懲私鬥、改法為律,制定秦律和推行小家庭制。經過第一次變法後,秦國國力開始強大。

人才是興國、興邦最重要的條件。知人用人關乎國家興旺,企業也是如此。有個好的領袖,配上一堆人才,才能將小至企業大至國家建設得更好。以史為鑒,用人興邦。

本文作者:安逸逍遙V,今日頭條體育專欄評論,也是歷史愛好者,今後除了體育評論,還會有歷史方面故事的連載。版權所有,轉載需註明出處,有專欄約稿請私信。喜歡的點個關注,還有更多先秦故事連載,歡迎收看。


秦魏少梁之戰的結果是兩敗俱傷的,秦獻公親率步騎二十萬對陣魏國十五萬魏武卒,結果是秦獻公中魏軍狼毒箭,魏軍統帥公叔痤被秦軍俘虜。秦獻公受傷後,秦軍連夜撤退,魏軍則原地待命。秦獻公打了二十年的仗,依然沒有完全收復魏國佔領的河西之地,反到是秦國越打越窮,魏國越打越強。受傷的秦獻公將國君之位傳給嬴渠梁,然後撒手人寰了;嬴渠梁為了恢復國力,不想再與魏國惡戰而亡國,於是讓俘虜公叔痤當了秦魏議和特使,隆重禮送公叔痤回魏。

秦人長期與戎人相處,生存環境惡劣,因此人人都頗有血性,仗劍快意恩仇是大部分秦人的特點。山東六國因此譏諷秦人是「勇於私鬥,怯於國戰」,也就是說秦人將個人恩仇看得極重:如果兩人私下結仇,那麼即使是在戰場上共同對敵時,也不會幫助同袍殺敵,還會藉機斬殺仇人。嬴渠梁深知魏國丞相兼三軍統帥的公叔痤落到秦人手裡,那麼必死無疑,公室與臣民紛紛上書要求公開處決公叔痤,以祭奠秦獻公的在天之靈;但是為了秦魏暫時議和,他不得不釋放公叔痤,因為殺了公叔痤之後,秦國必然會亡國。

秦國是東周的開國諸侯,在春秋時期就是西部大國,歷史已有三百餘年了;魏國則是從晉國分裂出來的一個國家,歷史才四十餘年,但是魏國從立國開始就變法,因此魏國成了一個年輕力壯且富有的國家,秦國則成了一個年老力衰還貧窮的國家。在魏國內部,以丞相公叔痤為首的派系堅持將秦國限制在華山以東,但是不能消滅秦國以損耗魏國元氣,魏國應當全力東進;以上將軍龐涓為首的派系則堅持要將秦國徹底殲滅,再以秦國為大本營再全力東進統一天下。為了秦國的生存,嬴渠梁不得不釋放公叔痤,好讓他遊說魏惠王不要滅秦。以魏國的實力,如果全力滅秦,那麼秦國必然被魏國吞併亡國,只有將魏國的目標從秦國轉移到韓、趙、楚、齊等國,秦國才有喘息之機。

嬴渠梁不因私仇而忘國家公義,彰顯了他作為一名政治家的成熟,也充分表明了秦獻公選擇嬴渠梁的正確性。如果按熒玉公主、嬴虔的想法,公開處決魏國丞相公叔痤以祭奠秦獻公的在天之靈,那麼公叔痤必然成為魏國的烈士;以公叔痤在魏國朝局的勢力,加上龐涓的一力主張滅秦,那麼魏國會起全國精兵西進滅秦,到那時以秦國的二十萬疲備之師對抗魏國的三十萬精銳魏武卒,秦國必然得亡國。西安事變後,有人主張殺了蔣介石,然後全力抗日;但是真殺了蔣介石誰能領導全國統一抗日呢?因此作為政治家要有大局觀,不以個人恩仇影響國家大義。


因為少梁之戰,秦國受搓極大,元氣大傷。秦孝公想放走公叔痤來與魏國議和,為秦國留下些時間,所以秦孝公放走了公叔痤。回答這個問題,得了解秦孝公是個什麼樣的人,當時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環境因素。

嬴渠梁,贏師隰的嫡子,秦國內亂,少年隨贏師隰流落民間。獻公複位後,幾乎用了一生的時間都在打仗,最後死在和魏國的河西大戰中,21歲的嬴渠梁即位秦君,史稱秦孝公,他是也秦國最後一個公。獻公給他留下了一個即將破碎的秦國,國外,六國虎視眈眈;國內,老秦人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可以說那個時候的秦國,用一個詞來形容再準確不過了:風雨飄搖。渠梁命苦啊!一邊時刻準備著帶領老秦人回隴西放馬,一邊放下君王的架子,和六國周旋,為秦國爭取休養生息的時間。但是即便如此,渠梁也沒放棄強國夢。在生存都是問題的時候,他已經開始謀劃橫掃六合一統江山了,不得不說,渠梁的境界在戰國初期絕對是超前的。


公叔痤是秦國的大恩人,秦國逃脫生死,走向復興有50%以上的功勞要歸功於公叔痤。

首先,兵家亞聖吳起任魏西河太守期間主張堅持打擊秦國,直到徹底滅秦。而這一政策隨著公叔痤設計趕走吳起宣告流產。同時,戰略計劃的轉移導致魏國早早的進入中原爭霸,沒有建立穩固後方。龐涓被孫臏設計射死後,魏武卒徹底崩潰,魏國再也無法壓制秦國。

其次,公叔痤臨死前詭異的推薦,導致衛鞅避禍進入秦國。在秦孝公支持下開啟「商鞅變法」,為秦一統奠定基礎。

魏國有這麼好的丞相,為什麼要殺?肯定要還回去讓他多干幾年! 後來的衛鞅入秦,就是這次釋放的果報。


鷯佔一枝,反笑鵬心奢侈;兔營三窟,轉嗤鶴壘高危。智小者不可以謀大,趣卑者不可與談高。不殺公叔坐足以說明秦獻公是有大智慧的人,看清了當時形勢,知道秦魏當時的差距,所以他只能選擇隱忍。之後秦朝二次改革,國力增強,厚積薄發。通過的河西之戰,收回來廣大土地,可謂是一雪前恥了。


華容道放曹操,西安事變放蔣中正


有人質在他手上不放不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