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的真實意義010年9月(第9期,總第161期)Sep.,2010(No.9,GeneralNo.161)【哲學與當今世界】恩格斯在1888年撰寫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單行本序言中,曾經這樣評價馬克思寫於1845年春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它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1]。那麼,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是什麼、新在何處根據《提綱》的內容,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的真實意義或新之所在,是它的關於世界觀的新解釋原則,它的新的哲學主題和對象,它的哲學新內容,它的哲學新使命。一、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新在它的關於世界觀的新解釋原則世界觀是人們對於生活在其中的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觀點,它既指對世界總體存在狀態的描述,又涉及到人如何把握世界、人與世界的關係如何處置的問題。因此,在對世界觀的理解中,蘊含著各種不同的對世界的解釋原則和把握方式,不同的解釋原則和把握方式構成不同的世界觀理論或不同的哲學。在《提綱》中,馬克思明確地揭示了三種由不同的解釋原則所構成的世界觀理論。《提綱》的第一段話是:「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2]這段話是從揭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入手,闡述了由三種不同的世界觀解釋原則而構成的三種世界觀理論或哲學:一是以客體的或直觀的解釋原則所構成的舊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二是由抽象的能動的解釋原則所構成的唯心主義的世界觀;三是以人的實踐活動為解釋原則所構成的馬克思主義的新世界觀。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不理解人與世界的真實關係,不理解人對世界的關係是「感性的人的活動」即「實踐」所形成的現實關係,不理解這種現實關係而把人與世界的關係當作人對世界的「直觀」關係。唯心主義的主要缺點是以「抽象」的方式看待人的「能動方面」,抽象地發展了人的能動方面,同樣沒有理解到人與世界的現實的真實的關係,即實踐關係。因此,無論是「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以「直觀」的方式理解人與世界的關係,還是全部唯心主義哲學以「抽象」的方式解釋人與世界的關係,它們的「世界觀」都不是人與世界的現實的真實的關係,因而都是錯誤的,都只能是「把理論引向神祕主義的神祕東西」,都只不過是以其「神祕的東西」來「解釋世界」,而無法「改變世界」。它們的世界觀的錯誤根源在於,它們都沒有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來回答人對世界的關係,也就是沒有從「感性的人的活動」出發去理解人對世界的關係。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主要缺點驚人的一致,促129使馬克思深入而全面地探討了人類實踐活動及其意義,並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的唯物主義。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實踐首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又必然結成一定的關係並互換其活動;同時,實踐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實踐者頭腦中作為目的以觀唸的形式存在著。這就是說,實踐內在地包含著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以及人與其意識的關係。而這些關係的總和又構成了人類世界中的基本關係。可以說,實踐以濃縮的形式映現著人類世界。它蘊含著人類世界的全部祕密,是人類所面臨的一切現實矛盾的總根源。正因為如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反觀、透視和理解人類世界,把「對象、現實、感性」當作實踐去理解。通過對《提綱》第一條的分析,可以看出,馬克思對「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的批判,與對唯心主義的批判一樣,都是一種世界觀的批判,而這種批判正是立足於世界觀的解釋原則而進行的。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從根本上講是關於世界觀的解釋原則的革命。正是以人的實踐活動為解釋原則,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超越了「把理論引向神祕主義」的全部舊哲學,實現了從「解釋世界」到「改變世界」的哲學革命。恩格斯稱《提綱》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正是立足於世界觀的解釋原則的革命而言的。因此,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的新之所在,就是它為人們提出了人如何把握世界、人與世界的關係如何處置等世界觀問題的科學解釋原則即實踐原則。二、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新在它的新的哲學主題和對象作為新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哲學絕不是舊唯物主義以至整個傳統哲學原有主題的延伸和對這個主題的回答。相反,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哲學主題的轉換和對象的變革,並由此建構起一個新的哲學空間。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哲學,而是一種新世界觀、新唯物主義。正如恩格斯說:「哲學」已經被揚棄了,「這已經根本不再是哲學,而只是世界觀,它不應當在某種特殊的科學的科學中,而應當在現實的科學中得到證實和表現出來。」[3]傳統哲學是相對於現代哲學而言的,它是指從古希臘到19世紀中葉這一歷史階段的哲學形態,包括古代哲學和近代哲學。追溯整個世界的本質或基質是傳統哲學的共同目標,並構成了其中不同派別的共同主題。從根本上說,傳統哲學是「形而上學」,即關於超驗存在之本性的理論,它力圖從一種「終極存在」、「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質和行為依據。傳統哲學關注宇宙本體,注目於上蒼的「絕對」或「抽象的物質」,卻恰恰忘記對人類世界的關懷。無論是在近代唯物主義,還是在近代唯心主義之中,不僅「本體」成為一種抽象的存在,人也成了一種抽象的存在,人和人的主體性喪失了。而把唯物主義和人的主體性「吻合」起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注的問題;關注「人類世界」,「把人們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4]注目於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以人的發展為坐標來重新「安排周圍世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係還給人自己」[5]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思路。這表明馬克思主義哲學主題發生了根本的轉換,從宇宙本體轉向了人類世界。哲學主題的轉換引起世界觀的轉變,新的哲學主題的表達體現了新的世界觀。