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涇縣、寧國三縣的古戲臺(下)

茆耕茹

微信版第392期

三、涇縣榔橋鎮西陽村玄壇觀裏外西陽之雙臺(廟臺)

裏西陽玄壇觀(含戲臺),原爲該村胡姓家廟,約建於清同治中期。供奉“正一元帥趙公明”,趙神屬道教神仙譜系。對趙神之信仰,明清南方極盛,故胡氏稱爲觀(guàn),戲臺則稱作萬年臺。元明而後,民傳趙神能驅雷役電,喚風呼雨,除瘟禳災,貿易生財,所以稱趙神爲財神(見明《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西陽胡氏是涇川名門大族,支系旁出。僅裏外西陽即分居有:一柞嶺,二九甲,三葉坑,四仲良,五上莊,六仲良,七仲良,八塘裏,九柞嶺,十仲良,十一仲良,十二老會當,共宗親有十二支系。其中仲良五支,即佔西陽村五地。

胡氏人口衆多,爲祭祀趙神的方便,約於同治末年(1872-1874),於外西陽又建祭祀趙神一觀,也建有一萬年臺。自此,涇川胡姓雙臺,蜚聲全縣。

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爲賀趙神生誕,村民觀燈賽會,唱戲以慶。演出最多時,自三月初一開演,至二十日結束,長達二十天,均爲徽京大戲。這一龐大的演出活動,由胡姓十二支系族民按支系順序領頭組織。外西陽仲良族人丁興旺,每十二年即需在自建的外西陽臺上演出五次。因此,其他支系組織此類活動,便演出於裏西陽之萬年臺上。但如遇特殊情況,也偶有在自已居住地的保甲中,臨時搭臺演出。

關於裏、外西陽雙臺的建造年代,調查後認爲:1、鹹豐年間這裏是太平軍與清軍拉鋸戰的交點,裏、外西陽無有一廟留存。2、調查中裏西陽六十一歲的村民汪應水回憶:“裏西陽玄壇觀院內,原只有石香爐一座,上刻有同治年號,‘大躍進’時擡去修了水庫。”七十二歲村民汪庭夢又說:“裏西陽殿內供案的香爐上,是光緒年號。”除此,不見更早年號的實物與碑刻和文字的存在。3、同治四至五年(1865-1866),太平軍與清軍在這裏的爭戰已告結束。但只有戰後農事恢復,經濟略有復甦時,纔有可能聚資建臺唱戲,酬神禳災。這時最早已是同治的末年(1874)了。4、西陽雙臺的後臺牆壁上,原粉刷的質量較好,去後仍清晰可見壁上衆多班社的題記。經一天仔細的辨認,題記書寫的最早年號,也只爲“光緒二年(1876)。”否則同治前已經建成的戲臺,爲何空等至光緒二年纔會有演出?5、雙臺建造的樣式,也都爲晚清風格。雙臺留存新舊的程度,也相差不多。只是外西陽萬年臺已修過一次,而裏西陽萬年臺仍爲舊樣。(圖9)據以上理由,個人認爲同治年間裏西陽之臺應建在先;外西陽之臺略建稍後,下限不會超過光緒十年(1883)前後。

圖9 1987年所見涇縣榔橋鎮西陽村裏西陽萬年臺之全貌,今臺已不存

(一)裏西陽之萬年臺。

一九八七年所見之臺,臺基至檯面高約1.8公尺,檯面至檐口擡樑高約3.2公尺。臺寬約12.2公尺(含臺口伸出部分寬約8.2公尺)。臺口至臺屏板深約5公尺。後臺寬約12.2公尺,深約5公尺。臺之頂部爲簡易方格圖形天花。臺中屏板分隔爲前、後臺。臺上樑枋、柱頭之雀替,均刻繪有戲文圖形。飛檐翹角,正脊與檐角,飾以鴟吻。(圖10)

