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的確是三國時曹營第一謀士,也的確不同意曹操犯上稱制。

荀彧是東漢末年的一個富三代,其祖父曾任郎陵令,知名當時;其父曾任濟南相,其叔父曾是朝廷司空。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生長,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正統教育,在漢獻帝永漢元年(189年)舉孝廉,拜守宮令。董卓之亂,荀彧意識到朝廷是個危險的地方,就主動要求外出任職。朝廷安排他任亢父令,他便藉機棄官回了老家穎川。穎川這個地方,也就今天的河南許昌周圍,由於這個地方平川曠野,無有大山川等自然屏障,古時稱之為四戰之地,一旦發生兵荒,老百姓無所避險。於是,荀彧就勸家鄉父老,找個能夠避險的地方搬走,不可在本地久留。但大家安土重遷,大多不願意走,荀彧也不能強迫,他就帶領自己的家族搬遷到冀州。荀家的名氣很大,荀彧的才能眾所周知,冀州袁紹非常歡迎荀彧等的到來,給予荀彧公事任命。但經過觀察,荀彧認為袁紹不足以成大事,當他打聽到奮武將軍曹操屯兵在東阿,就於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離開了袁紹投奔了曹操。

荀彧棄袁紹而投曹操,應是出於救民於水火,還天下以安定的一顆公誠之心。

當時荀彧二十九歲,風華正茂、才華畢露,愛才的曹操馬上就任命其為司馬,參贊機務。

講以上一段,是說荀彧是一個有才且識時務的人,鳳凰飛翔,非良木不棲。但也是個不善於冒險的人,有「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的風格。正是由於荀彧的這個性格,使得其傾其所學,幫助曹操東征西討,迎漢獻帝、剪滅呂布、平張秀、破袁紹、下荊州。建安十七年(212年),董昭等上書曹操,認為曹操應該營求進爵國公。曹操照舊將此事與荀彧商議,荀彧認為曹操興義兵、是為了匡扶朝廷、救濟天下蒼生,秉持忠心、不求私利、如果有人上書請求,應該迴避退讓,君子尚德貴品,不應該在國家還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下提這些要求。曹操本來興沖沖討教荀彧,實想得到高明容易操作的辦法,不想被荀彧當頭澆了一盆冷水。於是內心對荀彧很是不滿。過後,曹操出征孫權,就表請獻帝要求荀彧到前線去勞軍,勞軍完畢,曹操就不讓荀彧回去。以前曹操出征,荀彧都是為曹操坐鎮朝廷,保後方平安,隨時為前方提供精神與物質支持,未嘗親臨前線。而這次曹操要求荀彧上前線,聰明透頂的荀彧知道曹操在為難自己,知道自己與曹操在做人理念上產生了分歧,以荀彧的性格,著實難以放下心事,為自己、為家族擔憂,在行軍途中病死於

壽春(今安徽六安境內)。

荀彧這個人,才氣很高,戰略分析深刻,思想超前;但封建正統思想牢固,以為世受大漢國恩,不能背叛。但又膽小怕事,不能堅持己見與上峰和強大勢力做堅決的抗爭。而且,認為曹操對自己有知遇之恩,也敬佩曹操的能力,能夠認識到:世無曹操,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所以,前後左右無所倚靠,心失所、神無在,就憂慮而死了。


