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所有的愛情,只有相互吸引,惺惺相惜,才是美好的。而如果吸引再增添一份傾慕,則更是文藝伉儷、神仙眷侶,讓人羨煞了。李清照與趙明誠的相識、相知、相愛、相戀,就是如此。

李清照與趙明誠可謂門當戶對。李清照,山東濟南人,父親李格非,宋哲宗、宋徽宗時期官員,官至禮部員外郎。趙明誠,山東諸城人,他的父親趙挺之,宋徽宗時曾官至宰相。李家與趙家既是同朝為官的同僚,又是同為山東人的老鄉,孩子們一個是待字閨中的俏佳人,一個是當朝名宦的公侯子,人們一撮合,自然就成就了這段婚姻。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18歲的李清照與21歲的趙明誠結成了夫妻。二人年齡相近,愛好也相近,夫唱婦隨,皆有才學,婚後的感情十分之好,雖然二人的結合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卻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婚姻。二人婚前並不熟知,但婚後卻琴瑟和諧,感情深厚。

唯一不夠美滿的是,當時趙明誠還在太學讀書,寄學於京城,夫妻新婚燕爾,聚少離多,難免生出許多離愁別緒,尤其是李清照,為人感性,而又依戀愛人,頗受相思的煎熬,秋風慘淡之際,月上西樓之時,更是無法排遣,所有的相思,都化作了筆底的漣漪,於是,一首《一剪梅》自然流露:「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另外還有一首《醉花陰》,也是李清照對丈夫的相思之作:「薄霧濃雲愁水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關於《醉花陰》,還有一段他們夫妻間有趣的故事。趙明誠在太學讀書期間,李清照寫了大量的相思詞作寄給丈夫,趙明誠一一品味,覺得妻子的詞真是寫得好,自嘆不如,內心頗有些醋酸的味道。為了證明自己的詞作水平不比妻子差,趙明誠閉門謝客,將自己關在書房裡幾天幾夜,苦吟不止,竟然一連寫了50多首詞。

然後,趙明誠拿著這50多首詞作,與李清照的《醉花陰》合在一起,特送給對詞有深入研究的同學陸德夫看,請他評一評,想與妻子的創作水平一比高下。誰知陸德夫看完後,卻說:「我閱讀再三,感覺這些詞作裡面,只有三句最好,反覆吟誦,越吟越有味道。」趙明誠說:「請問是哪三句?」陸德夫幾乎脫口而出吟誦道:「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趙明誠一聽,差點沒暈過去,自己苦心創作了50多首詞,竟不如妻子這三句。看來,自己在詞的創作上,與妻子相比,確實差距不小。


謝謝邀請

趙明誠按現在的說法應算一個官二代。趙明誠的父親是趙挺之,在宋朝時期他曾經擔任過丞相的職務,在北宋時期算非常重要的官職。趙明誠本人也斷斷續續做過官,熱愛詩詞文字,但他的一生成就並不是在官場,雖然他熱衷於當官;也不在詩詞文章,雖然也朝這方面努力過。我認為他真正的名氣就是李清照的丈夫。當然,同時他還是有名的金石學家,文物鑒賞收藏家,並且還是一位古文字的研究者。

趙明誠青少年時期,跟隨父親居住在京都汴京,在太學院讀書。還在讀書的趙明誠就與宋詞名家李清照結婚了。

據說趙明誠以前常讀李清照的詩詞,非常仰慕她的才華,苦於無緣相見,後來結識了李清照的兄長李迥,在一次與李迥來往中偶然見到了正準備去賞元宵燈會的李清照。僅是一次見面,趙明誠就頓生愛意不能自拔。據此看來李清照不但是才女,更是個美女。他很快請父親出面向李清照家人提親,不久獲得趙家同意後兩人即結為夫妻。

趙明誠自然是喜愛李清照,但李清照為什麼這一面之緣即同意嫁給他呢?可能有這幾個方面原因,一是趙明誠外表不俗,二是家境不差,三是頗有才幹。算得上是青年才俊,與自己能情趣相同,氣味相投。