圖10 1987年所見裏西陽萬年臺之平面示意圖

見裏西陽萬年臺壁上題記,知該臺最早的演出日期和班社,是光緒二年(1876)三月十四至十五日的長春、四喜兩班。是日日戲爲長春的《百忍圖》、《取洛陽》、《藍橋》、《十送》、《黃金鎖》等十三本。“夜通宵”爲四喜的《龍虎鬥》、《 蠟廟》、《端午門》、《斬(鍘)包勉》、《取荊州》、《鐵弓緣》等十六本。接着十六日至十九日順序題記的演出劇目,共約三十五本之多。演出的班社除上述外,尚有雙喜班。長春班除光緒二年記有演出活動,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又五月初五日”,二十七年間幾乎未間斷過在此臺的演出。全壁題記演出的劇目僅光緒一朝,共有:《打櫻桃》、《羣英會》、《二凌將》、《鬧龍宮》、《鐵籠山》、《九錫宮》、《界牌關》、《高平關》、《黃鶴樓》、《訪友》、《胭脂舄》、《雙合記》、《富貴圖》、《打金枝》、《羣英會》、《失(拾)玉鐲》、《乾坤圖》、《戲牡丹》、《罵曹操》、《蟠桃會》、《渭水河》、《勇翠關》、《碧玉簪》、《七星廟》、《打龍袍》、《九龍山》、《滾燈》,另有“梆子”戲目若干,合計約有二百餘本。另,長春、四喜兩班合演之《青石嶺》,劇名下注有“雙喜名腳思錫”等。

二○一五年八月二十七日,本人爲此雙臺,又去了西陽。首聞裏西陽之戲臺,已於一九九九年毀之不存。該臺建築不僅具有文物價值,後臺牆壁所題之戲班、劇目、日期也十分寶貴,具近百餘年安徽戲史研究的重要價值,隨着戲臺的倒坍,亦蕩然無存。幸本人當年對以上所記,於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三年,以《涇縣、寧國古戲臺班社題記的新發現》爲題,分別公開刊發於《安徽日報》(1987.6.27)、《中國戲曲志通訊》(1987.12第9期)、《中國戲曲志•安徽卷》(1993.11版),否則也將無一字傳流。遺憾。

(二)外西陽之萬年臺

臺基至檯面高約1.84公尺,檯面至檐口擡樑高約3.25公尺。臺寬約13.5公尺(含臺口伸出部分寬約7.3公尺)。臺口至臺中屏板深5.4公尺。後臺寬13.5公尺×深約4.6公尺。(圖11)一九八七年所見之臺,左右兩邊各有斜面隔板, 二○一一年修葺時,改爲平面隔板。臺前左右兩邊原各有一登臺的臺階,也一併廢除。(圖12)

圖11 西陽村外西陽之萬年臺平面示意圖

圖12 1987年所見外西陽萬年臺之全貌

臺之樑枋、木柱上,或爲木雕戲圖,或爲彩色圖繪,建築精巧。(圖13)屋之正頂有一象徵吉祥的三戟葫蘆。屋之正脊、戧脊亦有鴟尾裝飾。值得一提的是,裏西陽等臺之屋檐均爲平線,而外西陽之臺屋檐卻爲半弧形,這也是他地少見。(見圖12)臺中屏板正中,有一偌大的福、祿、壽三字的合體,十分醒目,亦爲增色。(圖14)但最爲令人喫驚的是該臺正中頂上,卻爲重拱藻井裝飾。(圖15)

