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認識一下張仲景和李時珍兩個人物。

張仲景是東漢末年,南陽人士,師從於同郡張伯祖,張伯祖是東漢末年的名醫,而當時人稱張仲景醫術超過了自己的老師。張仲景在漢書無傳,最早的名醫錄記載了他的事蹟。雖然史書無傳,但是因為他的《傷寒雜病論》流傳後世,因此他被尊為醫中聖人。為什麼這本書有如此重大的意義呢?因為它確立了中醫的辨證論治,確立了六經辯證。而且經方效專力宏,辨證準確,用上相應的經方經常可以一劑二劑就可以顯現出明顯的療效。《傷寒論》一書更是被後世醫家廣泛註解,有人統計註解書籍不下四百種,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也是最多的,就連《易經》,四書這些儒家名著也是望塵莫及,可見《傷寒論》對於中醫學的影響巨大,醫聖的名聲和地位無可撼動。

李時珍明代醫學、藥學家,撰寫了聞名世界的《本草綱目》,但是李時珍還寫了其他不為眾人所知的醫學書籍,《瀕湖脈學》、《十四經考》等都是李時珍的著作。儘管如此,李時珍只能算是在前人基礎上工作,沒有什麼進步,可以說沒有太大的意義。在中醫看來,李時珍不過是稍微增加或者是重新整理,雖然功不可沒,但是相對於仲聖,亦或是其它醫學大家相去甚遠。

因此中醫院不擺放李時珍的雕像是正確的,或者說合情合理的。


我認為是因為張仲景是醫師,而李時珍是藥師,醫師的地位肯定比藥師重要。而且從歷史地位張仲景確實比李時珍高。任何一家醫院、診所,有了醫師,就才會有藥師、護士、檢驗等等,醫師是首要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