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危機,就沒有階層躍遷!

來自專欄小邊觀點1 人贊了文章

經濟週期:繁榮的頂點,衰退的起點

2008年金融危機十週年之際,關於全球將步入衰退期的預言如潮水般湧來,華爾街投行、資管機構、經濟學家們似乎都在異口同聲的發出警報,他們唯一的分歧可能只是時點而已——衰退究竟是在明年到來,還是2020年?

為什麼這麼肯定衰退會到來?這是經濟週期決定的。

通常將經濟週期分為四階段:繁榮、衰退、蕭條、復甦。如圖所示:

或者也可以更簡單的分為兩個週期:上升期(擴張期)和下降期(收縮期),復甦和繁榮屬於上升期,衰退和蕭條屬於下降區。通常,一輪週期的時間大約為10年左右,歷史上的1988年、1998年、2008年等都是經濟的拐點(金融危機爆發的時間節點)。

財富增值的核心邏輯

而今天我們想探討的不只是經濟週期,而是如何在經濟週期波動中保住財富乃至抓住財富大幅升值的機會。

最核心的邏輯就是:受經濟週期影響,商品和資產價格同樣也呈週期性波動,在經濟上升期,商品和資產的價格也上升;而在經濟下降區,商品和資產的價格也會下降。只要抓住了這個波動規律,就可以在低價時買入,在高價時賣出實現財富升值,而如果操作反了,財富就會大幅度縮水。

而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人的操作都是反的。

2016年~2018年這三年人們蜂擁買房就是典型的例子。我們現在可能正處於或者接近於繁榮的頂點,一旦進入衰退期,房子的價格也不可避免的出現下跌。過去,從2008年開始,房價持續上漲,至今已經漲了10年,期間幾乎沒有過像樣的回調。當然這其中有央行放水的原因。當初看空的人還有很多,但是市場不斷的打臉,看空者越來越少,畢竟已經漲了10年,上漲似乎已經成了常態,上漲也似乎成了一致預期。

但是,大多數人忽略了一點,那就是經濟週期的作用。房價上漲不過是經濟週期作用的結果,當經濟週期引來拐點時,房價同樣出現拐點。

當經濟拐點來臨時,泡沫最大的資產,下跌幅度也最大。

據摩根大通的分析報告:

未來兩年之內,市場可能突然大幅下跌;央行推出前所未有救市措施;美國發生50年未見的社會動蕩。

具體跌幅可能會有多大? 摩根大通基於經濟擴張時長、下次衰退可能時長、危機前槓桿程度、資產價格估值和去監管及金融創新水平的模型預計,下一場危機中,美股將跌約20%,美國公司債的收益率溢價將上漲約115個基點,能源價格大跌35%,基礎金屬跌29%,新興市場國家國債息差擴大279個基點,新興市場股市暴跌48%,其貨幣跌14.4%。

而資產下跌,就帶來兩種機會:一是做空,比如做空股票、債券、股指期貨、商品期貨等;二是在下跌前賣出所持有的資產,等各種資產持續下跌一段時間且經濟週期由蕭條轉為復甦之際買入更多便宜資產。

大佬是怎麼做空房地產的

美國著名高分電影《大空頭》裡面描繪了一個場景: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夕,有三個敏銳的團隊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看到了未來可能爆發的危機,然後他們抓住了這個可能一生只有一次的機會,提前做空美國房地產,購買房貸信用違約互換產品,結果危機爆發後他們爆賺,其中最厲害的那個,以1.7億美元的本金,最終賺了2.3億美元。

但是與之相反的是,絕大多數人都非常悲慘,他們的資產大幅縮水,股票、房產、債券全部大幅下跌。而其中最悲慘的卻是最底層的老百姓,由於棄房斷供,他們房子被銀行收回,與此同時,他們還丟了工作,過著流落街頭、食不果腹的日子。

講這個故事,不是為了鼓勵大家去做空股市、做空房產,而是告訴大家認識經濟拐點的重要性。這三位大贏家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成為了贏家,而普通人成了被市場宰割的韭菜。

做多與做空是兩個極端,而我們也可以選擇什麼都不做——空倉。賣掉股票、賣掉債券、賣掉多餘的房子,持有更多的現金。

現金有什麼用?不是用來消費、用來享受的,而是用來等待另一個拐點——經濟復甦。經濟復甦時,就意味著幾乎所有商品和資產的價格都會上漲,而這種上漲是持續性的。這時候,只需要做一件事——買入資產(抄底),股票也好,房產也好,大膽的買就是了。如果你在衰退期和蕭條期把現金流花完了或者套在以往的高價資產中,那麼你就沒有足夠的資金在底部買入資產,也就會錯過後期的上漲。

玩轉週期的難度在哪裡?

