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明王經是早期密教經典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是最早傳入漢地的密教經典之一,應屬於初期雜密,或稱早期密教經典,學者簡稱雜密。亦稱雜部密教、作密、縐密、舊密、事密等。

1、漢傳密教的初始階段,是始於三國、兩晉之初期,孔雀明王經當為之始。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蕩時期,戰爭不斷,社會紛亂,民不聊生。南北地域的戰爭,打亂了固有的領土疆界,使得各民族被動的「融合交流」。人民期盼有個安定的環境、期待能夠安安穩穩的過日子。統治者的權利慾望,和人民求和平的心愿,使從西域傳入漢土的密教之雜密經咒,得遇了很好的傳播機遇和傳播土壤。初傳入之密教經咒,內容也隨之不斷的豐富:有為守護國家、咒除戰亂、天下泰平、除滅七難(日月、星辰、水、火、大風、災旱、兵賊)之陀羅尼;有為請雨、止雨之密法;有息災祛禍、保命延壽、醫除病患、順產安神、往生凈土之密咒真言。統治者和老百姓都能夠接受的環境,大大的加快了這些「真言咒語」的傳播速度,拓寬了傳播範圍。晉帛屍梨密多羅譯《佛說大孔雀王神咒經》,《大灌頂經》等,則是漢傳密教在江南傳播之真正開始。

郭元興大德著《藏密真蹤》第二章密宗「一真言宗」云:「密教之入中國,遠在六朝之時。東吳支謙以來,密咒屢有「傳」譯,然無實行之者。有之自東晉帛屍梨密多羅始」。

2、初期傳入漢地的「雜密」,是為顯密雜糅。

釋迦牟尼佛所說(應身佛),為之顯教之經卷;大日如來所說(法身佛),是為密教之真言。而《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等經典,則是釋迦牟尼佛所說之密經也。顯教之經卷加入了秘密真言。顯密雜糅一體。雜糅之,摻和在一起,相互園融通會也。那一時期翻譯的經文中,漸顯諸多的真言咒語。像《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經文三卷,共誦真言咒語三十一段,其中最長的咒七「明王陀羅尼」,則有一百二十五句段。咒語真言之豐富,為初期密教經典之冠。如《大佛頂首楞嚴經》、《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金光明經》、《陀羅尼集經》、《不空羂索觀世音心咒經》、《藥師如來本願經》、《大灌頂神咒經》等部,均為雜密部經。按密林著《密教通關》之分類,又將雜部密諸經分為「正系」與「旁支」。若為不空、金剛智等所譯者,為正系。若他人譯出者,則又屬旁支也。

3、與密教發展中期的「正純密」相比較,「雜密」有幾個比較典型的特徵。

「正純密」是密教發展的第二個階段。相當於密教四部中的「行部、瑜伽部」。「正純密」亦稱中期正純密、右道密教、純正完全密教、瑜伽密教、新密、純密等。

漢傳密教之純密傳播始於唐代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正純密的兩部主要經典是《大日經》和《金剛頂經》。唐中期後,金胎兩部大經的確立;「正純密」之新穎修行儀軌的出現;教理、教義的逐步完善等,為漢傳密教的進一步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些大德、學者把純密出現之前,即《大日經》和《金剛頂經》在漢土流傳之前的單行密法, 陀羅尼法門等,均歸屬早期雜密。

①、純密傳播有嚴格的傳承,而雜密則無傳持之系統。

自唐開始,漢傳密教自立一家,有了專門的傳法根據地——密宗之根本傳法灌頂道場,如,西安南郊的大興善寺和青龍寺。亦有了密法傳承之歷代祖師等,具有道統、師徒付法傳承之特點。史稱「唐密」。

陳景富、釋界明著《密宗祖庭大興善寺》一書,專門章節論述了西天教主與中土密教祖師之傳承。該書還記述了,唐.大和八年凈住寺海雲集「金胎兩界師相承」表。唐.咸通六年長安慈恩寺造玄集「付法師資血脈」表。這些祖師之傳承,都是劃定在「金剛界」和「胎藏界」血脈系統之內。

