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容易讓人抑鬱,而加班的女人,承受得更多。

  發表在最近一期《英國醫學期刊》子刊《流行病學與社區衛生》(BMJ’s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Community Health)上的一項研究顯示:一週工作時間超過55小時的女性,抑鬱症狀比工作同樣時間的男性明顯,也比一週工作35~40小時的女性顯著。她們更容易覺得無能爲力或者生活沒有意義。

  “5+X”上班的女性

  更容易抑鬱

  這項研究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和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聯合完成,一共調查分析了兩萬多名職場男女。

  從2009年開始,該研究持續對英國4萬個家庭進行了縱向隨訪研究。在2010~2012年,這項調查收集了11215名職場男性和12188名職場女性的工作信息,包括他們的工作時間、週末加班時間、工作環境和心理狀況。

  在考量抑鬱症狀時,受訪者還做了是否感到生活沒有意義、無能爲力等方面的自我評價。

  論文的第一作者、倫敦大學學院流行病學與健康中心的Gill Weston博士表示,這是一項觀察研究,雖然背後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是研究人員通過調查這些成年人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信息發現:在更長的工作時間和更大的壓力下,女性更容易致鬱。

  “5+2”或者週末至少有一天加班的女性,比只有工作日工作的女性,抑鬱症狀的比例要高出4.6%。男人的情況也一樣,加班的男士比不加班的要容易抑鬱,但是這個指數略低一些,是3.4%。

  “並且我們發現,週末加班的女性,大部分都是從事低技術含量、低收入的工作。”Gill Weston博士說。

  “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爲養育孩子的負擔或者家庭責任。”論文的聯合作者、瑪麗皇后學院William Harvey研究中心的Livia Carvalho博士表示,他們希望通過這項研究,能夠制定一些彈性的政策,更好地改善女性的生存狀態。

  上班有瓶頸

  下班心也累“研究裏提到的低收入、低技術含量工種的女性工作者,可能回到家裏也面臨一個爛攤子。有一部分的職場女性,尤其是職場媽媽加班後,家裏還有第二份工作等着她們。”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專業畢業的周憲告訴記者,從一些社會常態上,其實可以管窺這項研究結果背後的原因,“大多數職業女性加完班回家,仍然是無福直接躺倒、剁手、刷劇的。”

  那麼,未婚未育的職場女性呢?不用顧家、照顧娃,爲何她們也同樣更容易抑鬱?

  “老闆有沒有總是明裏暗裏地鼓勵你說,‘趁着年輕,多拼事業。周憲反問記者,“或者公司下達的任務,根本就是正常工作時間完不成的。”

  當然,更大的壓力可能來自投入到職場拼事業的女性,還面臨並不平等的對待。

  據世界經濟論壇最新發布的《2018全球性別差距報告》顯示:在經濟機會、教育程度、健康與生存、政治賦權四個維度上,全球144個主要國家及地區平均存在着32%的性別差距,而其中經濟機會(包括職業生涯)是第二大不平等方面,存在着41.9%的性別差距。

  今年3月初,智聯招聘與聯合國婦女署共同發佈了《2019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通過數據我們能看到一系列職場女性遭遇的不公現象:2019年男女職員的平均薪酬依然存在23%的差距;而在升遷上,職場女性上升通道依然狹窄,高層管理人員中,男性比例高達81.3%,女性僅有18.7%。

  同樣加班、同樣拼命、完成同樣KPI,但在升職加薪時,可能並不會是男女平等。

  知乎上有個帖子,主題是“女性在職場上會受到哪些歧視”。

  有個高讚的回答,說出了女性們的心聲:“你長得好看,靠臉上位;想要升職,你能不能狠到幾年內不能要孩子;懷孕了?變着法子勸退;一聽說性別爲女,馬上判斷你業務能力打折扣……”

  周憲說,當然,女性地位如今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提升的速度遠不及女性爲這個社會創造的價值。改變“女性職場歧視”需要從社會環境、福利待遇、文化背景等等方面下手,纔有可能取得長遠的進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