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集團和華潤集團都是國字型大小企業,中信集團全稱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前身是1979年創立的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現在由國務院100%持股,是一家央企,中信集團擁有全金融牌照的金融公司。華潤集團全稱華潤集團有限公司,前身是1938年在香港建立的地下交通處,現在有國務院100%持股,和中信集團一樣,是一家央視,兩家公司級別一樣,我們看一下營收和利潤情況。

中信集團營收和利潤

2018年全年中信集團實現營收5333港元,利潤502億港元,2018年港幣和人民幣全年平均匯率為0.84428,華潤集團營收以人民幣計價為4502.54億元人民幣,利潤以人民幣計價為423.82億元人民幣。

華潤集團營收和利潤

2018年全年華潤集團實現營收6995港元,利潤943億港元,創歷史最高水平,2018年港幣和人民幣全年平均匯率為0.84428,華潤集團營收以人民幣計價為5905.74億元人民幣,利潤以人民幣計價為796.16億元人民幣。

中信集團和華潤集團世界500強排名

2018年華潤集團世界500強排名第86名,中信集團世界500強排名第149名。

綜上看,華潤集團比中信集團更厲害些。


當然是中信集團!原因非常簡單——

中信集團是僅有的行政級別是正部級的四個央企之一,另外三個是中投公司、中國鐵路總公司和國開行!

別說華潤,就算是工商銀行、中國移動、中國石油、國家電網……這些甩華潤幾條街的都是副部級(但這些企業中董事長有些是中組部直接任命,董事長屬於正部級)!

再說企業本身業務,中信集團強在金融,中信銀行、中信證券、中信信託、華夏基金(背後的大股東是中信),在業內都是首屈一指!


中信集團與華潤集團是中國具有不同領域的綜合公司。中信集團以銀行證券投資更有特色的集團公司,包括海外公司,中信集團是勝於華潤集團的。華潤集團是以房地產與電力工程公司與上下產業鏈為主的實體化公司。應該講華潤集團更側重實體與地產電力以相關實業的管理。

中信集團以中信銀行中信證券,特別是中信證券更是成為中國證券界第一實力公司。我們從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對於中信證券對於中國人保做出賣出評估。給予充分的肯定說明中信證券在行業特別是今後中介在資本市場的地位,說明中信證券給集團公司增加了實際支持。再有中信集團海外公司中信泰富澳大利亞珀斯礦業公司,成為當地最大公司之一。另外香港港龍國泰航空都是中信泰富旗下公司。包括香港通訊航空等都是中信集團資產或者控股公司。值得提出的是中信集團是中國改革開放以紅色資本家榮毅仁為創始人,經過幾代人的耕耘,中信集團已經實實在在成為正部級公司。

華潤集團作為地產與電力工程行業及產業布局與相關產業鏈上的布局,極大的縮短了與整合產業布局和依託。水泥與電力,天然氣城市供應更注重實體為民服務更具有群眾基礎性工作。作為中國電力由短缺向富裕,有火力發電核能發電技術升級,還有城市電網與充電服務華潤具有搶先的天然優勢。目前屬於副部級公司。

總之,兩大公司都有行業優勢,但是從資產總量上,中信集團大於華潤集團。輕資產中信佔有優勢,重資產華潤集團佔有優勢。外海公司中信佔有優勢。希望兩大集團相互學習共同發展互為補充共同發展。


看了一遍回答可能沒一個能讓樓主滿意的 我來說兩句

就好比你問洗衣機和電動車哪個更好用 這隻能請杠精來解答了

首先兩家分屬不同行業 按照最新一次兩會後關於國有企業的說明 中信屬於15家由財務部代國務院出資並行駛出資人權利的中央金融類企業 華潤屬於49家實業類中管企業 官方新聞中一般叫做國有骨幹型企業 二者的三個一把手都是由政治局常委會討論研究決定 而通常只有副部級以上幹部交由政治局研究決定 所以才有了很多回答中大家爭論的誰是正部級單位誰是副部級單位 其實關於國有企業本身從來就沒有級別之分 正是因為有了一把手的任命方式 而存在的一種民間說法而已

所以理論上這兩家都是副部級單位 國家對於正部級單位是有明確規定的 目前國家正部級單位是64個 其中沒有一個以企業形式存在的 如果非要說有 那可能也就是三家 中國鐵路總公司 國家開發銀行 和中投 而這三家都是作為國家政策手段而存在的 所以可以說大家口中所謂的正部級企業根本是不存在的 而很多人說中信是正部 也就無從談起 但是這裡還要說明有很多國有企業的三個一把手(黨委書記 董事長 總經理)享受正部級待遇這是肯定的 但是從人事任命上從來沒有哪個正部級幹部和企業三一領導進行人事交流 倒是副部級幹部和這些企業一把手交流是常態 所以又從另一個方面印證了 這些企業一把手為副部級

