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策略

預防保健是國家對公民實施的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綜合性措施。每個衛生工作者都有義務為實施這些措施而奮鬥。「預防為主"是我國衛生工作的指導方針之一。廣大衛生工作者必須充分認識「預防為主"是必須長期堅持的策略,在制定預防保健策略和實施預防保健措施時,衛生部門必須與其他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和協作,建立有效的組織機構,培訓各級衛生技術人員,共同開發和利用衛生資源,保證預防保健策略和措施的逐步實施。

影響人類健康有4大因素,即①環境因素,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因素、以及社會因素;②機體生物學因素,包括年齡、性別、遺傳、免疫等因素;③生活方式、行為、心理因素,包括吸煙、酗酒、濫用藥物、不健康的性行為等;④衛生服務因素。這些因素又受到自然資源、生態平衡、人口數量和素質、居民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響。所以除了一些具體的預防保健措施外,實施計劃生育和環境保護是我國預防保健工作的基本策略。

1.計劃生育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雖然自20世紀70年代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以來,出生率明顯下降,人口增長過快的勢頭得到了遏制,但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每年人口增長的絕對數仍然十分可觀。人口增加過多、過快對土地、能源及其他資源和糧食的分配、使用、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都帶來很大的困難,也使衛生資源無法承受,因此,為了保證「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目標的實現,必須實行計劃生育。

2.環境保護

環境與健康密不可分。人類不僅要適應環境,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也在改變環境,特別是固體燃料的消耗增加,生態受到破壞,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溫室效應」使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出現空洞,地表面紫外線輻射增加,酸雨增加,農藥污染,雜訊,水源污染等,都影響到人類自身的居住條件、生存和健康。為了保護人類健康,必須保護環境,營造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條件。

(二)疾病監測

預防和控制疾病有兩大策略,即疾病預防控制的策略和措施及疾病監測。根據疾病監測的結果,制定相應的疾病預防策略和措施,這種策略和措施是否得當,又需通過疾病監測予以評價,如果得當,繼續實施,如果不當,進行修改,修改後再通過疾病監測重新予以評價,如此周而復始、不斷循環,使疾病預防控制的策略和措施不斷完善。無論是疾病監測或預防控制疾病的策略和措施的評價,都需應用流行病學原理。

所謂疾病監測(surveillance of diseases)是指通過系統、持續地收集、整理、分析、評價疾病和死亡報告及其他有關信息,連續監視疾病的分佈和趨勢,並及時將這些資料報告上級衛生行政管理部門,並分發給有關人員,以指導疾病預防控制策略和措施,從而達到控制或消滅可預防疾病的目的。疾病監測的資料對計劃、實施和評價公共衛生策略和措施是必不可少的。現代疾病監測包括三部分,即資料收集、資料分析和應答。

疾病監測的任務包括:

①對人羣中疾病的爆發、疾病的發生、現患、死亡、及其分佈進行長期的監測,收集醫院、診所等來源的病人登記、病例報告;

②對疾病暴發地區進行調查;

③調查個體病例,特別是新來的人、不常見的疾病;

④調查醫院、診所、居民委員會漏報的病例;

⑤死亡登記、死因調查;

⑥分離、鑒定致病因子;

⑦評價生物製品、藥物、以及其他措施對防治疾病的效果;

⑧研究人羣抵抗疾病的免疫情況;

⑨收集有關環境、社會因素的資料;

⑩研究人口統計數字,以及與公共衛生組織有關的信息。

傳統的檢疫只是被動地防止疾病的傳入,而現代的疾病監測卻是主動地阻止疾病傳播。

現代疾病監測(所謂的第二代監測)包括對傳染病、非傳染病,以及引起疾病爆發和傳播的危險因素,包括行為因素的監測,即所謂公共衛生監測。

(三)加強三級衛生保健服務

我國人口眾多、經濟基礎薄弱,為全人羣提供以醫院為基礎的衛生保健服務是不現實的。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逐步建立、完善了城鄉三級衛生保健網,使居民能就近得到基本衛生保健服務。城市的市、區、街道三級衛生保健網和農村的縣、鄉、村三級衛生保健網在我國衛生保健工作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加強基層衛生保健服務