自董卓造逆開了漢帝大權旁落的先河,諸侯開始擁兵自重,禮樂征伐便由不得天子了。在軍伐混戰中,實力決定了勝負的天平,曹操在破黃巾中招降了不少人馬,改編為青州軍,實力不斷壯大。此時的曹操應該說屬於起義兵,為救民水火,安頓百姓,利在漢朝,功莫大焉。在諸多軍閥中,曹操還算得正義之師。隨著曹操的平定北方,統一中原地區,又獲得漢獻帝的朝廷中樞機關,便開始萌生了不臣之心。加上象董昭那樣趨炎附勢的小人不斷誘導獻媚,曹就開始野心膨脹了。加上他乾剛獨斷,一言九鼎,挾天子以令諸侯,使漢獻帝成了傀儡。此前的荀彧也屬於賢臣擇主,良禽擇木,選擇了曹操,並為他運籌帷幄,開拓疆土立下汗馬功勞。並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也"。後期的荀彧看到曹操是在打著漢旗,干自己的事,且大搞順者昌,逆者亡,殺人如麻,又欺君罔上,象孔融、彌衡、邊讓、崔琰這樣的人都被殺掉,怎能不使荀彧寒心。特別是曹操晉位魏公,更是讓荀彧看透了曹操的真實面目,因此,荀彧最後毅然決然地佔在了朝廷一邊。荀彧認為曹操身為丞相,權勢威赫,大權獨攬,已位極人臣,如若是忠臣,是君子,應急流勇退,釋權讓賢,以顯忠良退守之心,保晚節流芳後世。怎奈曹操乾的正歡,躊躇滿志,你讓他讓賢退守,豈不是與虎謀皮?一是荀彧高估了曹操,總認為曹操會有低線,總會適可而止。二是想不到曹操變化的如此之快。三是開始就沒有看透曹操,因此,荀彧人生悲劇的發生就在所難免了。


縱觀荀彧的一生都在為曹操效力,但是不是在為魏國,整個家族都傾盡全力幫助曹操,為什麼被稱為王佐奇才的荀彧會甘心為曹操效力呢,是因為曹操也承認自己是漢臣,一直以來也是為了興扶漢室,荀彧一直想通過曹操來完成輔佐漢室的想法,但最後所有的夢都破碎了,曹操協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這是借勢,對漢室威望有所提高,荀彧自然不會反對,對於荀彧來說他效力的是漢室,漢獻帝對他來說代表不了整個漢王朝,只有打下的漢室江山才是荀彧效力的方向,直到曹操稱魏王的時候,荀彧心底才凸顯出漢賊的味道,這時候的荀彧因為多次反對曹操,而被疏遠核心,已經起不到多大作用,雖然他的一生幫助了曹操崛起,但是他的漢室之心讓他矛盾不已,最後沒有落的一個好的結局.個人意見謝謝


曹操的一生都在打著漢的名號,最初的時候,曹操也是一個有志青年,立志匡扶漢室,或許從來也沒有想過要篡位。荀彧很早就跟從曹操,荀氏是一個大的家族,也就是那時候的大士族,一般來說,他們不願意看到漢滅亡,所以北方士族才會輔助曹操,荀彧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但是,隨著曹操勢力的不斷發展,尤其是赤壁之戰之後,曹操在北方的地位穩固,而一時間又沒有能力統一天下,曹操作為一位優秀的政治家,基本上看清了局勢,那就是漢的天數早就沒了,改朝換代已是民心所向,但曹操一生都在「挾天子以令諸侯」,一直以漢丞相自居,因此,他不能篡位來否定自己的一切,自己能做的就是不斷提高自己的實力,給自己加封魏王,來給後代創造機會和實力。《三國演義》里說的或許很符合他當時的想法,那就是如果天命在他,那讓他當「周文王」就好了。

荀彧在跟從曹操的過程中也慢慢發現了曹操的這種變化,整個集團正在由扶漢走向篡漢,他也明白當時的局勢或許已經不可挽回,但他跟曹操一樣,一生都在漢的旗幟下戰鬥,維護的是漢的統治;而又跟曹操不一樣,作為士族的領袖,他可以始終堅守初心,也必須堅守初心,這是那個時代士族的傳統,因此,在曹操不斷打壓士族的情況下,他努力爭取過,反對曹操稱魏王就是最有力的回應。

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荀彧只能消失,既消除了曹操的阻力,又成全了荀彧的聲譽。


謝邀,首先糾正一下,曹操是沒有稱帝之心的,他在座的事情是在給自己的兒子鋪路,魏王已經是最高的成就了,因為漢自高主後就沒有出現過異姓王了。其實這個怎麼說呢,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是漢獻帝在曹操手裡,曹操前期沒有篡位的野心,是打著扶漢的旗號起兵的,特別是把天子掌握在自己手裡這招很妙,對外說是尊天子以令不臣,但是外人都知道,這個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曹操代表的就是漢獻帝,這也吸引了很多能人來投奔,而對荀彧來說,他除了幫助曹操掃除那些佔山為王的諸侯之外,實在無第二條路可走了。