還在更早,李清照還是少女時曾有過一首詞《點絳唇·蹴罷鞦韆》: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縴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此詞上片寫主人公下了鞦韆以後的情景,下片寫主人公在來客忽至的羞赧情狀,形象生動地刻畫了一個天真純潔、感情豐富卻又矜持的少女形象。或許李清照沒想到自己將來某天真的會遇到這一情景,自己恰成了詞中的女主。

他們婚後生活十分恩愛,在一起品茶吟詩,研究金石古玩,其樂融融。有時分開,即會無盡的思念,這些李清照的詞中多有表達。這段時光里他們在各自的文化領域中都創建了很高的成就。

與趙明誠在金石研究上相比,他在官場上卻顯得很暗淡,仕途極不平坦。他最高的官職,就是江陵知府,而且也只做了一年,就因為失職被罷官,失職的原因是他手下的御營統治官叛亂。這次叛亂徹底暴露了趙明誠的人性上的自私和懦弱。他居然沒有積極組織平叛,反而用一根繩索從城牆放下去逃走了。雖然後來叛亂未成,但他卻因此被革職丟了官。這件事對心性極高的李清照來說刺激非常大,簡直是一場羞辱,她沒想到自己的丈夫如此軟弱不堪不敢擔當,從此兩人的婚姻出現了裂縫,再也沒有過去的歡誤。不久趙明誠也因此憂鬱病逝。

註:圖片來自網路


李清照和趙明誠在相識之前,趙就讀過李的詩詞。趙對李的才華十分敬佩,一心相與對方交結,卻苦於沒有機會。

後來,好不容易認識李的一個兄長,也為與李結識打下了基礎。

一次,趙明誠與李迴去遊玩,巧遇李清照!

趙回家後,寫了一個燈迷交給自己的父親。趙父知道了兒子的意思,隨後請人向李家提親,兩個人很快就結成了夫妻!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這是李清照和趙相親時寫的句子,

此是,後話。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的文學家,山東濟南人,開婉約派詞風。其父李格非(齊州歷城縣人),是北宋著名的學者和散文家,李清照在父親的影響下,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出口成章,鋒芒畢露,才氣過人。

二人愛情起緣於一次美好的邂逅。一日,趙明誠與李清照從兄李迥外出遊玩,在元宵節相國寺賞花燈時與李清照相識。趙明誠早就讀過李清照的詩詞,本已讚賞不已,此時一見,便產生了愛慕之意。

就這樣,李清照十八歲時嫁給太學生趙明誠,趙明誠是宰相的兒子,他愛好金石之學,也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在當時也可謂是年輕才俊了。

婚後李清照的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從這首《如夢令》中,我們彷彿看到了李清照和趙明誠蕩舟荷塘,縱情山水的美好畫面。想必此時李清照婚後十分幸福美滿的。

在當時動亂的大宋王朝,被北方南下的少數民族沖的支離破碎。李清照和趙明誠和千千萬萬的老百姓一樣開始了逃亡流浪的生活。上天似乎要挑戰這位曠世的奇女子非凡的創造才能和豐富的想像力,覺得在這樣一個才女口中吟詠的不應該單單是凄美的秋色和少女的思怨,她的詞作還應該和整個國家的命運和民族的危亡一起縱橫捭闔,思緒飛揚。

在李清照和趙明誠南渡第二年,趙明誠被委任為京城建康的知府,沒想到卻發生了一件讓李清照終生蒙家羞的事情。

一天深夜,城裡發生叛亂,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的趙明誠不是身先士卒平息叛亂,而是偷偷用繩子縋城逃走。李清照雖是個柔弱女子,但是卻有著男兒般的報國之志,當他們行至烏江鎮時,李清照得知這就是當年項羽兵敗自刎之處,不覺悲愴萬分,心潮起伏,面對浩浩江面,吟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最終還是原諒了他的丈夫,當她看到丈夫逃命時還隨身攜帶的《金石錄》手稿時,那顆女兒心還是軟了下來,她恨丈夫的貪生怕死,但她更感動於丈夫對他們愛情結晶的無比珍愛,愛一個人就要愛他的全部缺點和全部優點,作為女人,她渴望愛情,渴望被愛,她捨不得她的丈夫,因為她知道趙明誠對於她的愛從來都沒有改變。

