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函谷關扼崤函之險,控制著關中與中原之間的往來通道;武關控秦嶺東段之險,扼守著關中東南方向的進入通道;散關扼秦嶺西端之險,控制著關中與漢中、巴蜀之間的交通咽喉;蕭關扼隴山之險,守備著關中西北通道。四塞險固,閉關可以自守,出關可以進取。 —— 佈局天下  0河北三面山海環抱南面中原。燕山起著抗擊塞北遊牧民族南下的屏障作用,翼蔽河北乃至整個中原的安全。居庸關、山海關、松亭關、古北口、冷口、喜峯口等關隘,扼守穿越燕山山脈的幾條交通孔道。太行山脈為河北的右側翼的重要屏障。紫荊關、倒馬關、井陘關、滏口等關隘扼守穿越太行山脈 —— 佈局天下  0古代長江下游易渡之處有二,一是採石渡,一是刮洲渡,分處建康(今南京)的上下游。建康方面也加強對兩處渡口的防守。在這兩處渡口的南岸,分別有京口(今江蘇鎮江)和採石,北岸分別有廣陵(今江蘇揚州)和歷陽(今安徽和縣),都置兵戊於守,立為重鎮。淮河與長江相表裡 —— 佈局天下  0主要是扼守淮河支流與淮河的交匯口。在淮西,主要是鍾離(今安徽鳳陽)和壽春(今安徽壽縣),在淮東,主要是山陽(今江蘇淮安)和盱眙。壽春正對潁口(潁河與淮河的交匯口),擋潁河或淮河上遊方向的來敵;...  顯示全文 0函谷關扼崤函之險,控制著關中與中原之間的往來通道;武關控秦嶺東段之險,扼守著關中東南方向的進入通道;散關扼秦嶺西端之險,控制著關中與漢中、巴蜀之間的交通咽喉;蕭關扼隴山之險,守備著關中西北通道。四塞險固,閉關可以自守,出關可以進取。 —— 佈局天下  0河北三面山海環抱南面中原。燕山起著抗擊塞北遊牧民族南下的屏障作用,翼蔽河北乃至整個中原的安全。居庸關、山海關、松亭關、古北口、冷口、喜峯口等關隘,扼守穿越燕山山脈的幾條交通孔道。太行山脈為河北的右側翼的重要屏障。紫荊關、倒馬關、井陘關、滏口等關隘扼守穿越太行山脈 —— 佈局天下  0古代長江下游易渡之處有二,一是採石渡,一是刮洲渡,分處建康(今南京)的上下游。建康方面也加強對兩處渡口的防守。在這兩處渡口的南岸,分別有京口(今江蘇鎮江)和採石,北岸分別有廣陵(今江蘇揚州)和歷陽(今安徽和縣),都置兵戊於守,立為重鎮。淮河與長江相表裡 —— 佈局天下  0主要是扼守淮河支流與淮河的交匯口。在淮西,主要是鍾離(今安徽鳳陽)和壽春(今安徽壽縣),在淮東,主要是山陽(今江蘇淮安)和盱眙。壽春正對潁口(潁河與淮河的交匯口),擋潁河或淮河上遊方向的來敵;鍾離正對渦口(渦河與淮河的交匯口),擋渦河之沖。 —— 佈局天下  0一個地域能否興起強大的社會政治力量與這個地域的民風、社會文化特色及其發展水平有很大的關係。關中地近西戎,風俗勁勇,民皆習戰;自商鞅變法,秦人以耕戰為本,遺風流披,影響深遠,形成了與東部地區迥然相異的社會風尚 —— 佈局天下  0 山西的山河形勢使山西具有一種極為有利的內線作戰的地位。山西地勢高峻,足以俯瞰三面;通向外部的幾個交通孔道,多是利於外出而不利於入攻。這是山西內線作戰的有利條件,也是山西在北方樞紐地位得以形成的地理基礎 —— 佈局天下  0 膠東半島為古代海上運輸的一大中轉地。山東在南北之間尤居樞紐性地位。南北對峙之際,山東常是爭奪的焦點。中國政治重心東移後,連接政治重心與經濟重心的南北交通動脈大運河,正處在山東的監控之下,所以山東地位舉足輕重。明初朱元璋北伐以攻佔山東而打開大都門 —— 佈局天下  0方面者比比皆是。另外,從湖北藉漢水北上,還可經略中原,進圖北方。襄陽、武昌、江陵是湖北境內的三大鎮,猶如鼎之三足,撐開湖北形勢,使湖北在面向不同的方向時顯示出不同的戰略意義。 —— 佈局天下  0 顧祖禹在談到它們的戰略意義時精闢地論道:「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 —— 佈局天下  0西漢水河谷低地提供了一條由漢中通往隴西的比較平坦的通道。隴西地勢明顯高於關中四川,自關中、四川仰攻隴西較難,而自隴西下攻關中和四川卻較易。這就給在漢中、關隴一帶的角逐者們提供了一個思路:與其在秦嶺南北爭一日之短長,不如取遠勢爭隴西,取得一種地理上的有利態勢。蜀漢北 —— 佈局天下  0南陽盆地像是關中、漢中、湖北與中原四者之間的一個旋轉門,四面都可進入,四面都可出擊。從全局的角度看,南陽盆地具有東西伸展、南北交匯的特點。襄陽和南陽分處於盆地的南北兩端,這兩座重鎮的形成代表了南北雙方在這片地域內利害關係的對峙和膠著 —— 佈局天下  0河內地區在山西與河南之間、在關中與河北之間都是往來的要衝。在河內與山西之間,太行關隘是是攻守的要點;在河內與河南之間,河陽孟津是攻守的要點。河內地區在東、西部之間與是往來要衝。從河內入軹關、經蒲津可趨關中;從河內循太行山東進,可趨河北。 —— 佈局天下  0在政治重心位於關中的時代,湖北是西北與東南之間銜接的紐帶,地位比較重要;政治重心移至河北以後,隨著關中地位的下降,湖北地位也有所下降,而山東則成了南北之間政治重心與經濟重心聯繫的樞紐,地位舉足輕重 —— 佈局天下  0北宋初,趙匡胤西巡洛陽,隱然有遷都洛陽之意,羣臣不同意。趙匡胤嘆息道:「遷河南未已,久當遷長安……欲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看重的仍是關中優越的山河形勢。 —— 佈局天下  0銅鐵上好的林竹都是製造武器的好材料,屬重要戰略物資。歷代建都關中之時,出於強幹弱枝的考慮,又常遷徙人口以充實關中,故關中之地人口殷實。司馬遷描述當時關中的富裕,稱「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 佈局天下  0蘇秦、范雎遊說秦王時,都將關中民風與關中地利並提,視為秦國霸業的兩個重要條件。蘇秦看到秦國「士民之眾,兵法之教」,認為「可以吞天下,稱帝而治。」范雎則將「怯於私鬥而勇於公戰」的泰國百姓稱之為「王者之民」。秦漢時期流行有「關東出相,關西出將」的說法。 —— 佈局天下  0「唐之弱,以河北之強也;唐之亡,以河北之弱。」唐中後期重用蕃將,在唐末藩鎮割據局面中,這些蕃將擁兵自重,驕悍難制。繼唐之後的五代政權的興衰都與這種勢力有關。 —— 佈局天下  0論山川形勢,武關之險不及潼關,自東南一入武關。便可徑至藍田,下臨長安。且武關距長安道遠,有緊急情況,救援不及。所以關東勢力攻關中,也多取道武關。劉邦西伐關中,為避潼關之險,繞道南陽攻佔武關,進抵藍田,在藍田擊敗秦軍 —— 佈局天  0 還有一處渡口,亦為出入關中的重要通道,這就是蒲津。扼守蒲津渡口的重鎮是蒲坂。蒲坂在今山西蒲州,西臨黃河。這裡是自山西進入關中的跳板,也是自關中進入山西的橋頭堡。通常蒲坂為關中所守時,退可以阻擋山西方向的入侵,進可以窺取臨汾、上黨;如蒲坂不守,則關中險塞不可謂穩固。 —— 佈局天下  0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又分別是在關中的三個主要方向取得突破性進展。秦孝公時主要是在左側翼山西方向打開局面,秦惠王時主要是在右側翼漢中、巴、蜀方向打開局面,秦武王和秦昭襄王時期則在中原方向沿黃河、太行山脊嶺一線取得突破性進展。 —— 佈局天下  0隴西在關中之西,而河西又在隴西之西。如果說隴西對關中擁有地理上的優勢的話,那麼河西對隴西同樣擁有地理上的優勢。隴西足以制關中,河西則足以制隴西。以關中而欲圖隴西,可以聯結河西,利用河西對隴西的地理優勢,制隴西之後,夾擊隴西。