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個姑娘說起高中時老師教的一套婚姻理論。

結婚前要做三件事:

第一件,去民政局門口蹲一天,看看拿結婚證和拿離婚證的有什麼區別;

第二件,到產房門口看一天,看看生孩子是什麼樣;

第三件,到醫院住院部逛一天,算算老太太照顧老頭多,還是老頭照顧老太太多。

「做了這三件事,再好好考慮要不要結婚。」

很多人聽完,告訴女生:

「不婚不育保平安」

而可怕的,也正在於此。

 

1

「長得這麼好看,婚姻居然也不順」

前幾天,演員沈麗君跳樓自殺,留下一兒一女和一封遺書。

她平面模特出道,事業上順風順水,曾經和古天樂姚晨一起拍過電影。

婚後,婆婆要求她放棄事業以家庭為重。她便全身心投入家庭,相夫教子。

 

為了保胎,她打了兩百多針,懷胎十月一直在牀上度過。

而丈夫從她懷孕起就很少在身邊,生病時沈麗君也是自己一個人去醫院。

慢慢地,她發現丈夫其實在她懷有第一胎時就已經出軌,與第三者在外面安家。

婆婆也總是偏袒兒子,對他「百般呵護」,第三者也多次用微博小號正面挑釁。

偏偏,那時她已處於癌症晚期。

很多人在討伐第三者

的同時替沈麗君惋惜:

「長得那麼好看,居然還要遭遇這樣的婚姻,看來真的不能隨便結婚」;

「女人還是得有自己的事業,要不然長得好看又有什麼用呢」;

有些甚至埋怨她:

本不應該把情感當成生活的全部

」;

「要懂得及時止損」。

沈麗君的友人公開這個悲劇,直接附上了第三者的個人信息,呼籲網友攻擊她。

而對於沈麗君的丈夫,有人質疑「總不能放過那個渣男吧?」得到的回應是,「算了,

他還是孩子的爸爸

」。

某畫師背叛相戀16年的髮妻,出軌19歲女團成員後,全網攻擊女團成員整過容,「

還沒有原配好看

」。

對容貌較量的執念,每一句都透著對女性的不尊重。

類似事件屢次發生,幾乎沒有人,會在第一時間譴責男方的所作所為。

2016年,一女記者因發現男友婚前劈腿跳樓自殺。

事發後,人們感嘆「

何必單戀這一人渣

」;說女記者不值得,陷得太深不懂愛情;

網友扒出第三者的個人信息,唯獨自然而然地放過了那個男人。

一出事,只教育女性應該如何抉擇,卻不弄清男人本該有的自愛、本該承擔起什麼責任;事情發生後,應該受到怎樣的懲罰。

「男人出軌是因為女人

不夠漂亮;是夠漂亮但

不夠體貼溫柔;是夠溫柔但過於沒有主見;是有主見但過於有主見;是有恰到好處的主見,但讓人膩了……

人們主觀設定,事發一定有因,男性背叛一段感情,是因為女性沒有盡到種種責任。

受害者「總得有點罪」,「浪子回頭」卻是「金不換」。

出了問題就是女性需要反思,可這一套「自保」的指南,只能屢次翻新,卻沒人追溯源頭:

到底是誰,逼得女性在婚姻中不能享受親密關係的幸福,而竟要先學會自我保全。

傳統觀念裏女人的價值是結婚生子、養育後代,包容隱忍才能持久的維護婚姻。

所以很多女性在發現丈夫出軌後,為了孩子,為了雙方的家庭,選擇原諒對方。

隱忍大度,以家庭為重,是被讚頌的賢妻品質;

對於還沒走進圍牆的女生,人們說「不婚不育保平安」,不走進這樣的關係,就不必受這委屈。

 

得不到異性的愛(無論真心與否),就得不到社會的尊重,纔是對女性的最殘忍歧視,與區別對待。

2

輿論不看核心對錯

反而由性別主導

英國歷史學家瑪麗·比爾德的《女性和權利:一部宣言》中,有這樣一段話:

 

「We have no template for what a powerful woman looks like, except that she looks rather like a man.」

我們無從知道一名有力量的女性到底是什麼樣的,除了說她像個男人。

善惡的判斷標準,由男人世界掌控;而一切缺陷與弊病,就自然而然地被排斥出這個世界,判給了女性。

 

這就不難理解,面對同一個事件,主流聲音為何總是過分苛責女性。

韓國導演金基德早年間有一部備受爭議的電影《壞小子》。

影片中,男主角是個混混,他愛上了清純美麗的女大學生。為了得到女生,男主設局讓她欠下巨額債款。

《壞小子》劇照

為了償還債務,走投無路的女大學生只好出賣肉體,成了一名性工作者。

在這部電影的評論頁面,大多數人被這種「

強勢的愛

」感動,甚至有人攻擊女主角,認為她墮落是源於故作清高和貪婪。

強姦犯沒有受到任何指責,受害者卻成了眾矢之的。

更諷刺的是,這部電影的導演金基德

被曝光性侵女演員。

米歇爾·福柯認為,話語即權力,控制了話語權,甚至就掌握了所有權力。

諷刺烏託邦小說《她之國》(Her Land) ,以寓言的方式,講述了人類社會權力話語的變更:本來完美運轉的母系社會國家,人們和諧安居。

 

