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配音,在建國初,長春譯制大多為社會主義國家的電影配音,上譯大多是為歐美的電影配音,進入八十年代後,國內譯製片大致分為幾個派別,以向雋舒、孫敖、陳汝斌等為代表的長春譯制派,以畢克、邱嶽峯、童自榮、李梓、劉廣寧等等為代表的上譯派,以北京、中央電視臺馮憲珍、董浩等為代表的京派,以姚錫娟、柏崇新、簡肇強為代表的廣東嶺南派等等,但就藝術成就影響力而言,上譯廠的配音無疑是技壓羣雄的,在上譯廠藝術家面前,一些配音演員只能是入門級,深層次來說,上譯廠的基礎雄厚,幾乎清一色都是搞專業配音,底蘊豐厚,高標準要求都是上譯根本,集體共同發展,也是上譯廠的特色。

孫道臨、畢克、邱嶽峯、尚華、於鼎、胡慶漢、蘇秀、趙慎之、衛禹平、楊文元、富潤生、李梓、伍經緯,童自榮,喬榛,施融,蓋文元,楊成純,翁振新,劉廣寧,程曉樺,潘我源,嚴崇德,這些耳熟能詳的藝術家為我們一次又一次的送來了配音的饕餮盛宴,每一部都是聽覺上的高級享受,教科書式的經典,《尼羅河上的慘案》、《悲慘世界》是整體合作的大製作典範,《簡愛》、《凡爾杜先生》、《紅菱艷》、《追捕》、《佐羅》、等等都是彰顯個人風采的大作。向上譯廠的老藝術家致敬!!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浮躁的社會,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看看現在的演藝圈,有幾個人不削著腦袋往錢眼裡鑽,每個人都想走捷徑,幻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而藝術的提升,演技的提高需要積累和沉澱,需要的是對藝術的追求和不斷努力。過去的藝術家們,他們一方面不斷的加強理論的學習和研究,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深入基層,到農村去,到礦山去,到大草原去,到和所演角色有關聯的地方去,體驗生活,使其飾演的角色更加栩栩如生,更加貼近生活!而現在的演員有幾個人能做到?俗話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演員的演技是和你平時的付出成正比的,一分耕耘 一分收穫!所以,是整個演藝市場造成了現在出不了過去的大藝術家!是現在的潛規則害了中國一大批演藝人員!


那個年代,只要是一張口,就能聽的出是誰配的,聽的特別過癮,(嘿,當兵的)(我一說話你就咳嗽吐痰打噴嚏),特別經典的一些電影都是那時候看的,我感覺那些配音演員都是做足了功課的,就想是自己在演那個角色,不像是現在,一般我都會選擇看原聲版的,儘管我聽不懂,但是我寧願看字幕也不願意看已經翻譯過來的片子,總感覺少了點什麼,不像以前看一部電影就會記住一些主人公說的金句。


我今年47歲,非常喜歡看老電影,尤其愛看以前80年代的譯製片,老一輩的配音演員為譯製片增色不少。本人特別喜歡上海電影譯製片廠的童自榮,童自榮在配音界有「配音王子」的稱號。電影《佐羅》裏的佐羅和假總督都是童自榮一個人所配音,《茜茜公主》裏的搞笑士官《少林寺》裏為李連杰配音,還有喜劇電影《虎口脫險》裏胖胖的納粹軍官都是童自榮的聲音。在為電影《佐羅》配音時,童自榮特意準備了兩雙鞋,一雙大頭皮鞋,一雙拖鞋。為真佐羅配音就穿上大頭皮鞋,這樣鞋子較重,佐羅又是匡扶正義,行俠仗義,就能夠把握好角色的形象,相反假總督一副娘娘腔,唯唯諾諾,怕死怕的不得了,就換上了拖鞋來配音。童自榮老師說這樣就很接地氣,完美的為這兩個不同人物完成了出色的配音。現在這個急功近利,浮躁的社會,試問一下,還有多少演員肯為自己的角色體驗生活,揣摩人物的性格呢?好多年輕演員現在連臺詞都不背了,拍戲時嘴巴就說1.2.3.4.5.6,後期有人對他的口型配音。現在的演員都想掙錢,掙快錢,童自榮進上海電影譯製片廠後,足足跑了五年的龍套,纔等到了佐羅這個配音角色,問一下現在的年輕人能耐得了這麼長時間,當時還看不到一點希望。


你說的這些名字對於一代中國人來說,那是無法抹去的記憶。七八十年代,咱們國家年產電影數量非常少,所以人們在電影院裏看的電影很大一部分都需要依賴引進片。那是譯製片的黃金時代,尤其是上海譯製片廠引進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好電影,並且催生了眾多的優秀配音演員。

比如前不久去世的日本導演佐藤純彌,他執導的《追捕》和《人證》都曾引進到中國,其中給杜丘配音的就是畢克,他沉穩內斂的聲音非常迷人,就連高倉健之後來中國都要跟他見一面。而給真由美配音的丁建華,聲音清亮,那一聲「我喜歡你」,迷倒了萬千觀眾。

再比如給佐羅配音的童自榮,聲音渾厚,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白馬王子。而給《虎口脫險》裏那個小老頭配音的尚華,聲音靈活性十足,充滿了喜感。還有原本是演員的孫道臨,給《王子復仇記》裏的哈姆雷特配音,字正腔圓,字字珠璣。可以說,那個時候的配音演員,不亞於銀幕前的明星。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一代的配音演員逐漸老去,似乎再也出不來像他們那樣光芒萬丈的配音明星了。這很大程度上跟後來的配音發展有關,90年代末不少草臺班子為了掙錢,絲毫不顧及版權,隨便給引進片配音,用來發行音像製品,由於配音粗製濫造,使得觀眾開始對配音退避三舍。年青一代觀眾為此更喜歡聽原聲,還能間接學習英語。

