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議論文如何擬寫提綱(2012-02-13 10:31:03)

轉載

標籤: 轉載 分類: 作文技法

原文地址:議論文如何擬寫提綱作者:半山居士

議論文如何擬寫提綱

清平小屋

議論文寫作提綱主要涉及:

1.擬寫標題;2.中心論點與分論點;3.思路結構;4.篩選論據;5.論證方法;6.論據分析方法

1.擬寫標題

議論文的標題相比記敘文的標題來說更顯重要。

議論文標題應有的作用包括:或是揭示中心論題或論點,或是別出新意,吸引讀者。

考場作文標題要有現實感、要有新意,擬題方式有直接點題法、概念並列法、引用化用法、形象修辭法、詩情畫意法、設置懸念法、巧用算式符號法、中外結合法、怪異另類法等。(另設專題詳解)

2.中心論點與分論點

中心論點明確是議論文提綱寫作的第一要著。

中心論點不能是否定句,應當是表陳述或判斷的肯定句。

若要圍繞中心論點設置若干個分論點,可以是不同角度的並列式,可以是不同層面的正反對比式,也可以是從低到高、由淺入深、從個體到羣體、從現象到本質的層進式。

分論點的概念之間應當是或並列關係、或正反關係、或遞進關係,絕不能是交叉甚至重合關係。分論點的句式結構可以是一致的,即排比的形式(適用於並列式、對比式),也可以是靈活多樣的(適合於層進式)。

3.思路結構

思路就是在確定論點的基礎上構思如何寫作,包括行文結構、行文順序、寫作素材的蒐集分類。

議論文的結構從整體上說大都是總分總的形式,即從現象或問題中提出中心論點,然後從「為什麼」的角度正反分析問題,最後從「怎麼辦」的角度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結尾照應全文,深化主題。

從局部結構來說,有並列(分論點並列、論據並列)、正反(觀點正反、論據對比)、層進(論點的主次深入)三種。

議論文的行文順序比較好安排,但也要注意分論點的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低到高的邏輯順序,材料運用的順序也要注意從古到今、由中而外、由詳而略。

4.篩選論據

確定論點和分論點以及行文思路結構之後,就要根據寫作需要廣泛蒐集相關素材,一是平時學習中瞭解的素材,二是有意識地積累的素材,三是現實社會中的普遍現象,四是身邊生活中現象細節。

素材包括你熟知的古今中外名人事例、中學課文(語文、歷史、政治)中學習過的人物事例、課內外的古代詩文語句、平時積累的一些特殊事例、近幾年國內外新聞事件、近幾年著名網路事件、社會生活中的普遍現象等等,後幾類優越於前幾類。

蒐集材料盡量的多,然後將其一個一個地與原材料進行比較,有較大相似之處的留下,沒有共同點的統統排除。

根據論點尤其是分論點的側重點,把留下的材料一一分配到各個段落,註明寫作時的詳略安排。

5.論證方法

議論文的論證方法主要有:

舉例論證。事實勝於雄辯,舉例論證是議論文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包括個例與現象的運用,詳例與簡例的運用;更包括各種事例的相互搭配,如古與今、中與外、詳與略、個案與現象、名人與普通人、正面與反面、自然與人類等。

比喻論證。運用自然界的萬事萬物與各種現象來比喻人生、社會、生活等;比喻論證一定要注意喻體與本體的相似點,並與中心論點一致。

引用論證。自己千辛萬苦不如名家片言隻語,適當引用名言警句、詩詞歌賦、民諺俗語,不僅論證有力,語言也增色許多。

對比論證。有比較纔有鑒別,好的對比能讓人一目瞭然,能然中心更加突出。注意的是對比一定要有對比的點,此點得符合論點要求。

6.論據分析方法

論據分析是將論據與論點有機融合的必需過程,缺乏有效的論據分析,文章勢必顯得淺薄(不深刻),論證顯得機械(不嚴謹),結構顯得太刻板(不靈活)。

論據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因果分析法、假設分析法、對比分析法、效果分析法、層進分析法、剝皮分析法等。

