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毛姆短篇小說全集英文名稱:Maugham: Collected Short Stories資源類型:MP3版本:7月25日增加《人性的枷鎖》發行時間:2005年地區:美國語言:英語簡介

毛姆(1874-1965)是英國著名的小說家和戲劇家。他出生於律師家庭,曾在倫敦情報部門工作,戰後週遊世界各地。他一生共創作了長篇小說 4部、短篇小說 150多篇、劇本30多部。  毛姆主要的成就在小說創作上。他的長篇小說有:《人生的枷鎖》(1915)、《月亮和六便士》(1919)、《大喫大喝》(1930)和《刀鋒》(1944)。《月亮和六便士》揭示了天才、個性與現代物質文明的矛盾,表達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和對藝術的追求。《刀鋒》中的主人公執著地探索人生的道路,歷盡艱險,終於在印度的宗教中找到了人生的歸宿,是西方迷惘的一代的典型形象。  毛姆擅長於寫作短篇小說,是英國二十世紀寫實主義短篇小說的代表。他的短篇小說集有:《葉的震顫》(1921)、《卡蘇裏納樹》(1926)與《阿金》(1933)等。毛姆主張客觀冷靜地描寫,他的小說題材廣泛,形象鮮明,風格樸實,情節曲折,頗具吸引力。  毛姆的劇作以風俗喜劇為主,受王爾德影響較深,多以家庭愛情生活為題材,代表作《圈子》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描摹頗為獨到。

威廉·薩默賽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於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父親是律師,當時在英國駐法使館供職。小毛姆不滿十歲,父 母就先後去世,他被送回英國由伯父撫養。毛姆進坎特伯雷皇家公學之後,由於身材矮小,且嚴重口吃,經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時還遭到冬烘學究的無端羞辱。孤寂悽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靈上投下了痛苦的陰影,養成他孤僻、敏感、內向的性格。幼年的經歷對他的世界觀和文學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892年初,他去德國海德堡大學學習了一年。在那兒,他接觸到德國哲學史家昆諾·費希爾的哲學思想和以易卜生為代表的新戲劇潮流。同年返回英國,在倫敦一家會計師事務所當了六個星期的練習生,隨後即進倫敦聖託馬斯醫學院學醫。為期五年的習醫生涯,不僅使他有機會瞭解到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而且使他學會用解剖刀一樣冷峻、犀利的目光來剖視人生和社會。他的第一部小說《蘭貝斯的麗莎》,正是根據他從醫實習期間的所見所聞寫成的。  從1897年起,毛姆棄醫專事文學創作。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寫了若乾部小說,但是,用毛姆自己的話來說,其中沒有一部能夠「使泰晤士河起火「。他轉向戲劇創作,獲得成功,成了紅極一時的劇作家,倫敦舞臺竟同時上演他的四個劇本。他的第十個劇本《弗雷德裏克夫人》連續上演達一年之久。這種空前的盛況,據說只有著名劇作家肖伯納才能與之比肩。但是辛酸的往事,夢魘似地鬱積在他心頭,不讓他有片刻的安寧,越來越強烈地要求他去表現,去創作。他決定暫時中斷戲劇創作,用兩年時間潛心寫作醞釀已久的小說《人生的枷鎖》。  第一次大戰期間,毛姆先在比利時火線救護傷員,後入英國情報部門工作,到過瑞士、俄國和遠東等地。這段經歷為他後來寫作間諜小說《埃申登》提供了素材。戰後他重遊遠東和南太平洋諸島;1920年到過中國,寫了一卷《中國見聞錄》。1928年毛姆定居在地中海之濱的裏維埃拉,直至1940年納粹入侵時,才倉促離去。  兩次大戰的間隙期間,是毛姆創作精力最旺盛的時期。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初期,他寫了一系列揭露上流社會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道德墮落、諷刺,如《周而復始》、《比我們高貴的人們》和《堅貞的妻子》等。