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無疑是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征服者之一。從公元前334年到公元前324年,短短十年時間,他征服了從赫勒斯滂海峽到印度河流域的廣大地區。他也繼阿契美尼德的波斯帝國後,建立了又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超級帝國(從某種意義上他可以被認爲是被他所推翻的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繼承者)。公元前323年,在計劃遠征阿拉伯半島前夕,亞歷山大在新都城巴比倫染病去世。因爲生前沒有留下繼承者,實際上也不可能有足以服衆的繼承者,這支由他父親腓力二世一手打造的強大軍隊,並非一般人所能駕馭,即使後來強大如安提柯也未能做到。

▲巴比倫尼亞地圖所示

亞歷山大屍骨未寒,他的部下們便爲了爭奪繼承權幾乎兵戎相見,最終各方達成妥協,由亞歷山大的遺腹子(亞歷山大四世)和他同父異母哥哥腓力三世共享王位。前者是王后羅克珊娜(Roxana)的兒子,具有東方血統;而後者則是腓力二世與前妻所生的長子,因天生愚鈍而被排斥於王位候選人以外。支持羅克珊娜的御前大臣帕迪卡斯成爲攝政,在襁褓中的君主成年前替代其處理朝政。

▲塞琉古一世銀幣

帕迪卡斯的權勢引發了其他人的不滿,其中便包括亞歷山大駕崩時,帶領1萬老兵返回馬其頓,正滯留在奇裏乞亞的克拉特魯斯。帕迪卡斯爲了鞏固自己的權利,曾一度與安提帕特的女兒訂婚,但不久就悔婚,轉而與腓力二世的女兒前伊庇魯斯王后克利奧帕特拉訂婚。安提帕特遂將女兒轉嫁給克拉特魯斯,並與後者結成了一個反對帕迪卡斯的聯盟。不久,埃及的托勒密也加入進來。

▲塞薩洛尼基的亞歷山大大帝雕像

亞歷山大臨終前曾要求死後安葬在獲得天啓的錫瓦綠洲,此地位於埃及以西的沙漠中,其時托勒密已獲任埃及總督。帕迪卡斯不願將這筆重要的政治遺產拱手讓給托勒密,遂派阿里達烏斯帶兵護送亞歷山大的靈柩返回馬其頓。途中,早已對帕迪卡斯不滿的阿里達烏斯與托勒密暗中勾結,將靈柩運往埃及,安置在孟菲斯城內的一處神廟中(後被送往亞歷山大里亞,這座由亞歷山大親手締造的城市,安放在專門爲亞歷山大修建的陵墓中)。托勒密此舉意在顯示自己與亞歷山大之間的某種聯繫,卻惹怒了攝政帕迪卡斯,認爲這是對自己權威的挑戰。

▲托勒密原本是馬其頓帝國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一位將軍,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病逝以後,托勒密在巴比倫分封協議中成爲埃及總督,隨着馬其頓帝國的分崩離析,托勒密很快在埃及建立自己的勢力。

托勒密是馬其頓貴族拉古斯的兒子,他的父親是腓力二世的支持者之一。托勒密從小就被帶到馬其頓的宮廷,加入了國王的侍衛隊。他與同齡的孩子們一起,陪亞歷山大一起接受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的教育。亞歷山大繼位後,托勒密隨同他出徵各地,屢建功勳。亞歷山大死後,他在巴比倫舉行的分封會議上“被任命管理埃及和利比亞以及其他一些與埃及相毗鄰的阿拉伯地區。而之前被亞歷山大任命做這一轄區總督的克里奧門尼(Cleomenes),則成爲托勒密的下屬”(阿里安《亞歷山大遠征記》)。托勒密的母親阿爾西諾伊曾是腓力二世的情婦,後來嫁給拉古斯,後來生下了托勒密。佔據埃及後,托勒密或他手下的學者們刻意傳播托勒密與馬其頓王室之間的聯繫,甚至聲稱阿爾西諾伊嫁給拉古斯時已經懷孕,托勒密是腓力二世的私生子。雖然在當時,私生子的地位不被承認。

