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心痛,將帥不和又發出一道錯誤命令,硬生生的葬送了四萬精銳

在近代中國抗日史上,爲了抗擊殘暴的日軍,中國軍隊血戰在前線,和這羣裝備精良,訓練有序的敵人作戰到底。爲了全亞洲的和平,中國軍隊在抗日後期曾一度前往緬甸等地協助抗擊日本人。可是,在赴緬抗日的途中,由於國民政府的錯誤命令,足足有四萬精兵慘死於回家的路上。

根據《大東亞戰爭全史》記載,第二次赴緬戰事中,中國部隊幫助盟國收復了大量的土壤,並且殲滅敵人足足四萬餘人,獲取了巨大的戰果。可以說,如今騰衝等地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軍士兵的鮮血換來的。同時,這次戰事也是中國首次出國作戰,爲國內戰事的進行提供了極大的鼓舞。只可惜,這次之前的第一支部隊,卻有足足四萬餘士兵沒有死於敵手,而死在了撤退歸來的路。

其實,第一次出征的失敗本身就是註定的,這主要有三點原因,首先是國民黨軍官的錯誤指揮,他們沒有放權遠徵軍,而是通過遠程指揮參與抗戰,這最後換來的自然是指揮不當,傳遞慢等諸多問題。且遠徵軍的將領本身也彼此鬧矛盾,這更是導致指揮混亂,戰士們沒有一個領頭將領統帥。

根據《參戰兵語錄》記載,當時的統帥權主要掌握在史迪威這位美軍統帥和國民軍將領手中。史迪威作爲名義上的總指揮卻只是掛名罷了,國民政府爲了獲取美國支持才接受這位參謀,實際上軍中將領卻拿此人當作擺設而已。

其次,中日的實力及精神狀態差距,日本是通過側面環繞進行夾擊,且前幾日都處於休閒中,而我軍卻是剛剛經歷跋涉,尚未調整過來便遭遇敵人,這自然難以抵抗。最後,英國人的不作爲和放棄抵抗也是這場戰事失敗的原因。本來遠徵已經大敗,我軍選擇撤退,在撤退中卻又因爲天險而死傷大半。

當時,遠徵軍暫時抵擋住了日軍的攻擊,開始組織撤退,可軍中卻響起了兩種不同的聲音。一面是史迪威的想法,他認爲遠徵軍應該向西入印度,可以暫時修整以等待接下來的反擊機會。可國民軍統帥卻堅持認爲要北歸回國。或許是他們認爲國內纔是真正安全的地方。

在雙方分歧下,孫立人不顧上級的反對帶着部隊前往印度,而剩下的部隊則是在杜津明帶領下走向了一條不歸路。這條北歸回國的路上最大的險阻是來自於野人山的威脅。在這場回國途後,僅僅活下來一位女兵劉桂英,她在抗戰後回憶往事,依舊膽寒不已,並且表示自己可以活下來是一場奇蹟,如今她日夜仍然在爲死去的戰友緬懷。

野人山在緬甸人的語言中指的是魔鬼居住的地方,而這裏也居住着大量的野人,在歸國途中,遠徵軍遭到了這羣野人的圍攻,也因此留下了衆多戰士的屍體。但這並不是最大的威脅,真正的威脅是該地傳染病的爆發以及毒蟲野獸的襲擊。多方面的折損讓遠徵軍最後幾乎無人歸來。

這些遠徵兵爲了國家的勝利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只可惜他們卻不是死於和日本作戰,而是死於上級的紛爭和錯誤指揮中。四萬烈士的死去值得我們爲之緬懷。

參考資料:《大東亞戰爭全史》《參戰兵語錄》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