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年前,智能手機的交互方式從傳統的物理鍵盤演變成大屏觸控,但在 10 年前,我也根本沒想到手機屏幕竟然能在今天變成可摺疊的形態。

正當我還在回味 Galaxy S10 的鑽孔屏時,Galaxy Fold 的出現,再次刷新了我對三星手機的認識——本質上它雖然是一臺手機,但它的形態卻讓我感到比任何一款新手機都陌生,就像我第一次見到單曲面屏的 Galaxy Edge 一樣。

今天,它終於被我握在手上,總算解答了我從發佈會至今心念多時的各種疑問。

它是一臺手機,但它的屏幕告訴你它不是

雖然翻蓋手機和雙屏手機不是第一次出現在我們面前,但請相信我,當我第一次真正打開 Galaxy Fold 時,還是忍不住「wow」了一聲。

能讓 Galaxy Fold 吸引眼球的原因,是它有別於傳統手機的設計:

合上蓋時,它是一臺比索尼 Xperia 1 還要長和窄的手機,21:9 比例的 4.6 英寸屏幕,讓它看上去雖然和 iPhone 8 接近,但卻比常見的 16:9 屏幕還要細長。

這也讓它在如今的大屏世界裏顯得格外「非主流」,就像你在大街上看到有人還在用翻蓋手機一樣。

然而翻開手機後卻是另一番景象,當 21:9 的屏幕拼在一起時,你會得到一塊比目前市面上任何一款手機還要大和絢麗的 7.3 英寸屏幕。

沒錯,它變成一臺和 iPad mini 5 屏幕同等大小的掌上平板了。

觀感上,內屏的整體表現依然如同其他三星手機屏幕一樣色彩鮮豔,2152 × 1536 的分辨率也讓屏幕有着旗艦手機該有的顯示細膩程度。此外,它的亮度比 Galaxy S9 提升了 40%,而藍光則相對比 S9 的屏幕減少 41%。

於我而言,將 Galaxy Fold 翻開,把屏幕「由小變大」會讓你有種在變魔術的既視感。你或許從未想過屏幕能夠像紙張那樣摺疊,但如今它卻實實在在地被你握在手裏,這種感覺是其他智能手機不可比擬的一種新體驗。

不得不提的一個細節是,三星相當「識趣」地將 Galaxy Fold 的默認鎖屏設置爲蝴蝶展翅的動態壁紙,當你每次翻開手機時,你也會感覺手機像動畫中的蝴蝶一樣優雅地展開翅膀。

我們這次拿到的是「夜霧銀」的 Galaxy Fold,所以手機背部、轉軸和兩層的中框部分都是拋光銀色的金屬材質,將手機放在桌上,轉軸處三星 Logo 會隨光線折射出若紫若綠的光。

值得一提的是,三星在轉軸處刻上了三星的 Logo,這種設計方式在銀色的手機上顯得相得益彰。

▲SIM 卡槽被設置在了上層,下層分別是音量鍵、電源鍵和側面指紋識別(兼備 Bixby 功能鍵)

當然,摺疊屏雖然解決了手機在屏幕大小和平面體積的問題,但在立體體積上,Galaxy Fold 仍然要比普通智能手機更厚和更有份量一些。

通過和 Galaxy Note 9 對比,我們能看到合起狀態下的 Galaxy Fold 會比 8.8mm 的 Note 9 多將近一倍的厚度,摺疊狀態下達到了 17mm。

而在體感上,雙電池和金屬機身也讓 Galaxy Fold 比 201 克的 Note 9 明更重一些,根據官方數據顯示爲 263g,已經超越了我們熟知那些「X 半斤」。

換言之,雖然較窄的機身能讓我們很輕鬆地把它放進牛仔褲裏,但它仍然會給你的褲子鼓起一個小包。

摺疊和鉸鏈上的「藝術」

爲了能讓手機從直板變成比普通摺疊更優雅的形態,三星除了在屏幕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以外,在鉸鏈部分中,也同樣是下足了料。

