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人

作者:王楚英

來源:《真相:蔣介石的真實側影》

本文作者王楚英,湖北黃梅人,中國遠徵軍上尉。1950年起,王楚英任國民黨“陸軍總部”辦公室主任、高雄警備區及五十二軍參謀長等職。1954年,王楚英借到香港考察之機起義回國,後爲南京市政協委員。

01.臺灣進入全面緊急狀態

1950年6月25日中午,蔣介石接到邵毓麟(臺灣駐韓國“大使”)關於朝鮮戰爭業已爆發的電報後,又收到了李承晚由其駐臺灣的“大使”面交的告警求援急電,當即向李承晚馳電聲援,並予鼓勵,表示將採取有效步驟對韓國進行援助。同時在臺北陽明山“總統官邸”召集緊急軍政會議,會上決定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地區從6月26日零時起,全面進入緊急備戰狀態。

6月26日凌晨,李承晚再次向蔣介石發急電求援,蔣介石便立即召集陳誠、俞大維、葉公超、周至柔、孫立人、王世傑等在陽明山“總統官邸”開會,直到深夜。

中午稍過,美軍駐臺灣軍事聯絡組在組長費爾德率領下,由東京飛往臺北。“國防部”廳長賴名湯、劉廉一前往接待,並陪同費爾德到陽明山會見蔣介石。費爾德向蔣介石面交了麥克阿瑟的親筆信件。

蔣介石同費爾德等人從“外交”到軍事、從保衛臺灣到援助韓國等各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決定派遣五十二軍(附十三師)立即做開赴朝鮮戰場的準備,並對五十二軍的幹部配備、兵員裝備的補充更換、部隊運輸等問題做了研究。當天下午蔣介石遂分別向李承晚、麥克阿瑟覆電,表示將派遣臺灣最精銳的五十二軍(約33000人)馳援南朝鮮,一經同意,全軍即可經空中和海上運赴朝鮮戰場。同時通過“外交”程序向杜魯門提出這項建議。

27日早晨,周至柔、孫立人、肖毅肅、劉玉章、郭永等人繼續開會研究實施辦法。當天上午由周至柔、孫立人將具體方案提請蔣介石審覈,經其同意並作出決定,復由孫立人於這天下午在臺北“陸軍總司令部”小會議室召集有關人員開會,傳達了蔣介石關於派五十二軍前往韓國參加戰爭的指示。

02.由高雄守備區參謀長到五十二軍參謀長

當時我是高雄守備區的參謀長(專職),在司令部主持日常工作。這時我突然接到臺北“陸軍總司令部”辦公室主任向華超的電話,要我立刻到臺北“陸軍總部”參加重要會議。我匆忙地結束了當時正在進行的會議,驅車赴屏東機場登上爲我準備的專機,於中午抵達臺北松山機場,隨即坐上向華超派去接我的汽車趕到陸軍總部。向華超正在那裏等我,他馬上領我去見“陸軍總司令”孫立人(兼臺灣防衛總司令)。

孫立人

孫立人當着向華超的面對我說:“五十二軍即將調赴南朝鮮作戰,‘總統’已下手令派你擔任五十二軍的參謀長。你是五十二軍的老人,曾長期代理過五十二軍的參謀長職務,還在該軍二九六師當過參謀長,對那裏的情況比較熟悉,所以決定選派你去,希望你盡力協助郭軍長做好工作。……”隨後開會研究。

會上孫立人指定賈幼慧、劉玉章監督並指導五十二軍進行準備,逐日向蔣介石和周至柔報告工作進程及發生的問題,並決定請美軍聯絡組派員向全軍營以上幹部介紹朝鮮戰場的敵我情況和戰鬥概況。會議開到傍晚才散。

28日清晨,我由岡山機場再乘飛機前往新竹,改乘汽車徑赴桃園縣中壢鎮五十二軍報到。侯程達、李有洪還沒有到軍部視事,楊敬斌正在軍部佈置工作,見我已到,遂齊集軍部及直屬部隊的幹部,軍長郭永當衆宣佈了主要幹部的調動,由我接替軍參謀長職務,楊敬斌任第二師師長。楊敬斌向我作了一些交代後,即由郭永陪同趕往桃園第二師師部報到。我馬上開始了緊張的準備工作……

