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一起學習楊載《詩法家數》(下)2008年6月15日於講詩堂QQ羣大家好。各位兄弟姐妹,今天是葉吟最後一堂詩詞講記,還沒開講,突然有了一種愁思。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借用魏巍的文字來說,葉吟突然有一種依依惜別的深情。近年來,因在詩詞上有所總結,所以想一吐為快。終於,是講詩堂以及講詩堂的詩友們吸引了我,我也選擇了講詩堂做為基地,頻繁活動了一個多月。但是人都是有限的,我壓箱子的功夫,也奉獻得差不多了。即使再活動下去,也差不多就是這些東西。所以,惜別啊。並不是說會走到哪裡去。在還是在的。「花開的時候,蝴蝶來過這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存在過,我們思想過,我們書寫過;我們學習過,我們追求過,我們成長過;我們交遊過,我們歡樂過,我們憂傷過。我們的人生,就在現世的殘缺中、和未來的不可確知中,獲得了意義。又到天鵝絕唱時,來如水兮逝如風,不知何所來兮何所終。一切都將消散。同時,讓我們痛享現世人生。嘆。我扯遠了,然而這是我們這些人不可磨滅的詩心和詩情的本質。惜別啊,惜別的是我們的時間,我們的青春和夢想。一重欣慨一張機,念念心心有所思。盛宴已終人散去,倩誰重讀舊時詩。這是我們經常有意沉浸的氛圍。人生啊,羣組啊,就是這樣。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紅樓夢裡說:有烈火享油之盛,也有曲終人散之時。珍惜現在的熱鬧,又穎悟世事的無常。感傷啊。但是感傷不是我們喜歡的嗎?挺小資的,嘿嘿。但願不要太痛苦,只是淡淡的憂傷。兄弟姐妹們,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會離去,但是都各有各的生活和路線啊。惜別:)比如我壓箱子的東西奉獻完了,就將淡出。但是我的心還在的,尤其是留戀著:)只是不可永遠堅持。暴雨不終朝,人生永遠在路上,不在天上。好了兄弟姐妹們,您在網上互為師友的葉吟老師感傷得差不多了。我們繼續玩啊。不要老感傷。就算是憂傷,也要淡淡地、慢慢地,是一種人生沉浸著享受著的境界。如此最好。我們,一路行來,都會有所成長,這個世間的一切美好的東西,但願能「為我所收」,「為我所有」,「為我所用」。成為我們自己的一部分。今天,我們繼續把楊載的詩法家數一起研習完。一想到結束,人就是憂傷的。可是過程是快樂的。論道而喜,聞道而喜。作為講授者本人,教學相長,在要講出來的壓力下,會更有深入和感悟。所以,最近我也梳理了不少,亮堂了不少。今天我講的內容,將會繼續集中在貼子裏。這是第五講。應當是終結篇。以後,也許不會再有集中而豐富的大論了。今天講的內容,原貼在:【國學典藏】《詩法家數》 元代 楊載 著

網址如下,大家對照著,邊看原文,邊聽講習,凡是引用處,均用引號標出:http://www.zhscwz.com/bbs/dispbbs.asp?boardid=94&Id=615從「○律詩要法」的「△七言」這裡起,一直到結束。大家可先略讀一下原文。現代人讀書,一定要學會瀏覽。信息爆炸的社會。瀏覽就是每一句每一字都一定要看過了,但是不強求馬上有多深的理解。當你要用時,當你一片一片地遇上時,知識和信息會跳出來,會有印象,會派上用場。「△七言 聲響,雄渾,鏗鏘,偉健,高遠。 △五言 沉靜,深遠,細嫩。」 ---- 一般來說,我們寫五律時,要字少意多,要更多地用單字。或者說:單字出意。一個字就是一意。不象七言,還有七字空間用兩個同義字組成一個詞,作為一個語彙。這個的例子我還是想辦法自舉一下。水煙空澀迷離眼,風露誰偎軟燙腰?以上是七言。其實大結構是:煙澀眼,露偎腰。大體如是。如果寫成五律,大約當是:煙空澀迷眼,露重誰偎腰。