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Image.jpg

 

雌性物种

 

The Female of the Species

 

作者: 敏蒂‧麦金尼斯

原文作者: Mindy McGinnis

译者: 苏雅薇

出版社:脸谱

出版日期:2018/11/08

语言:繁体中文

定价:350

 

【读后感想】

 

    为什么在这个地球上最容易受害,需要被保护的物种总是雌性呢?

    虽然不尽然百分之百都是雌性,但就人类这物种来说,雌性背负的像是某种能够被威胁伤害的原罪,几千几万年来的演化,雌性需要雄性的保护去远离危险暴力,但是也因为如此的演化,导致雌性似乎也自我认定自己无法独立自主,在雌性的生理结构上确实也不是为了保护生命而生,反而是为了可以诞生生命而去做准备,雄性与生俱来的先天力量速度,与生理的雄性激素是为了能够自我生存,保护自己的后代,确定可以使自己的基因得以延续,因此随时随地都是处于战斗模式。

 

     在雌性物种里我看到的,是社会中最普遍出现,却最禁声不愿意去公开讨论的强暴文化。

     在书中的警官在做校园宣导时提到,女性遭到性侵的比例是三分之一,等于三个里会有一个遭受性侵,不论性侵的程度轻或是重,都早已在当事人心中造成一生无法抹灭的阴影,九成的性侵都是熟人所为,在我们四周就有性侵的加害者以及被害者,也就是我们都认识加害者,加害者很有可能就是身为父母亲,兄弟姊妹,亲戚朋友,学校老师同学等......,各位男性也都认识这些身心灵被糟蹋的女性,然而六分之一的男性也会遭受性侵。

 

     当这些侵害发生的时候,因为是熟人所为,我们最常作的第一步总是下意识否认,我认识的那个人他不可能会做出这种事,一定是哪里搞错了,甚至直接开始检讨被害人,是否服装仪容不检点,外在行为淫荡主动勾引,是不是自己在派对上玩嗨了,因此被有机会在饮料里下药,在夜店喝到烂醉,因此被捡尸性侵,难道这些都是雌性物种理所当然该承受的强暴原罪吗?

 

    华人顾及颜面的陋习让女性在这个社会文化体系下成为了暴力的牺牲品,事实上,我们应该勇于出声举发,而不是用冷漠逃避去假装这一切都是和平的,被害者已经在实质上被伤害一次,我们的漠视等于将被害者再次送回加害者的手中,让饱受惊恐的受害者永远活在炼狱里而无法翻身。

     就如书中诺兰警探所说:「你们必须报警,否则警方束手无策。我们必须提前知道你的朋友要开车,不然就无法阻止他们酒驾,害死自己或别人,各位女同学,你必须告诉我们有人在你的饮料下药,不然我们无法起诉他。我懂!你们都不想说。这个镇很小,酒驾的人是你的死党,碰你的人是你好友的表哥,父母的同事,大家都信任的人,所以不会有人相信你,但我相信你们。」

 

    雌性物种故事的背景是在一所高中,这时的青少年正介于孩童将转于成人的过程,对于性的想法有了初时的认识,对异性也多了份好奇,此时对于异性的感官以及认知也是从此刻非常需要被重视以及被教导何谓才是正确的界线。

 

    大家都认识亚莉,那个死了姊姊的女孩,亚莉不善交际,到动物收容所当志工遇到了牧儿,牧儿是牧师的女儿,两人因此结为好友。

    我非常喜欢亚莉,默默在心底崇拜她,倘若,我能有一个这样正义,又可以保护我远离危险的好朋友该有多好呢? 又或者,其实,我也希望自己可以拥有亚莉的勇气去保护我爱的朋友。

    亚莉对待朋友的贴心或许在外表以及言语上看不出来,但是亚莉确确实实是个会以行动保卫朋友的人。

 

    雌性物种探讨的是女性在这样暴力的环境下,我们可以选择不要成为受害者,甚至其实我们可以成为复仇者,然而成为复仇者的意志如亚莉所说:直到幻想变成新的牢笼,你只能选择活在梦中,或付诸实行。以妳来说,妳就必须背弃内心真正的妳,抛下那个好人。」

「人会讨厌一部分的自己,妳知道旁人无法理解的部分。」

「这是我的最里层,我从未与人分享的重要部分,构成我的本质,了解我所需的核心资讯,而世上只有我知道。」

    这好像才是真正的我,又好像不是真正的我。

 