幸福總是覺得很短,痛苦總是顯得太長,趙明誠在沒有完成《金石錄》寫作的情況下急病離世,他臨終託付李清照一定要幫助他完成這個心愿。李清照悲痛萬分,失去丈夫的她覺得幾乎失去了生存的勇氣和信心。

一首聲聲慢寫盡了李清照生活的無比感傷。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在這首《聲聲慢》裡面有她的國愁、家愁、情愁,還有丈夫的託付愁,真是怎一個愁字了得。

一代才女在文學詩詞的寶庫中留下了無盡哀傷。

謝謝悟空君邀請


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感人愛情故事。說到李清照,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許多詩句朗朗上口。她是南宋著名的女詞人。號易安居士,家在齊州章丘。其父李格非是當時著名的學者,丈夫趙明誠是一名金石考據家。這裡要談的是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愛情故事。

李清照和趙明誠是古代令旁人羨慕的一對門當戶對又有才華的才子佳人,二人郎才女貌,天生一對。據記載,李清照當時還隱於深閨時,就名聞京城,引得當時還是太學生的趙明誠做起相思夢。據《琅娘記》卷中的引記《外傳》說道,小時候趙明誠曾做夢,夢裡他朗誦了一首詩,醒來時猶只記得其中三句:「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年幼的他自然百思不得其解,就向父親請教。他的父親聽後大笑不止,說道:「吾兒是要得能文詞婦也。」明誠仍然疑惑不解。他父親繼續解釋:言與司,乃詞字,安上已脫,乃女字,芝芙草拔則是之夫二字。合起來看就是詞女之夫。雖說這只是傳說,但也說明了李清照在當時的名氣是非常大的。

引得趙家父子對這位女詞人非常傾慕滿意。再加上兩家的身世背景和兩人的滿腹才華與端正容貌,漸漸的,趙明誠與李清照便兩情相悅墜入愛河,成婚是種必然趨向。就這樣,李清照在她妙齡十八歲時嫁給當時宰相的兒子,且又是太學生的趙明誠。當時的趙明誠是一位風度翩翩的少年,與李清照又是文學知己,兩人情投意合。趙明誠的父親也是當朝大官,兩家門當戶對。更令他們驚喜的是他們二人除了共同有著文人詩詞琴棋的雅緻外,還有更加志趣相投的事業,那就是關於金石的研究。在那個要奉承父母之令且又封建時代,李清照能嫁給自己的愛情,真是天賜良緣。

因為兩人都愛好文學,倆人以詩作對,相互切磋,這給他們的愛情生活增添了許多的情趣。閑暇之時,他們賞花,吟詩作賦,夫妻倆還想了一些智力遊戲。例如一次,他們擺開幾盞香茗,隨意說某個典故,猜猜這典故出自哪兒,精確到書中的確切行數。猜中者則賞茶一盞,不中者則不得飲。李清照在遊戲中總是獲勝。每當趙明誠翻書查證時,李清照早已舉杯在手,一副自信滿滿的樣子,得知結果正合自己的答案,便高興的拍手大笑,直笑得茶濺出了杯子,濺濕裙袂。飲茶遊戲,助長心智,這對著書立說有很大的幫助。終於趙明誠寫出了我國首部考古學專著《金石錄》,名留考古史。這部專著凝聚了夫婦二人二十年的心血便是我國文獻寶庫的珍寶之一。

關於他們夫婦兩人的愛情生活還有這樣一件趣事妙聞。就是趙明誠還在大學讀書時,每個月能出家的次數屈指可數,儘管都同在一個地方,李清照仍覺得這一個月的兩次重逢過於短暫,她也非常珍惜這寶貴的二人時光。正逢上元節,正好趙明誠趕上回家的日子,他剛回家坐下,家中的丫環便告訴他有一位大學公子求見。當那公子走近,趙明誠見『他』頭戴繡花樣式的儒巾,身著淺青色錦袍,腳踩粉色緞靴,眉目柔和秀麗,舉止儒雅。趙明誠連忙起身,問公子尊姓大名。只見那書生委身作揖,答道:「小生與兄素有同窗之誼。怎的半月不見,吾兄就把小生忘了?」趙明誠突然醒悟,一把摟過女扮男裝的愛妻開懷大笑。過了午晌,還是男裝的李清照帶著丫環跟著趙明誠走街串巷,三人游過大相國寺,走進一家小吃鋪,趙明誠專門挑那普通市民常吃的而李清照都沒見過的小吃讓她每樣都嘗一點,然後路過那些流浪藝人又買了些小泥人之類的小玩意來逗李清照開心。大家閨秀出身的李清照以前總是深藏閨房,這是她第一次走上街,周圍的一切對於她來說都是那麼新奇有趣,她感受到趙明誠的用心,盡情的享受男裝無拘無束的一天。

