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鏡週刊

加熱菸如何管理?政府公共政策平臺5月間共有5,114人連署要求開放,立委何志偉、黃國昌、蔡易餘則是先後以記者會及質詢方式,指控政府在沒有法律授權的情況下,違法扣留民眾自境外帶回的加熱菸。

▲新興菸品加熱菸、電子菸推陳出新,我國尚未開放進口,卻已走私頻傳、四處氾濫,每年政府少收菸捐稅40億元。(圖/鏡週刊提供,下同)

且因現行對於加熱菸的法律定位不明,放任大量加熱菸以走私方式進口,造成菸捐稅收每年損失40億元;不過,戒菸團體則是以健康因素持續要求政府不應開放加熱菸,衛生福利部面對正反意見,預計最快7月18日決定是否成為全球第46個開放加熱菸的國家。 
 
 電子式菸品法律定位不明,立委何志偉(左)接獲陳情,指海關違法扣留電子菸,未依法行政。(翻攝畫面)
加熱菸還因未開放,卻已可能讓政府每年損失40億元以上稅收,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臺灣使用加熱菸的人口可能已高達17萬,在臉書刊登廣告出售加熱菸的社團更是超過百個,由於價格不菲,光電子吸食器就要價3,000元以上,菸彈每包更須約120元至170元,購買者都有一定的年紀,很少有學生顧客,而且全都是走私的「私菸」,政府完全課不到每包20元的菸捐及每包31.8元的菸稅。
《菸害防制法》主管單位衛福部至今未開放新興電子菸品進口。

本刊調查,政府每年的菸捐與菸稅收入逾500億元,其中菸捐收入去年約281億元,比前年323億元足足少了42億。知情人士認為,除了與吸菸人口減少有關外,另一個原因可能是不少原本傳統的吸菸者,已轉用電子菸及加熱菸等,對於這些新興菸品,政府禁不了,也拿不出管理對策,還白白損失大筆的稅收。

政府公共政策平臺已有逾5,114人連署要求政府合法管理加熱菸。(翻攝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
 
傳統菸草商改以電子式新興菸品加熱菸及電子菸進軍全球,長期推動無菸環境的董氏基金會認為,臺灣每年有2.8萬人死於菸害,其中3,000人的死亡還是因二手菸,如今加熱菸業者打著減少菸害及有助於戒菸的名義推出新興菸品,但電子菸及加熱菸已經分別被檢驗出超過40種與58種有害物質,新興菸品與傳統菸一樣都有尼古丁,會讓人成癮、也一樣有二手菸,因此主張不許進口。

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表示,這就跟之前菸商推出淡菸來協助戒菸一樣,只會讓吸菸者更加菸不離手,如今菸商故技重施,以減少菸害為由,改以加熱菸來穩固市場,但減害還是有害,由於加熱菸造型新潮,只會害更多學生吸菸,她呼籲政府不能在菸商壓力下開放加熱菸等新興菸品,因目前臺灣已有健保給付戒菸門診,也有相當成效,應繼續協助民眾戒菸,而非開放其他菸品。

財政部關務署(海關)認定加熱菸尚未覈准進口,6月已有47個旅客帶的加熱菸遭扣留。(翻攝財政部關務署)

電子式菸品分為菸油式的電子菸、菸草再製式加熱菸(圖)。(東方IC)

林清麗以美國開放電子菸後,害得超過300萬名青少年因此吸菸為例,希望臺灣不能像美國一樣,坐等電子菸危害一發不可收拾再來補救。她強調,加熱菸比傳統菸更無味及少煙,很多人會偷偷在辦公室吸,產生的二手菸可能透過空調系統散播卻不容易被發現,危害更嚴重,「政府一定要嚴加查緝非法菸品,且積極協助國民戒菸,而不是解禁害了更多人」,她也指出,很多傳統吸菸者,接觸加熱菸後,變成2種菸都抽,反而更嚴重。

更多鏡週刊報導
【加熱菸亂象2】買加熱菸回國遭扣 立委憂國賠賠不停
【加熱菸亂象3】力推無菸癮社會 董氏基金會反對理由超直白
【加熱菸亂象4】千億市場大餅 變種菸品搶商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