03.五十二軍赴朝參戰的計劃被取消

由侯騰(“國防部”參謀次長)率領的“先遣參謀團”,原定於28日或29日飛往釜山,會晤麥克阿瑟總部派駐韓國的軍事代表布朗將軍(任韓國軍事顧問團團長)和已經到釜山建立了前進指揮所的美國二十四師師長威廉·迪安少將,還要會見韓國國防部長官李範爽和參謀總長金昌善將軍,商洽五十二軍到達後的作戰、通信聯絡和後勤補給等具體事宜。

由於東京麥克阿瑟總部同美國國務院,特別是同國務卿艾奇遜,在動用臺灣國民黨軍隊增援韓國的問題上意見發生了分歧,無法協調一致,只有美國國防部長約翰遜、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上將和陸軍參謀長柯林斯上將傾向於接受蔣介石提出的從臺灣派五十二軍馳援韓國的建議。

杜魯門本人最初也傾向於接受蔣介石和麥克阿瑟的建議,但後來因艾奇遜的屢次反對,以致遲遲不能決斷。6月30日在艾奇遜振振有詞的反對下,杜魯門等人便同意了艾奇遜的主張,謝絕了蔣介石的“好意”,訓令麥克阿瑟取消從臺灣調五十二軍援助韓國作戰的計劃,而且拒絕了麥克阿瑟要求赴臺灣向蔣介石進行解釋的請求,另派美國國務院駐東京麥克阿瑟總部的政治顧問西博爾德前往臺灣,會見蔣介石,解釋美國政府對韓國和臺灣(地區)的政策,要求蔣介石與之合作。麥克阿瑟乃不得不電告蔣介石取消五十二軍赴朝的計劃。同日西博爾德也來到臺北。於是,我們那個“先遣參謀團”和已在松山機場集中待命的第二師先遣團便受命取消出發,各返原防。次日,五十二軍各部隊也先後收到上項命令,重新恢復正常的軍事訓練和沿海的“國防”施工。第一次準備派五十二軍援助韓國的計劃,如同曇花一現,就此成爲泡影。

04.蔣介石的建議在華盛頓受挫

朝鮮戰爭爆發後,麥克阿瑟於6月26日經國防部長約翰遜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向杜魯門提出了援助蔣介石的計劃,而且先後在6月26日、6月27日和6月29日三次要求杜魯門從速接受蔣介石關於從臺灣派五十二軍增援韓國的建議。

麥克阿瑟與蔣介石

杜魯門聽到蔣介石願意派兵援助南朝鮮時,他的“第一個反應是應當接受蔣委員長的這番好意”。並且他希望看到有儘可能多的“聯合國會員國”積極地參加“對朝鮮的行動”,國務卿艾奇遜則堅決反對。他說:“當前臺灣是最容易受到攻擊的地區,麥克阿瑟明確提出了這個危險,所以我們才決定派第七艦隊和十三艦空隊去保衛那個島嶼,怎麼反而叫那個島上理所當然地被保衛者跑到別處去保護他人呢?且蔣介石的軍隊並不見得比韓國的軍隊高明,恐怕還需要我們給他們換上全套裝備。這樣還不如把這些需要給蔣介石的裝備直接送給韓國,補充那些正在戰壕裏浴血奮戰的勇士,其效果是可以預期的。”約翰遜馬上進行辯解,說臺灣只是缺乏海空軍,其地面部隊在亞洲地區的反共力量中是最強大的。蔣介石要求派去支援韓國的五十二軍是臺灣最精銳的部隊,是蔣介石在滿洲的60萬軍隊中惟一沒有被中國共產黨軍隊消滅的一個軍。約翰遜認爲在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後,從臺灣抽五十二軍去增援韓國是可取的。杜魯門看到雙方相持不下,爭論不休,遂宣佈暫予擱置,留待下次會議再從長計議。