圖13 外西陽萬年臺之部分結構

圖14 外西陽萬年臺屏板正中之福、祿、壽三字合體圖

圖15 外西陽萬年臺頂中之重拱藻井,1987年攝

明以前斗拱主要只爲建築的構件,起着承重的作用。明而後,斗拱的承重作用,漸而也向裝飾性過渡。但只有宮殿、廟宇等建築方可使用,以顯皇家與神佛的威嚴。清代藻井與天花,已爲室內裝飾之一種,唯斗拱用在藻井上,仍需使用在最爲尊貴的建築物上,非王公之居不能施用重拱藻井。外西陽竟在家廟萬年臺上用起了重拱藻井,這在當時也都少見。這隻能解釋外西陽萬年臺,建於晚清國運衰微的同治年間,方有建此藻井的可能。同時也說明,當年涇川胡氏家族的經濟實力與人文條件。

該臺已於一九九八年,例爲安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外西陽之萬年臺,一九八七年本人去時已修葺一新。後臺牆壁上班社題寫的大量劇目、演出時間、班社名稱等,都已刷除,只留下藝人自編的生活小唱若干段等。惟臺之木質屏風背後,尚留有一點遺墨。爲“光緒二十一年(1895)三月二十六日上元班寅時破臺”,日夜演出劇目爲:《渭水河》、《百忍圖》、《黃鶴樓》、《大保國》、《踢球》、《買胭脂》、《陰陽河》、《蓮花庵》等。以上夜戲劇目後,還寫有:“要認真唱,於(如)不認真,罰戲三本”等。光緒二十二年(1896)三月十五日夜戲,老上陞(升)班與長春班同臺合作,演出劇目有:《渭水河》(五本)、《落馬湖》、《四盤山》、《蓮湖船》(二本)、《百壽圖》、《採石磯》等十一本。所見劇目另有:《打金枝》(五本)、《觀星斗》、《桑田會》、《沙陀國》、《英雄義》、《斬黃袍》、《雙盡忠》、《珠砂痣》、《測字》等。除此,屏風背面還有劇目圖號,如《九錫宮》、《落馬湖》等約七圖,(圖16,共3圖)彩色臉譜一幅。

圖16 外西陽萬年臺牆壁上,光緒二十二年(1896)留下的戲目名稱合體字三圖

裏外西陽雙臺,過去在每次開臺或重修後演出,還有放銃、砸碗的習俗。演出的第一天寅時(天亮前三點鐘到五點鐘)需放一銃,第二天此時放兩銃,第三天放四銃。以後演出的每天此時,需按幾何級數增加燃放的次數。砸碗,戲臺重修後的第一天第一場演出(稱破臺)前,臺下需準備許多空碗,在一定的距離內,族民輪流將碗向臺上擲去,直到摔上去的碗不碎即可停止。據村人講,破臺演出摔碎的碗,每次總有一堆之多。如此,方顯此儀的隆重,以祈吉祥、祛災。這些演出,都與當地的商貿結合,熱鬧異常。西陽人胡樸安在他的《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編“安徽•涇縣東鄉佞神記”裏,有更多詳實的記載。

一九四九年建國前,來此演出的主要班社是沈彪、高傻子、高金保等班。西陽胡氏每三十六年還興唱一次高腔目連戲,但與花鼓、黃梅小戲,因同非徽京大戲,只能露天臨時搭臺演唱,不得入觀登臺。

四、寧國縣方塘鄉太子殿萬年臺(廟臺)

此臺爲該鄉太子殿附屬建築,原與正殿隔院相對。留有《重修萬年臺碑記》殘碑一塊。惜殘碑之上半截已毀,下截碑文中無建臺年代信息的透露。據村人推斷,該臺可能建於乾隆而後,歷經修葺。臺爲三間四柱式,規模較小。臺基至檯面高約1.8公尺,檯面至臺前之擡樑高約3.5公尺。前、後臺以屏板分隔,同寬約7.8公尺。前臺深約3公尺,後臺深約2.3公尺。臺頂裝有天花,屏板及天花均繪有彩圖山水和裝飾性圖案,十分簡單。該臺前後臺柱上,留有戲聯兩副:1.“真面目,假笑啼,做到真情真不假;舊衣冠,新曲調,演來舊事舊如新。”2.“忠烈顯睢陽(指唐•張巡抗安祿山反叛事),清酒黃花香映節;聲靈流宛水(宛水源出宣城東南嶧山,又稱宛溪),高歌白雪煥前景。”(圖17)