在這部分裏,三星通過互鎖齒輪的方式,將左右兩層嵌套套在了中間的鉸鏈結構上:

合起手機時,上下兩層機身會相互貼緊而不會因外部影響而意外翻開;展開屏幕後,鉸鏈會支撐屏幕中部。

當你聽到「嗒」的一聲,也就表示它從手機變成一臺平板了。

同時我們也能看到,在手機合蓋狀態下,上下兩層屏幕並非完全貼合,而是呈 U 型的彎曲狀態。不過相比於柔宇之前發佈的柔派(柔性鉸鏈方案),Galaxy Fold 在摺疊後的縫隙要明顯小很多,更像是一款量產品而不是展示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平常手機合起時,我們能看到金屬卷軸和三星 Logo,但在手機打開後,卷軸會被手機左右兩部分遮蓋起來,從而減緩金屬邊緣拼接所帶來的的割裂感。

說起屏幕耐用度和鉸鏈上和優化,其實在上手 Galaxy Fold 時,我們也發現了不少三星爲摺疊屏而設計的一些細節。

除了前面提到的中部縫隙以外,我們也能看到屏幕邊緣有高於屏幕一層的包邊,這能在手機合蓋時起到屏幕之間的阻隔作用;

此外也讓我意想不到的是,細看屏幕我們能發現 Galaxy Fold 的內屏表面還附有一層薄膜,實際上這是一層取代屏幕玻璃的聚酰亞胺薄膜(Polyimide PI),它能將屏幕厚度從玻璃材質的 1.3mm 減少到 0.65mm。

對於這塊金貴而又沒有玻璃表層的內屏,這種耐刮措施顯得尤其必要。

當然啦,在肯定三星鉸鏈工藝的完成度的同時,我們也發現了一些有待三星優化的地方。比如手機在合起狀態下,由於鉸鏈阻尼較大,因此我每次翻開手機都要花點力氣將手機「掰開」,這也就意味着若要翻開屏幕,你必需要用兩隻手來完成。

史上性能最強的三星手機

Galaxy Fold 代表了三星最高的水平,這不僅體現在外觀和工藝上,配置方面三星也是毫不吝嗇的給出了最高 12GB+512GB 存儲的豪華組合。基本上能夠與頂配的 S10 系列平起平坐,但 Galaxy Fold 還有殺手鐗,這是 UFS 3.0 第一次登臺亮相,性能上還是壓了 S10 一頭。

我們拿到的這臺 Galaxy Fold 毫無懸念地採用了高通驍龍 855 處理器,而在國際市場上依舊還有 Exynos 9820 的身影存在,關於這兩款頂級處理器之間的較量我們已經在 S10 的評測中進行過詳細測試,這裏就不再進一步贅述了。

因爲摺疊鉸鏈的存在,Galaxy Fold 在左右兩邊分別各有一塊電池,但它並不是電池容量最大的三星手機,4380mAh 的電池容量略遜於 S10 5G 版的 4500mAh。但如果內外屏混合使用,反而會覺得 Galaxy Fold 意外的抗用。

▲AndroBench 對比 Galaxy Note 9(UFS 2.1)和 Galaxy Fold(UFS 3.0)硬盤讀寫速度

和 S10 系列的兄弟們一樣,Galaxy Fold 繼續採用了「廣角+長焦+超長焦」的後置三攝方案。1200 萬像素的主攝也依舊支持「可變光圈技術」,能夠在 f/1.5 和 f/2.4 之間切換。

S10 同款的 1600 萬像素超廣角鏡頭也延續了 13mm 和 123°的大視野,這顆超廣角鏡頭在素質上也是市面上手機中最出色的,1200 萬像素長焦端同樣也沒有缺席。

至於拍照素質,基本上等同於 S10,直接看樣張吧:

異型屏,讓適配不完美

對於像 Galaxy Fold 這樣一款具備平板和手機兩種形態的設備,最讓人關心的地方可能就是應用適配方面的問題。

這種適配的疑問將圍繞着兩點進行,第一是應用對展開後的大屏適配程度如何,而第二則是在大小屏的切換過程中,應用能否自動迅速的切換比例。

首先來說第一點,Galaxy Fold 裏面的那塊摺疊屏幕在展開以後的比例爲 4.2:3,如果除去頂部一條狀態欄,可以認爲是一個 4:3 的平板產品,但注意由於內側攝像頭的存在,這塊摺疊屏幕依舊是一個「異形屏」的設計,這就導致應用和遊戲有可能出現適配不完美的情況。

這塊摺疊異形屏的適配仍然要分爲兩種場景來看,全屏和非全屏。

非全屏下使用 app,這個時候 Galaxy Fold 會把頂部凸出的部分作爲狀態欄使用,這種策略其實和 S10 上的挖孔屏是一樣的,電池和網絡等狀態會往左移動,應用在屏幕上完美的以 4:3 狀態呈現,我在嘗試了個人常用應用比如微博、微信、網易雲音樂、抖音、嗶哩嗶哩、Chrome 瀏覽器,這些應用都能夠很好的在這塊屏幕上運行。

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所有的應用都依舊使用的是手機 UI 排列方式在運行,哪怕是 Chrome 瀏覽器也沒有在頂部出現平板模式的標籤頁。而在大小近似的 iPad mini 上面 Chrome 則會以平板模式運行。

同樣嗶哩嗶哩也並不會變成平板模式,並且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彈幕字號過大等現象,應該也是由於適配不完美的緣故。

而在全屏模式下,應用的適配則又是另一番景象,以《絕地求生:刺激戰場》爲例,由於全屏運行時的異形屏,導致屏幕左上角攝像頭的部分會出現畫面被裁切掉的現象,「經典模式」變成了「典模式」,遊戲裏也看不到了左上角的「剩餘」兩字。

如果旋轉屏幕使用,則右下角的跳躍等按鈕也被裁切掉一大半。顯然,內側攝像頭的存在使得一個完美的平板出現了適配瑕疵。

內外屏切換,是兩種不同邏輯的行爲

至於更多人關心的內外屏切換,則更是應用適配的重災區。

對於那些已經充分做過優化的系統應用,基本上內外屏的切換是迅速而無感的,在整個開關過程中應用已經迅速切換完畢。但是在使用邏輯上,從外屏切換到內屏和從內屏切換到外屏被三星認爲是兩種不同邏輯的行爲模式。

從外屏切換到內屏時,這個動作被三星認爲是「繼續」,所以無論是在外屏打開了什麼應用程序,打開摺疊的內屏時都會繼續剛纔的動作,哪怕應用本身不支持運行中調節大小,內屏也會以一種類似「iPad 式放大」的模式將應用以外屏比例的運行。

比如當我在外屏打開了網易雲音樂,並打算使用更大的內屏去觀看 MV,不好意思,應用會以外屏的比例運行,總歸你要重啓一次應用,它們纔會乖乖的撐滿整個屏幕。

在這個過程中體驗是割裂的,這會讓我不自覺的去預想使用單一屏幕去運行應用,開蓋繼續,只存在於理想的狀態下,根據實際測試,除了系統應用外,只有 Google 系應用以及微博微信能夠無縫切換。

而當你合上內屏時,這時 Galaxy Fold 會認爲你已經「結束」當前的工作,應用會被放置到後臺,外屏不會繼續剛纔的任務而是保持鎖屏,除非你手動解鎖再繼續運行剛纔的程序,如果應用不支持動態切換比例則會被提示需要重啓。

總之,內外屏是兩個天地,內屏是外屏的延續,外屏是內屏的終點。

大屏,讓分屏有了更多可能

大屏帶來的另一個應用場景是分屏,這點在三星官方的演示視頻中已經多次提及,而實際上 Galaxy Fold 也就最多能夠讓三個應用同時分屏運行,實際上這個分屏的場景的確自由度有限,甚至在同屏運行三個應用時是無法調節彼此佔據的比例的,相對而言兩個應用左右並行分屏則要更自由一些,佔據的屏幕大小也能自由調節。