6月27日,麥克阿瑟又向杜魯門告急,並再次請求批准蔣介石的建議。而艾奇遜卻將他收到的蔣介石建議派兵增援韓國的電報擅自扣壓,不及時向杜魯門彙報,並繼續反對討論蔣介石派兵援助韓國的建議。

6月28日,顧維鈞、胡適在白宮會見杜魯門時,向杜魯門面交了蔣介石6月26日向杜魯門建議派五十二軍馳援韓國的電報的副本,並代爲表達對蔣介石的誠意。杜魯門當時表示他是十分傾向於接受蔣介石的意見的,同時答應將擴大對臺灣的軍事援助。

6月29日,麥克阿瑟從朝鮮戰場前線視察回到東京後,第三次急電杜魯門,請其從速採納蔣介石派五十二軍馳援韓國的建議。由東京回到華盛頓的空軍參謀長范登堡上將也向杜魯門進言,應當接受麥克阿瑟的請求,批准蔣介石的建議。杜魯門、約翰遜、布萊德雷、柯林斯都主張動用蔣介石的那個軍,而不同意使用在日本的兩個師的美軍。

他們認爲,這樣做不但可以爭取時間,及時穩定戰局,而且可以減少美軍的傷亡損失,使有限的美國現役地面部隊能夠在緊急情況下調遣到別的更重要的地方去。可是,艾奇遜和國務院那些人卻一致反對。艾奇遜用一種歇斯底里的神情提醒約翰遜和布萊德雷等人注意中國共產黨6月28日聲明(注:中共聲明即6月28日周恩來總理針對杜魯門的6月27日聲明所發表的聲明。蔣介石聲明,係指蔣介石在6月26日晚廣播講話中所講對韓國將進行軍事援助和派兵馳援的事。)所包含的嚴重性和蔣介石關於援助南朝鮮的聲明發表後在西方盟國中所引起的震動和驚愕。

艾奇遜說:“中共的聲明不只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威脅,而且是他們打算出兵干涉的預兆。如果蔣介石的軍隊進韓國打擊朝鮮共軍,毫不懷疑,中共必將加倍地進行還擊。那樣一來,朝鮮戰爭馬上就會擴大,局勢的發展也必然難以控制,其結果不僅美國將要深深地陷進去,而且會把我們的盟友嚇跑。蔣介石的軍隊雖然自稱是他們最精銳的部隊,實際上卻缺乏現代化的技術裝備,恐怕是難以抗衡具有現代化技術裝備的朝鮮共軍的,又豈能指望蔣介石的軍隊去扭轉朝鮮的局勢呢?”杜魯門剛愎自用,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卻又喜歡別人吹捧逢迎,個人英雄主義嚴重,愛意氣用事,常常見異思遷,反覆無常,所以6月29日當他聽到艾奇遜那種帶有威脅性的反對議論時,便開始害怕蔣介石出兵真會招致中共出兵干涉,結果屈從了艾奇遜。

蔣介石的建議和麥克阿瑟的三次請求,到6月30日在艾奇遜的阻撓下,最後被否決了。這使麥克阿瑟大爲不滿,曾當着阿爾蒙德、諾斯塔德的面憤怒地斥責艾奇遜說:“凍結國民黨中國的武裝力量,是怯懦和愚蠢的表現。他們簡直是在討好共產黨,屈從共產黨的意志,這很可恥。”他又說,“現在共產黨正在狠狠地打擊我們,我們卻反而限制蔣委員長自告奮勇地去打擊共產黨,豈不是自相矛盾嗎?”由於艾奇遜從中作梗,竭力束縛麥克阿瑟的行動,進一步加深了東京和華盛頓的裂痕,也擴大了五角大樓同國務院之間的矛盾,從而導致約翰遜(他支持麥克阿瑟)於9月20日憤然辭職,進而促使杜魯門於1951年4月29日把麥克阿瑟撤職。

05.“聖誕節攻勢”