    人与人之间就是张反射镜,当我们封密自己的内心不愿意与外面接触,甚至排斥接受帮助我们的人,而外面的人也因为看到我们如刺猬阴郁般的外表,也不敢主动靠近我们,亚莉内心其实是非常渴望有朋友且希望能有人理解她,过去几年姊姊还在时,唯有她能读懂她的内心,而她回报姊姊的方式就是保护她不受任何人的伤害,如今,她就如一匹孤狼,她要找的不是羊群,而是属于她的狼群,她们可以尽情的齐头并行奔跑,这才是她最想要的自由。

 

    牧儿与亚当原本是对在一起很久的情侣,最后亚当爱上别人,牧儿身陷其中而无法自己,内心对亮丽风骚尤物布兰莉充满了嫉妒,怨怼以及愤怒。

    习惯拥有,习惯依赖,习惯亚当就该是牧儿的男朋友,是爱还是习惯?

    旧有情感使人难以摆脱制约,有些情感早已变质,剩下的仅是习惯以及情份,自己尚未察觉,甚至只能用温习过去的回忆来支撑著自己对亚当的情感。

    就如牧儿自己说:「我太习惯把亚当视作男朋友,他的名字和脸庞都能唤起美好的回忆,我就像巴甫洛夫实验的狗,明明没见到食物却狂流口水。」

 

    制约是心理学与动物行为学中的ㄧ种现象,使个体产生原先非自愿的行为的作用。

    让牧儿在不知不觉中以为那就是爱,说穿了不过就是习惯,不想离开舒适圈再去冒险,其实只要改变思考,自我的行为模式也就会跟著改变。

 

     雌性物种很适合青少年以及成年人阅读,对于那些我们视为禁忌的事情,我们应该要勇敢站出来捍卫,看到有人被霸凌也该出声制止,很多的犯罪都在忽视以及漠视下发生,我们制止告发了一个,搞不好就可以让后面原本会受害的十几个女性得以幸免,或甚至可以救自己将来的女儿免于这样的伤害,救她人也等于救自己。

 

好读指数 五颗星 ★★★★★

 

getImage (1).jpg

 

【内容简介】

 

生物界的雌性,往往比同物种的雄性更残忍致命,

为何人类的社会里,反而是女性活在暴力阴影之下?

决定不再沉默旁观的少女,以染血的双手守护弱者,

却将自己逼向困兽般的绝境……

 

爱伦坡奖最佳青少年小说得主挑战「强暴文化」争议主题

残酷与温柔并存的黑暗成长故事

 

儿童文学工作者─幸佳慧、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副教授/咨商心理师─许皓宜、文学翻译评论工作者─黄筱茵、作家─蔡宜文、人气作家─螺蛳拜恩──推荐

《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书单》、《科克斯评论》一致星级佳评推荐

亚马逊网路书店读者4.7星高评价、好读网Goodreads近八千则满分评论

《学校图书馆期刊》严选年度最佳图书

美国青少年图书协会年度十大最佳小说

 

独家限量加赠设计款长形笔记本!赠品说明请见书籍介绍末尾

 

 

故事简介├

 

亚莉懂得如何杀人,而且丝毫不为此内疚,因为命丧她手下的人死有余辜。

 

在亚莉上高中的那年,相依为命的姊姊安娜惨遭强暴、杀害,弃置于荒野的尸首几乎腐烂殆尽时才被发现。尽管小镇上的居民都对凶手是谁心里有数,那个人却由于罪证不足而逍遥法外。愤怒且悲伤的亚莉找到凶手、杀掉了他,小心地抹灭掉所有可能让自己遭到怀疑的痕迹。

 

原本在学校就是边缘人的亚莉,为了避免自己的复仇之举曝光,更加独来独往。然而,渴望打破乖乖牌形象的牧师之女克莱儿、和学校运动场上的风云人物杰克,却都热切地想要走入她的生活。她很开心和克莱儿结为好友,也惊喜于杰克对她的好感,却又害怕自己释出的一点点友善会暴露秘密、让他们再也不敢接近她。

 