但是,女性對自己的權力並不自知。

 

後來,男人們意外到來,

她們深信,在這個完美的女性社會某處,一定有藏著的男人在使其運轉,而女性沒能力治理國家。

寓言的結尾,極度諷刺式的,男人和女人發生了關係,生下了男人,男人統治了世界,權力徹底發生了更迭。

不過,

真正懦弱的,是女性嗎?

 

3

「你是女人

你得學會所有的這一切」

 

無論在物質生活還是情感生活,很多女性都走不出「為別人而活」的困局。

 

歸根到底,「婚姻」、「家庭」,依舊是女性最「順理成章」的冠名。

 

西蒙娜·波伏娃總結過社會中女性的真實狀態,並將其分為四類:

結了婚的、結過婚的、打算結婚的、因結不了婚而痛苦的。

 

你本應豐富多彩的人生,被這樣被粗暴地簡化成「婚與不婚」的二選一;

「家庭」將人生捆綁成枯燥的符號。

 

2017年的《中國女性財富管理報告》顯示,城市女性每年的家庭支出達到了12萬元,其中「孩子的養育、教育」佔比近30%,「買房、租房、裝修」等各項又佔去了近四成。

 

也就是說,對於很多中國女性,即使實現了經濟獨立,也可能把更多的錢花在了家庭消費上。

一篇文章的留言區,有人為自己當了博士的堂姐訴苦:

來源:《中產女性的幸福指南》

女性甚至習慣了自己的處境、屈從於家庭身份給自己安排的生活,丟失了自我意識和「本不該如此」的反思。

一場關於《大齡未婚女》的討論中

竇文濤站在主流觀點的立場,向俞飛鴻提出了疑問:

即便在30歲前拼出了同齡男性都會欣羨的事業成果,只要一個女人沒有穩定的感情生活,都讓人隱隱覺得,她一定是哪方面「不正常」。

 俞飛鴻在一檔談話節目上與主持人竇文濤的對談片段 / 圓桌派

單身女性正在被認同,但生活的壓力對於她們來說,依然是無法迴避的難題:

放棄婚姻、自力更生的女性贏得了物質的報償,卻很難獲得社會主流話語的善待;

 

走出家庭的女性看到了更廣闊的天空,但還是會面對男性不由自主暴露出的「權威」姿態。

女人,得足夠拼、得結婚生子、得「駕馭」得了丈夫讓他從不想著背叛、得在婚姻與生活的重鎚中保持一直外表好看、還得知道在局面可能無法挽回的時候及時止損、得及時止損後馬上活得比之前還好看……

這一連串的標準,是否過於苛刻了些?

4

恐婚恐育是自由選擇

不該是為了及時止損

矛盾之處在於,當一個女性積極進取,表現出與不爭不搶溫良謙恭賢內助傳統形象相反的個性時,她們往往會被評論為強勢、不像女人,不好相處。

當指責者同為女性時,最為孤立無援——

被尊重的女性更難獲得喜愛,而被喜愛的女性更少被尊重。

對於女生來說,想要在受歡迎與獨立進取間平衡,並不容易。

作家淡豹鼓勵女性積極表達自己:

我們太習慣從男性視角去看待歷史、社會、人生,甚至那些對女性的描繪與讚美也大多出自男性。

在蕭紅之前,沒有人寫過女性生產時的具體痛苦。

「如果女性不自我表達,那這些經驗就被淹沒了。」

當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發聲,當她的聲音愈發清晰,這個不平等的兩性話語結構,才更有可能受到挑戰和顛覆。

換位思考,其實男性也面臨

同樣的

性別限制。

是女生就不用一直逞強,男生就不能軟弱娘炮……」

婚姻,曾是女性犧牲的開始。

隨著女性意識地覺醒,很多年輕的女孩不再願陷入婚姻圍城的束縛,放棄生命的全部可能性,只剩下一個賢妻良母的單薄形象。

理想的狀態是,

就算

女性恐婚恐孕,也是一個自由選擇,與事業、友誼等諸多選擇一樣,成為多面可能性的一部分;

就算當真的有人因此受傷,人們的集中火力點也不再聚焦到女性身上。

誰讓巴掌拍得響,誰才應該經歷疼痛。

如果每次都能讓真正渣的人原地爆炸,那份《女性自保指南》,誰愛看誰看。


《談心社》招聘

坐班實習生

,工作地點北京,三餐免費、提供班車、下午茶。長期招聘線上約稿作者,單篇稿費300-1500元。點擊

?招聘?

即可查看。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任志強商學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