這三個劇本被公認為毛姆劇作中的佳品。1933年完稿的《謝佩》是他的最後一個劇本。毛姆的戲劇作品,情節緊湊而曲折,衝突激烈而合乎情理;所寫人物,著墨不多而形象鮮明突出;對話生動自然,幽默俏皮,使人感到清新有力。但總的來說,內容和人物刻畫的深度,及不上他的長、短篇小說,雖然他的小說作品也算不上深刻。這一時期的重要小說有:反映現代西方文明束縛、扼殺藝術家個性及創作的《月亮和六便士》;刻畫當時文壇上可笑可鄙的現象的《尋歡作樂》;以及以大英帝國東方殖民地為背景、充滿異國情調的短篇集《葉之震顫》等。短篇小說在毛姆的創作活動中佔有重要位置。他的短篇小說風格接近莫泊桑,結構嚴謹,起承轉落自然,語言簡潔,敘述娓娓動聽。作家竭力避免在作品中發表議論,而是通過巧妙的藝術處理,讓人物在情節展開過程中顯示其內在的性格。  第二次大戰期間,毛姆到了美國,在南卡羅萊納、紐約和文亞德島等地呆了六年。1944年發表長篇小說《刀鋒》。在這部作品裡,作家試圖通過一個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與實利主義之間的矛盾衝突。小說出版後,反響強烈,特別受到當時置身於戰火的英、美現役軍人的歡迎。   1946年,毛姆回到法國裏維埃拉。1948年寫最後一部小說《卡塔麗娜》。此後,僅限於寫作回憶錄和文藝評論,同時對自己的舊作進行整理。毛姆晚年享有很高的聲譽,英國牛津大學和法國圖魯茲大學分別授予他頗為顯赫的「榮譽團騎士「稱號。同年1月25日,英國著名的嘉裏克文學俱樂部特地設宴慶賀他的八十壽辰;在英國文學史上受到這種禮遇的,只有狄更斯、薩克雷、特羅洛普三位作家。1961年,他的母校,德國海德堡大學,授予他名譽校董稱號。  1965年12月15日,毛姆在法國裏維埃拉去世,享年91歲。骨灰安葬在坎特伯雷皇家公學內。死後,美國著名的耶魯大學建立了檔案館以資紀念。2

Set in Bohemian Paris 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 this sinister novel was inspired by the notorious black magician, Aleister Crowley, and portrays Parisian cafe society.3

「人性枷鎖」是毛姆享譽最高,歷久不衰的一部長篇小說。讀過這本書的人,很少人能忘記主角菲立浦在倫敦一家醫學院唸書時所經歷的慘痛愛情經驗。那是全書最生動精彩的地方,作者以透視人性弱點的筆觸,戲劇性的舖敘手法,娓娓寫出一場驚心動魄的人性糾葛。這是一本自傳的小說,事實與虛構不可分割地交織在一起,每一個人都可以重新在書中看到自己成長的影子。書中複雜的情感基調,作者對人和事的看法,都出自毛姆本身經年累月的經驗結晶,寫來格外動人心絃。主角所經歷的掙扎、感情的徬徨、人性的透視和肯定,事實上也是每個男女思想和情感上結繭脫蛹的心路歷程。每重讀一次,都可以給予讀者歷久彌新的感受和啟示。鉅著《人生的枷鎖》(又譯「人性的枷鎖」)是毛姆的代表作,帶有明顯的自傳色彩。書中主人公菲利普· 凱裏童年和青年時期的辛酸遭遇,大多取材於作家本人早年的生活經歷;作家在這個人物身上,更是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切身感受。但是,「《人生的枷鎖》並非自傳,而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說,裡面事實和虛構不可分割地交織在一起」;作家是依仗事實的啟示,「使用小說家的許可權,炮製了若乾故事來寫我創造的人物。」換句話說,在這本小說裏,毛姆打破了事實的拘束,虛構了某些重大情節,塑造了菲利普·凱裏這一人物形象。通過描寫主人公的曲折遭遇,揭露社會從精神到物質上對人的折磨與奴役。菲利普·凱裏是個有思想、有個性的青年,患有先天殘疾(跛足),性格孤僻、敏感、執拗。他自幼雙親亡故,在冷漠而陌生的環境中度過童年;進寄宿學校之後,飽受不合理的教育制度的摧殘;而當他跨入社會,又在愛情上遭到殘酷打擊。在他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荊棘叢生,他每跨一步,都要經受一番痛苦的折磨,並在身心上留下難以癒合的創傷。小說著重描寫他如何掙脫宗教和小市民習俗這兩條禁錮人類精神的鎖鏈,力圖在混沌、紛擾的生活漩流中,尋求到人生的真諦。