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隱形器官」與大腦關聯密切

  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了一項神經科學研究:美國科學家團隊通過小鼠實驗發現,腸道微生物組的變化,改變了多發性硬化症(MS)實驗小鼠的腦內免疫細胞的活性。這項研究擴大了我們對腸道和腦之間相互作用的理解,有助於開發針對多發性硬化症和其他神經疾病的新療法。

  數以萬億計的細菌生活在生物體的腸道中,它們被稱為一個「隱形器官」,已被證明與多種疾病有關。而近期,科學家又揭示了一種與腸道細菌有關聯的疾病——多發性硬化症。這是一種最為常見的中樞神經脫髓鞘疾病,癥狀和體徵十分複雜,可導致肌無力、失明甚至死亡,影響著全球250萬人的健康和生命。在多發性硬化症患者中,大腦通常靜默的免疫系統被喚醒,非神經元細胞(小神經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被激活。

  此次,美國哈佛醫學院科學家弗朗西斯科·昆塔那及同事,展示了在多發性硬化症小鼠模型中,由腸道細菌產生的膳食色氨酸的代謝物,是如何抑制這兩種類型細胞的促炎症活性的。他們對多發性硬化症腦組織的進一步研究表明,人腦內也存在類似的機制。

  研究人員發現,當膳食色氨酸的代謝物與細胞表面特定受體結合時,這些免疫細胞的活性會發生改變。相同的受體也會結合其他天然存在的化合物,包括來自植物(如花椰菜)的衍生物。

  在隨附的新聞與觀點文章中,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神經生物學研究所的哈姆特·維克勒表示,未來或有一天,靶向相關分子路徑成分的療法將被證明可用於治療多發性硬化症,同時,這項研究也意味著或可通過腸道間接抑制炎症性腦疾病,譬如,研發基於微生物產物的藥品,從而改善病症。(記者張夢然)

(責編:熊旭、吳亞雄)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