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曰:「其用或稱財貨、琦瑋、珠玉、璧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勢以鉤之,或伺候見澗而箝之,其事用抵嘁"(語出《鬼谷子·飛箝》)想要重用某些人時,或者先賞賜財物、珠寶、玉石、白璧和美麗的東西,以便對他們進行試探;或者通過衡量才能創造態勢,來吸引他們;或者通過尋找漏洞來控制對方。

  俗話說,有得必有失。同樣,捨得捨得,只有先舍才能後得。

  鬼谷子曰:「其用或稱財貨、琦瑋、珠玉、璧帛、采色以 事之,或量能立勢以鉤之,或伺候見澗而箝之,其事用抵蜮。」 ——語出《鬼谷子·飛箝》

  古人造詞很有意思,舍與得本是反義詞,連在一起,舍在先,得在後,先舍後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故欲求有得,應先學施捨,以舍為得,善舍善得。如有時候,為了避免更大損失,不妨主動「舍」。因為,必要時「舍小」可以「得大,可以緩解矛盾,化解危險處境。

  鬼谷子認為,若與他人發生利益衝突,而自己又處於劣勢時,就必須衡量得失,舍小保大。可以先主動進獻財物、珠寶、玉石、白璧和美麗的東西,以便解除他們對自己的猜疑,緩解雙方的利益衝突。此鉤箝之術常常用來緩解與對方的矛盾,分散對方的注意力,從而化解危險處境。

  在這個過程中還要運用抵蛾之術。即首先要「得其情」,想誘導對方,必須收集並掌握有關對方的第一手資料,摸清對方的喜好或弱點,以便投其所好、有隙可乘,「慷慨」地給予對方想要的,從而使自己避免更大的損失。須知,關鍵時刻的「慷慨」是可以挽救自己的性命的。

  張儀完成「連橫」遊說,返回咸陽。這時秦惠文王病逝,太子盪即位,是為武王。武王生性粗直,厭惡張儀多詐,朝臣也趁機向武王大進讒言,攻擊張儀。張儀備遭冷遇,日夜惶恐不安。

  齊宣王聽說秦惠王逝世,武王即位,張儀失寵,當即派孟嘗君致書列國,主張恢複合縱盟約。齊宣王自命為縱約長,並發布通緝令,聲言得到奄張儀者,賞城十座。

  張儀得知後對秦武王說:「聽說齊宣王十分憎恨我,我在秦國,齊宣王必然聯合諸侯興兵討伐。我願離開秦國到魏國去,到時齊國必然伐魏,待齊、魏兵連不解,大王可趁機出動大軍東伐。這正是削平列國統一天下大之良機。」

  武王聽了連連稱善,便派了三十輛車,浩浩蕩蕩送張儀入魏。魏襄王聽說張儀到來,喜出望外,親自出城迎接,並再次任其為相國。張儀完成連橫後,因功高而遭人嫉恨,很快失寵,陷入困境。這時齊宣王的通緝令無疑是雪上加霜。張儀深知自己危在旦夕,遂果斷地作出了舍小得大的抉擇——自請離秦投魏。在為強秦立下大功後,竟然捨棄應得的豐厚報酬,甘願為秦再做說客,就算秦王再厭惡張儀狡黠多詐,也難拒絕張儀將為自己帶來的「削平列國統一天下之良機」的誘惑。這樣一來,張儀的噱慨不僅成功緩和了與秦武王的矛盾,也為自己贏得了入魏的非凡氣勢。

  由上可知,舍小才能得大,才能更進一步得到大。舍是哲學,得是本。捨得是精神,是境界,是領悟,更是大智慧。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