劉秀之結好竇融、李淵之結好李軌 —— 佈局天下  0陳東則沉痛呼籲:「曾不知無三關 、四鎮(太原、河間、真定、中山),是棄河北也!棄河北,朝廷能復都大梁乎!」 —— 佈局天下  0郭子儀率朔方精兵與李光弼合軍以攻史思明,大破叛軍。於是河北十餘郡皆殺賊將而歸朝廷。叛軍交通線 又告斷絕,叛軍家在範陽者無不搖心。安祿山大怯,議棄洛陽而還範陽。不過,就在這時,哥舒翰兵敗潼關,叛軍攻入長安,唐玄宗被迫幸蜀。戰局突變,郭李二人乃放棄河北,引兵還太原 —— 佈局天下  0執行此方略的要點是曹彬等幽州正面之軍持重緩行,成功地牽制住遼軍主力。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曹彬違背了這一點。他 貪功冒進,連太宗都「頗訝其進軍之速」。遼援軍到達後,在岐溝關(今啄州西南拒馬河北)大敗曹彬軍。正面之師慘敗,宋軍全線潰退。 —— 佈局天下  0顧炎武、顧祖禹等對明朝的這種國防體系作了深刻的反思,對明廷放棄大寧、開平等燕山外圍藩 籬更是提出了沉痛的批評。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寫道:「都燕京而棄大寧、棄開平,委東勝於榛蕪,視遼左如秦越,是自剪羽翼,而 披其股肱也,欲求安全無患,其可得乎! —— 佈局天下  0《隋書》地理志述東南民風,謂淮南一帶「人性並躁勁,風氣果決,包藏禍害,視死如歸,戰而貴詐,此則其舊風也。自平陳之後,其俗頗變,尚淳質,好儉約,喪紀婚姻,率漸於禮。」京口一帶「其人本並習戰,號為天下精兵。 —— 佈局天下  0 以守而言,則守淮河可藉淮南的廣大地區作為縱深;以攻而言,則出淮北可以進取中原。淮河支流多源於淮北,特別是泗水,稍經開鑿,即能連通黃河,從而使南方的力量能遠投到黃河流域;而單守長江,則一處被突破,便已入其心腹 —— 佈局天下  0在唐以前,採石的重要性有過於京口。採石附近,江面較窄,京口一帶,江面較寬,且京口以北,河湖密佈,北騎驅馳不易;採石以北,隔淮西而直面中原,敵騎驅馳,容易抵達。北騎南來,趨採石較趨京口為易。故前人有言:「古來江南有事,從採石渡者十之九,從京口渡者十之一。」 —— 佈局天下  0唐以後,形勢稍有變化,一方面由於泥沙沖積,瓜洲一帶江面稍稍變窄,另一方面,隨著大運河的開鑿和政治重心的東移,這裡是運河與長江、北方政治重心與南方經濟重心聯繫的銜接地帶,因而地位有所上升。 —— 佈局天下  0《正淮論》言壽春之重要曰:「彼壽陽者,南引荊汝之利,東連三吳之富;北接梁宋,平途不過七百;西援陳許,水陸不出千里;外有江湖之阻,內有淮淝之固。龍泉之陂,良田萬頃,舒、六之貢,利盡蠻越。」 —— 佈局天下  00北伐總是一面旗幟,一面可以用以收拾人心、整合南方社會的旗幟。  東南政權既然大多是喬遷政權,他們在北方少數民族佔領北方地區之後,大都能整合南方社會,統一江南半壁江山。在他們整合南方社會的過程中,北伐、收復中原通常是其收拾人心的一面旗幟。 —— 佈局天下  00 祖逖北伐,晉廷並未給予實質性的支持。而當祖逖剛剛在河南打下基礎,晉廷即派戴淵前往節制。祖逖想到自己「已翦荊棘,收河南地,而(戴)淵雍容,一旦來統之,意甚怏怏;又聞王敦與劉(隗)、刁(協)構隙,將有內難,知大功不遂,感激發病 —— 佈局天下  0元嘉七年北伐時,北魏崔浩曾對太武帝分析說:「臣始謂義隆軍來,當屯止河中,兩道北上,東道向冀州(今河北冀縣),西道沖鄴,如此則陛下當自討之,不得徐行;今則不然,(宋軍)東西列兵,徑二千里,一處不過數千,形分勢弱,以此觀之,不過欲固河自守,無北渡意也。」 —— 佈局天下  0至於攻取河南之後,止兵潼關而不攻關中,徑攻河北而不攻山西,一方面正如朱元璋所分析的:「擴廓帖木爾、李思濟、張思道皆百戰之餘,未肯遽下,急之則併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旆而北,燕都既平,然後西征張、李,望絕勢窮,可不戰而克。 —— 佈局天下  0東漢岑彭討公孫述,在江州(重慶)兵分兩路,遣臧宮行內水,自率主力行外水;劉備入成都,取道內水;東晉時,恆溫平李勢,取道外水;劉裕遣劉敬宣討焦縱,劉敬宣先從外水進攻,不利,後劉裕再遣朱齡石攻焦縱,密赦朱齡石以疑兵從內水進攻,仍以主力從外水取成都 —— 佈局天下  0以公孫述所建成家政權為典型,歷代據蜀者大抵能利用四川的地理環境完成割據,但要擺脫割據而謀求更大的發展,則又反過來為四川的地理環境所限制。這是四川易於產生割據政權但又沒有一個政權完成過統一天下大業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 佈局天下  0四川惟有在一個整體的大棋局中,才顯示出其不可忽視的戰略地位。若僅為一種單獨的割據勢力所有,那麼,構成其割據基礎的地理因素同時便也構成了限制其向外發展的一個消極因素。 —— 佈局天下  0隋仁壽四年(604年),漢王楊諒在太原起兵時,部下裴文安自請為前鋒,直入蒲津,並建議「王以大軍繼後,風行電擊,頓於灞上,鹹陽以東,可指麾而定。」 [ 註:《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 隋紀四 ] 後來楊諒改變主意,只斷河橋,遣軍守蒲州。楊素潛軍渡河,遂拔蒲州,進討楊諒。 —— 佈局天下  0安史之亂時叛軍佔領河北、河南、關中,山西卻始終在唐軍的控制之下,監控著叛軍從範陽至長安的漫長戰線。在李泌謀劃的戰略反攻計劃中即充分利用了這一態勢:「今若令李光弼自太原出井陘,郭子儀自馮翊人河東,則思明、忠志不敢離範陽、常山,守忠、乾真不敢離長安,是以兩軍縶具四將也 —— 佈局天下  0關中和河北二地易於建立起局部的秩序。爭雄北方的勢力大多起於這兩個地區。山西高原像一個巨大的楔子,楔入關中與河北之間,面向中原。無論是哪一方,要想兼併對方,統一北方,進而統一天下,都必須首先取得對山西的控制權,否則不可能打開局面。 —— 佈局天下  0宜守重鎮於平陽,與彼蒲州相對,深溝高壘,運糧積甲,彼閉關不出,則稍蠶食其河東之地,日使窮蹙:彼若出兵,非十萬以上不足為我敵,所資糧食,鹹出關中;我軍士年別—代,穀食豐饒,彼來求戰,我則不應,彼若退去,我乘其弊。自長安以西,民疏城遠,敵兵往來,實自艱難 —— 佈局天下  0在這片低山丘陵的西北側有濟南。濟南南依泰山,北阻黃河。前人論濟南地位,稱「齊州當四達之沖。南不得齊州,則無以問河濟;北不得齊州,則不敢窺淮泗;西不得齊州,則無從得志於臨淄;東不得齊州,則無爭衡於阿鄄。是故山東有難,齊州常為戰守之沖 —— 佈局天下  0歷史上著名的歷下城即在濟南城西。戰國時,諸侯攻齊,每每戰於歷下。秦滅魏之後,揮師東進,屯兵歷下,兵壓齊境,齊王不戰而降。楚漢戰爭時,辯士酈食其遊說齊王田廣附漢,使齊罷歷下之戍,韓信遂得以透入齊境,略定三齊。南朝劉宋孝建年間,劉宋將青、冀二州州治移鎮歷城 —— 佈局天下  0在這片低山丘陵的西南側有兗州、濟寧,依山臨河,控守一方。濟寧城南即古之所謂亢父之險,蘇秦曾稱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比行,百人守險,千人不敢過也。」 [ 註:《史記》卷六十九 蘇秦列傳 ] 古代南北水運交通動脈大運河即處在其監控之下。自此外出四略,地勢便利 —— 佈局天下  0在這片低山丘陵的東北側有青州,附近即古臨淄,齊之國都。在山東諸要地中.論防護之固,無如臨淄。顧祖禹稱:「自太公建國以來,齊往往稱雄於天下,歷漢及晉,未始不以臨淄為三齊根本。 —— 佈局天下  0關於山東地形的戰略意義,顧祖禹曾作過中肯的評價:「山東以自守則易弱以亡,以攻人則足以自強而集事」 這一說法是有道理的。山東地形的封閉性不如其它邊角之地,三面均可能受敵,不易固守;且山東低山丘陵方圓不過幾百里,缺乏縱深,幾處險要一被突破,全境即可能被擊穿。 —— 佈局天下  0以南方而進取北方,出江淮正面,不如出兩翼。從江淮正面北出,出淮河一線太遠,其攻守便失去依託:而出兩翼則有比較有利的山河形勢可以憑恃。在南北對峙的形勢下,荊襄上游對於東南的意義,自孫吳時起便為建康方面所重視,而經營山東以固東南、並藉以進取中原,則自劉裕始。 —— 佈局天下  0劉裕一戰而平南燕,收山東之地,改變了江南政權面向中原的態勢。攻取山東,開創了恢復中原、進取關中、河北的有利局面。開山東鉅野澤,將泗水與黃河連結起來,使江南的人力、物力能夠便利地投送到北方地區,故山東一路對於此次北伐的意義尤其重大。 —— 佈局天下  0劉義隆北伐只圖河南,卻不知河南四戰之地,即令能攻之,未必能守之。元嘉七年,北魏已將赫連夏逐出關中,這樣,北魏以代北為根本,左擁河北,右據關中,虎視中原。實際上,劉義隆所面臨的問題是如何遏止北魏咄咄逼人的南進勢頭,而不是河南的攻守。 —— 佈局天下  0劉興祖吸取了前兩次只爭河南而無功的教訓,建議自山東進兵河北堵塞太行山諸隘口,將北魏遏制在山西以內;若河北底定,河南自然落入宋軍之手。當時北魏太武帝剛死,國內不安定,宋軍進兵時機也有利。此策可謂極富膽略,且洞悉宋魏對峙的戰略形勢。不過,此策非雄才大略之主不能行之 —— 佈局天下  0 將領們多主張直取大都(北京)。朱元璋說:「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懸師深入,不能即破。頓于堅城之下,饋餉不繼,援兵四集,進不得戰,退無所據,非我利也。吾欲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樞。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 —— 佈局天下  0從湖北沿長江上溯,穿越三峽,是為古代入川的兩大通道之一。東漢岑彭攻公孫述、劉備據益州、東晉桓溫滅成漢李勢、朱齡石平譙縱、北宋劉光義攻後蜀盂昶、明初湯和攻明升等戰役,都曾由此進兵。南方政權要控制四川,確保整個江南地區的完整,湖北是一大關鍵。 —— 佈局天下  0遏川中勢力之東出,做得最成功的當數陸遜、陸抗父子。陸遜在夷陵(今宜昌東)擊敗劉備,其後置立重鎮,以備蜀漢。陸遜曾上疏孫權說:「西陵,國之西門,雖雲易守,亦復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荊州非吳有也。如其有虞,當傾國爭之。」 —— 佈局天下  0時勢變易,各方的利害關係和戰略意圖都會隨之而變。從雙方的戰略意圖看,劉備至少是聲稱以復興漢室為己任,孫吳的意圖則是保據江東 —— 佈局天下  0晉太元八年(383年)五月苻堅大舉伐晉前夕,桓沖率眾十萬攻襄陽,企圖收復襄陽,重建襄漢上游防禦體系。苻堅遣兵援救。桓沖怯於秦軍聲勢,只得退還。這年八月,前秦大舉伐晉。荊襄方面,慕容垂率軍自襄陽東下攻鄖城(今安陸)。十月,攻拔鄖城。這時,局勢突變,苻堅在淝水大敗 —— 佈局天下  0杭溫北伐,取得一定影響的,都是自荊、襄出兵。只是桓溫北伐的用意,似不全在收復北方。他兵臨灞上卻不採王猛之議徑攻長安,進抵枋頭而不採郗超之議直趨鄴城,從此中似可窺見他雖專兵在外卻意在建康的梟雄心態。正是這種梟雄心態妨礙了他北伐成就的進一步取得 —— 佈局天下  0蕭繹此時都江陵而不還建康實為失策。