而從企業實力來比較這兩家的話 不管是從企業資產規模 營業收入 利稅狀況 行業影響力 地方投資 經濟 就業帶動能力我想更是無法比較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從所謂的企業歷史或者說「背景」來講 中信頂著解放後我國最著名的紅色資本家 榮家的光環 在改革開放後對孱弱的祖國金融行業氣到了領頭羊和開路人的作用 而華潤在抗戰時期為我黨在戰火中從境外源源不斷的提供藥品 軍火及後勤保障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更有民間戲稱「潤」字取自潤之

所以綜上兩家企業都有著輝煌的過去 今天更是不同行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為共和國的事業勇往無前

P.S. 後來看到很多朋友在講所謂中信是三大正部級企業 更有甚者稱是唯一正部級企業 對這個說法感到一(真)頭(是)霧(什)水(么)莫(都)名(敢)其(說)妙 我的看法是 從99年國家就明文取消對國企的級別認定 現在所謂的級別簡單來說是按照一把手的級別來界定 那麼這裡中信就不滿足所謂正部級 首先上一任總經理田國立調任建行一把手 這難道是降級處理?再有老董事長孔芳為什麼不能幹到65而非要63歲就退休 今年剛過世的功勛董事長王軍即便是65歲退下來 為什麼還要特別聲明是「超期服役」 這些還不夠明顯的說明還差半級嗎


問題很難準確回答。兩家企業背景都很強大,華潤資歷更深厚,中信起點更高。業務方面,各自側重不同,《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華潤的營收更高。

關於華潤

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共第二次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民黨承認共產黨的合法地位,陝北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南方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經協議,國民黨允許我黨在國統區的南京、武漢、重慶和其他主要城市設立十幾個八路軍辦事處,旨在信息聯絡、軍餉武器的領取,以及統戰。

周恩來與英國駐華大使協商,希望能夠在港設立八辦,獲得認可,但不得正式掛牌。1938年1月,駐香港辦事處(兼新四軍辦事處)成立,對外掛牌粵華公司,負責人廖成志,香港八辦的任務是募集物資,支援八路軍和新四軍抗日。為了妥善保管募集到的物資並安全送達到抗日前線,辦事處決定成立公司,開設銀行賬戶,辦理外幣對內地貨幣的匯兌業務以及物資的倉儲運輸業務。

這項任務交給了秦邦禮,他是上級單位南京八辦的中共中央代表秦邦憲(博古)的弟弟,由時任中組部部長陳雲選派到辦事處工作的人員。秦邦禮在夏秋之際開辦了聯合行,註冊資金2萬美元。

47年聖誕節聚餐,大家歡聚一堂,商量著公司發展了,要重新起一個響亮的名字。有人建議「德潤」,分管華潤的朱老總看到電報後認為不妥,秦邦禮提議改為華潤,即中華加上主席的字,還代表「雨露滋潤、資源豐富」的意思,秦邦禮的妻子同時也是公司會計黃美嫻,將華潤翻譯成英文 China Resouces。

解放後,華潤由中辦轉而隸屬於外貿部,由黨產變為國企。由於我黨當時並沒有收回香港,採取的政策是「長期打算,充分利用」。到改革開放前,香港一直是我國與世界各國、各地區往來的主要通道之一,確保香港的繁榮穩定是中央對香港的既定的方針。在貿易方面,華潤作為代表國家的駐港中資機構,不僅僅為了出口創匯,更重要的是保證香港市場的供應,保證香港人民的生活需要,其中包括活雞活魚和石油。

這時期,我國的外貿體制還是以計劃為主,外貿部成立了專業進出口總公司,比如動物園二里溝的進口大樓里的中技、中機、中儀、五礦、中外運,和位於東華門出口大樓里的中糧、中紡、土畜、輕工、工藝品。這些外貿總公司,實行外貿專營,手握配額和許可證,統一對外簽訂合同,對內統購統銷,按計劃完成進出口任務,說白了就是資源壟斷吃政策飯的官商。華潤作為這些公司中的老大,又是駐港,壟斷地位更加突出。他實際是駐港的第二個外貿部,具有管理職能,同時又是內地各專業外貿總公司在香港的總代理,內地的公司不能對香港的外商直接簽約,只負責貨源或用戶,以及貨運,對外的合同談判和簽訂由窗口公司華潤統一歸口管理,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華潤及其他外貿總公司只做貿易,不做投資。

改革開放以後,外貿體制改革,進出口總公司的壟斷逐漸被打破,廣東福建外貿自營試點;一二類以外的商品也允許放開給其他進出口公司經營。基於形勢的改變,他們開始轉型逐漸走向拓展上下游及多元化經營的道路,一些控制國家重要物資進出口的公司,像中化、五礦、中糧(中紡、土畜)表現不俗;有些聯合到一起組成集團,比如中機、中技、中儀、醫保、輕工組成通用技術;有些則被兼并,像工藝品和絲綢。華潤和南光由於駐港澳,身份特殊,獲得扶持,而且他們的優勢在於,對內地投資時, 可以按照三資企業待遇享有優惠政策,華潤的投資經營業務是跟「人」的生活行息息相關的,比如電力、燃氣、醫藥、食品、飲料、連鎖店和地產,金融與科創也開始涉足,總的來說企業資產規模越來越大。

