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老炮兒》終於把真正的中國街面人物搬上銀幕。在我們80、90的印象中街面的黑道人物大致就是《古惑仔》系列中的陳浩南、山雞們,顯然「古惑仔」們是屬於年輕人旺盛荷爾蒙的產物,(《古惑仔》原系暴力漫畫改編)他有著明顯的失真,更像是都市傳說的人物。《老炮兒》相比之下,更為寫實,儘管片中仍然能看到中國特色的「魔幻主義」橋段,但片中的「老炮兒們」確實真真正正的街面人物。或者可以這麼說,《教父》講西西里黑手黨的沉浮,《老炮兒》說的京師九城頑主混混們的墓志銘。

老炮兒六爺(馮小剛飾)的前傳應該出自此處,也可以確定六爺的出身應該就是頑主,紅衛兵當年稱頑主們為「小偷」、「流氓」、「還鄉團」。其實頑主們和小偷們完全不同,頑主們是「佛爺」(街面黑話,專指小偷、扒手)的保護傘和管理者,頑主們靠自己的街面上的「佛爺」供養,另一方面,頑主們節制「佛爺」的行動,例如苦主在街面上丟了救命錢,就找這個街面的頑主,頑主立刻叫來肇事者,吐出苦主的救命錢,還貼錢給扒手,兩邊了事。影片《老炮兒》開片就是六爺教訓一個不懂規矩的佛爺,寄回證件。但另一方面,「佛爺」要跳槽必須要問過頑主,頑主從來看不起佛爺,但又不得不保護他們;佛爺蹲號子,仗義點的頑主還得幫忙「摟著點」家裡。

片中的六爺,沒有大金鏈子,沒有墨鏡,沒有西服,沒有大把大把的鈔票,沒有前凸後翹的大美女(我收回,許晴已經足以滿足我任何想像了!)。

六爺什麼樣子?衚衕小賣店老闆,每天早上披著一件皮衣按時出門遛鳥,沒錢,卡里存款僅有兩千。沒有車,只有一輛有些年頭的自行車代步。——和無數中老年人一樣,甚至還是屬於生活勉強能自力更生的那種。

六爺嘴裡一直丟不了的就倆字——規矩。通俗點就是「京城范兒」,老北京人講究,說話做事講分寸。六爺兩次撅人手指,兩次都是因為對方說話嘴裡不幹凈。這也是講究,既沒有一言不合把人砍死,也沒忍氣吞聲,小懲大誡,這就是老北京的待人接物。

北京的混混(頑主)在街面上要混出樣來,就靠倆字兒——理和義,就是規矩。暴力,應該是黑道的底線而不是第一選擇——《教父》的柯里昂如何成為受人敬仰的教父,因為他能平事兒。花了錢、上了談判桌搞不定的事,才讓手下掏出「芝加哥打字機」一通亂掃。動不動,拔刀見血,這還真是小孩子乾的事情!規矩,一個穩定的街面需要的是規矩而不是暴力——佛爺好好做扒手,別闖空門;頑主打架鬥毆「見棍不見刀」,能不見鐵器就不見鐵器,可以打殘打傷但是絕不出人命,街面打架逃回家,不許追入家門,不許對家人動手,這就是規矩。

這些規矩從混混開始傳給頑主,頑主傳給他們的對頭紅衛兵(京津混混明清興於,絕於五十年代的清掃運動,頑主和紅衛兵們興於六十年代絕於七十年代初)。街面的規矩就是街面的,官家管不著,也管不了。街面的大商鋪,財主鄉紳們出錢請鏢師們護鏢,鏢師們開鏢局,順便管理街面的混混、地痞流氓,總理街面事務。混混們再節制街頭的「風、馬(麻)、雁、雀」四大門,「金、皮、彩、掛、評、團、調、柳」八小門(以上皆為春點黑話,指的都是在街面上混生活的各行各業、三教九流)。晚清京津的混混基本沒了髒話,裝得跟賬房先生似的,半文化人半商人的作派,穿長衫,半拉著前襟,小混混才罵髒話,髒話多的是腳行車夫,幹活累,喜歡罵。頑主有些沒有混混的口德,因為他們多是在新時代落魄的小手工藝者的後代,父輩心理不平衡,喜歡罵,從小學的。混混們撈偏門也是講盜亦有道,全然不會去破壞社會的平穩發展。

禮儀之邦說的就是這個凡是講規矩,有講究,不是見面磕頭(中華無跪禮,以後可以再談)。

這些個現在已經全然看不到的規矩,在一次又一次的社會革新中被剔除:工業革命,火車進入中國,鏢師不見了;新軍建立,警察制度出現,街面被警察接管,混混淪為「擾亂社會治安分子」。幾千年來中國穩定的鄉紳基層土崩瓦解,上層力量終於輻射每一個街面百姓,我們進入了社會學意義上的「現代社會」。

然而現代社會意味著文明?小飛等「三環十二少」全然是一夥無法無天的「暴走族」,他看著《小李飛刀》,嚮往著行俠仗義的江湖生活,他們的江湖是什麼?毫無顧忌的綁人,敲竹杠,飆車,但同樣,面對真正的刀光劍影,他們是軟弱的,妥協的,無能的。他們的江湖更接近《古惑仔》那種荷爾蒙旺盛,幼稚,衝動的江湖——那僅僅是個兒童的幼稚社會,兒童是自我中心的(佛洛依德和榮格都已經證明了),成人識得雙贏。現代社會的街面已經不僅僅是街面的事情,權力和金錢已經埋入「小老百姓」的生活中,「龔叔」們可以不顧任何規矩,直接介入街面,直接打人抄家,太史公在「漢朝商品經濟萌芽階段」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居然擱在二十一世紀依舊是一條鐵律?在「龔叔」們眼裡,規矩就是一個屁。講理?講義?還是講生意吧!