初級(基層)衛生保健是居民需要時首先接觸的衛生保健服務,雖然各級衛生保健機構的衛生保健人員都有責任提供這種服務,但主要應由初級衛生保健人員承擔,他們是居民健康問題的「守門員」,初級衛生保健工作做好了,社區居民就都可在工作場所和生活中保持健康,能用更有效的辦法預防控制疾病,享受基本衛生保健服務,避免或減少疾病帶來的痛苦,減少醫療費用的支出。

我國有80%的人口在農村,為農民提供基本的衛生保健服務,對保障經濟發展、社會穩定、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著現實和深遠的意義。由國家、集體和個人共同負擔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解決農民基本衛生保健的最佳途徑,必須大力發展。

(五)健康促進和健康教育

健康促進是促使人們提高、維護和改善他們自身的健康的過程(第一屆國際健康促進大會《渥太華宣言》,1986)是一切能促使行為和生活條件向有益於健康改變的教育與生態學支持的綜合體(Lawrence W Grenn)。它通過教育和以社區為基礎的項目、預防性服務及健康保護,促進體力活動、健身、控制吸煙、酗酒、藥物濫用、計劃生育、降低孕產婦和嬰兒死亡率、減少冠心病、腦卒中、癌症和糖尿病、減少HIV/AIDS、性病、其他傳染病,做好精神衛生,增加兒童免疫預防接種率,消除暴力和虐待行為,防止意外傷害、保障職業安全和衛生、環境衛生、食品、藥品安全和衛生、口腔衛生等。健康促進強調創造支持性環境、激發領導者的政治意願、促進羣眾積極參與、尋求社會的全面支持、政府的承諾、政策、法規和組織。健康促進涉及整個人羣的健康和生活的各個層面,而非僅限於疾病預防。健康促進直接作用於影響健康的各種因素,包括社會行為、生態環境、生物因素和衛生服務。健康促進運用多學科、多部門、多手段來增進羣眾的健康,包括傳播、教育、立法、財政、組織改變、社區開發以及當地羣眾自發維護自己健康的活動。

健康促進的內涵包括:

①健康促進工作的主體不僅僅是衛生部門,而是社會的各個領域和部門;

②健康促進強調個體、家庭、社區和各種羣體有組織的積極參與;

③必須促進社會公平與平等,需要組織機構的改變和社會變革;

④健康促進建立在大眾健康生態基礎上,強調健康、環境、發展三者的整合。

健康促進的5項主要策略(行動)是:

①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政策倡導);

②創造支持性環境(發展大的聯盟和社會支持體系);

③強化社區行動;

④發展個人技能(給羣眾以正確的觀念、知識和技能);

⑤調整衛生服務方向。(WHO《行動起來,發展中國家的健康促進》,1989)

健康教育是一種以健康為中心的全民性教育活動,通過適宜的手段,有計劃的普及衛生科學知識,提高羣眾的自我保健能力,改變人們對健康問題的知曉率、認識、態度,鼓勵人們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並對其效果進行評價。進行健康教育的原則是:

①科學性;

②羣眾性;

③針對性;

④藝術性。

健康教育不同於一般的衛生宣傳。健康教育在健康促進中起主導作用。

溫馨提示

文章摘自,人力資源部指定推薦考試學習資料《健康管理師崗位培訓教材》,瞭解更多知識內容,敬請關注微信號:jkwnli(健康萬年曆),竭誠為您推送學習考試資料、健康產業動態,歡迎您的關注!

健康相關醫學基礎知識目錄

第一節 臨牀醫學基礎知識

一、疾病——身體系統的失衡

二、衰老與疾病

三、神經一內分泌一免疫調節

四、應激與疾病

第二節 預防醫學基礎知識

一、我國衛生保健的原則和措施

二、分級預防的概念

三、疾病預防和控制的策略和措施

第三節 康復醫學基礎

一、康復醫學概述

二、社區康復

三、常見的康復治療技術

第四節 流行病學和醫學統計學

一、流行病學

二、醫學統計學基本知識

三、循證醫學的基本概念

第五節 安全合理用藥

一、安全合理的用藥原則

二、藥物不良反應

三、特殊人羣的藥物治療

第六節 急救與措施

一、常用急救技術

二、常用急救措施與方法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