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你和你身邊的親友,是否被人這麼地營銷過:

我們的“理財產品”本金無風險,投資收益又高,所投投資的項目非常地高大上,還有某名人或某明星實力代言。你現在購買還可以享受出國考察旅遊,如果拉人購買,還能獲得返點、分紅?

警惕!如今社會上的理財陷阱那麼多,我們更要學會分辨:究竟什麼是非法集資?非法集資活動有哪些特徵?我們在理財時要如何避免踩坑?理財的正確思路又應該是什麼?

防範非法集資 新聞 第1張

俗話說得好: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一項投資行為,比如說購買一款理財產品,老百姓們在看到能有機會獲得較高的投資收益回報的同時,是否意識到在這背後也蘊藏着投資風險呢?

在投資收益旁邊躺臥着的往往就是投資風險,收益和風險它倆是一對相伴相隨的好朋友,可以說是形影不離。

2018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正部級事業單位)樓繼偉先生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就曾經表示,老百姓們要加強風險意識,不能一看收益高就被“忽悠”進去了。

他說:“(保本產品如果)保證6%以上回報率的(理財產品)就別買,那是騙子”。

防範非法集資 新聞 第2張

樓繼偉理事長的這一番話,可謂是言簡意賅,雖然很簡單,但是卻很實用,僅僅用一句話就將如何鑒別金融理財騙子機構和虛假理財產品的方法指明瞭!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如今社會上有不少投資理財公司、財富管理機構公開銷售一些年化收益率達到了8%、10%、甚至是10%以上的“保本產品”呢?

在保本的情況下,保證8%的年收益率有多高,你又真的瞭解嗎?

料哥今天舉一個具體的操作案例,你們就能明白在保證本金100%得到兌付不會受損的前提下,還能保證年收益率達到8%或以上,是多麼可怕和不可實現的一件事情。

防範非法集資 新聞 第3張

去年,某大國有銀行推出了一款針對中小微企業主的優惠貸款業務。

中小微企業的股東只要拿自己名下的房子或物業作為抵押物,就能從這家國有大行裏貸出最高1000萬元的優惠貸款。貸款期限三年,年利率僅為5.17%,而且是每年先償還利息,在三年到期後才需要歸還本金。

這麼一來,如果真的有某家靠譜的投資理財公司或者金融機構能夠提供一款100%保本,又能保證年收益率8%的理財產品或者投資產品,料哥作為小微企業的股東就可以去這家國有銀行先貸出來1000萬元,然後去購買這家機構的理財產品。

這樣一來,料哥之後的三年時間裏,就可以啥都不用做就能每年躺着賺到28.3萬元的息差收入,這可要比中國絕大部分正在辛苦打拚的白領、工人、農民們的年收入高出很多。

結果就是:

一方面是薅了銀行優惠貸款的大羊毛,佔用了珍貴的貸款資金資源,讓很多真正需要貸款融資去發展實業的企業更加難以獲得到貸款;

另一方面也會造成社會資源再分配的嚴重不公平,讓有錢的企業主啥也不幹,就比那些正在“996”,正在每天努力地工作,還要擠公交車擠地鐵上下班的打工一族們收入高出很多。

你們認為這麼合理和公平嗎?

防範非法集資 新聞 第4張

除了這款針對中小微企業的優惠貸款業務,目前像是市民們常見的按揭貸款、裝修貸款、農業貼息貸款、技術改造貼息貸款和部分消費金融貸款等等貸款品種的年利率都低於8%,如果真的有100%保本又能保證有8%或以上的投資收益率的理財產品,就會產生上述這樣反覆被“薅羊毛”的操作,這在金融專業術語上稱之為“套利”。

而且如果真的有這麼靠譜的高收益率投資理財產品,普通市民也是不可能見到的,因為像銀行、保險等等手上握有天量存款資金的金融機構們會利用信息和資金優勢搶先認購一空。

而這些營銷人員口中所謂的“優質投資項目”之所以會用高息來集資,也正是因為它們存在着較大的風險隱患,因此沒能夠通過銀行、信託等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控制評估,纔在社會上以高息來吸收公眾資金。

這些“優質投資項目”往往蘊藏着較高的投資風險,你看中的是產品的高收益,而募集方看中的卻是你的投資本金。

防範非法集資 新聞 第5張

綜上,在目前我國的商業銀行一年期儲蓄存款基準利率僅僅只有1.5%,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4.35%的背景下,要想獲得既能保本又能保證固定地獲得6%、8%甚至更高年收益率的理財產品,的確是騙子!

今天料哥為大家分析和介紹瞭如何防範非法集資和識別高息理財產品騙局的一個基礎知識點,希望大家喜歡。#防範非法集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