七言別看只多了兩字,可是空間廣大得多了,就沒有那麼細密。大意如是。以上例子是臨時的,舉得不好,我再查一個。我引一段某詩家論詩與詞的語言區別的,可以作為旁證。五言與七言也有類似的區別。「詩的語言貴在凝練,因為詩的體裁比較小,五絕更只有二十個字,那是字字要頂用,不能浪費筆墨。而詞的語言就可以舒緩一點了。以前是一點都感覺不出詩與詞的語言有什麼區別的,現在看得多,也有些自己的理解。說出來,打個比方,看看我這麼理解對不對。」----對,就是可以舒緩一點。一樣的道理。繼續摘引:「記得我自己有首五律,裡面有一句紅殘斷蝶魂,這是詩的語言;如果要寫到詞裏,先不說平仄,我覺得紅殘處、蛺蝶魂斷或者殘紅零落處、斷蝶魂,這麼寫會更符合詞的語言。」我們再回頭看詩法家數的原文:「△七言:聲響,雄渾,鏗鏘,偉健,高遠。△五言:沉靜,深遠,細嫩。」----區別其實總結得很到位的。直接體會就好。但是我說的是基礎,務必體會:五言字少,所以一字一意為多,細嫩一點,單字出意的較多。比如看唐人五律,經常我們看不懂,因為越是上古辭彙,越是單字就是一意。而現代人喜歡用就用兩個字。比如:心思。國家。跳躍。以上現代辭彙,用在七言裏尤其是詞裏,還是可以的。舒緩寬闊。用在五律裏就要小心。繼續研習:「五言七言,句語雖殊,法律則一。起句尤難,起句先須闊佔地步,要高遠,不可苟且。」----起句或是首聯,第四講說得較多,不說了。「中間兩聯,句法或四字截,或兩字截,須要血脈貫通,音韻相應,對偶相停,上下勻稱。」----不必多講,就是要平穩、妥貼。做到不易,卻無祕法可循。「若上聯已共意,則下聯須各意,前聯既詠狀,後聯須說人事。兩聯最忌同律。」----這個很有用,也易實行,大家注意一下,使用了,馬上可以起效用。我看了許多網友的詩,八句,句式大結構老是一模一樣,就沒味了,他還不自知,因為沒學過以上詩法。什麼叫共意?可能是一個意思,分兩句說完。各意,是各表一枝。在創作時,往往想不到這麼多,但是,要相避,中間兩聯,不要都是共意,或都是各意。共意和各意,葉吟也沒搞清楚。大家改時研究懂了,有以教我。但是規律是顯然的,要交替使用。「前聯既詠狀,後聯須說人事。」----這個很明白。中間兩聯,或是詩之四聯,不要四聯都寫景,也不要四聯都在發議論。內容要變化錯落。「兩聯最忌同律。」----這個大家注意!可以說,不單指中間兩聯。基本上,相鄰的聯,其句式就要有變化。就象相鄰兩聯就要相粘,以造成平仄句式不同一樣。舉例,什麼叫同律:贈友冰冷如冰 葉吟  網路何其大,歸來謝不能。臨屏難覓句,觸鍵冷如冰。線斷人猶掛,情虛愛亦憎。何時二三子,為我洗驕矜。大家注意看中間兩聯,句式基本相同,尤其是大結構:臨屏 難覓句,觸鍵 冷如冰。線斷 人猶掛,情虛 愛亦憎。臨屏 難 覓 句,觸鍵 冷 如 冰。線斷 人 猶 掛,情虛 愛 亦 憎。這就是同律。不一定是平仄同律。句式雷同也是同律。以下是不同律,因此味道較好的例子:形影人成個,鯤鵬翼展雙。 夢魂縈故國,運命系他邦。 形影 人成 個,鯤鵬 翼展 雙。 夢魂 縈 故國,運命 系 他邦。這兩聯還不算經典,繼續舉不同律而好的例子:案頭 平水 韻,窗外 滿天 星。 結社 涵 新舊,傷時 賴 比興。注意:就連前二字,也結構不同,做到了所謂不同律。案頭 平水 韻,窗外 滿天 星。名方結社 涵 新舊,傷時 賴 比興。動名案頭,是名詞加方位詞。結社,是動詞加名詞。前二字,或前四字,不是最重要的要求,總之力求變化,越相異越好。最重要的是:後三字一定要講究。上一聯是一二結構,下一聯就二一結構。初學,就做到不可以相鄰聯的倒數第三字上,都放名詞,或都放動詞、形容詞。你上一聯的名詞(或動、形)放倒數第三字,下一聯的名詞(或動、形)就放倒數第一字。「頸聯轉意要變化,須多下實字。字實則自然響亮,而句法健。」----頸聯是第三聯。五七律是八句四聯,所以往往第二聯就開始展開主體內容。所以第三聯要更上一層樓,或是要變化。