回顧過去,當毛姆受到讀者的垂愛時,他並沒有獲得文評家的讚賞。畢竟二十世紀初期是意識流小説當道,以善於說故事的毛姆被貶為通俗作家,缺乏創意。等到二戰結束後來,毛姆終於獲得平反。很多作家開始正面肯定毛姆的成就,如歐威爾、拜亞特( A S Byatt )、安妮塔·布魯克納(Anita Brookner)、柏吉斯(Anthony Burgess)、奈波爾(V S Naipaul)。英國女作家史帕克(Mariel Spark)則認為毛姆說故事的能力可與法國作家莫泊桑並駕齊驅。毛姆出生於巴黎,父親是英國駐法大使館的法律顧問,後來父母雙亡。毛姆只好回到英國,由他叔父收養。他叔父身為牧師,對他十分嚴格。在他的自傳小説《人性枷鎖》有精彩的描述。但他對於這種教育非常反感,他後半生的努力,就是要掙脫內心的束縛。他早年畢業於聖湯瑪仕附屬醫學校,具有豐富的診療經驗。後來到海德堡研習哲學。他有口吃的毛病,因此選擇寫作之路。他在二十三嵗時(1897),開始撰寫劇本,處女作《蘭貝斯的麗莎》深獲好評。日後,毛姆開始在劇場發展,收入頗為豐富,生活問題也獲得解決,這一來,便走向專業寫作之路。要在倫敦的劇場闖出一片天,並非易事。去年,英國名作家大衛·洛奇(David Lodge)推出《作者,作者》,內容就是敍述大作家亨利·詹姆斯在倫敦劇場界鎩羽而歸的窘境。他的名作包含《尋歡作樂》、《人性枷鎖》、《月亮與六便士》(以畫家高更的生平為素材)、《剃刀邊緣》、《短篇小説集》。到了一九五六年為止,根據美國雙日公司的統計,毛姆的作品總共賣了四千三百三十三萬九千五百二十本,其中《短篇小説集》就賣了三十萬本。光是版稅,他賺了四千萬美金。他剛踏入文壇時,十分窮困,但他累積雄厚的財力之後,則表現出慷慨的作風。他經常出錢贊助年輕作家,甚至把手稿送給親朋好友、圖書館、研究單位。毛姆曾任職於英國情報單位,一九一七年被派駐到俄國。根據這段寶貴的經驗,寫了《祕密情報員》一書。論者一致認為毛姆是間諜小説的鼻祖,而撰寫007故事的伊安·佛萊明和英國名作家葛林都承認,他們的作品深受到毛姆的影響。在〈療養院〉這則短篇故事中,敍述者奧桑丁冷眼觀察療養院的形形色色。院裏的病人面對死亡,開始以坦誠的心態重新思考生命的問題。首先,譚萊登是一位花花公子,向來鄙視道德,認為愛情只不過是逢場作戲罷了。但一進療養院,認識了琵少芙之後,竟然愛上了她,而且無視醫生的診斷——只要結婚的話,可能會活了六個月,但要是單身的話,還可以活兩三年。最後,譚萊登為了愛情,決定跟琵少芙結婚,一點也不在乎死亡的威脅。另一名病患蔡斯特罹患肺結核,整天只關心自己的病情,經常跟太太大吵大鬧。最後,受到這對夫婦的感召,毅然面對自己的病情,開始跟太太有新的和諧關係。至於康伯爾一天到晚拉小提琴,吵到麥克雷,因此兩個人整天吵來吵去。但麥克雷一死,他再也不拉小提琴,因為他領悟到,麥一死,根本沒有人可以欣賞他的演奏。在〈螞蟻和蚱蜢〉中,敍述一對兄弟的故事。哥哥喬治一生中規中矩,按時工作,從來不投機取巧。但他弟弟湯姆揮霍無度,雖然經常跟喬治借錢,但做人有情有義。他哥哥喬治認為他這一輩子無藥可救了,但後來竟然跟一個年長的寡婦結婚,不久她死了之後,還獲得一筆遺產!顯然在毛姆看來,喬治缺乏想像力,只會讓生命變得了無生趣,至於湯姆則深具冒險性格,有可能一貧如洗,身敗名裂,但也有可能讓生命變得多采多姿。其實這篇故事是以反面的思考改寫針對拉·芳丹的寓言〈螞蟻和蚱蜢〉。至於〈萬事通先生〉這篇故事是毛姆的代表作。故事的場景是在一艘豪華遊輪上面。一開始,敍述者和萬事通先生麥克斯同房,但對於麥克斯的一舉一動並不是很恭維,但後來麥克斯具體展現英國人沉穩內斂的性格。當他與拉姆齊先生打賭時,堅持這條項鏈是真的,但拉姆齊則認為假的。但拉姆齊太太表現出一臉不安的時候,麥克斯發現其中必有隱情。他為了保留拉姆齊太太的面子,他承認這條項鏈是假的,價格只有十八塊美金,於是把一百塊美金拿給拉姆齊。隔天早上,一張署名給麥克斯的信件,由敍述者轉交給他,一打開竟然有一百元美金。當然聰明的讀者會發現這一定是拉姆齊太太的補償,畢竟麥克斯並沒有讓她出洋相。最後,麥克斯說出一段發人深省的話:「當我在神戶的時候,要是我有一個漂亮的太太,我絕不會讓她單獨在紐約呆上一年!」這句話,説穿了,就是麥克斯知道拉姆齊太太的項鏈是她男友送給她的。在很多作品中,毛姆不但善於展現英國人的幽默、諷刺,同時對於異國情調的塑造也高人一等,因此閲讀毛姆的作品無疑是一大享受。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