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遠小於倫敦遠小於米蘭:四大時裝周的斷崖式差距

4 人贊了文章第一年,這麼細地看每一場秀的圖哈……雖然是很不業內的時尚圈邊緣看客,但順著出場順序看下來也能發現,就算各位都貴為四大,但差距真的是斷崖式的啊。

從紐約開始。

Anna Wintour說的是真的,紐約時裝周純粹是為American Women in a very universal way準備的,很明顯地分為「這衣服什麼人都能穿」和「這玩意兒什麼人都不能穿」兩種,要麼實用得很平庸,要麼不實用得很怪異。

上面就是詭異型,而下面的OK型,有種略微的隨便和不過如此的感覺。

當然移步倫敦就可以發現,災難型的設計少了很多,不管新人還是老牌,時裝感也終於呼之欲出。

藝術的美學意味是有的,時代賦予的少女俏皮感也是有的。

但是,不是說倫敦時裝周是先鋒式前衛式的嗎?鎮場的Burberry保守得感覺比整個時代風潮慢了小半年 。元素很重複,而且吹上天的Defiant Style不就是把原來的衣服不規則地穿上嗎?

但確確實實比紐約多了很多「好看」的感覺。

終於到米蘭了。

他們在好幾套衣服里反覆強調的一些設計,比如Prada裙尾那圈毛,像中毒型音樂一樣,非常強勢地宣告著米蘭對於2017年世界潮流的絕對話語權。

Gucci來了,華麗的花園來了。

Fendi來了,迅速地有了酷起來的時尚感。

Prada也來了,Miuccia Prada非常優秀地告訴人們,知識真的可以帶來精神自由。

最後D&G……還是一如既往地浮誇而美艷。

當然,作為過氣爆圖「別低頭皇冠會掉」的製造者,十分真切地演繹了什麼叫欲帶皇冠必承其重。

比如,特別毫不避諱地,把想從Celebrity Family和Teen Idol的消費群里掙錢的野心,寫在了模特的胸上,以及,JB的臉上。

……簡直比上次那個破秀還要過分

最後,期待壓軸的巴黎讓我感受一下,藍血里的中流砥柱們是如何把成衣變成為藝術的。

Now to Paris.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