圖17 1987年所見寧國縣方塘鄉太子殿萬年臺之全貌

該臺除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五日爲太子殿五太子唱生日戲,九月二十日菩薩開光、三十四日嶽王生誕,以及新春都有演出活動。後臺牆壁上留有大量班社題寫的演出戲碼、日期、班堂名稱等,演出爲徽、京戲班。班社有鴻春班、臨衆徽。另有三元班、如意班、長春班。後爲復勝班、慶春堂、愛屏堂、慶感堂、劇信堂等。並留有班社一圖記。(圖18)

圖18 太子殿萬年臺後臺牆壁上,光緒年間留下的班社合體字一圖

該臺重修後,壁上留有班社最早的演出日期是光緒七年(1881)。劇目是《三進士》、《楊河塘》、《□龍會》、《蕎麥記》等。另題寫有:“鴻春班在此樂也”,“臨衆徽到此一敘”。慶感堂題記內有“特請”、“客串”;“三元班拜,……保班清吉(潔)平安”,“八月二十四日開臺大吉慶”等。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臨衆徽演出劇目有《鳳凰山》、《打登州》等。復勝堂三天日戲記有:《八卦圖》、《下河東》、《六月雪》、《金雁橋》、《打龍棚》、《渭水河》、《忠孝全》約三十本。“夜通宵”演出有:《取成都》、《六部審》、《反皇城》、《獨木關》約十本。一九五四年元月五日劇信堂演出有:《小放牛》、《呂蒙正趕齋》(全本)、《賣餘糧》、《平頂山》(全本)、《姑勸嫂生產》、《姑勸嫂上冬學》、《血汗衫》、《琵琶詞》(全本)、《新補缸》、《百日緣》、《販馬記》共十本。

一九四九年建國前夕,演於該臺的主要班社是昌化大戲班,可能係指浙江昌化的徽班,及高傻子等班。建國後,該臺也打破非徽、京班不能登臺的慣例,花鼓、黃梅;專業、業餘,均能登臺呈藝。

宣邑涇縣西陽雙臺、寧國縣方塘萬年臺的三臺題記之發現,對清末安徽戲史中皖東南徽京班社、劇目以及演出提供了生動、翔實、有力的佐證。因此,除戲臺本身建築的文物價值而外,題記具有難得的文獻價值,彌補了安徽劇種史料中這一方面的空缺,十分珍貴。

五、寧國縣汪溪鄉小汪村戲樓子(鄉臺)

戲樓子(戲臺)原爲汪姓祠堂公屋,佔地長約16.8公尺,寬約9.3公尺,共兩進。前進三間,中爲堂屋,兩邊各有一廂房,後被改造爲戲樓子。前三間寬約9.3公尺,中間戲樓主臺部分約6.5公尺,全深約6.8公尺。(圖19)

圖19 1987年所見寧國縣汪溪鄉小汪村鄉臺全貌

同治七至八年(1868-1869),“下江南”之移民驟增,屋處集市,汪姓遂將此屋前進三間改爲茶肆。後因賭風漸盛,便將此三間改爲高約1.2公尺之戲臺。平時臺上設賭,如遇酬神賽會,便聯繫地方之草臺班,一班三、五、七人不等,入臺演唱,一臺兩用。這時的賭局,便改移於後進屋內。

此臺非正規之戲臺,無鄉規民約之約束。本頭戲之零段、生活小戲,甚於俚曲的坐唱均可登臺,更無花鼓、黃梅不能登臺之說。雖稱戲樓子,村民一直稱賭博臺。

此臺的延續時間也較長,今日可當作歷史舊習之一瞥。

2015.8.29初稿

(作者系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編劇,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員)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