早期「雜密」之傳承,尚未見諸經、軌、疏、論。後人學者有論及傳播,但無記述傳持之系統。

②、純密的傳承傳播,亦需灌頂作法。而雜密則不同,或有「普告四眾,一心受持此法」。或有「終須師授方能愜當」。

密教之傳法、傳承,均要「灌頂」。楊卓編《佛學次第統編》云:八部灌頂以「金、胎」而分。金剛界有五部灌頂:事業灌頂、秘印灌頂、心授灌頂、光明灌頂、甘露灌頂也。胎藏界為三部灌頂:事業灌頂、秘印灌頂、心授灌頂也。密林著《密教通關》云:「各種之灌頂,要阿闍梨因機而設也。機者何?即以如來加持,而得發動。或因自己善根,而發動者。然灌頂之種類,也因各經之異而不同」。是因,兩界之發動,終得灌頂,軌之定也。

雜密中有「普告四眾,一心受持此法」。普告四眾,廣為宣說,非秘密之內,是為密法顯傳也。《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下云:世尊告阿難陀。由此因緣。汝當普告四眾。苾芻苾芻尼。於巴—娑葛。於巴—枲葛。及國王大臣。世間人等。勸令一心受持此法。為他人說。書寫經卷。在處流通。

經文有要求「終須師授方能愜當」。《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序》云:「乖梵韻,又讀誦時,聲合長短,字有輕重,看注四聲而讀。終須師授方能愜當」。「終須」者,必須也,終究也。「師授」者,當為被傳授弟子之師父。「愜當」之,是為方能恰如其分,合乎情理也。就是要有先入之老師教傳授給弟子。這可理解為傳法之灌頂。只是不如純密時期那麼嚴格罷了。

③、金、胎之曼陀羅是以大日如來為中心。而雜密之曼陀羅則是以本尊佛菩薩為中心。也有雜密之本尊置於金胎二大曼陀羅之內。

金剛界曼陀羅,是金剛界中九會曼陀羅的合稱。在現圖曼陀羅中,按九宮格,分為上三宮:⑦寅(左)「理趣會」、⑥卯「一印會」、⑤辰「四印會」;中三宮:⑧丑(左)「降三世會」、①申「成身會」(或羯磨會)④巳「供養會」;下三宮:⑨子(左)「降三世三昧耶會」、②未「三昧耶會」、③午「微細會」。其周圍的八會都是依止中央「①申的成身會」,而示現其別德妙用。「成身會」的中台,有五大月輪,五佛安坐其上。而其中央就是大日如來。

依據《大日經》,胎藏界曼陀羅共分十三院,按三部類分為佛部、蓮花部、金剛部。總共有四百一十四尊佛菩薩。而在十三院之中心的中台八葉院,八葉開敷,九尊現其上,是以蓮花華台的大日如來為中心的。(八葉九尊:中央華台大日如來,東方寶幢、南方開敷華王、西方無量壽、北方天鼓雷音四佛,其四隅為東南普賢、西南文殊、西北觀音、東北彌勒四菩薩。)

雜密之曼陀羅也稱為「別尊曼陀羅」。「別尊曼陀羅」 皆自大日如來無量差別智印中之一智出現,成為大日如來之眷屬,各主一門之德,故又稱一門曼陀羅。實際是以特定的單一佛尊為主,其它相關諸尊為副,配列於主尊周圍的曼陀羅。其依修法的目的而有不同的本尊及其它諸尊。例如,「彌陀曼陀羅」、「法華曼陀羅」、「藥師曼陀羅」等。

雜密之「孔雀經」曼陀羅,依據《佛說大孔雀明王畫像壇場儀軌》,於內院中心畫八葉蓮花,安坐在八葉蓮胎中心的是「佛母大孔雀明王」,而周匝蓮華葉上。安坐七佛世尊,從微缽屍如來乃至釋迦及慈氏菩薩等。

