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十餘年小學教師,教過的學生成百上千,對教育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而今,兒子上小學一年級了。在我的潛意識中,兒子決不能是同學中的「落後分子」,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

但是有一次,我卻進行了一個假設——「假如我的孩子考了48分」。事出有因。我們班的小P考試成績能及格已屬不易,又常惹是生非,令同學對他避而遠之……終於有一次,在小P考出了48分的成績後,我把小P的父母約到學校,懇談了近兩個小時,曆數小P的「罪狀」,末了還不忘叮囑:回家之後一定好好教育小P,爭取讓他有所改觀。

談話過後,當我看到小P父母的表情時,我怎麼也無法釋懷。眼前的這對父母,神情凝重而複雜,夾雜著茫然、失望、憤慨、無奈、厭煩……卻沒有認同和允諾。這是為什麼呢?要知道,我苦口婆心地反饋和訴說,都是為了你們的孩子好呀!

一夜無眠。直到看到還在晨光中酣睡的兒子,我悟到了些緣由:倘若我的孩子考了48分,面對老師的訴苦與責備,我會有何感受?我希望和老師進行怎樣的溝通?我希望得到的是什麼?換個角度,換個思路,很多疑惑似乎一下子解開了。

假如我的孩子學習成績糟糕透了,我首先不會認為孩子智力有問題,一定是學習方法、學習習慣上有不當之處,或者就是大器晚成,抑或沒有遇到伯樂。隨後,我就會主動、耐心地向老師請教,希望得到他的指導和支持。譬如:如何輔導孩子的功課,如何提高學習效率,如何幫助他提高學習自覺性等等。

我是一名家長,孩子出現問題時,我會灰心喪氣,我很希望老師能給我一點信心。我會想:老師對孩子尚且抱有期待,我怎麼能輕言放棄呢?有了這樣的換位思考,再反思自己的言行,就會發現很多問題。和家長交流時,我總是強調問題,強調差距。這些話語,非但沒有給家長任何具體可行的建議,反而處處流露出對孩子,以及對背後的家長的埋怨與責怪。完了,甩出幾個字:請家長配合教育,幾乎沒有時間留給家長訴說他們的看法,聽聽他們的心聲。

教師應該謹慎地評價孩子,勿作定性判斷,避免引起家長的反感。可以先詢問孩子在家是否有過類似言行,在得到家長情感認同的基礎上,探討問題成因及努力方向,給出有針對性的指導建議。整個交談過程,始終要向家長傳遞一個信號——教師對孩子是充滿關愛和認可的。

「假如我的孩子考了48分」,進行這樣的假設,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換位,能讓我們更理智。

(作者: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小學 柳泉敏)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