蟹妖~~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為敬服的人就是荀彧。

荀彧出自潁川荀氏,是荀子之後。

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剛開始在袁紹處任職,後來見袁紹剛愎自用,猶疑不決,便離開袁紹,投奔了曹操。曹操一見荀彧當即將他拜為別部司馬。在曹操崛起的過程中,荀彧功不可沒。曹操征陶謙,張邈陳宮在兗州反曹,是荀彧平定了這次叛亂,保住了曹操的後方。後來勸曹操迎立天子,給了曹操最大的倚仗。官渡之戰,是荀彧的一封信安定了曹操的心,最終以少勝多戰勝了袁紹,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其實,荀彧一直都在默默地做著恢復漢室的事情。

從當時的諸多勢力中來看,公孫瓚一介草莽,袁術心胸狹窄,袁紹自私短淺,呂布有勇無謀,陶謙老邁,劉表無能,孫堅貪慾太重,劉備尚未發跡,也只有曹操能做成大事。首先,曹操本身有膽識有謀略;其次曹操家底相對豐厚;第三,曹操所在的青州和兗州地理位置比較好。

荀彧投靠曹操之後,便開始借曹操之力消滅各個勢力,迎回獻帝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儘管曹操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但只要他不稱帝,一切都好說。所以,荀彧盡心儘力幫助曹操統一了北方,最終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

自曹操官封魏公之後,便很少見到荀彧的建言。荀彧還說:

「(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只是一介書生,他沒有實力去阻止曹操,只能做到自己能做的事。在荀彧死後,曹操給他的謚號是敬侯。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也是對荀彧一生的評價了。


主要是考慮到在那個時間段只有曹操實力最好,不但家世還是謀略等軍事作戰爭都有過人之處,而且在眾諸侯中最有影響力,刺殺董卓不成卻名著天下。

荀彧之所以幫曹操統一北方,雖然說不上借刀殺人,但對於漢獻帝來說,卻是借力打力,所謂它山之石可以攻城,戰爭多變,死傷難免,在戰爭過程中也可削弱曹氏的實力。

但這似乎是一廂情願的事,任其怎麼發展,荀彧都是曹操或漢獻帝最信任的大臣,當然荀彧意料到曹操會贏而且極有可能起異心而稱帝,但他也自以為到那時曹操己經接近晚年。

一般老年人都是屬於看透功名和放下權利慾望的居多,荀彧也自認為能曉以大義勸說曹操取消稱帝的打算,但卻惹怒了曹操,一個空盒子卻要了荀彧的命,加上其他因素,曹操卻真的沒有稱帝,其實主要還是身體上的問題,曹操死後,不久,曹丕廢漢稱魏。


因為曹操初期並無代漢自立的想法,但後來經過南征北戰,逐漸產生了篡漢的意念.荀彧很早的時候就跟隨曹操了,當時的曹操也是扶漢的,很賣力地為國家辦事.正因如此,荀彧才選擇曹操.他後來倒也發現了曹操的變化,所以和曹操不和,最初曹操一再退讓,畢竟他也是有功之臣.但時間一長,他還是不改,曹操忍無可忍,就示殺了荀彧. 他在曹操要篡位時並沒幫助他啊,反而跟曹操對抗,反對其稱王.從當時他給曹操出的主意,迎天子至許,以令諸侯,足可看出,他還是心向漢朝,企圖曹操為復興漢朝努力,之所以把漢獻帝迎到許,正是不願讓天子遭受罹難


首先東漢未年是兵荒馬亂的年代,漢皇朝氣數已盡。荀彧認清了當時的形勢,為了利益和理想,必須找個新靠山,曹操是他最合適的人選。跟隨了曹操幾十年,工作上合作的非常愉快。但曹操是一個進步的法家人物、革新派,政治制度有所變化。曹操和荀彧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分歧,最後矛盾激化,造成了後來的結果!其次荀在當時禮教道德束縛下,認為漢才是正統曹可以政治地位上在高但非正統,追隨曹是為了讓曹結束亂世而達到統一,天下統一後皇權應歸漢,曹永遠是扶佐的角色永遠是臣而不能為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