馬克思在1845年春寫這個《提綱》,詳細制定了一個嶄新的世界觀,正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新的哲學主題。那麼,馬克思是如何表達自己的哲學主題和闡發自己的世界觀呢?馬克思在《提綱》中,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科學地說明瞭人的社會性本質,正確地闡述了社會實踐是歷史發展的動力,正確地解決了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即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馬克思在《提綱》中用實踐的觀點批判了舊唯物主義的社會觀和歷史觀的唯心主義,批判了舊唯物主義關於人和環境、教育的關係,宗教的本質,人的本質,以及社會生活的本質等方面問題的錯誤觀點。由此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的哲學主題是人類世界。當然馬克思關注的「人類世界」不是傳統哲學教科書所理解的自然、社會和思維之總和,馬克思從來沒有把「世界」理解為自然、社會和思維這三者的總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通常所說的自然、社會和思維這三者是通過實踐的媒介而融在世界圖景中的。所以馬克思所關注的人類世界是在人類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類社會「二位一體」的世界。哲學主題的這一轉換是與哲學對象的變革一起完成的。從歷史上看,不同時代的哲學以至同一時代的不同哲學派別,都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對象,費希特指出:「我們想把每種哲學提出來解釋經驗的那個根據稱為這種哲學的對象,因為這個對象似乎只是通過並為著這個哲學而存在的。」[6]這一觀點頗有見地。縱覽哲學史可以看出,每一種哲學用以解釋世界並構造其理論體系的依據或基本原則,就是這種哲學的對象,費爾巴哈哲學力圖以「現實的人」為基本原則來解釋世界並構造體系,所以它「將人連同作為人的基礎的自然當做哲學惟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對象」。[7]黑格爾哲學以抽象的人類理性———絕對理性為依據來解釋世界並構造體系,實際上就是以人類理性為研究對象,「哲學是探究理性東西的」[8]。正是按照這種認識,黑格爾建立起一種「科學之科學」的哲學體系。當馬克130思把目光轉向人類世界時,他就同時在尋找理解和把握人類世界的依據,並以此作為新世界觀的研究對象,這個依據就是人類實踐活動。因此馬克思把新世界觀的對象規定為人類實踐活動。但不是人類實踐活動本身,而是人類實踐活動所引起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其思維的關係,因為實踐內在包含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其思維的關係,而這些關係的總和構成人類世界中的基本關係。因此馬克思把新世界觀的任務規定為解答實踐活動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其思維的關係,揭示自然、社會和思維運動和發展普遍規律,為改變世界提供方法論。正是如此,恩格斯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於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的運動和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3]從這個角度看,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的哲學主題和研究對象是一致的,都是以實踐為基礎關注人類世界。三、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新在它的哲學新內容人們通常認為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是辯證唯物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變革解釋為創建辯證唯物主義,而把歷史唯物主義解釋為辯證唯物主義在歷史領域的推廣和運用。這種「推廣論」一直受到學者的批判。因為從邏輯生成關係看,辯證唯物主義是在人們對自然、歷史、思維等具體領域把握、認識中逐步綜合、提煉而成的,缺乏對自然界、社會歷史等各個領域的瞭解,不可能產生描述整體世界的辯證唯物主義。從歷史上看,馬克思主義也是首先以社會歷史科學為基礎,而後以自然科學為基礎,才制定出作為普遍的認識方法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的。這可以從馬克思哲學著作寫作的時間線索得到佐證:《黑格爾法哲學批判》、《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等早期著作,都是歷史唯物主義成果。因此,恩格斯將《提綱》稱為「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1]沒有歷史唯物主義也不可能有辯證唯物主義。當然我們也不能據此把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歸結為歷史唯物主義。雖然「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提綱》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歷史唯物主義」是作為新世界觀而誕生的。但是我們不能認為新世界觀就等於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就等於新世界觀。孫正聿先生髮表《歷史的唯物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新世界觀》(載《哲學研究》2007年第3期)一文,主張馬克思主義的新世界觀是歷史唯物主義。他指出:「馬克思以"歷史』即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觀點重新理解人與世界的關係、意識與存在的關係,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新世界觀』。這個"新世界觀』的實質內容是"新歷史觀』,這種"新歷史觀』的真正意義是"新世界觀』」。[9]這樣,傳統的理解和孫文的解釋都是把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在世界觀意義上看成是相斥的。其實,從《提綱》的內容看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把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結合起來,把唯物主義自然觀與歷史觀結合起來,這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與舊哲學世界觀相比在內容上的新之所在。馬克思在《提綱》中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只是從客體的形式」,而沒有同時「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對象、現實、感性」,人的能動方面、人的主體性被忽視了。唯心主義看到了人的能動方面,強調人的主體性,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人的能動方面,形式上肯定了人的能動性、主體性,實際上剝奪了人的能動性、創造性、主體性。因此,不論是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都沒有把唯物主義和人的主體性結合起來,把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統一起來,其原因在於它們都不瞭解現實的實踐活動及其意義。因此,馬克思在《提綱》中制定的新世界觀,就是立足於實踐為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結合找到牢固而正確的立足點和生長點。