西魏已先據漢北之地,又奪佔漢中、益州,且襄陽還有附庸於西魏的蕭詧,江陵兩面受敵,如何能為一國之都?承聖三年(554年)五月,散騎郎庾季才還提醒蕭繹說:「臣恐建子之月有大兵入江陵,陛下宜留重臣鎮江陵,整旆還都(建康)以避其患 —— 佈局天下  0宇文泰遣於謹、宇文護、楊忠率兵五萬攻梁。長孫儉問於謹:「為蕭繹之計,將如之何?」於謹說:「耀兵漢、沔,席捲渡江,直據丹 楊(東還建康),上策也;移郭內居民退保子城,峻其陴堞,以待援軍,中策也;若難於移動,據守羅郭,下策也。 —— 佈局天下  0劉宋泰始年間的內亂。內亂使南方失去了山東、淮北及淮西豫州之地,打破了南北雙方的力量平衡。在此之前,南方尚有實力和機會問鼎中原,而在此之後,南方便再無問鼎中原的實力和機會了。第二個轉折點是「侯景之亂」及其帶來的梁室內亂。這次動亂使南方失去了巴蜀、襄漢上游及淮南之地 —— 佈局天下  0李綱建議以長安為西都,襄陽為南都,建康為東都,使金人難於選擇戰略目標;張浚也言「中興當自關陝始,如金人先入陝、寇蜀,則東南不可保。」汪若海則言:「天下者,常山蛇勢也,秦蜀為首,東南為尾,中原為脊。」 —— 佈局天下  0秦嶺東端有武關,西端有散關(兩關詳細情況見關中部分),另有三條穀道穿越秦嶺中部,可為漢中與關中之間的通道。它們是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 —— 佈局天下  0 三條穀道連通關中與漢中。但以秦嶺之高峻,每條穀道都曲折迴旋,幽深險峻,不利於人力物力的大規模運動,尤其不利於糧草補給的運輸。曹操在爭漢中而未得後多次感嘆「南鄭直為天獄,中斜穀道為五百里石穴耳。」 —— 佈局天下  0 漢中與四川之間的通道有二:金牛道和米倉道。金牛道北起陝西勉縣,南至劍閣之大劍關口,中間越最高峯曰朝天嶺,劍閣為其南端咽喉。金牛道最早為秦惠王伐蜀所開,其後,鍾會攻蜀漢、尉遲迥取梁益州、郭崇韜攻前蜀、北宋平後蜀、蒙古攻南宋,都曾由此進兵。米倉道以越米倉山而得名 —— 佈局天下  0蜀漢法正建議劉備攻取漢中,他說:「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必可克也;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 —— 佈局天下  0其間,劉備馳書留守成都的諸葛亮請兵增援。諸葛亮問從事楊洪,楊洪回答說:「漢中,蜀之咽喉,存亡之機,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 [ 註:《華陽國志》卷六 劉先主志 ] —— 佈局天下  0撤去諸圍守兵,聚屯漢、樂二城,堅壁清野,試圖縱敵入平地,待敵兵疲糧乏之際,再擊其惰歸。這一變動後來被證明是一種失策。若姜維專守漢中,那麼,以姜維的戰術才能,此策倒不失為一種積極的防禦方案,它實際上是將蜀漢攻關中時「千里負糧以邀一日之戰」的不利形勢交給魏軍來承受 —— 佈局天下  0但姜維對魏用兵的重點卻遠在隴西,這樣,撤掉扼秦嶺谷口的諸圍守兵便實在是一種失策。後來,姜維避禍,屯田沓中(今甘肅臨潭西南),漢中方面的防禦仍未調整過來,這便鑄成了致命的錯誤 —— 佈局天下  0諸葛亮北伐多出隴西實是一種可進可退的戰略。諸葛亮出隴西,從策略上講,是避難就易,越秦嶺穀道較難而趨隴上卻較易。出兵攻隴西,順利的話,可佔據隴西,取得隴西的地理優勢。隴西對關中的地理優勢,可用以進取,為日後進一步北伐創造有利條件;隴西對四川的地理優勢 —— 佈局天下  0通常,仇池氐人攻劉宋時,往往得到北魏的支持;攻北魏時,往往得到劉宋的支持。仇池攻劉宋,或自陰平襲擾益州,或下漢中以擾梁州;攻北魏則襲上邽(今甘肅大水)。這都涉及到了南北雙方利害攸關的地區。