實際使用中我發現 Galaxy Fold 在絕大部分應用中都能夠通過右側邊緣滑出 Dock 欄,還能夠再進一步展開。

在這裏展示應用都是能夠支持原生分屏的應用,啓動另一個程序系統就會自動分屏,但是如果你現在運行的是不支持分屏的應用,那不好意思,新應用只能以窗口化的模式運行。

分屏的意義除了同時顯示更多信息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不同應用間的數據實現互通。在 Android 早已實現拖拽 API 的情況下,實現類似錘子 One Step 形式的使用方式已不需要再對 Android 進行魔改。通過分屏運行系統相冊和微信,相冊中的圖片能夠直接實現拖拽到微信發送,分屏的最大意義其實就在於此了。

不過這樣的應用實在太少了,大多數情況下我只能將相冊裏的圖片拖拽到微信裏,甚至不能拖拽到微博裏發佈,更別說那些文檔和表格了,在 Android 平板已經潰敗的當下,已經無法指望分屏拖拽的體驗會有長足進步。

在整個使用過程中,我始終覺得 Galaxy Fold 似乎在哪裏缺少了一點什麼東西,直到我看到了 iPad mini 旁邊那支 Apple Pencil。

沒錯,Galaxy Fold 並沒有筆去完成更多精準的點擊和輔助操作,這點讓我覺得十分可惜,在用過了 Galaxy Fold 之後我甚至已經開始嫌棄那臺過於「小巧」Galaxy Note 9,然而在作爲「Note」方面使用,筆的存在始終是至關重要的一點,也讓 Galaxy Note 系列依然有着無可取代的地位。

Galaxy Fold 是智能手機行業的新風向

三星 Galaxy Fold 的出現,對於已經增長日趨停滯的智能手機行業來說無疑是一個新的方向。

曾經,很多人認爲正面無劉海無缺口的全面屏,將會爲手機的硬件戰爭畫上休止符。爲了實現正面的一整塊屏幕,各家廠商都使出了渾身解數拿出了看家本領,甚至不惜復活了滑蓋和翻蓋結構,隨之而來的形態是正反雙面和升降攝像頭。

但摺疊屏的出現則向另一個方向邁進了一大步,讓我們意識到,一塊可翻折的屏幕,能夠讓「人們對更大顯示屏的渴望」和「大屏導致手機自身體積過大」這兩個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握手言和,現在 Galaxy Fold 的出現正是這一理念的實體化,也是三星想要對外展現自己核心技術力的產物。

更重要的是,摺疊屏技術的正式商用,勢必會逐漸滲透到整個消費電子產品領域。基本上只要是帶屏幕的設備,都可以在可摺疊屏幕的基礎上,拋開原有的體積和結構的桎梏,探索新的形態。

這遠比單純在智能手機上推廣要有價值得多。

當然,迴歸到產品自身上,三星 Galaxy Fold 固然有亮點,比如說它的鉸鏈設計,以及內外屏兩種形態的切換;但同時也存在着像應用適配不足、厚度過厚等一些顯而易見的缺點。在這樣優缺點都十分明顯的情況下,想要說服消費者花上萬元入手一款新設備,並不是一件易事。

何況,貴也不是唯一的問題,摺疊屏在使用中的高頻次開合是否會縮短其使用壽命,屏幕本身是否足夠耐刮花劃傷,我們在短時間的體驗中尚未可知。

最後,我們仍然要爲「想購買一款摺疊屏手機」這一動機找到足夠充分的理由,除了「看起來很酷」的未來感之外,我們需要一些實打實的能夠形成碾壓級的優勢。這不僅關係着某款摺疊屏手機能賣得怎麼樣,更關係着摺疊屏手機能否成爲除了直板手機、平板電腦乃至是筆記本電腦之外的一個新品類。

而要回答這個問題,三星僅靠現在的 Galaxy Fold 還不夠,顯然還要沉下來持續迭代數年的耐心。

本文作者:文俊、李晨、木斯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