可笑不?在一個現代社會裡,最講規矩的人居然這個社會的邊緣人群,是這個社會的「棄兒們」!老炮們兒,就是這群年過半百的老人家們,懷揣著與世界格格不入的規矩,遊走一個個衚衕、街頭巷尾,行他們的道,行他們的義。這群老棄兒們骨子裡就是太史公《遊俠列傳》的一個「俠」字,見不義之人,不平之事,就是要挺身而出,殞身不恤。縱觀中國歷史,哪怕你說我在為封建社會洗地,我也要說,我們的現代化過程中不但打破了舊的社會關係,也破壞了舊的社會道德,中國的社會方方面面都在走向「痞化」。所謂的新道德尚且還在娘胎里,我們的就道德花了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時間,不知我們還要多少年才能建立一個穩定的社會關係和生活道德?哲學和法學的發展告訴我的是,沒有法律儘管是萬萬不能的,但法律不是萬能的!神關照不到的地方只能由人來代替,何況Themis(正義、司法女神)是瞎的。

六爺能平街面上的事,卻平不了的是自己的內心和自己的家人。兒子曉波的叛逆讓他頭疼,整部電影的發軔僅僅就是他們父子關係的一個縮影——「兒子去哪裡?」,六爺作為父親在曉波兒時的缺席,在曉波的心中產生了巨大的反叛,彼此都認為對方庸庸碌碌,一事無成,父子成為最親密的仇人。一場風波中,突然父子發現,眼前的混蛋和自己太像了,他們都是彼此唯一的親人。差點我都要以為這是一部家庭片!

這不是一部家庭電影,與其說是一部黑幫電影(這是電影的一層),不如說是一部情懷電影。


我比較喜歡馮小剛的《老炮兒》,這是一部充滿了老北京氣質和風味的作品,而這種「臭牛逼,窮講究,叫花子擺出大爺派頭」的氣質,在北京以外的地方可能並不討喜。但是那種「身居陋巷不低頭」的平民高貴,那種「有沒有本事也要為朋友兩肋插刀」的義氣,那種「大老爺們先上先扛先死先埋女人你給我站後面」的直男癌式虛榮,以及「人都要講規矩,錯了就要認」的樸素邏輯,儘管讓人不舒服,但看著的確可親,可愛,將人的優點和缺點融為一爐,煥發出一種獨特的光彩。

很多人覺得《老炮兒》三觀不正,這個我不反駁,但是影視作品拍出來的東西,並不一定是要求大家一定要這樣去做,如果是這樣的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是不是教大家都自甘墮落?電影里主角的性格和行事方式,不一定就是導演歌頌和讚揚的,電影從來都不是思想品德教育片。導演只是描述了這樣一個有血有肉人物,並以此為手段來展現他對社會的思考,對人性的挖掘。

當然不排除張藝謀的《影》也是一部相對優秀的電影,但是二者取其一,我選《老炮兒》。


如果你現在回答一個問題:著名中國導演有誰?我才大部分的人心裡依舊是那三位:張藝謀、陳凱歌和馮小剛。

有人會說這是九十年代到兩千年初的排名吧。但是就算到了現在,相信大部分人心裡仍舊把張藝謀排在前三。

2002年的《英雄》開啟了中國電影的億元時代。同時也是中國電影進軍好萊塢的起點。《英雄》的導演就是張藝謀。

2016年《長城》,總的來說,不是爛片,而是個標準的好萊塢爆米花電影,特效確實沒的說。而情節,畢竟是好萊塢說的算的,也不能噴老謀子如何如何。

2018的《影》算是張藝謀的歸來之作。把墨彩運用到了極致,中國的古典音樂也是極致。而這樣做的第一人就是張藝謀。

所以,張藝謀還是有東西的。


一部好的電影關鍵是要選好優秀的藝人,來突齣電影和角色的完美結合,給每個觀眾有一種追續的渴望和真實的感覺,而最不應該拉一些所謂的明星呀著名的導演呀,一看影片介紹,誰導演,哪些演員演的,心裏面就會想到,真正好的劇本又被假導演和假演員糟踏了,到看完了都沒有一點走進心裡的感覺。真正優秀的導演和演員,不是只要會導會演就是好導演好演員啦?我認為人品比水平更重要,具有較高的水平和優秀的人品配上好的劇本才能會有好的電影。而不是請一幫瘋子,流氓,賭徒,毒君子,罪犯來演一部好電影,那就沒意義了。


兩個都看過,不喜歡馮小剛,喜歡張藝謀。


電影《老炮兒》的導演是管虎,馮小剛只是《老炮兒》的主演,雖然馮小剛因稅務問題遭到全國人民唾棄,但是《老炮兒》這部電影無論從藝術上還是商業上,都要優於張藝某的《影》,國師的水平有目共睹,水墨畫風確實好看,但國師早已過了巔峰期,因此我喜歡看關乎的《影》,特別是將來北京那種老炮兒文化完美的展現出來


都是垃圾。簡直就是精神垃圾。老炮兒中和許晴的露屁股鏡頭,真是噁心全國。張藝謀應如此的陰暗,不倫不類,讓人心情沉悶,自以為多過多麼高明,空洞虛無。彰顯的主題就是暴力和陰謀,有和正能量有一點點正能量嗎?


馮小剛的老炮有一段很黃,而且太黃。


不喜歡沒意思


馮小剛《老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