所以慢慢地,引進片的國語配音版開始不受寵,聽的人少了,自然這一行就開始不受重視。不過近些年情況有所好轉,像給《甄嬛傳》配音的季冠霖、給《瘋狂動物城》配音的張震等配音演員開始受到觀眾的喜歡,而《聲臨其境》這個綜藝節目也讓人感受到配音的魅力。相信隨著電影市場多元化發展,人們對於配音的需求也會更多。你看現在不少日本動漫影視,就培養了一批聲優呢。


上海譯制廠:邱嶽峯,畢克,尚華,於鼎,童梓榮,喬榛,李梓,劉廣寧,丁建華…

長影:向雋珠,陳汝斌,孫敖…

那個年代看譯製片,聽他們的聲音是很重要的,不同的聲音和不同的人物形象馬上會結合起來!

畢克的~杜丘,童梓榮~佐羅(特別是真假佐羅),第一次聽童梓榮是一個美國電影《未來世界》,尚華,劉廣寧的~葉塞尼亞,邱嶽峯還演過《珊瑚島上的死光》…

長影多配當時朝鮮電影…

現在的影視作品的配音演員,己經沒有什麼印象了…前些年有個張雲明配電視劇,感覺還不錯。

配音是一個專門的藝術領域,現在好像沒有特點鮮明的配音演員了。


語言大師,必須得有深後的文化底蘊和藝術修養,說出來的臺詞極具感染力。

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連翻譯出來字幕都會錯,可能出大師嗎?就像(虎口脫險)裡面的插曲鴛鴦茶,直譯就是兩個人的茶,大師門經過歌曲背景反覆斟酌,才定名為鴛鴦茶。現在翻譯配音真的蒼白無力,毫無感染力,跟前輩配音大師根本沒法比,有些人說前輩配音主要是嗓音好,其實錯了,他們在平時交談說話,你根本就不會想到是他配的音。現在是什麼,叫幾個人來拿著話筒就開始讀,,還不如不配音,只用字幕。


為什麼現在出不來像邱嶽峯、畢克、李梓、蘇秀、劉廣寧、童自榮這樣的老一輩配音藝術家?就音色嗓音而言,在現在的年輕一代中不遜於老一輩配音大師的人應該大有人在,這方面的條件不可能是老一輩藝術家們獨佔鰲頭、後無來者,這也是不可能和不現實的,先天條件的硬體因素不是主要原因,關鍵是個人藝術造詣和文化素養方面的巨大差距,現在業內的年輕人在藝術造詣與文化素養方面相差太遠,遠遠不如老一輩配音藝術家們,這些年輕人沒有什麼文化內涵,個人內在素養不佳,空洞貧瘠蒼白,缺乏個人藝術素養和文化內涵,在對作品的理解、角色尺度的把握拿捏、角色情感的領會領悟等方面都有著相當大的差距,年輕人又沒有認真鑽研、提升自己的動力和意願,比較急功近利,極為浮躁,沒有定力,配音的幕後工作與影視娛樂明星不同,是沒有巨大經濟利益的,他們不具備老一輩配音藝術家們熱愛配音藝術、甘於淡泊、無私奉獻的執著的敬業精神,主要在於個人文化素養、藝術造詣和敬業精神方面的巨大落差,軟體方面的問題和原因,因而目前的年青一代中無法出現和老一輩一樣的中國配音大師、巨匠和大家。


現在是什麼時代?拿快錢的時代,配音師只要說出來即可,沒有藝術性,只有功利性。以前的配音演員等於是再次創作的一遍,所以,塑造的人物形象很豐滿很符合劇情的要求。

現在配音只需一個音譯器就可搞定,至於藝術性、思想性,那是觀眾的事。所以,央視8套的外國電視劇,一男一女就可以把劇中人物的語言搞出來,至於效果咋樣,那就不關他們的事了。所以,看這種電視劇最好催眠,躺在牀上看5分鐘就可以睡著了。什麼泰國的、新加坡的、德國的、英國的,一看一個準,幾分鐘搞定。


感謝邀請,這個問題就由我們這羣難登大雅之堂,卻以老藝術家們為偶像的偽藝術工作者來回答吧。

從前的譯製片工作者,無論是導演還是配音演員,基本上都是完整經歷過新中國影視藝術發展完整階段的,甚至很多大師從解放前就從事電影工作,除了深厚紮實的功底之外,數十年的積累與不斷探索,讓老藝術家們熟悉中國觀眾的欣賞習慣,這就為進口電影的二次創作奠定了基礎。

譯製片當然是需要二次創作的,因為東西方文化差異,中國人很難在欣賞外國電影的時候,做到百分百的完全理解。這就需要通過譯制過程,讓影片符合中國人的思維習慣。這看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因為這需要演員對電影藝術整體的把握,深厚的藝術積澱,以及對生活的揣摩和認知。

換句話說,配音演員在根據原作,重新塑造一個人物。這比自己塑造一個人物要困難得多。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你在一張白紙上寫字容易還是在一張被寫亂了的紙上寫字容易。

如今是一個流量之上的時代,任何事物都講究短平快,所以,也就沒有那麼多時間給你揣摩如何重新塑造人物。這是藝術工作的悲哀,希望有識之士能夠看到這篇胡言亂語,讓藝術真正返璞歸真,拒絕浮躁,拒絕流量,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新一代的藝術大師!

就這麼多吧,希望這個答案能讓觀眾們滿意。謝謝。敬請關注時光繪影,我們這羣還不老的影視工作者,會用老故事,帶你找回青春的記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