在物質生產實踐中,人是以物的方式去活動並同自然發生關係的,得到的卻是自然或物以人的方式而存在,從而使人成為主體,自然成為客體。「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10]這說明,實踐使人與自然的關係成為「為我而存在」的關係。這種「為我而存在」的關係是一種否定性的矛盾關係。因為人類要維持自身的存在,即肯定自身,就要對自然界進行否定性的活動,即改變自然界的原生態,使之成為「人化自然」、「為我之物」。因此,實踐不斷地改造、創造現實世界,同時又不斷地改造、創造人本身。這樣,馬克思通過對人的實踐活動及其意義深入而全面的剖析,使唯物主義與人的主體性統一起來了,唯物論和辯證法因此也結合起來了。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所實現的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統一,既不是在舊唯物主義基礎上引入了辯證法,也不是把唯心主義辯證法建立在舊唯物主義基礎上,而是由「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所構成的辯證法與唯物主義的統一。馬克思在《提綱》中不僅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把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統一起來了,而且把唯物主義自然觀與歷史觀統一起來了。通常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中的推廣或運用。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愛爾維修早就「把他的唯物主義運用到社會生活方面」[4],得到的卻是唯心史觀。社會生活的特殊性猶如橫跨在自然和社會之間的「活動翻板」。在馬克思之前,即使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當他們的視線由自然轉向社會,開始探討社會歷史時,都被這場活動翻板翻向了唯心主義深淵。因為舊唯物主義脫131參考文獻:[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3;721.[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66;56;55;96-97;57;75;15;57.[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 51;154.[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M1北京人民出版旌,1957.161-162;165[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3[6]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國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5.187.[7] 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84.[8]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0.[9] 孫正聿.歷史的唯物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新世界觀[J].哲學研究,2007,(3):8.[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1.[11]毛澤東選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參考文獻:[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3;721.[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66;56;55;96-97;57;75;15;57.[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 51;154.[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M1北京人民出版旌,1957.161-162;165[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3[6]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國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5.187.[7] 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84.[8]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0.[9] 孫正聿.歷史的唯物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新世界觀[J].哲學研究,2007,(3):8.[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1.[11]毛澤東選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參考文獻:[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3;721.[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66;56;55;96-97;57;75;15;57.[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 51;154.[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M1北京人民出版旌,1957.161-162;165[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3[6]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國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5.187.[7] 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84.[8]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0.[9] 孫正聿.歷史的唯物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新世界觀[J].哲學研究,2007,(3):8.[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1.[11]毛澤東選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參考文獻:[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3;721.[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66;56;55;96-97;57;75;15;57.[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 51;154.[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M1北京人民出版旌,1957.161-162;165[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3[6]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國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5.187.