当克莱儿与杰克带她步出封闭的生活,亚莉发现周遭不断有女孩在偏僻的郊外、在热闹的派对、甚至在熟悉的家里,像她的姊姊一样成为受人侵犯掠夺的猎物。不管是循规蹈矩的克莱儿,或是声名狼藉的啦啦队美女,都险遭厄运。她不只一次察觉异状、出手阻止,虽然得到女生的感激、男生的敬畏,但她深知自己的作为还不够,不足以改变情势,也不足以让为恶者付出代价。

 

最后一个学期来临,亚莉和杰克的感情逐渐稳定,又双双获得大学入学资格和奖学金,她终于有了离开小镇、重新开始的机会和动机。但是,当她发现镇上又有其他强暴犯即将逃脱法网,她决定再度下手杀戮,因为那是她心中唯一能保护无辜弱者的方法──尽管她不知道自己能否再一次逃过警方的怀疑与歹徒的反击,也不知道这个秘密是否可以永远藏在她心中、不被她最珍视的人们发现……

 

636760728248335000.jpg

 

【作者简介】

 

敏蒂‧麦金尼斯Mindy McGinnis

 

毕业于奥特本大学,主修英国文学与宗教,现居俄亥俄州,担任助理图书馆员,专门负责青少年读物类别。她写作的小说类型包含奇幻、历史、犯罪、写实,都具有迷人的故事性,以及幽暗深沉的心理描绘。她以背景设定于十九世纪末精神病院的《无名的癫狂》(A Madness So Discreet)获得二○一六年爱伦坡奖最佳青少年小说奖项,另著有历史小说《旱地绝境》(Not a Drop to Drink)、奇幻小说《海之献祭》(Given to the Sea)、青少年悬疑惊悚小说《黑暗心室》(This Darkness Mine,即将出版)等书。

 

相关著作:《雌性物种》

 

【译者简介】

 

苏雅薇

 

伦敦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台师大翻译研究所双硕士。喜欢为了休闲而阅读,为了翻译而阅读。毕生志向是躲在书页后面,用自己的笔,写别人的故事。译有《最好别想起》、《世上只有妈妈好》、《你回来的时候》等书。

译作赐教:[email protected]

 

佳评赞誉├

 

「我承认,我开始读这本书时期待的是一种女性主义式的、《梦魇杀魔》风格的幻想满足体验。然而,我得到的是一个痛苦、复杂但最终救赎人心的故事,呈现了强暴文化的险恶,以及将之拆解所需要的努力。最后几页让我眼中盈满泪水、心中充满愤怒与希望。」──李‧芭度葛,【格里莎三部曲】作者

 

「在我们目前的政治情势下,这本书登场的时机完美得令人毛骨悚然。麦金尼斯在这部献给受暴者的作品中,以精准而优雅的技巧探讨了希望与暴力、爱与恨的对立。」──《纽约时报》

 

「麦金尼斯优雅巧妙地避免了创作青少年复仇者角色时的窠臼陷阱,保持一种穿透人心的写实感。」──《出版人周刊》

 

「安娜惨遭谋杀的命运,在三个主角的心中萦绕不去,而亚莉以残酷的效率计划、执行了复仇,将他们三人引向无法回头的爆炸性骇人结局。这本书毫不闪避地直视强暴文化及其效应。」──《科克斯评论》

 

「一部阴暗得惊人但笔调优美的悲剧......点缀著真诚人性情感的倏忽闪现。」──《学校图书馆期刊》

 

 

读者回响├

 

「这是我长期以来看过最棒的现代背景小说之一,主要因为它毫不费力地平衡了(A)出色的道德问题辩证、(B)对强暴文化与社会的批判、(C)道德的灰色地带、(D)谋杀情节、(E)我读过的书里最复杂且令人惊奇的几位角色。」──Goodreads读者C. G. Drews

 

「这本书以阴暗的风格直率无惧地呈现了强暴文化、荡妇羞辱的现象,以及性侵害造成的长期后遗症──不仅对于受害者,也对于他们周遭亲近的人。所有的角色都复杂深刻且发展充分,不论是独立表现,或是他们与家人、与彼此的关系皆然。」──Goodreads读者Emily May

 

「一开始,我惊讶于这本小说的粗鲁直接,但我现在认为这对故事而言是合理且必要的。这是个会让我一直摆在心上的故事,我在现实生活中见到书中谈及的行为时,也一定仍然会想到它。我无法说尽这个故事对我有多么重要。」──Goodreads读者Jorda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