無論運用那一種分析法,都要切中要點,指向中心。

無論運用那一種分析法,都要有理有據,切忌胡扯。

議論文寫作提綱範本1

標題:…………………………

中心論點:……………………

結構:(整體為XX式,主體為XX式)

分論點1:…………(事例1、2、3)

分論點2:…………(事例1、2、3)

分論點3:…………(事例1、2、3)

論證方法:………(方法1、2、3)

分論點之間的邏輯關係:……………………

第一層(引論) :用什麼方法引出什麼中心論點。

第二層(本論):分幾個方面論證。各方面都分別寫清楚:主要論證什麼,用什麼論證方法、什麼事例、用什麼方法分析事例、引用什麼詩文語句等。

第三層(結論) :用什麼方法歸納全文,如何點題。

議論文寫作提綱範本2(以「寬容」為話題)

論點:生活需要寬容

分論點1、寬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構件

論據:六尺巷的故事。「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分論點2、寬容是人與人友好交往的橋樑,是人們心靈溝通的橋樑。

論據: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

分論點3、寬容是一個人文明素養的具體體現,也是事業成功的保證。

論據:唐太宗容忍魏徵的事例

分論點4、缺少了寬容,人們將在斤斤計較中與人結怨,在睚眥必報中與人結仇,在水火不容中同歸與盡。

論據: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交往過於斤斤計較的反面事例。

分論點之間的邏輯關係:1-3並列,與4正反對比。

議論文寫作提綱(示例3)

《談意氣》(2006湖南卷優秀作文)

一、引論(1)用雛鷹翱翔天宇、駿馬馳騁萬裏引出中心論點:英雄創業靠的是捨我其誰勇戰萬方的勇氣。(類比)

二、本論(2—7)分三層論證中心論點。

第一層(2-3)分論點1:捨我其誰的意氣使人奮起。(例證、引證)

論據:李賀、陳勝、孟子豪言壯語(效果分析法)

第二層(4-5)分論點2:獻身理想的意氣使人勇敢。(例證、排比)

論據:布魯諾、哥倫布、紅軍的事例(因果分析法)

第三層(6-7)分論點3:勇於探索的意氣使人發揮潛力。(例證)

論據:楊振寧、李政道、吳劍雄、王淦昌(因果分析法)

三、結論(8)用漿、巨輪、彼岸作比歸納全文,激勵人們。(比喻)

談意氣

如果說雛鷹騰飛蒼穹要經歷風雨的擊打,那麼那搏擊長空的意氣就是它那犀利的雙眼;如果說駿馬賓士於曠野要經歷千萬裏奔跑的錘鍊,那麼那奔騰萬裏為夙願的意氣就是助其翻越千山萬水的鐵蹄;人,欲傲立於世,成為一代雄傑,成就一世偉業,那捨我其誰,勇戰萬方的意氣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捨我其誰的意氣,使人奮起。

看慣了凡人的庸庸碌碌,聽厭了庸人的自怨自艾,一句「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使我們心中重燃建功立業的激情;聽厭了對命運的感傷,想破了身世的無濟,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振臂一呼,使我們重生改變命運的豪氣。捨我其誰,使我們重新審視自己,重新找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重新樹立起一個全新的自我形象。捨我其誰的意氣,使我們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與能力,使我們為了自己身上所擔負的重任而勇猛作戰。——捨我其誰的意氣,是人們騰飛的起點。

獻身理想的意氣,使人勇敢。

凡人慾成大事者,皆需受盡千磨萬礪。也許上天就是喜歡捉弄那矢志於成功的人們,他總是要為孜孜於輝煌的人們設置障礙。那障礙,

可能是羅馬宗教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倫布遠航新大陸中連天風雷,可能是紅軍長徵中的雪山草地。然而,幸運的人們呵,他們還有理想,在獻身理想的意氣的指引下,他們如布魯諾一般投身於火海,為捍衛真理而與烈火永生;他們在獻身理想的意氣指引下,如哥倫布一般義無反顧地踏上征途為探尋未知世界而披肝瀝膽;在獻身理想的意氣的指引下,他們如紅軍戰士一般豪氣頓生征服千山萬水為拯救民族而抗爭,獻身理想的意氣,是成功的精神動力。