然而,李趙的愛情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兩人所處的年代正是那個兵荒馬亂的北宋末年,熟知那個年代的人都多少了解到當時的北宋正面臨外敵入侵的危險,國家危難之際,家又如何平安風順呢?李清照的生活被這亂世刻下了一生中刻骨銘心的傷痕——家毀夫亡。

1107年3月,趙明誠的父親突然病發逝世了,這時另一個奸惡的宰相蔡京便頓生殺機,污衊趙明誠父親對皇室有不忠之行。皇帝聽信無賴的讒言,便立馬收回了趙明誠父親的各種贈官和功名稱號,趙明誠也因為「父罪」而被免職。 在蔡京的陷害下,趙明誠和李清照夫婦只好逃回到青州的老家住。因為官場的險惡,連著李清照也跟著逃亡。趙明誠內心深感愧疚。一家人開始過著流離失所的生活。幾年後趙明誠轉赴湖州繼任為了生計不得不離開李清照。隨後青州不幸遭掠,李清照便收拾幾件重要文物去找丈夫,想與他相聚。怎料到趙明誠卻慘遭他人誣陷,死在異鄉……李清照悲痛欲絕,為了洗清丈夫的冤名,證明丈夫的清白,李清照又強打精神趕往朝廷,行至婺州途中身邊的古董又被騙盡…… 家破人亡,財物散盡,李清照深陷重重摺磨與災難……顛沛流離的悲慘經歷,終於使痛苦化為她後半生的絕唱《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是啊,怎一個愁字了得!那是無法簡單的用語言去訴說的悲痛。隨後李清照便隱於人市。在歷盡人間悲歡榮辱後,她在孤苦凄冷中無聲無息地結束她悲慘的生命。至於她是在何時何地歸西我們不曾知曉,但願她的靈魂化作那美麗的蝴蝶,飛回她曾經的留戀的京都,與她的丈夫趙明誠一起。


他們是這樣相識的,有詞為證: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縴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人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屬於那種意外相逢,一見鍾情……(這是相識)

當金人入侵,趙明誠不戰而走,李清照奮筆疾書: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是相知,國難當頭,每個平民都是被捲入時代洪流里的一粒沙塵,不管你是有意還是無意,都逃脫不了此種命運。能人、強者,讓嵌於歷史的星空,如金生輝;愚者、弱者,則將大浪淘沙,被時代巨流滾滾攜走,淹沒於被潮笑或沒沒無聞的汪洋大海之中以及副射四方的河汊荒溝……


在我國傳統婚姻禮俗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知毀掉了多少古代男女的幸福生活。但是,李清照與趙明誠的婚姻,卻是為數不多的美滿姻緣。

於是,我們就很好奇,在不能自由戀愛的大宋朝,這兩個有緣人是如何相知、相識、相戀、相伴的呢?

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他們相識前的社會背景: 當時,宋神宗在位時,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啟用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變法。但是,這場改革受到以蘇軾為首的舊黨極力反對,最後以失敗告終。但是朝廷內部,新黨與舊黨之爭就從未停止過。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蘇軾門生,被稱為蘇門「後四學士」。是蘇軾的鐵杆粉絲,堅決擁護者。

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當時的吏部侍郎,官居三品,是新黨王安石的擁護者。

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這兩人是永遠不可能有什麼關係的。

但是故事的逆轉過程,首先要從李清照十六歲那年說起。 那年,父親升任禮部員外郎,清照隨母親來到汴京城與父親團聚。

當時,父親李格非常在家中舉行文人之間的聚會,與當時的社會名流們論時事談詩文。聰慧的李清照,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更加伶俐敏捷。 父親也不去束縛她,樂意讓她自由展現自己的才華。

