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國人和秦人是天然的盟友,遠在商初時,軹關諸徑人也就是秦人的祖先,從事長途販運業務,而衛人呢,從事驛站業務,數百年間的依附關係使得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和信任。更為重要的是,在周滅商時,秦人祖先奮死抵抗,失敗後被周人流放四方邊睡,向西一支得到了衛人冒死的護衛和照顧,終於得以活命而安身在成禮一帶。衛人主業是經營驛站,全國各地均有分支,消息靈通,物流便利,學科多樣且對各地風俗了解很多,所以人才濟濟。秦立國以後,衛人入秦如進己家,雙方往來十分的親密。後來秦攻滅六國,卻唯一保留了衛國,也算有恩必報吧。


衛國,是正兒八經周天子的宗親諸侯封地,按照史記的說法,那可是周文王第九個兒子康叔的封地,這個小諸侯國之所以在春秋戰國時期人才輩出,跟這個有很大關係。

其一,他因為是周王室的嫡親,所以道義上占著高地,一般情況下其他諸侯國雖然欺負他,但是馬上會有另外的諸侯國援助,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各大霸主級別的諸侯國相互制約對方的武器。能活的久,才有可能完成思想文化的積累。

其二,他存世很久,而且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大爆發的主要受益者,孔子曾在衛國遊學十年,有不少弟子是衛國人,這個事兒說起來話長但是儒家思想被那個時期開明的國君看重,所以人才出的比較多。


衛國是中原的一個國家,地處中原核心。在春秋開場時,還是比較強大的,當時的衛武公護送平王東遷,是大功臣。可是,衛國也是衰敗最快的,在公子州吁弒殺衛桓公(春秋第一例弒君事件)後,衛國實力就下降了,到了衛懿公,因為好養鶴,把國家都搞滅亡了。靠著齊桓公才復活。

但從此,衛國就越來越弱小,到了戰國也沒有躋身七超。

不過,國家雖弱,但衛國人才卻最多。戰國叱吒風雲的人物中,很多都是衛國人。像商鞅、呂不韋、吳起都是衛國人。

那衛國人才為什麼多呢?

一是這裡處於中原腹地,是文化核心區。各國思潮交流比較多。而且衛國很早就退出爭霸,反而成了各國交流的中心,成為了緩衝地帶。這也帶動了衛國文化的發展。人員流動性大。像呂不韋就是到處做生意的。

二來,衛國是一個比較富有的地方,有錢就讀書人多。

三來,跟衛國的立國有關係。當年,西周第一位周公將殷商之地封給自己年輕的弟弟姬封建立衛國,周公特地作《康誥》、《酒誥》、《梓材》,告誡他:「必求殷之賢人君子長者,問其先殷所以興,所以亡,而務愛民。」

意思是說,一定要找到殷族的賢良君子,向他們請教先殷興起的原因,以及為什麼敗亡。這其中,愛民應該是最重要的。

這個思想可以稱為衛國的建國思想,衛國人繼承這個思想,將衛國建成了中原有名的君子之國。有道德潔癖的孔子在衛國居住長達十年。而衛國也因此成為周朝生存時間最長的諸侯國。

衛國也可以說是商人的後代,思想上也放得開,沒有那麼多周禮的包袱。

所以,從春秋到戰國,衛國人才不斷,只是國家平台太小,沒辦法給他們施展的空間,只好跑外面去打工了。


衛國屬於殷商的後裔。地處中原腹心地帶。人們普遍富庶。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自然比其他國家要好一點!

周圍都是強國,在這樣四面楚歌的環境下成長,也就成就了衛國追尋自由,重利實務,對功名有抱負,好學的民風。

所以衛國能出這麼多人才應該也算是順應時勢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