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赫/攝

有數據顯示,我們的眼球正變得近視:而全球14億近視人口,接近一半在中國。

事實上,我國防控近視的舉措早已開始。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2007]7號)發佈後,《中小學學生近視眼防控工作方案》就對保護學生視力提出了工作措施,包括保證睡眠、建立視力定期檢測制度、堅持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制度等。

去年徵求意見的《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下稱《方案》),由8個部門聯合制定,提出到2030年中國6歲兒童近視率控制在3%左右的目標。

《方案》對學校、醫療衛生機構、家庭、學生都提出了具體要求。那麼,在義務教育階段花去最多時間的學校和家庭,又應在哪些方面起到怎樣的作用?

近視發病低齡化趨勢十分明顯

近視發展的速度,超越了人類對它瞭解的程度。

美國眼科學會經過調查發現,在全球經濟中,近視眼每年在健康和影響效率方面要產生3萬億美元的成本。到2050年,全世界一半人口都可能發生近視。

亞洲又在近視比例上“領跑”。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在2012年刊登了澳大利亞國家大學教授Ian Morgan發佈的文章。Morgan教授發現,韓國20歲以下年輕人近視率爲96%,首都首爾比例最高。而中國臺灣、新加坡也以85%和82%的佔比緊隨其後。

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更讓中國家長觸目驚心:目前全球約有14億近視人口,其中近半數在中國。如果沒有有效的幹預措施,預計到2020年,我國近視人數將增長到7億人。

《柳葉刀》2016年發表的文章提到,在覆蓋56萬中國人的9項調查中,80%的18歲以下在校生和17%的40歲以上成年人發生近視。城市地區數據顯著高於鄉村地區。

“近視發病低齡化趨勢還是比較明顯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小兒眼科主任李曉清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最近,一篇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眼科雜誌》的論文披露了對廣州4700名兒童從小學到高中的視力變化觀察。調查者發現,這批小學生裏,有12%在一年級(7歲左右)時就近視了。到七年級(13歲左右),近視比例上升到67%。

李曉清指出,近視發病低齡化是一個嚴重問題。近視出現越早,未來近視度數就可能越深,9歲之內發生近視,將來就可能發展爲高度近視。高度近視對視力影響大,給人的生活、工作帶來更多不便,而且嚴重併發症還可能帶來視力的嚴重喪失。

“現在如此高的近視發病率,對我國人口素質的提高帶來很大影響。所以,近視是亟待全社會重視、需要行動起來積極解決的大問題。”李曉清說。

另一個給人當頭一棒的事實是:近視有遺傳性。李曉清介紹,國內外研究已經明確,近視發病原因主要爲遺傳和環境兩大因素。父母雙方均不近視,孩子發生近視眼的概率相對小;父母一方有近視,孩子患近視的風險就會增加;如果父母雙方都有近視,孩子患近視眼的風險升至50%左右;父母有高度近視,孩子患有近視和高度近視的風險會更高。

中國青少年近視引發了社會和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方案》要求,到2023年,力爭實現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在2018年的基礎上每年降低0.5個百分點以上,近視高發省份每年降低1個百分點以上。到2030年,實現全國兒童青少年新發近視率明顯下降,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整體水平顯著提升,6歲兒童近視率控制在3%左右,小學生近視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視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階段學生近視率下降到70%以下,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秀率達25%以上。

本月初,教育部、衛健委聯合召開全國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暨推進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視頻會議,推動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與各省級人民政府簽訂全面加強兒童青少年近視綜合防控責任書。

揪心的家長:什麼招兒都用了 近視加深根本阻止不了

艾菁的女兒今年上四年級了。她和其他8位學生家長建了一個“近視資訊”羣,羣裏很少閒聊,發的都是各位家長聽說的能夠預防和緩解近視的方法。艾菁是最常分享資訊的一個。

孩子爸爸沒有近視,她就更加在女兒的視力上花心思。“我們家電視基本沒打開過,孩子打小就沒用過什麼電子產品。”

艾菁生孩子時近視400多度,隨着工作逐漸加深到600度。她想,大人都攔不住近視,何況是孩子呢?

坐姿矯正器是她給女兒最先嚐試的手段。之後,還有數不清的儀器:拉伸的、加熱的、鍼灸的等等,儀器沒少用,女兒的近視還是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更讓從小就控制孩子使用電子屏幕的艾菁更糾結的是,學校佈置的一些作業,需要在App上完成。她認爲,有些能在紙質讀物上用幾分鐘就讀完的內容,在App上,被動畫效果、平均每頁字數等影響,要20分鐘以上才能讀完。

被很多家長深惡痛絕又離不開的電子屏幕大約何時進入孩子的生活?李曉清通過詢問病史發現,不少前來問診的學齡前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通過電子屏幕看動畫片和早教課程,玩遊戲。很多時候,iPad就是臨時保姆,家長喫飯、待客、看電視時,爲了孩子不吵鬧,往往用iPad給孩子放動畫片。

艾菁能做的只有每一兩個月就帶孩子檢查一次視力。2016年寒假前,發現孩子視力下降了。她立刻給孩子配上了眼鏡,還戴上了“OK鏡”。

OK鏡即角膜塑形鏡,通過佩戴在眼球上,以0.19毫米/年的速度減緩青少年眼軸長度進展。這是被臨牀試驗證實的結果。

“沒什麼運氣不運氣的,這是跑不了的。”艾菁的孩子已經換上第二副眼鏡了。2017年中旬,一隻鏡片增長了25度,一隻增長了75度。

包老師在家裏是兒子的母親,在學校要管同學做眼保健操。儘管她覺得這項活動效率不高,效果不大,但她將之歸因於孩子們按穴位大多是不到位的。

斯坦福大學農村教育行動計劃曾於2012-2013年發起一項關於眼保健操的實驗,在252所參與實驗的學校中,有149所學校要求學生按時做眼保健操。結果十分清楚:近視增長率在兩組之間沒有區別。

王欣四年級的女兒現在近視150度,是從上一年級之後漸漸變化的。王欣推測,學業壓力應該是最直接的因素。“班裏每學期都增加"小眼鏡"。”

而學業壓力又讓她對電子產品愛恨交織。她說,看到孩子完成課內作業、課外興趣班的作業後對電子產品的渴望,她不忍心不讓孩子碰電子產品。而且,時代已經發展到這樣了,難道能生生讓孩子和電子產品脫節嗎?