所以,這位十多歲的小女孩的言談,甚至於政治上的觀點,讓當時大宋朝的才子們驚嘆。她的才學,甚至於讓這些當時的文人才子自嘆不如。

李格非有位好友叫晁補之,是當時有名的才子,非常欣賞李清照的才華,經常在詩詞方面提點清照,也經常將她的詞作拿出去給文人們欣賞。 於是,清照的詞女之名很快在汴京城傳響。「文章落紙,人爭傳之」,她的詞作,也傳到了當時的太學裡。

太學裡有一個年輕人,叫趙明誠,他是吏部侍郎趙挺之的第三子。當李清照的詞傳到太學裡時,他被深深打動了,在詞的字裡行間一遍一遍追尋著這位女子的一顰一笑,久久不能忘懷。

太學裡還有另一個年輕人,叫李迥,他是李清照的堂兄。所以,在以後的日子裡,這位趙明誠是如何磨著著人家的堂兄與李清照見上面的,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趙明誠首先看中了人家姑娘,兩人也是私下見過面的。

在李清照的詞中生動地展現了兩人見面的場景: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縴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點絳唇》

從詞中少女嬌羞的模樣,我們揣測,這首詞應該是描述他們第一次見面的場景,小姑娘應該對趙明誠也是一見鍾情。

但是問題又來了,趙明誠的父親與李清照的父親在政治意見上的極度不和諧,人家肯定不會把女兒嫁給這樣一戶人家的。

後來的故事,相傳是這樣發生轉機的:趙明誠有一天跑去給父親說,我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夢中念了一首詩,醒來後,只記得三句「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拔草。」父親一聽,想了一下笑著說:「這不是說你將要取一位能作詞的女子啊。言與司,合起來是『詞』,安上已脫,是『女』芝芙拔草是『之夫』,合起來不是 『詞女之夫』四個字嗎?」 聰明的父親怎能不明白兒子的心思。

此時,神宗已駕崩,哲宗即位,改革失敗。新黨漸漸失勢,舊黨開始重新受朝廷重用。趙挺之也想借兒子的婚事,緩和一下和舊黨的關係。

趙明誠父親這邊的問題解決了,那李清照父親那邊是如何鬆口的呢? 這要感謝小夥子的興趣愛好。趙明誠雖身在新黨趙家,卻是趙家的的叛逆者,對政治不感興趣,卻醉心於金石,好讀書。北宋詩人在《歷山居士集》中有這樣的記載:「正夫有幼子明誠,頗好文義。每遇蘇黃文詩,雖半簡數字必錄藏,以此失好於父。」這裡的「蘇黃」即蘇軾、黃庭堅,他們可都是舊黨的中堅力量啊。趙挺之的兒子是用行動在拆老父親的台呀。

所以,恰恰是這樣的行為,讓李格非認為趙明誠是有別於他父親的年輕人,竟然也答應了這門親事。 最後事情終於像我們眾所周知的方向發展了。

花好月圓,有情人終成眷屬。

那一年,她十八歲,他二十一歲。


先慕名,後沒有見光死,再發現竟然志趣相投,那就在一起吧


李清照與趙明誠的父親同是朝廷官臣,沒結婚之前趙明誠非常喜歡李清照的詩,為此對李清照產生愛情,她們的親事是提親的。


應當這樣去分析,任何歷史人物都應將其放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中去看才能了解當時的實情。

北宋未年,封建制度己經僵化,雖說文士大家稍講自由,但是不能突破當時封建禮教,封建制度,社會道德規範,如:「三綱五常」其中如:父為子綱,就適用於趙明誠與李清照。他們是封建官僚家庭,當然更得遵封建禮教,因為他們是門當戶對,這是兩家聯姻的前提。其次應是父母之命,再就是穿針引線的媒婆即媒妁之言了。他們自己沒有多少自我選擇權的。至於野史,小說,傳言,不過是後人嚮往自由的一種夢想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