[7] 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84.[8]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0.[9] 孫正聿.歷史的唯物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新世界觀[J].哲學研究,2007,(3):8.[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1.[11]毛澤東選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離實踐去理解社會以及社會與自然的關係,把自然與歷史對立起來,他們一方面把自然界看作是純粹客觀的自在的東西,「而且是那個尚未置於人的統治之下的自然界」,另一方面又把人類活動以及由此構成的社會歷史看成是某種主觀的過程,從而陷入了唯心主義。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所關注的是人類世界。在馬克思看來,人類世界是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類社會「二位一體」的世界。在人類世界中,自然與社會相互制約相互滲透,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社會的自然和自然的社會,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說:自然史和人類史「這兩方面是密切相聯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2]。因此,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必然會立足於實踐把社會與自然統一起來,把唯物主義自然觀與歷史觀統一起來,所以,馬克思明確強調「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2],「環境的改變和人們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併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2]。四、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新在它的哲學新使命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唯物主義者和唯心主義者,在他們的著作中,雖然也使用實踐這個詞,不同的哲學派別各自賦予它不同的含義。但是他們沒有全面、科學地瞭解實踐的意義,不懂得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係,因此,他們既不能科學地說明世界,更談不上正確地改造世界,他們只是代表不同的階級以不同方式來解釋世界。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費爾巴哈「和其他的理論家一樣,只是希望達到對現存事實的正確理解,然而一個真正的共產主義者的任務卻在於推翻這種現存的東西」[2]。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要科學地解釋世界,更強調革命地改造世界。因此,馬克思在「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提綱》中明確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2]這一條是《提綱》的結論,闡明瞭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與以往一切哲學世界觀的根本區別,以及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的哲學使命,毛澤東也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於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於拿了這種對於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11]以實踐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其全部理論都是與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相聯繫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說來,全部問題都在於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和改變事物的現狀。」[2]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指導無產階級及廣大羣眾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銳利思想武器。「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地,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2]馬克思在《提綱》中同樣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階級立場和改造世界的歷史使命。他指出:「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了的人類」[2]。這裡講的「市民社會」是指資本主義社會,也就是說舊唯物主義的社會基礎是資本主義社會,它反映資產階級利益,是資產階級世界觀。這裡講的「人類社會」是指共產主義社會,「社會化了的人類」是指共產主義社會的人。因此,作為新唯物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世界觀,是無產階級實現共產主義,解放全人類的思想武器。這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與舊哲學世界觀相比在哲學使命上的新之所在。參考文獻:[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3;721.[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66;56;55;96-97;57;75;15;57.[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 51;154.[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M1北京人民出版旌,1957.161-162;165[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3[6]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國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5.187.[7] 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84.[8]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0.[9] 孫正聿.歷史的唯物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新世界觀[J].哲學研究,2007,(3):8.[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1.[11]毛澤東選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1991.292.參考文獻:[責任編校:周玉林]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