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pg  
『爱成了迷思,也爱到了迷失。』

第四波《孔雀》其实我觉得与前三部有很明显在风格上的不同,对我来说是有一点魔幻写实的路线,虽然同样是讲述母亲为追求孩子的学历而汲汲营营,但是这一集更重要的是强调「阶级」。从一些教学与演讲中就可以发现,这维德俨然就是一所贵族学校,而且简直像EMBA一样,除了管得很严格、追求国立大学,而且还很强调「你的同学以后可能是你事业上的朋友」类似的概念。

可是对于巧艺来说,爸妈是省吃俭用、加上打好几份工才能够供她上维德,而且相较于其他同学的价值观,所有的负担于她而言都显得艰辛。像是要参加一个基因工程大赛,光是机票食宿、还要负担带队老师的费用,这些对于巧艺家庭来说都是一笔庞大的开销。
b.jpg  
其实在那样的环境之下,巧艺是痛苦的,家庭背景的差距,让她一直都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同学讨论的那个世界她不懂,同学习以为常的消费习惯却是她觉得奢侈、甚至需要存钱好久才能够的一次享受(其实从乐乐等人约她去吃法国餐厅就可以看得出来,她是很「勉强」的),就像大家理所当然送出的那些礼物,基本上都不是高中生应该会有的阔绰出手,而就连她靠著自己的美工才能所做的别出心裁礼物,也会在第一时间觉得有点自卑。「这真的是拿得出手的礼物吗?」就像孔雀嘲笑她的一样,在巧艺心里也充满质疑。

孔雀之所以会入侵到巧艺的生活,我觉得最开始其实或多或少是因为羡慕、因为忌妒,就像她最后告诉妈妈的──我们一出生就是这种阶级的人,正因为我们去奢求不应该属于我们的东西,才会受到惩罚──说起来,「不满足」的确是巧艺不快乐的一大主因,可实际上让一个仅有高中的孩子产生「阶级」的概念,甚至让她想要消极的服从,岂不是很讽刺吗?
c.jpg  
最开始的交换的确是因为巧艺的小小虚荣,但是在这背后所探讨的,或许也是台湾贫富差距的问题。我挺喜欢这个故事有一个设定是──巧艺基本上是没有被霸凌或者排挤的,换而言之,其实她并没有被瞧不起,可是像是乐乐等其他同学所过的那些生活,却离她那么遥远,而母亲所期待的「翻转阶级」,却让她再再意识到自己家庭的缺乏与不足,当她不是公主、却要假装著公主的生活时,甚至透过「交换」而让她好像融入同学一些时,那一瞬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原来这个世界真的存在著这样一群「并不特别觉得自己所拥有的格外奢侈」的小贵族们,而当巧艺身陷其中、甚至「假装」自己也是那样的存在时,竟也从中迷失了。

因为捐款五十万儿上台受奖表扬,这本身就是一件很讽刺的事情──孩子做了甚么值得表扬的事情吗?也许,就是「投对胎」吧。可是当巧艺走上台时,从起初的不习惯到后来甚至也产生一点点为自己感到骄傲的受宠若惊,彷若那些「交换」正让自己享受著自己期待已久的荣耀时,我是感觉到一种心痛的。
d.jpg  
交换使得了这个家庭发生巨变,在价值观或许尚未定型的年纪,巧艺进到维德、有点迷失在目眩神迷的世界哩,那些物质生活的满足,让她其实很长世界是忘记自己的。但是,这些并不完全怪得了母亲美琪──尽管她的名校迷思,让女儿提早进到了那个阶级化的小社会里,甚至我觉得起初再怎么格格不入,巧艺也不至于对此有所怨怼,只是站在她的立场,会希望起码弟弟去读自己想要的人人体育班。可是让巧艺心痛的莫过于,当自己已经慢慢变成「孔雀」时,妈妈却似乎像是著魔般的要她忍耐,那几句经典的「反正别人看不到」、「只要忍耐过现在,就会有幸福未来」之类的对白,鬼迷心窍的让人不寒而栗。家庭的变质,或许往往都是来自于特定人的执著。

提到弟弟,其实我觉得逼迫弟弟考维德、或者是去星明,或许也是反映了巧艺经历过的过程。那个买地段、买学籍的观念,其实也是很反映社会现实──就算时至今日,也仍然存在著太多的「名校迷思」。坦白说我蛮喜欢巧艺家的布置、还有巧艺家人的服装设定,相对感觉比较花、比较浓艳色彩的组合,是一种没有特定风格的风格──或许与孔雀有所呼应的就是那种迷幻感、魔幻感。
maxresdefault.jpg  
其实相较于前三个家庭之下,巧艺家算是比较多笑声的,可是却因为巧艺与孔雀的交换,其实默默把每个人内心最丑陋又最赤裸的思维都抖了出来,那些不堪与扭曲,都再再反映了这个社会对于升学考试、学历与名校的追求,尽管我们从观众的角度去看令人费解,但实际上,或许更多人都是像废除检查制度的维德学生一样,同样又会乖乖地要求自主检查、列队进校,习惯被控制的人,最后还是控制了自己,我们好像被制约一般,这样的观念,并不是一瞬之间就可以被改变的。

孔雀其实虽然像是剧中的恶魔,但我觉得他反映的是所有角色的欲望集合体,不管是校长为了追求学生升学率与招生率而交换、巧艺为了钱而选择交换、巧艺弟弟想要逃避妈妈安排好的学校而去交换、施宇婕为了成绩而选择交换,其实这「交换」的过程,也许就像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了追求某些自己渴望的事情、而付出了自己以为不重要、或者是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只是都是在失去之后,才发现都只是自己的欲望而已。

最后的结局其实让人不寒而栗,尽管好像是有点戏谑性的风格作结,却实际上──我觉得还是悲剧,只是巧艺妈妈的愿望中有多一个是「我希望女儿变回来」,或许就代表著,她不是不爱子女、当然也不是想要靠著子女而翻身,只是因为自己曾经的遗憾而让她不希望痛苦在子女身上重演,所以她强迫、她努力、她牺牲──只是,这却不见得是子女真正需要的。
这绝对是悲歌,但,我觉得是看得见爱的──尽管方美琪或许是爱错了方式。

图片来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粉丝专页、网路
click ☞ Dear Han on FacebookInstagra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