1950年7月7日,美國再度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在朝鮮設立聯合國軍司令部並任命麥克阿瑟爲總司令統一指揮派往朝鮮的參戰部隊”的決議。7月12日,美國第八軍軍長瓦爾頓·華克中將在釜山建立了“聯合國軍”前線司令部,負責指揮在朝鮮戰場的“聯合國軍”。8月初,美國派往朝鮮戰場的地面部隊已達七個師,計有:陸戰第一師、傘兵第一師、騎兵第一師、步兵第二師、步兵第七師、步兵第二十四師、步兵第二十五師,還有南朝鮮的三個師(新組建的部隊因未完成訓練和裝備,未列入),英國一個旅,土耳其、菲律賓、泰國、新西蘭、澳大利亞、埃塞俄比亞等國的地面部隊一個多旅,共約15萬人。9月15日,美軍第十兵團在阿爾蒙德少將指揮下,由陸戰一師、步七師於仁川登陸,第八軍的騎一師等部隊同時由釜山發出反攻,於9月26日美國第八軍沿西線北竄侵佔了平壤,第十兵團在東海岸元山登陸後繼續北犯。

杜魯門

早在10月2日美軍越過三八線北犯之時,周恩來總理就於10月3日發出了嚴正警告:如果美軍越過三八線,中國將不得不派兵援助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共同打擊侵略者。可是,杜魯門和麥克阿瑟卻置若罔聞,並狂妄地於10月9日公然發表聲明,要求“朝鮮必須立即投降”。接着,麥克阿瑟仍以第八軍在西線,第十兵團在東線,越過清川江和長津湖,大舉向鴨綠江邊進逼,終於在10月26日前後遭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迎頭痛擊。第八軍在遭到一些損失後(南朝鮮第六師損失了一個團、美國騎一師兩個團受到重創)倉皇退守清川江一帶,東線的第十兵團則龜縮在鹹興、慶興裏地區。美軍退回新陣地,站穩腳跟之後,發現中國人民志願軍業已遠走,誤以爲是受到損失,退回中國境內去了。

11月中旬,第十兵團在鹹興、慶興裏地區,第八軍在清川地區建立起較爲堅固的陣地後,發現對面的共產黨軍隊不知去向了。杜魯門命令麥克阿瑟於11月24日以第八軍在西線、第十兵團在東線構成兩個“打擊拳”,向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聖誕節總攻擊”,妄圖“消滅朝鮮的殘餘部隊,擊破中國人的武裝干涉計劃,從速結束戰爭,最後實現朝鮮的和平統一”。麥克阿瑟曾親自飛到清川江第八軍前方司令部坐鎮指揮,得意忘形地宣稱這是一次結束戰爭的總攻勢”。並說:“這一仗打勝了,士兵們聖誕節就可以回家了。”可是,到了28日清晨,麥克阿瑟和杜魯門的厄運就跟着降臨了。預先埋伏在美軍進路兩側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強大狙擊兵團突然出現在美軍的周圍,將其團團地圍住,併發起了幾次猛烈的衝擊。美軍倉皇應戰,不僅傷亡損失慘重,而且指揮失靈,秩序大亂,雖經麥克阿瑟、華克和阿爾蒙德等全力營救,力圖轉攻爲守,穩定戰局,但也無法阻止中國共產黨軍隊的前進步伐。第八軍潰退到清川江一帶原陣地後,仍難立足據守;第十兵團則分別被圍困在鹹境山區和摩天嶺山區,無法突圍,造成了美軍侵朝以來的最大慘敗。面臨着最危險的處境,麥克阿瑟在當天發給杜魯門的告急電報中驚呼:“我正面臨一次全新的戰爭,使朝鮮戰鬥局部化的一切希望都不存在了。中國人簡直要想把我的部隊全部加以消滅。”同時麥克阿瑟致電蔣介石告以南朝鮮戰爭中的危急情況,請其派五十二軍前往朝鮮戰場解圍。