學習和視力:二選一的艱難抉擇

“學習和近視放在一起,肯定是學習比較重要。”包老師說,家長普遍認爲,孩子遲早要近視,現在能做的就是控制住。自己小的時候,小學很少有人近視,都是到了初中才開始。而現在的小學課堂上,近視的約有一大半。

包老師是一名初中老師,兒子今年上四年級。她就職的學校對學生視力很重視,每學期都會測量孩子的視力,近視率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班主任的考覈。

“醫生說得對,應該多帶孩子去戶外走一走。但去戶外和學習之間當然有矛盾。”包老師的兒子每週六上午有一小時的鋼琴課,暑假期間每天一練就是三四個小時,週日還有書法班。“你說出去走走,一走就是一天。你知道去戶外走走對眼睛好,但是騰不出時間去戶外走,這真的是蠻矛盾的。”

包老師說,四年級是學習成績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各個學校都在這個年紀狠抓學習。“如果教育局統一要求每天多點戶外活動,大家都這樣,那麼沒問題。可是如果光是我們(兒子)學校,那肯定不行,因爲其他學校抓得很緊。”

“醫生說配OK鏡可以減緩近視,花一萬多塊錢,家長也都會配。但還是要把學習放在第一位。”包老師說,邊治療邊學習,但不能影響學習,這大概是大多數家長的想法。

作爲北京市東城區家長,王欣感到幸運,她還不需要在這二者中間做選擇。學校每週五下午都要組織體育活動,最近孩子正在學習滑冰。平日除了課間操,還有老師組織戶外運動。“孩子每天回來,屁股後面都是髒的。”她說,相信老師會平衡好體育和學習之間的關係。

運動:不只是出門這麼簡單

“一個女孩子都曬成這樣子了,皮膚黑得不行,視力還是在下降。”林芳不知道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近視度數增長慢點兒:女兒從不看iPad,不會玩手機遊戲,每天放學都先去外面玩。

“但是近視度數還是在不停地增長,沒有辦法。”林芳說,隨着戶外運動和近視的關係被更多人知曉,女兒學校中午也有不少孩子主動出去曬太陽。但防控作用究竟有多少?在她女兒身上,顯然收效甚微。

林芳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因爲家裏有病人,所以孩子的健康成長是他們全家人的最大願望。加上女兒學習成績已經超過她的預期,所以她希望女兒把健康當做最重要的事。

艾菁說,自己“久病成醫”,對近視的成因和後果瞭解了不少。但是,義務教育階段,孩子白天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這個時間內發生什麼,家長鞭長莫及。艾菁女兒的班裏有38名學生,只有一個不戴眼鏡。

“體育課常常被佔,有時候上課間操,(空氣質量)條件不允許,很多時候都是在教室裏,課間也不能到操場去。孩子接觸不到陽光,眼睛就沒法好好發展。”艾菁說,雖然現在各個學校都要求下課到戶外活動,但是拖堂現象避免不了,課間時間就沒法保證。

包老師說,各地教育局對體育課在內的戶外活動時間和活動量都有相應的規定,對期末考試、單元測驗的要求都不如體育課高。因此,她瞭解到的情況是,課外活動的時間是能夠得到保證的。

“我爲什麼願意跟您聊這個事兒,我們作爲家長真的很頭疼。國家也管,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艾菁說,遠的不說,單看午休時間,在校喫飯的學生,休息時間都被老師佈置的作業、閱讀佔據了。“現在語文課中的閱讀是重頭戲,老師要求在午休的時候,孩子統一看書閱讀,沒有休息的時候。”艾菁和家長去學校聽課時發現,不少孩子坐姿很不規範,頭離書桌很近。

這點連包老師也很無奈。她覺得,依靠老師規範孩子的坐姿難度很大。她坦言,連自己兒子的坐姿和寫字習慣,都很難糾正。孩子都是怎麼舒服怎麼來,頭越來越低,快貼到本子了。

澳大利亞布萊恩·霍登視覺研究所(Brien Holden Vision Institute)發現,中國少年的近視增長,夏天比冬天減緩40%。眼球接觸到的自然光被認爲是最大的變量。

“已有多項可靠研究證實,每天戶外運動兩小時,是防止近視發生的有效方法。”李曉清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她和家長髮現,一些學校不鼓勵孩子課間出教室,因爲怕孩子課間出去打鬧、玩耍磕碰受傷,擔心家長會追究學校責任。

浙江省人民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沈婷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6月6日是中國的愛眼日,前兩年的主題是“目”浴陽光,這個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而一旦發生近視,戶外運動的效果就會被大打折扣。

“現在就是一個"防",一個"控"。"防"就是採取手段預防,"控"就是發生之後讓度數增長緩和,儘量別達到高度近視。”沈婷說。

(文中提到的家長,除王欣外,均爲化名。)(記者 李晨赫 實習生 章舟)

作者:李晨赫 章舟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