關於中信

文革結束後,中國的目標是大幹快上,把失去的損失奪回來。國家計委提交《十年規劃》引進大型成套設備。但是,有22個項目沒有完成,因為到1978年外匯儲備只剩1.67億美元,國家又奉行現匯交易,實行不舉外債原則,所以這些項目引進被迫下馬。當時政府有關部門仍抱有計劃經濟的思想,社科院指出,社會主義要消滅資本主義,不能和他們沆瀣一氣,建立合資企業。外貿部部長也說,兩種做法,我們堅決不幹:一是借款,而是合資。本來可以由外貿部的的華潤等具有先天優勢的涉外專業貿易公司率先試點,看來只能另闢蹊徑。

為了使國家加快發展,中央認為計劃經濟行不通,決定改革開放,走市場經濟的道路,但具體如何走,誰也不知道。於是決定先搞試點 1. 地方上,在廣東福建建立經濟特區;2 在中央,成立一家國務院直屬的公司,按照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試一試,看行不行,同時為中國企業的改革探出一條路子。公司最初成立時的主要的任務就是「三個引進」:引進外資、引進技術、引進管理。中信不僅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更是改革的試驗田,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他有很多個第一:

中國第一家通過在日本和美國發債引進外資的企業

中國第一家成立融資租賃公司的企業

中國第一家成立商業銀行的企業

中國第一家開展國際經濟諮詢的企業

中國第一家開發商業房地產的企業

中國第一家進行海外直接投資的企業

擁有中國第一家公開上市的證券公司

中信成立以後,國家又陸續成立了一些官辦的公司,比如國務院的光大、中農信、康華、工商;中創(國家科委)、華陽(中央智力引進辦)、中經開(財政部)以及N多的國際信託投資公司、進出口公司、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旅行社等企業。這些公司有過輝煌也有過挫折,經過治理整頓,一些公司關停並轉,一些公司努力存活下來並發展壯大。中信一直努力成為花旗那樣的金融公司,所以他逐漸轉型成以金融為主,實業為輔的大型集團。


華潤是1938年在香港成立的,而且是黨的原始企業,建國後為國內輸送了不少的物質!

中信是1979年榮毅仁組建!

保利是原來解放軍總參組建!

招商局就不提了!

具有可比性嗎?

PS:1938年當日本人攻陷英國人佔領的香港時,若非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履行國際人道主義救援任務,當時包括港英總督在內的所有在香港的英國人,是無法平安撤離香港的!而到了1945年日本人投降時,英國人單方面宣布恢復對香港實行殖民主義統治!1949年當解放至深圳河北岸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9軍(沒錯就是鍾偉的部隊)接到中央的禁令:不再繼續向南解放!不然香港會是今日的香港嗎?上述企業還會那麼牛逼嗎?


題主這個問題前段時間也思考過,具體的業務領域各位答主說的很清楚了,不再贅述。單從業務比較,都是龐然大物,掌控著國民經濟命脈,都很牛逼。要說的是,中信和華潤都是大型國有企業,都具備紅色基因,在我國經濟建設初期,都是做出過傑出貢獻的企業。但再往前溯源,華潤前身「聯和行」,是在1938年,為了團結香港及海外支持抗戰的民主人士,接受和保管各界抗日捐款和物資,為抗日根據地採購軍需物資及藥品,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陳雲的領導下所創立。這樣來看,華潤對於國家的貢獻是更大的。


中信的業務實際上包含金融和實業兩部分,大家一般了解到的都是金融部分,中信是全牌照金控集團,其中中信信託、中信證券、華夏基金都是業內第一,此外中信銀行、中信期貨、中信資管、中信租賃也排名不俗,中信系在金融方面就是保險搞得不太入流。其他都可圈可點的。中信的實業部分大部分人不怎麼了解,實際上中信的實業部分也是非常牛逼的。中信重工、中信建設、中信海直、中信國安、中信書店、中信出版社都是在各自業內響噹噹的。至於其他那些亂七八糟的業務就太多了,不詳細說啦。總之,世界五百強統計的的數字根本不是中信整個集團的數字,所以才會有中信排名不如華潤的事情出現,但是論總體實力,中信遠超華潤,是中國財團里至少排名前三的。中信>招商局>華潤>光大>保利>港中旅 保利的業務很大一塊涉及軍火,這個很難說明白。


華潤是周總理在香港創立的,取名中華的「華」和潤之的「潤」。就從名字和歷史來看,毫無爭議的老大!


中信、鐵建、中國投是三個正部級企業,其他都是副部或者正廳。中信是唯一自負盈虧的企業,其他兩個是服務國家戰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