他這裡有個祕決叫:多下實字。什麼叫實字?在研究者那裡,實字是有特定含義的,我不深知。我只知道,一般的虛詞,不是實字;單純的連接詞,不是實字;空泛而不是特定的描寫,就不是實字。所謂實字,我們可以理解成春風又綠江南岸的那個綠字,或是僧敲月下門的那個敲字。也就是說,多下實字,就是指多有傳神而具體的描寫,不要空架子,泛泛的熟語。其概括性太強,沒有個性。練字傳神,當然詩句就鮮明生動。具體的名詞,和動詞,往往是實字。比如,瞧,睇,窺,是實字,看則不象個實字。初學者,這樣講就可以了。更深的,現在不必講究。當然,也是葉吟並不深知。「其尾聯要能開一步,別運生意結之,然亦有合起意者,亦妙。」----這是講尾聯作結的。尾聯盪開另有生髮,最好。重回起句,以回應呼合,也可。以下講到「詩眼」「字眼」。我的看法,仍然是:字眼無非就是傳神生動的動詞或形容詞。用來描形寫態的,就一定要練字到位,該說窺的不能說看。特別以五律舉了例。練字的經典。其中:字眼在第二、五字,大家讀一讀就知道:地 坼 江帆 隱,天 清 木葉 聞。1 2 34 5   2    5野 潤 煙光 薄,沙 暄 日色 遲。  2    5   2    5楚 設 關河 險,吳 吞 水府 寬。「七言若可截作五言,便不成詩,須字字去不得方是。所以句要藏字,字要藏意,如聯珠不斷,方妙。」 ----以上,無非說的是七言要七字都有用。不要前面或是中間有兩字,是湊成七字以成篇的。既然七字字字有用,當然就會一句之中,結構複雜,不斷推進了。下面談了五七言古詩的要法,大家看原文即可。但是我個人覺得古風比律詩更難寫。現在網友寫詩不及合律,就妄言是古風,不可取。我寧願寫律詩,到底有這麼多條條框框在,合它就是了,知道怎麼下筆。也不願意寫看似無拘無束的古風,其實不知道從何寫起。「○絕句 絕句之法,要婉曲迴環,刪蕪就簡,句絕而意不絕,多以第三句為主,而第四句發之。有實接,有虛接,承接之間,開與合相關,反與正相依,順與逆相應,一呼一吸,宮商自諧。大抵起承二句固難,然不過平直敘起為佳,從容承之為是。至如宛轉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於此轉變得好,則第四句如順流之舟矣。」 ----總結得很好,也提出了高端要求,我們看看就要暈:有實接,有虛接,承接之間,開與合相關,反與正相依,順與逆相應,一呼一吸,宮商自諧。其實創作者不易開始就想到這麼多,杜甫這樣的職業詩人除外。我們或求變化,或求遞進,或求轉折,就好了。在第三句上,能收承住前二句的鋪排,開始轉折或推進,然後第四句點題出意。就好了。這個需要舉舉例子,在初學者易得了悟:雲 一天漫漫飄流路,四海悠悠浪蕩心。 升降沉浮不由我,年年空聚雨中情。 --以上是較好但不頂好的作品。算是可以了。要一句有一意為佳,不要都是平平描寫過來。或是突然跳開,東拉西扯。大家注意看,那第三句,是就著前兩句繼續說,又能基本導出第四句的詩意。登樓 限十一真臨水軒高不染塵,迎風一上落青巾。 西山南浦雲和雨,換了人間主與賓。 --這個轉得不著跡一點。題照幾縷青絲掠眼柔,低眉束手若含憂。 飄飄裙袂飛揚處,幻幻真真一夢幽。 ---這是我早年的作品,到底還懂得用一個「處」字(或日、後等字眼),以構成轉折之味。最好,轉折的意思,是內生的,不是連接詞構成的。這樣就不著跡了。剪剪風 凈宇流雲波浪平,花枝輕撫總關情。 臨池倚石歌南畝,春意人間已十分。--以上也是早年的作品,是一個典型的結構失敗,其毛病,很多網友也在犯的。大家重視一下:為什麼有的初學者寫的七絕,念來一點味道都沒有?哪怕有個別一句頗好?大家看上面,其尾句出彩了,點題出意了,但是看看第三句,根本就啟之不動啊。全詩好象四條平行線。各寫各的。這就是失敗之處,也是很多人寫的七絕的不良味道。或是三條平行線,加一句直角線的。這樣不對的,應當是兩行平行線,加一條提升線,再出來一條直角線這樣類比有些不通,然我之意,諸君子知之。