劉宋失益州,則失上游之勢;北魏失上邽,則關中形勢將趨不利。 —— 佈局天下  0東漢定都洛陽,以長安為西京,洛陽為東京,南陽為南都。三京成鼎足之勢。  曹魏也定都洛陽,但立五都之制,以譙(今毫縣)為先人本國、許昌為漢之所居、長安為西京遺跡、鄴為王業本基,均建為睹都,與洛閩一道,號為五都 —— 佈局天下  0秦觀曾經說過,「長安四塞之國,利於守;開封四通五達之郊,利於戰:洛陽守不如雍,戰不如梁,而不得洛陽,則雍、梁無以為重,故自古號為天下之咽喉。夫據洛陽之險固,資大粱之沃饒表裡河山,提封萬井,河北三郡,足以指揮燕趙;南陽、汝寧,足以控扼秦楚 —— 佈局天下  0南陽盆地象是關中、漢中、中原與湖北四者之間的一個旋轉門,四面都可進入,四面部可出擊。以盆地腹地為中心,向西沿漢水幹流上溯,可以進入漢中地區;西北入武關可進入關中;由襄陽下漢水則可進入兩湖地區;由淅川河谷上溯可人伊洛河谷;其東面山地罅漏甚多,可以進入中原腹地。 —— 佈局天下  0武關之險不及潼關,且距長安路途偏遠,猶如關中的側門,由三川河谷入攻潼關較難,而由南陽盆地入攻武關較易,故東部勢力多不忽視由南陽入武關這條途徑。由關中東出,出潼關即進入三川河谷,出武關即進入南陽盆地,三川河谷空間較小,易陷膠著的對峙,而南陽盆地空間較大,可以縱橫四齣 —— 佈局天下  0張巡、許遠力戰死守,守城極為艱難,左右謀棄城而去。二人謀曰:「睢陽,江淮之保障,若棄之去,賊必乘勝長驅,是無江淮也。」時北方殘破,唐廷及平叛諸軍的補給都依賴江南地區,張巡、許遠守睢陽,阻遏了叛軍向江淮方向深入,保證了江南的完整。 —— 佈局天下  0北伐後秦時,遣王鎮惡、檀道濟自淮水、淝水以趨許、洛,沈林子、劉遵考自汴水入黃河,主力則白灑水開鉅野澤入黃河,劉宋元嘉北伐,均自淮河由泗水入黃河。陳代吳明徹北伐,進取淮北,大軍亦自泗水北進。 —— 佈局天下  0在潁河與淮河主幹之間有汝水,汝南城據其上游,為淮河上游—大重鎮。汝南在淮水、穎水之間,足以左右應接,在河南的大平原上縱橫四齣。南北朝時,汝南曾為司州寄治之地,域名懸瓠。北魏南下,多次激戰於懸瓠城下。 —— 佈局天下  0竇建德宰軍救援王世充,被阻虎牢,竇建德部下凌敬建議:「大王悉兵濟河.攻取懷州,河陽,使重將守之,更鳴鼓建旗,逾太行,入上黨,徇汾、晉,趣蒲津,如此有三利:一則蹈無人之境,取勝可以萬全;二則拓地收眾,形勢益強;三則關中震駭,鄭圍白解。為今之策,尤以易此。 —— 佈局天下  0這時,齊人婁敬謁見劉邦,說,陛下欲都洛陽而與周室比隆,但是,陛下取天下與周室不同,周積善累德十有餘世,國人爭隨之,諸侯自歸之,遂以滅商,「及成王即位,周公相焉,乃營洛邑,以為此為天下之中也,諸侯四方納貢職,道里均矣 —— 佈局天下  0歷盡艱險,苦心經營,才掃平羣雄,統一北方。曹操據中原以經略四方,看實不易,與他同時代的諸葛亮就曾經說過:「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然圍於南陽,險於鳥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伯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 —— 佈局天下  0部下柴孝和建議李密先取關中作為基礎,再東向以爭天下,李密說;「君之所圖,僕亦思之久矣,誠為卜策。但昏主尚在,縱兵猶眾,我之所部,並山東人,既見未下洛陽,何肯相隨西人!諸將出於羣盜,留之各競雌雄。若然者,殆將敗矣。」李密後期兵勢屢敗,遂率餘眾人關降唐 —— 佈局天下  00薛公說:「使布出於上計,山東非漢之有也;出於中計.勝敗之數未可知也;出於下計,陛下安枕而臥矣。