勇於探索的意氣,是人們發揮潛能的金鑰匙。

科學,充滿了未知的美。好奇的人類站在自然與社會聖殿的門口,不時的規探其中的奧妙,而只有勇於探索的人勇敢地踏入了上帝設置的禁區,徜佯於科學的無盡美妙。於是我們看見楊振寧李政道勇於質疑前人,看見吳劍雄勤於實驗破解謎雲,看見一代大師王淦昌在極其惡劣的科研條件下為物理學發展獻計獻策。——勇於探索的意氣,是成功之眼。

……

望盡人類千載悠悠的歷史,凡成大事者,皆為意氣風發,慷慨激越之人。讓我們以捨我其誰的意氣為帆,以獻身理想的意氣為指引,以勇於探索,勇於挑戰的意氣為漿,駕起人生的巨輪,向著成功的彼岸遠航!

議論文寫作提綱(示例4)

《學會歷史般的旁觀》(議論性散文)

一、引論(1-4)用蝶眼中的花、花眼中的蜂、蜂眼中的蝶與蝶眼中的蜂引出中心論點:愛憎矇住了理性的心。跳出愛憎,歷史會還給我們一份真實的面目。(比喻)

二、本論(2—7)分三層論證中心論點。

第一層(5-7)從項羽與劉邦誰更適合做皇帝看「愛憎」、「理性」與「真實」。(例證、引用、對比,假設分析法)

第二層(8-10)從印象中隋煬帝暴君的形象看大運河的歷史價值。(例證,效果分析法)

第三層(11-13)從印象中唐太宗明君的形象看玄武門血案的歷史現象。(例證、引證,對比分析法)

三、結論(14-16)歸納全文,警醒世人,客觀公正地審視他人和自己。

《學會歷史般地旁觀》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為花給予她生命的甘露。

在花的眼中,蜂是摯友,因為蜂給予她生命的延續。

然而在蝶眼中,蜂不過是埋頭苦幹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過是遊戲花間的浪子。

愛憎矇住了理性的心。跳出愛憎,歷史會還給我們一份真實的面目。

霸王騎著烏騅化為了鬼雄,虞姬將生命之花化作了矛尖的湛藍,於是心被感動了,那殿上之君只不過是無恥小人,聽聽漢家小兒高唱「大風起兮雲飛揚」,就熱血沸騰。

可是就是這個被唾罵的人建立了中華大地的一代霸業。沒了他,哪來的張騫扶著駝鈴走向天山的雪蓮?沒了他,哪來的衛青舞著旌旗奔向大漠的飛沙?

歷史長河滾滾奔流,告訴我們——劉邦比項羽更有才能去成就一番霸業。

煬帝踏著龍舟走向江南的七月,黎民抱著妻小沿河悲慟。於是血被激怒了,那由南向北奔流的運河不再雄渾,那滔滔河水浸透了百姓的血淚。

可是就是這條勞民傷財的大運河,書寫了大都的輝煌,托起了沿河的點點明珠之城。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告訴我們———京杭大運河滅了一個隋朝,卻也開闢了更輝煌的盛世。

太宗雲「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開創貞觀之治的盛世。人們對此雙手揮舞高呼「明君」、「偉人」。

可即使是這樣一代聖明,我們又怎能忘了玄武門前的血泊?

歷史的高峯迴響著一個聲音:「再偉大的君王,他的身後也有白骨累累,血汗斑斑。」

跳出愛憎後的我們,會有一雙清澈靈動的心眼。環視世間一定會有新的認知,更加公正、更加客觀。

以清澈的眼審視自己,對於任何過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以靈動的心審視世界,對任何對錯,保留一份最真實的瞭解。

給所有的事物一個旁觀的眼神,讓歷史的車轍輾過額頭,留下讚許的痕跡。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