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中國最受歡迎的神仙,孫悟空的來歷一直備受爭議:是吳承恩創造了一個人物,還是本就有歷史依據?敦煌千佛洞裏一幅900年前的壁畫,揭開了孫悟空的真面貌!

孫悟空的最初原型是誰?從古至今,可謂爭議不斷。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胡適和魯迅兩個人的觀點!

民國大師胡適,不僅認爲中國象棋源於印度,還認爲孫悟空的最初原型也是印度神猴,即印度神猴哈奴曼,在他的著作中說道:

持這一觀點的學者還不少,尤其是民國之後,崇洋媚外的思想作祟,和中華文明西來論的風潮中,不少學者認爲孫悟空是“外來的和尚”。

但魯迅卻不認同這一觀點,經過考證之後,認爲孫悟空的最初原型是無支祁。原因很簡單,無支祁和孫悟空有很多想象之處,比如無支祁敢於反抗權威,孫悟空有大鬧天宮,而印度神猴卻只是順從權威;無支祁被大禹鎖在龜山足下,孫悟空被如來壓在五指山下等等。

其實,魯迅的觀點也不稀奇,在古代很多文獻中,都提及了孫悟空和無支祁的關係。元代《唐三藏西天取經》(西遊記前身)中就有“無支祁是他姊妹”。

從史料上看,《山海經》說:“水獸好爲害,禹鎖于軍山之下,其名曰無支奇(無支祁)”。後來,古人又進一步“編造”無支祁的故事。比如,宋朝《太平廣記》中的《戎幕閒談》中,就有詳細描述了無支祁的傳說,早了《西遊記》500餘年。

從前後順序來看,吳承恩受到無支祁傳說的影響,從而構造了一個孫悟空形象,是符合邏輯推理的。如今,專家學者也普遍認可這一觀點。

然而,解決了孫悟空的原型問題,卻還是沒有解決孫悟空的真面貌,即:它到底是吳承恩徹底的虛構,還是有真實的歷史依據?

在甘肅安西縣,有一處著名的佛家遺址,這就是敦煌千佛洞。研究千佛洞時,專家在其中的東千佛洞第二窟裏有了驚人的發現,原來西夏所作的壁畫上有一幅《玄奘取經圖》,形象的描繪出了孫悟空的真面貌(見上圖,左一猴麪人物)!

圖中這一“類猴”人物究竟是誰呢?原來,這就是孫悟空的最初起源!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有記載:玄奘來到西域之後,收了一個叫石磐陀的胡人爲徒,在度過玉門關之前的“瓠盧河”時,石磐陀對玄奘起了殺心,但一番交鋒之後,石磐陀自己一個人返回,唐僧繼續西天取經,圖中所畫的河,可能就是“瓠盧河”。

一些學者考證認爲,胡人石磐陀,又被稱爲“胡僧”,與“猢猻”是諧音。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錦池認爲,“唐僧取經,胡僧幫忙”易傳爲“唐僧取經,猢猻幫忙”,最終就成就了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因此,孫悟空的造型起源,和印度神猴之說沒有關係。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孫悟空的來源,應該是先有胡僧石磐陀這一真實歷史依據,然後吳承恩給予加工,將無支祁的傳說疊加到石磐陀身上,才形成了《西遊記》中的孫悟空。

至於胡適的觀點,後世不少學者不客氣的指出“哈奴曼說根本不足信”,“孫悟空與哈奴曼之間毫無任何親緣關係”。

當然,吳承恩未必看過《玄奘取經圖》,但《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記載的石磐陀,和宋朝流傳下來的唐僧取經故事,給了吳承恩足夠的靈感和啓發。總之,孫悟空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一個典型,和印度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