東取吳,西取楚,並齊取魯,傳檄燕趙,固守其所,山東非漢之有也。東取吳,西取楚,並韓取魏,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口,勝敗之數未可知也。東取吳,西取下蔡,歸重於越,身歸長沙 —— 佈局天下  0漢武帝時,淮南王劉安進行過一場未遂的謀反。史載劉安日夜與屬下研究天下形勢,「按輿地圖,部署兵所從入」。他問計於伍被,敘述其起兵的打算,並說到吳王的失誤。他說:「且吳何知反,漢將一日過成皋者四十餘人。今我令緩先邀成皋之口,周被下潁川兵塞轘轅、伊闕之遭 —— 佈局天下  0劉淵本欲效法漢高祖,滅司馬氏政權後一統天下,所以他很注意處理胡漢關係。他建立政權都是打著漢家的旗號。劉淵遣大將劉景率軍攻洛陽,劉景驅殺漢族百姓三萬餘人沉於黃河,劉淵聞訊大怒,曰:「景何面目見朕!且天道豈能容之!吾所欲除者,司馬氏耳,細民何罪! —— 佈局天下  0 至於項羽不都關中恐怕也是不得已的事。項羽所率領的軍隊是反秦戰爭中的主力。戰爭往往會使仇恨加劇,使矛盾更加尖銳。項羽在新安坑殺秦卒更是加劇而不是消弭了秦人與東方人之間的矛盾。所以,即令項羽立都關中,關中也不會是他的天府之國,而只會是他的肘腋之患。 —— 佈局天下  0當時形勢,劉邦勢單力薄,兵逃將亡,一般人都會覺得首先應該蓄精養銳,整軍經武,積累力量,然後再出爭天下。但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後,並沒有像蕭何當初所建議的那樣,而是迅速出兵還定三秦。僅憑這一點,劉邦就收到了至少兩個方面的好處。 —— 佈局天下  0首先是時機上的好處。所謂人心動則難靜,靜則難動。設使項羽鹹陽罷兵之後,天下能有數年之安,則數年之後,諸侯各安其地,百姓各安其業,諸侯林立的分裂局面將成定局。再過幾年,冒頓統一下的匈奴南下,有資格率中原諸侯反擊冒頓的惟有項羽。 —— 佈局天下  0而領導中原諸侯反擊匈奴正好提供了這種政治資本,藉以進一步整合天下。則天下之勢必將重歸項羽,那時劉邦再出爭天下,形勢就很不利了;即令能爭,以當時嶽峙之羣雄十數輩,逐一掃平,事亦難矣。其次起到了以患了打回東方去的動力。這就是韓信所說的「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 —— 佈局天下  0上述幾次北方兼併南方的統一戰爭在布勢上又表現出一定的相似性,都是東西齊舉,上、下游並進;但局面的打開則都是從上游著手的。西晉滅吳,以王濬下益州,杜預等下荊襄;隋滅陳,以楊素下益州,楊俊等下漢水;蒙古則以攻克襄陽而取得上游之勢。這是由南北對峙的基本地理形勢所決定的 —— 佈局天下  0其軍事上潛在的威脅存在於南方而不是北方。元、清兩代對中原漢人始終懷著防範戒備之心。因此,對於他們來說,長城一線的意義就不大了。這樣,運河一線畫到河北北部後,不是垂直折成東西向,而是以其它方式繼續向北延伸,以使河北作為農耕經濟的中原與遊牧經濟的塞外之間的一個銜接地帶 —— 佈局天下  0歷史學給人最大的收益莫過於歷史感的養成。歷史感就像下圍棋者的棋感,與其說是一種學問,不如說是一種修養。它是基於對歷史這一凝重、雄渾而又巨大的動態過程力求作一種動態的把握而磨礪出的一種眼光。它直觀、深厚而又犀利,能進過紛紜的表象把握歷史大勢 —— 佈局天下  0不過,這裡面還須有一種至深的用世情懷。有用世的情懷,有用世的抱負,視史事若時事,視人之事若己之事,身在寧靜的書房,心繫歷史的風雲;與古人同歷其難,共謀其事,才能與古人斟酌成敗得失,商議治亂興衰。如此反覆揣摩,沉吟把玩,才能達於歷史之智慧 —— 佈局天下 5  1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