我再舉一例基本還成但不高明的:即景 春雨泥徑惹花香,早稻青青映綠裳。 倚石輕歌田陌上,長堤柳漫燕雙雙。 --這首,還算懂得用一個上字,作為連接。可以,但不高明。這就是所謂沒有「多下實字」,用「上」這種字眼,刻意構成轉折。殺入世界盃 健兒萬裏赴征程,場外場中萬眾心。 腳底分傳頭一甩,高歌伴我對銀屏。 --以上這首,就好多了。以足球專業術語作為實字,不著跡地轉入,導出下句,就是高明的了。「○榮遇 榮遇之詩,要富貴尊嚴,典雅溫厚……………………真麟遊靈沼,鳳鳴朝陽也。」----以下都是以七律為代表,講各種內容的詩,如何寫為正規體式。榮遇之詩,在古人往往是皇恩加之,或是貴人青眼,文人志士有了機遇在一個較高的平臺上生活或發揮。在現代也有這種感激榮遇之詩,或得到某領導的重用啦,或是愛人恩遇啦。榮遇之詩,如果要寫得有品格,就要講究「相配」。我曾寫過一句情感名言:今天,我想找個人來疼,請問您有何準備?雙方若能相配,門當戶對,就可以不卑不亢了。要感激對方,他給予的是很美好的,用湖南話來說,就是不要「搬翹」,明明受到愛人恩遇,偏要假裝不在乎,也是一種舉止失措,寒陋可笑;同時,也要有自己的料,不要搞成受寵若驚,驚慌失措,其實底子裏配不上,怎麼騙來的,還得怎麼失去。四個字:富貴尊嚴。是富貴,又是尊嚴。只有門當戶對,才會有具備尊嚴的美贊,最好是如魚得水,構成一種美的境界:麟遊靈沼,鳳鳴朝陽。榮遇遇榮,相得益彰。這當然是詩外的功夫,但是如果略為具備,或者已明其理,詩歌本身就要寫成這個樣子。不要一味獻媚或得意。要如「海鹹河淡,鱗潛羽翔」一般,得大自在。「○諷諫 諷諫之詩,要感事陳辭,忠厚懇惻。諷諭甚功,而不失情性之正,觸物感傷,而無怨懟之詞。雖美實刺,此方為有益之言也。古人凡欲諷諫,多藉此以喻彼,臣不得於君,多借妻以思其夫,或託物陳喻,以通其意。但觀漢、魏古詩及前輩所作可見未嘗有無為而作者。」----諷諫不是諷刺。諷刺之詩,非詩之正體,往往是怨恨而已,或是沒有建設性的一味抨擊打倒而已,不好,往往成了陰暗文學。諷諫之詩,要如兒女對父母,或父親對兒女般,其內容,骨子裡是為對方好,才容易寫好。「諷諭甚功,而不失情性之正」。所以古人說:諷刺(最終要)歸美。具體寫法見上,不講。接著,也講了要託物、託事、託血緣或姻親關係進行類比,並且不可「無為而作」,要真有勸諫或陳情。「○登臨 登臨之詩,不過感今懷古,寫景嘆時,思國懷鄉,瀟灑遊?,或譏刺歸美,有一定之法律也。中間宜寫四面所見山川之景,庶幾移不動。第一聯指所題之處,宜敘說起。第二聯合用景物實說。第三聯合說人事,或感嘆古今,或議論,卻不可用硬事。或前聯先說事感嘆,則此聯寫景亦可,但不可兩聯相同。第四聯就題生意發感慨,繳前二句,或說何時再來。」 ----這個不要講的。大家讀懂就好了,全然點破了。再以對照自己和網友寫的登臨記遊之詩,是不是有所不足。有一點可講明:登臨記遊之詩,不可用硬事,也就是說,你作者要真有所感,你的生活最好與古人古物古事真相關,而不是很隔膜地寫來。其實與你根本不相干。比如一到端午,大家就寫屈子。其實你根本不具備欣賞和學習屈子的那種人格,沒有屈子那種經歷和感慨,還是不要詠的好。閱歷不到,層次不到,境界不到,寫也是空寫。登臨等詩篇,最好是自己本有所感,然後所詠的物事,只是一種比興,不是內容本身。「○徵行 徵行之詩,要發出悽愴之意,哀而不傷,怨而不亂。要發興以感其事,而不失情性之正。或悲時感事,觸物寓情方可。若傷亡悼屈,一切哀怨,吾無取焉。」----徵行,就是送自己或送人遠行,或是贈別,一般是不得已,被迫的。當然要有所不捨,但是不要一味傷悲。「○讚美 讚美之詩,多以慶喜頌禱期望為意,貴乎典雅渾厚,用事宜的當親切。第一聯要平直,或隨事命意敘起。第二聯意相承,或用事,必須實說本題之事。第三聯轉說要變化,或前聯不曾用事,此正宜用引證,蓋有事料則詩不空疏。結句則多期望之意。大抵頌德貴乎實,若褒之大過,則近乎諛,讚美不及,則不合人情,而有淺陋之失矣。」