06.五十二軍再度被取消馳援韓國的行動

11月28日上午,蔣介石收到麥克阿瑟的求援電報,下午便在陽明山召開軍事會議,宣佈他仍然決定派五十二軍馳援南朝鮮,限24小時內完成出發準備,要求空軍加強對大陸的偵察,海軍及金門、馬祖的防衛部隊要加強戰備,隨時應付共產黨軍隊的進攻;空軍、海軍均應密切同第七艦隊及駐臺灣美國空軍的聯繫;另就加強臺灣防務和增援前線島嶼作戰的問題、五十二軍的戰備問題及將運到臺灣的武器裝備的接收處理問題等,進行了研究並作出了決定。同時他又指派侯騰、陳麓華、郭永、王楚英於29日凌晨飛往漢城,同華克將軍等商洽五十二軍到達朝鮮戰場後的作戰行動及其他有關事項。

麥克阿瑟於28日急電杜魯門,再次要求空運臺灣的五十二軍馳援南朝鮮,杜魯門立即召集國防部和國務院有關首腦會議,研究有關問題。雖然柯林斯和布萊德雷主張接受麥克阿瑟的意見,空運臺灣的五十二軍援助南朝鮮並轟炸滿洲,但艾奇遜、杜魯門都害怕蘇聯出兵和中國共產黨增加兵力,再加上英國的反對,結果杜魯門於29日覆電麥克阿瑟拒絕其建議。麥克阿瑟一氣之下,又於12月3日再次給杜魯門發去一份措辭激烈的電報,申述朝鮮局勢嚴重,如不採納他的建議,後果不堪設想。但是,杜魯門不僅不爲麥克阿瑟的威脅所動,而且下決心要撤掉麥克阿瑟職務。五十二軍馳援南朝鮮的行動再次被取消了。

1951年1月6日,麥克阿瑟第五次向杜魯門和五角大樓建議:調臺灣的五十二軍增強戰場的聯合國軍,轟炸中國東北,封鎖中國海岸,以便從朝鮮戰場抽出美軍來保衛日本。但他這份振振有詞的電報依然遭到了華盛頓方面的斷然拒絕。麥克阿瑟乃進而多次公開發表聲明,攻擊杜魯門政策,特別是先後發表3月20日給馬丁的信和3月24日的聲明,使杜魯門極爲惱怒,乃於4月9日下令將麥克阿瑟撤職。4月11日消息公佈時,蔣介石感到了晴天霹靂般的打擊,不但不知所措,而且痛心疾首,深爲憤慨。據他身邊的內衛隊長張京雲說:聽到麥克阿瑟被罷黜的消息後,蔣介石的反應,如同杜威在1948年競選總統落選時一樣懊惱、沮喪、憤怒、痛恨交織。

07.蔣介石第三次派五十二軍參戰流產

蔣介石前兩次要派五十二軍馳援韓國之事已成爲過眼雲煙,消散無蹤了。但是,到了1952年5月,在李奇微調往歐洲、克拉克到東京上任不久,又颳起一陣“從臺灣調一個軍去朝鮮戰場替換美軍”的風。於是,第三次從臺灣調國民黨五十二軍開赴朝鮮戰場作戰的計劃又在東京、臺北、華盛頓之間熱烈地議論起來了。克拉克由意大利調到東京後,發現蘇聯虎視眈眈,日本的防務極其空虛,除75000名警察外,竟無一營美國的地面部隊。他非常喫驚,遂向五角大樓和白宮建議:從臺灣抽一個軍到朝鮮戰場,以便從朝鮮戰場抽出三個師的美軍去防守日本。他滿以爲這項建議能獲通過,遂同時電告蔣介石預作準備。蔣介石明知只要杜魯門還在白宮、艾奇遜還當國務卿,從臺灣派軍隊去南朝鮮的事就永遠無法實現,但他爲了配合克拉克的行動,還是叫孫立人通知我們進行準備。這次大家遠沒有像前兩次那樣的勁頭。我作爲軍參謀長還得打起精神,硬着頭皮認真地操持有關準備工作。這次拖了一個多月,到6月下旬,艾奇遜又頂住了五角大樓和國會的壓力,再一次使杜魯門拒絕了克拉克的建議。克拉克乃深懷歉意致電蔣介石,請其撤銷五十二軍支援南朝鮮的安排。自此之後,五十二軍馳援南朝鮮一事就再也無人提起了。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