在胎藏界曼陀羅中,「佛母大孔雀明王」也被安置於蘇悉地院(第十一院)南端第六位。

④、雜密則沒有嚴密的組織,也還未及作觀想。

純密之兩界有嚴密的組織,專門的寺院,香花供養,布壇場,結手印,誦真言,作觀想等。而雜密則沒有嚴密的組織,也還未及作觀想。例如《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上前,有「讀誦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前啟請法」。經文之要求,只是讀誦即可「現感現應」。《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下云:「但讀此經。必獲應效」。「此佛母大孔雀明王真言,才憶念者,能除恐怖怨敵,一切厄難。何況具足讀誦受持,必獲安穩」。

4、密教之四成就法,是從雜密發展而來。孔雀之四臂所持四物,代表的四成就法,奠定了漢傳密教的四種壇法之基礎。

依據《佛說大孔雀明王畫像壇場儀軌》,佛母大孔雀明王「住慈悲相有四臂。右邊第一手執開敷蓮華,第二手持俱緣果。左邊第一手當心掌持吉祥果,第二手執三五莖孔雀尾」。其實孔雀明王四手所持的物品表示四種壇法。即:A、蓮花表示敬愛法,本尊之加被,得人宗仰,使眾合和之功德。B、吉祥果表示增益法,亦增進福智,延長壽命,圓滿萬行等。C、俱緣果表調伏法,以損滅怨敵,調伏惡人惡事,克服強暴為能等。D、孔雀尾表示熄災法,息災生德,除業障三毒,消除病患諸惡等。

此四種壇法,即四成就法。也稱四護摩法。已經成為密教修法的根本門類。

漢傳密教之分階段論,是後人傳法大德、學者、考據學家之說。特別是日本密教學者專家的分類說,給漢地密教之研究提供了諸多的方便。但漢傳密教研究之分類、分期、分階段,當自有漢地之固有的規律和特點。

雜密是一個特定的標誌,標誌著一個時期,一個過程。是指最早傳入中國的密教經典,而並不是雜密教。在漢地,真正發展成一脈相承之漢傳密教的組織,則是在唐代。唐朝金胎二界的傳承傳播,「三密門者漸勝」,這是漢傳密教發展的完滿、鼎盛時期。唐宋以後,漢傳密教的發展,升降不一,盛衰不一。然,漢傳密教之發展,卻始終沒有停止,仍然以自有的方式延續至今。漢傳之密教也依據自己的習俗,並沒有向分類之「無上瑜伽密教」發展。北宋以來,法賢(天息災)等所傳的是以樂空不二的無上瑜伽密法為主的法門,這些法門由於與漢地文化思想有些抵觸故曾興起過褒與貶。宋真宗曾為此專下了道詔書,斥責道:「葷血之祀,頗讀於真乘;厭詛之詞,尤乘於妙理」。無上瑜伽部分之密法漸衰退。(陳士東著《唐密源流略講》)現代考古中,只有在漢域偏遠地區以及和印度連界的地區,發現了極少的「無上瑜伽密教」傳布痕迹而已。

要以密教之分類說,漢傳密教的發展,也只是走過了兩個階段罷了。要說有第三階段,則是唐鼎盛以後的密教發展,逐步和凈土、華嚴、天台、禪宗等顯教相結合,顯密融合共同發展的階段。在歷史的發展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乃混融之佛教也。「宗門之禪門日誦,大悲咒、楞嚴咒為其主要功課,教門則凡登座說法必須誦咒,律門則毗尼日用事事皆列真言。凈門念佛,往生咒必不可少。其餘供佛齋僧,種種法事,需用真言者甚多,即祈福度亡,應付法事最流行者,莫如焰口經懺水陸等。究其實質內容,則皆真言密教」。(吳立民、韓金科著《法門寺地宮唐密曼陀羅之研究》「唐密傳承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

雜密之經典也一樣,融入各派,載入藏經,依然流傳至今,經久不衰。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