▲小亞細亞半島地圖

公元前322年,帕迪卡斯率領大軍入侵埃及。然而當他進至尼羅河三角洲的門戶佩魯修姆時,卻遭到守軍的頑強抵抗。在下游的赫利奧波利斯,帕迪卡斯被部下的三名高級軍官塞琉古(夥伴騎兵司令)、培鬆和安提真尼斯(銀盾軍團司令)合謀刺殺。事後,他們即與托勒密達成和解。塞琉古的父親安條克是腓力二世手下的一名將軍,他的母親叫勞迪絲。和托勒密一樣,塞琉古也是從小就加入帶到馬其頓的宮廷,加入了國王的侍衛隊。不過相比於托勒密,塞琉古的地位最初並不出衆。在帕迪卡斯出征埃及時,塞琉古被提升爲夥伴騎兵司令。在與培鬆和安提真尼斯的合謀殺死帕迪卡斯後,塞琉古在隨後召開的特里帕拉迪蘇斯會議上被認命爲巴比倫尼亞總督。

▲亞歷山大大帝的去世

公元前321年,在敘利亞的特里帕拉迪蘇斯,包括馬其頓王室成員和主要將領在內的衆人召開會議,商定攝政人選和善後事宜。在會上,托勒密極力主張由阿里達烏斯出任攝政,但遭到腓力三世的王后歐律狄刻的堅決反對。歐律狄刻的母親是腓力二世與伊利里亞公主奧妲塔的女兒庫娜涅,她的父親是被迫退位的前任國王阿明塔斯四世——在腓力二世遇刺後被亞歷山大下令處死。亞歷山大死後,歐律狄刻在母親的安排下嫁給她的叔叔腓力三世。帕迪卡斯派人處死了庫娜涅,但當他打算處死歐律狄刻時卻遭到了士兵們的反對而作罷(馬其頓軍隊的權利很大,甚至可以控制國王的繼立,腓力二世就是在軍隊的支持下取代阿明塔斯四世繼位的)。最終在歐律狄刻的支持下,安提帕特成爲攝政,獨眼的安提柯則被授予亞洲諸省軍隊的最高指揮權。托勒密支持的候選人儘管沒能成爲攝政,除了得到繼續擁有埃及及其周邊地區統治權的保證外,在接下來的幾年裏,他還出兵佔領了利比亞海岸的昔蘭尼加諸城,又乘猶太人慶祝傳統節日期間襲擊了耶路撒冷,將大批猶太顯貴帶回到亞歷山大里亞,他們的聚居地後來逐漸發展爲城內的猶太人區。托勒密對朱迪亞地區統治維持了一個多世紀,直到公元前3世紀末。

▲亞歷山大四世(希臘語:Aλέξανδρος Aιγός;公元前323年—前309年),是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與巴克特利亞公主蘿珊娜所生的兒子,阿吉德王朝最後一任國王。亞歷山大四世在公元前323年八月出生。

公元前319年,攝政安提帕特去世,臨終前他沒有將攝政一職留給了他的兒子卡山德,而是交給了另一位老將波利伯孔。卡山德對父親的這一決定極爲不滿,遂與托勒密和安提柯聯合,共同起兵反對波利伯孔。繼奪取朱迪亞和腓尼基後,托勒密又控制了西奈半島北面的山谷敘利亞(Coele-Syria)。儘管波利伯孔得到了亞歷山大的母親奧林匹亞斯和攸美尼斯(他曾是亞歷山大身邊的侍從祕書,後來投靠攝政帕迪卡斯,在赫勒斯滂一戰打敗並殺死了克拉特魯斯)的支持。奧林匹亞斯的智謀遠不如她的丈夫和兒子,在輕率的處死了被俘的腓力三世夫婦後,逐漸失去了軍隊的支持。卡山德乘機反攻,將她殺死於色薩利的皮德納。而攸美尼斯亦在公元前316年的加比奈戰役後被安提柯處死。次年,戰敗的波利伯孔逃往伯羅奔尼薩半島。他因在位時頒佈瞭解放希臘城邦並解散各地寡頭政權的法令,而得到希臘人的支持,儘管他的目的是爲了削弱卡山德的力量,併爲自己贏得聲名和支持者(迪奧多魯斯)。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及歐羅巴上的公牛合作稿件,主編原廓,任何媒體或者公衆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