----上面提高的多是具體辦法,或較高要求。我們可以學到一些。另外,我說說基礎的:讚美之詩,用現代話語來說,首先要真實,要精細化管理。要真的瞭解其人其事到細節,不致於空空贊到了天上去,或是這個人根本就沒有這個優點,她不是大美女,你偏要說她美貌,就上當了。「○賡和 賡和之詩,當觀元詩之意如何。以其意和之,則更新奇。要造一兩句雄健壯麗之語,方能壓倒元白。若又隨元詩腳下走,則無光彩,不足觀。其結句當歸著其人方得體。有就中聯歸著者,亦可。」----賡和就是唱和,就是和作,或次韻,或依韻,也可另用韻,是一來一往,就算不是競賽,也要相匹配,所以要用心,不要比原作相差太遠。歷史上,元稹和白居易是好友,常唱和,成了典範,所以後來一說唱和,就說元白,元詩什麼的。元詩意指原詩。「○哭挽 哭挽之詩,要情真事實。於其人情義深厚則哭之,無甚情分,則挽之而已矣。當隨人行實作,要切題,使人開口讀之,便見是哭挽某人方好。中間要隱然有傷感之意。」 ---還是取一「真」字。特別說明:如無情份,或真很感傷,則可以挽之。因為同情心同理心而挽之,就不錯了。萬萬不要隨意就什麼痛哭,顯得假。另外,哭挽之詩,也和讚美之詩一樣,要具體化,精細化,一看就是挽具體某個人的,不要空空地哭挽。「詩要鋪敘正,波瀾闊,用意深,琢句雅,使字當,下字響。」----後面這些,都是一些精益求精的要求,可把力往這些處使。擇其二點繼續講講:其一:「作詩要正大雄壯,純為國事。誇富耀貴傷亡悼屈一身者,詩人下品。」 這個又分兩點來說:1、要心正,要宏大敘事,且要情真。盡量要真有這些關懷和修養,並且在詩中刪去過於個人私心的東西,是好的。心正,同時還要情真,如情不真,事不實,就成了叫囂或虛偽。私心私情猶可;虛偽等而下之,絕不可寫。2、要推而廣之。如果是個人的性情文字,確實無關國家社會人生,那麼就盡量推而廣之,盡量有外延之象。就象李後主只是寫他本人的哀思,但是他並不拘執,春花秋月何時了,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這樣的意境推廣到了全人類共有的永恆的悲哀,使千秋萬載而下,猶有共鳴。你寫個人的美好愛情,就要有願全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意。詩也是寫給別人看的,要讓人看了產生同樣的情感,所以你要寫的不單是自己,還要能推已及人、及人類、及天地。第二,詩要練字。練字其實不神祕,但是不單是創作,就連欣賞,也可得體會其練字傳神之味,如同自作。練字到了妙字,名動形各種詞的劃分均可打破,詩詞的語言不再可以用西方方法分析,自有其固有規律。如:「殘柳宮前空露葉,夕陽川上浩煙波。是煉空浩二字,最是妙處。「 ----空露葉,浩煙波,各三字,如用西方文法,現代語言分析,根本是病句。不暢達,甚至不通順。可是古典詩詞有這個特別的處理法:這是練字處,同時也是音韻節奏處。一般不會練第六字,還有第三字,也極少。一般會練二、四、五、七字。因為這裡是音節停頓處。用個特別的單字表義,不會有錯。並不全因為這兩個字傳神,所以是練字,而且是與五七言詩句的音韻節奏相匹配而來。兄弟們,楊載的詩法家數,我們一起研習了一遍。再次強調:多讀原文,自有了悟。甚至評詩都有了話說,因為掌握了實用武器。呵呵。最後,我特彆強調:詩就是詩,不是文,不是實用,甚至格律和辭彙量都不重要。詩之本質:感味興發。我們每一句詩,都要有詩味本身。比如種桃道人就說過,一個味字而已矣(大意)。  我看了很多枯燥無味的,又完全合律的詩,搖頭。  這個最難講,但是又容易得到。風花雪月到底易於構成詩味;感世傷懷容易構成所謂寄慨遙深。詩人自有詩心:感性,動情,美好。好了兄弟姐妹們,感謝大家的興趣和抬愛,葉吟得有機緣一番講習。祝大家萬事如意,常得詩情!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