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伴君如伴虎,在中國封建時代中,當朝爲官也就是“伴虎”一般危險的行爲。尤其是在洪武時代,做官更是要講究步步爲營,即使是清正廉明的官員,一不小心也可能落得鋃鐺入獄的下場。這一現象所產生的原因也正是由於在當時朱元璋反貪反腐特別認真上心,他是典型的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的性格,歷史上也就有了赫赫有名的“空印案”。

  這一案件是由空白蓋印公務文書所引起的,但當時朱元璋對此案件特別重視,因此在該案件中送命的官員也就達到了數百名之多。不過,這一案件卻是並非一個真的貪污案,被誅殺的官員也都是冤死的,其產生的影響之大也是世間少有。

  明朝時期每年都會有審計官吏爲了覈對各州縣所在衙門交中央的錢財、軍糧等等而前往京師戶部,並且其中賬單的每一項都需要等待戶部審覈完畢纔能夠算是徹底的結算完畢,而其中如果有任何一項有問題的,都是要駁回的,然後必須要再在該地衙門蓋印。

  不過,古代交通並不便利,距離京都較遠的州縣要來往一次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人力,因此爲了節約時間,審計官員會提前帶好蓋過印的空白冊。不過這一做法其實從元朝開始時便有類似的做法,並且洪武年間也並未明令禁止過,因此大家也就默認了可以使用這種偷懶的方法。

  不過在《劍橋中國明代史》中也有對空印文書的存在而有所解釋,由於一路上長途跋涉,錢糧在路上也總是會有所損耗的,不過至於具體會損耗多少,是沒有人能夠提前預料的,因此州縣的審計官吏們都已經習慣了提前帶上空印文書等見到了戶部官員纔在文書上填上損耗過後的數目。

  洪武初年便對於這些財務收支以及稅務賬目等的核對便做出了規定。這些賬目都必須層層上報,先由縣級上報給府,再由府上報給布政司,最後由布政司上報給戶部。而戶部官員拿到賬目數據以後也必須逐條仔細審覈,其數據若有一絲一毫的差別就必須要將文書駁回,重新填,直到最後通過審覈。

  重新填文書本是很容易的事情,不過要將填好的文書再次蓋章,然後將文書重新送會戶部官員手裏。這一來一回又需要費神費力,如果一次就通過了還好說,但如果又出現了紕漏就要重新回地方官府再次重填。

  不過,規定是死的,但人是活的。針對這種情況,自然也有人想出了應對之策,那就是在找戶部官員覈對賬目時提前帶上已經蓋好章印的空白文書,如果有賬目出現錯誤,那麼當即就可以在新的空白文書上重新填寫,這樣既節約了時間又節省了人力。

  這個省時省力的方法也就在官員之間都心知肚明瞭。不過,這也是在皇上眼皮子底下偷懶,很快這種行爲就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中。但在皇帝眼中,這一行爲就顯得不那麼“純潔”了,他怎麼看都覺得這些官員串通一氣在徇私舞弊。因此他越想越生氣,一怒之下就將全國十三個布政司、一百五十三個府、二百三十四個州以及一千一百七十一個縣中所有相關的官員全部處死,而其罪名就是“欺君之罪”,也不管這些人到底是貪官還是清官,就這樣一棍子打死。

  此令一下,整個京城都陷入了恐慌之中,昨天還好好的人,今天就要被處死,簡直猶如晴天霹靂一般。不過,這時就出現了一個爲此打抱不平的人,他叫鄭士利。而他之所以能夠鼓起勇氣去向皇帝說這件事是因爲他的弟弟鄭士元就因爲這個案件而鋃鐺入獄了。正好洪武九年朱元璋下詔求言,因此他也就藉着這個機會而上述來爲此案辯駁了。

  他向朱元璋上書奏章道:“這些空白文書都是騎縫印,因此是很難從中渾水摸魚的。而其中賬目是從縣上報給府,再報給布政司,最後再報給戶部的,這其中也不可能每次都是毫無差錯的。但如果在發現錯誤以後,就要再拿回遙遠的州縣重新填寫,有些地方一來一回甚至要一年的時間。並且這種做法也並非是近幾年才流行的,這是自古就有的做法,過去也都沒有定罪,現在又何必去糾結這種做法呢?並且,在此之前也並非立法說明該做法是有罪的,就這樣突然給官員定罪了,這也是難服衆的。而這些被殺的官員可都是國家棟梁,不能就這樣草菅人命啊!”

  寫完奏章以後,鄭士利就將自己關起來一個人痛哭。鄭士利的侄子便感到很疑惑,問道:“叔叔怎麼如此痛心?”鄭士利說:“我要是上書給皇上,那我必然會惹禍上身,但是如果我的死能夠換來這幾百人的生命,那我也就認了。”而在皇帝收到這樣的文書以後,確實是勃然大怒,並且他還認爲在這件事的背後一定是有人在操控的,於是就判兩兄弟成爲終身苦役,並且那些被判罪的官員的生活現狀也並未發生任何改變。

  這場驚人的空印案所牽連的官員不計其數,其中或許真的有人是鑽空子的貪官,但也是不乏無辜的清官被牽連的。而鄭士元也正是一位清廉正直的官員。他的廉潔在當地非常有名,也是深受百姓的愛戴,而他也曾多次平反冤假錯案,但正直如他,卻也因爲牽連空印案而得不到一絲寬恕。

  但也有說朱元璋其實根本沒殺上萬人,而在《中外歷史年表》中對於空印案也有所提及,大致說當時的因空印案所牽連的官吏者達數百人。不過,按理說,如果朱元璋真的爲此殺了上萬人,那麼整個朝廷上下官員人數必然是會不夠的,也會影響整體運行,朱元璋也不會不懂這個道理。關於“空印案”,你有什麼看法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