週期的理論看似簡單,無非是上升和下降,但要想把握好週期並把握好週期中醞釀的投資機會則是難上加難。

明顯的市場機會,人人都能看到,利潤非常微薄,但人人都能看到的機會要不了多久它就不是機會了,比如牛市後期的股票。真正的大機會,往往出現在市場拐點形成之前,但這個機會又很痛苦,一旦市場沒有出現你預期的變化,你就會出現巨大的賬面虧損。而就算市場會如你所料,但這個時間節點也不好把握,就如《大空頭》裏的貝利,2005年就看到了危機,並開始做空,但是危機直到2007年底才真正爆發,為了一天,他等待了三年,同時也忍受了連續三年的虧損,為了保證不爆倉,他還得持續追加保證金。這種折磨沒幾個人能夠忍耐得住的。

市場上太多做對了方向卻做錯了時間而破產的例子了。

經濟週期影響的不僅是投資圈內的人,它影響的是整個社會。而大多數人是不懂經濟學和投資學的。他們相信的是自己的直覺常識,當房價已經漲了10年的時候,有人跑來對他說,未來房價會跌,他只會嗤之以鼻,因為這10年間機會每一年都有人說房價會跌,但是每一次都上漲了。但是市場總是在大多數人都看好某一趨勢時,開始轉折,走另外一種趨勢。

2014年7月到2015年6月,短短10個月的大牛市,已經讓那麼多人瘋狂湧入了,也讓那麼多人堅定地相信股市能漲到10000點。試想,如果股市連續暴漲10年,估計全民都炒股了。

所以,市場趨勢能改變人們的觀點,往往在繁榮的最頂點,大家是一致看好的,而在蕭條的低點,大家又一致看空。這就是週期難以把握的一點。

沒有周期就沒有階層躍遷

在中國的特殊國情下,週期就更難以把握了,要知道我國政府長期信奉凱恩斯主義,強調由政府主導經濟,並多方位實施宏觀調控。經濟規律決定了經濟週期,但是宏觀調控又能改變經濟週期。

2008年、2009年本是衰退和蕭條的年份,但是由於央行的大放水,直接就把各項經濟指標給刺激上去了,房價也開啟了暴漲之旅。要知道那一輪金融危機後,美國等發達國家確實是經歷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衰退,直到2011年才開始復甦。

強行調控看似消滅了一輪經濟蕭條期,但是問題也堆積起來了,08/09年那一撥「繁榮」是放水造成的,但放水也有後遺症,它讓原本就應該暴露的問題被掩蓋了。

經濟週期的作用在於修復市場,信用擴張過度、經濟發展過快時也積累了很多風險和泡沫,經濟拐點就是為了刺破泡沫化解風險,蕭條期則是對此前爆發的問題的消化,只有充分消化後,才能再次進入復甦期和繁榮期。

所以,週期是市場的自我修復,強行幹預週期表面上有利於經濟,但長期以來反而不利於經濟發展,因為干涉會讓經濟對政府產生依賴,而市場的作用逐漸喪失。

面對2013年、2014年再次出現的危機,我們的做法依然是調控,繼續大放水加大基建,然後經濟數據又被刺激上來了,先是爆發了一波2014年 ~2015年的超級大牛市,然後房價也於2016年~2018年繼續暴漲。

然後,2018年,我們再次面臨危機。

不過,經過了多輪放水和調控,調控本身對經濟的刺激效果也會越來越弱。

曾經本該經歷的衰退,被兩個調控強行推遲了10年,而10年後能躲過衰退嗎?或許可以,但也只能繼續推後,總有一天會全部清算,那時候的後果可能更嚴重!而我們也應該痛定思痛,不再過分調控經濟,相信市場本身的力量。

改革開放40週年了,這40年來,我們高速發展,中途也有過適當的回調,但力度都不是特別大。這次似乎一切都躲不過了。又或許,躲過了這次,10年後還是躲不過!

工業社會以來,最慘的大蕭條或許是1929年~1933年的美國吧。那個年代收割了很多人,那之前的富豪家族多數已經不復存在,而那之後又誕生了很多新生富豪,當今美國的大富豪們,多數也都是在那個年代出生的,或者他們的父輩發跡於那個年代。大名鼎鼎的巴菲特正是出生於1930年。人類史上最厲害的股票投機家傑西·禮佛摩爾也正是在那一輪股市大跌中做空股指賺得了當年美國GDP的1%的財富。

所以說,大蕭條對整個社會來說,或許是一個重新洗牌的機會。而能不能在大蕭條過後實現大爆發就要看你的眼光以及你手上所持有的籌碼了。

這一切都是經濟週期作用的結果,假如沒有周期,社會永遠平穩發展,普通人怕是永遠難以翻身了。

記住,衰退的拐點到來之前一定要現金為王!

原創不易,想看更多文章歡迎關注,總有一款是你喜歡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