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伊撤軍標誌著美國稱霸全球夢想的破滅

2010-08-31 22:06:54

歸檔在時事評論|瀏覽 260 次|評論 0 條

經過七年的奮戰後,美國政府終於決定擺脫伊拉克這個爛攤子,宣布從伊拉克撤軍。雖然白宮否認伊拉克戰爭的結束,聲明美軍只是作戰任務的轉變。不過狡辯掩蓋不住事實,雖然輸的較為體面一些,但深究其意義,我們可以發現美國從伊撤軍不僅僅是一場伊拉克戰爭的失敗,也標誌著美國稱霸全球夢想的破滅。

二戰後,美國成為全球最強大的國家,無論是其軍事力量、經濟實力以及政治體制和美國文化的影響力都是其他國家遠遠不及的。實力決定利益,戰後美國歷屆領導人無不夢想著把美國的影響力擴展至全球的每一個角度,進而稱霸全球,成為整個世界的主宰。但冷戰期間蘇聯以及社會主義力量的崛起嚴重製約了美國稱霸全球的企圖,因此蘇聯也成為美國最大的對手,雙方進行了長期的較量。九十年代後,蘇聯解體以及冷戰結束使得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挾著戰勝蘇聯、贏得冷戰之餘威,美國再次燃起了稱霸全球的夢想,並為此進行了積極的調整和部署。

根據西方著名的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的「陸權說」來看,歐亞大陸無疑是整個世界的中心,歷史經驗表明,也只有歐亞大陸上的強國才能真正的威脅到美國的霸權地位,因此,偏居北美的美國若想實現自己稱霸全球的夢想,就必須控制住整個歐亞大陸,確保不會再次出現一個能威脅到美國的強國出現。

有鑒於此,進入九十年代後,美國積極的調整了自己的對外戰略,雖然冷戰結束了,美國的頭號對手蘇聯也不復存在,但美國並未進行戰略收縮,反而進一步以歐亞大陸為中心、以中俄為假想敵在全球進行積極部署:在歐亞大陸的東部進一步加強美日軍事同盟關係,並拉攏韓國、澳大利亞、新加坡以及印度等國對中國進行戰略遏制,建立多層次軍事遏制島鏈,在此基礎上以台灣問題、朝鮮問題等為手段同中國進行不斷的較量,意圖把中國困在東亞,延緩甚至打壓中國的崛起步伐;另外,在歐亞大陸的西部,美國也不斷拉攏同歐洲各國的關係,積極推動北約東擴,掀起「顏色革命」,壓縮俄羅斯的生存空間,確保「西方陣營」的穩定。

可以說,在柯林頓任期內美國在歐亞大陸東西兩大戰略都已經初步確立,但這種「分而治之」的戰略有一個薄弱之處就是歐亞大陸東西相距較遠,美國很難同時兼顧,96年台海危機以及97年的科索沃戰爭都使得美國在東西方疲於奔命。如何解決這一困境,並進一步更好的掌控歐亞大陸的局勢成為當時美國政府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經過美國政界和學術界的反覆研究,美國政府便把目光投向的世界的中心——中東。

美國為何把目光投向中東,是因為中東對美國有三個極其重要的戰略作用:第一,從地緣角度來看,中東位於歐亞大陸的中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一旦美國控制住中東,向東可威脅中國、向北可制衡俄羅斯、向西可牽制歐洲,可以發揮巨大的戰略作用。第二,一旦美國在中東站住腳,便可把已經部署的東西兩大戰略連接起來,成功的控制整個歐亞大陸。比如再次爆發台海危機,美國甚至不用派航母過去,只需要在中國西北搞一些小動作,便足以引起中國政府的擔憂。第三,中東地區擁有十分豐富的石油資源,控制住中東等於掐住整個世界的「命門」,既可以滿足自己對石油的需要,又可以此為籌碼威脅其他國家。

因此,小布希一上台就對中東表現出強烈的覬覦之心,其當時的介入中東的突破口是伊拉克,但後來9·11事件的爆發,為美國政府出兵找了一個絕佳的借口,在阿富汗局勢暫時穩定之後,美國便以捏造伊拉克與恐怖主義有染且製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理由悍然出兵伊拉克。

當時美國的目的在於迅速結束伊拉克戰爭後,儘快扶植起親美政權,成為美國在中東的傀儡,加上以色列、沙特等國的支持,美國便可在中東站住腳,在此基礎上把目標對準伊朗,如果伊朗主動倒向美國自然最好,否則將直接用武力解決之。一旦伊朗倒下,美國就可以完全控制中東,距稱霸世界的夢想也就不遠了。

但令美國領導層所沒有考慮到是,七年的伊拉克戰爭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結果適得其反,使得美國國力大減,嚴重影響到美國的自身利益。由於美國深陷伊拉克使得無力顧及其他地方的事務,使得伊朗日漸坐大,成為美國在中東的嚴重威脅,加之中國的快速崛起更是引起了美國的警戒,擔心中國實力的快速膨脹會威脅到美國在東亞的存在,進而成為下一個蘇聯同美國爭奪霸權。

經過近兩年多的考量和研究,美國終於決定採取實質性步伐從伊拉克撤軍,收縮國力來應對主要的威脅(比如中國的崛起)。雖然軍事實力依然很強,但從伊拉克撤軍後,美國的戰爭機器再想重新回到伊拉克、回到中東無異於天方夜譚,難度極大。

因此,我們可以斷定美國從伊拉克撤軍表明美國長期以來所實行的中東戰略的失敗,而中東戰略失敗也標誌著美國從冷戰後重新燃起的稱霸全球夢想的破滅。但花費這麼大的代價後,美國是不會輕言放棄的,必定會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再次捲土重來。

國政強人

0上一篇<<金正日訪華透出朝鮮對外開放的信… 下一篇>>淺析建構主義的國際體系理論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