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們每個人都熟知。但很多學習者並沒有這種感受,學習的過程十分辛苦,有時甚至枯燥,再“時習之”,喜悅從何而來?

“習”字的甲骨文寫作

是個會意字。上邊是“羽”,表示鳥的翅膀,下邊是“日”,表示太陽,合起來就是小鳥在陽光下練習飛翔。《說文解字》裏說:“習,數飛也”,“數飛”就是多次飛翔的意思,這是“習”字的本義。這個意思在現代漢語裏雖然極爲少用,但在古漢語裏卻可以找到很多。如《禮記·月令》中有“季夏之月……鷹乃學習”,意思是夏季的最末一個月,小鷹就要練習飛翔了,這裏“學習”就是指學飛翔。

不同於我們今天將學習看作一件事,古漢語中,“學”與“習”是兩層意思,“學”是獲取理論知識,“習”是通過實踐踐行理論,學習就是“知行合一”的過程。有人將“學而時習之”的“習”理解爲複習、溫習,按照習的本義,理解爲練習、實踐更爲恰當。這就是說,學懂知識還不夠,還要時時付諸實踐。《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爲什麼要在大樹下“習禮”呢?因爲當時禮數繁複,若不練習、實踐,就有失禮的可能。不僅是禮,古時人們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都要經過多番實踐,只依靠書本是學不會的。

學與習被組成“學習”一詞廣泛使用,或許是因爲人們逐漸認識到學習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不僅要坐而論道,更要起而行之。陸遊曾作詩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裏“要躬行”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學的過程中要“躬行”,從習中學,因爲實踐出真知,非凡的智慧總是誕生於多次的實踐中;二是學到知識後還要“躬行”,通過實踐將所學融會貫通、化爲己有,以提升智慧、指導人生。這一過程正是我們常說的“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此外,“習”字還告訴我們,學習是一生的事情,正如鳥兒要飛得高、飛得遠,就時刻不能停止振翅。

細細體味“習”字本義,我們似乎能理解孔子之樂:小鳥學飛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會很辛苦,需要克服空氣阻力不停振翅,但又是快樂的。一隻小鳥從不會飛到學會飛、從飛不好到飛得好、進而自由翱翔天空,是多麼美好?對我們來說,“學習”亦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一個不斷提高、不斷完善的過程,這個過程同樣是快樂的:“學”之樂在於對真理的不斷追求,這樣一個通過自己努力對知識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清楚的覺悟的過程,能給人帶來無限的滿足;“習”之樂在於通過實踐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爲能力,讓所學內容被消化吸收從而轉識成智,所學知識能落到實處從而學以致用,所學經歷能指導人生從而修己達人,就這樣學習、思考、實踐、感悟,循環往復、螺旋上升,這是以往學習的收穫,也是繼續學習的動力。

或許這就是學習能讓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原因:求知的快樂,往往是走過低迴蜿蜒的求索、歷經曲徑通幽的艱辛,而後才能逐漸深入體會的。(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郝思斯)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