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代,一個微不足道之人想要見到國君,往往有什麼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找人推薦。但推薦一個人是要負連帶責任的,相當於有一定的“擔保”性質。因此,想讓別人推薦,往往需要金錢開道。

《史記·張儀列傳》中記載的一件事,就說明瞭這一點。當時張儀是“然貧,無因以進”,最終在蘇秦幫助下,“發金幣車馬.....奉以車馬金錢,所欲用”,如此張儀才見到秦惠王。這裏蘇秦是想把張儀當成一個“間諜”使用。

作爲一個落魄貴族,沒錢的商鞅爲什麼能見到秦孝公?而且,史書記載的是“商鞅三見秦孝公”,商鞅前兩次見秦孝公,都讓秦孝公不滿,直到第三次。爲什麼商鞅能如此頻繁的見到秦孝公?其實,這和秦孝公手下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有關!

商鞅是衛國人,但出身不好,所謂“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所謂“孽公子”,就是姬妾所生的孩子。後來,商鞅成了魏國大臣公叔痤(cuo)的門客,在公叔痤病重時,向魏王推薦了商鞅,卻被魏王不屑一顧。公叔痤可謂是商鞅的第一個伯樂,但卻不是最重要的那個。

公叔痤死後,秦孝公發出求賢令,於是商鞅就去了秦國。然而商鞅即便有點錢,但“囊中”情況也估計有限,肯定沒辦法像張儀那樣“奉以車馬金錢,所欲用”,自然很難找到推薦之人。所謂秦孝公發出了招賢令,也不意味着什麼阿貓阿狗都能見到一國之君的。

幸運的是,不知道商鞅用什麼辦法,說動了秦孝公的寵臣景監,於是景監就不辭辛苦的向秦孝公推薦商鞅。所謂景監,即羋姓,景氏,名監,並非太監之意,另外景監是楚國人。因爲秦楚有聯姻傳統,所以秦國官場有很多楚人。

從史書上看,景監沒什麼名氣,除了推薦商鞅之外,就別無記載,更沒見立下什麼功勞之類,可謂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寵臣,也是一個歷史上的小人物。

秦孝公第一次見商鞅,是景監的推薦,但這兩人見面卻沒有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卻反而帶來了一些怒火,《史記·商君列傳》中記載:

商鞅見秦孝公時說的話,讓秦孝公昏昏欲睡,根本就不聽。事後,秦孝公怒罵景監,“你的客人大言不慚,怎能任用?”於是,景監又用孝公的話責備衛鞅。但有趣的是,即便如此,在商鞅的懇求之下,景監過了幾天再次請求孝公召見衛鞅。

和第一次見面的情況差不多,秦孝公態度略好一點,但商鞅依然不受秦孝公喜歡,景監被責備了一頓。按理說事不過三,景監應該不推薦商鞅了吧,但奇怪的是,在商鞅的“忽悠”之下,景監又一次向秦孝公推薦了商鞅。

這一次不同了,秦孝公雖然沒有任用商鞅,但對商鞅很有好,且還說出:你朋友不錯,可以和他再談談。

秦孝公爲何有此變化,原因很簡單,商鞅第一次談的是以堯、舜爲代表的帝道治國,第二次是禹、湯、文、武的王道治國,第三次是春秋五霸的霸道治國,由此才引起秦孝公的關注。商鞅和秦孝公第四次見面時,重點談的是如何富國強兵,讓秦孝公連聲叫好,有此得到重用。

後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行了商鞅變法,深度改變了秦國,讓一個西部邊陲弱國,變成了天下第一強國。從“雲夢睡虎地秦簡”、“裏耶秦簡”等可以看到,沒有商鞅就很難有大秦帝國縱橫天下和一統六國。

然而,在商鞅變法榮耀的背後,卻是一個微不足道小人物的功勞,所以景監纔是商鞅最重要的伯樂。沒有景監,就很難有商鞅變法,也很難有大秦帝國的崛起!因此,也能改變大人物的命運,小人物也能改寫歷史,只是大家更喜歡關注歷史名人罷了!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