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表示將發放「臨時牌照」,「臨時」的意義需要琢磨。

撰文:羅怡晨;編輯:宇多田。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5G 就成為了我們頻繁聽到的詞語。

就像 4G 把世界工業時代引入零工經濟一樣,5G 以更快的速度,更廣的範圍和更低的延遲,必將帶來新一輪的社會變革和創新浪潮。

在政策支持和資本方面,5G也是一片利好。除了我國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明確提出要加快 5G 商用步伐,5G 相關概念股也成為一片綠中的幾點紅。

這一切被很多專家和媒體解讀為,5G 時代真的要來了。

那麼,真相果真如此?

2019 CES 上的 5G,僅僅是一個「熱詞」

在剛剛過去的 CES 2019 中,不可否認,5G 成為最大的看點之一,人們都期待著能像 8 年前給我們帶來 4G 那樣,將 5G 變成現實。

但現實卻並非如此。此次展會上,5G 只是作為一個熱詞再次被炒作了一番。

作為 8 年前首發 4G 的廠商,同時自稱第一個使用 5G 的運營商 Verizon,儘管在 2018 年有多次關於 5G 的重大發布,但在此次 CES 上卻幾乎沒有什麼新鮮內容。

首席執行官 Kyle Malady 只是不厭其煩地談論了 5G 願景,呼籲更多人通過 Verizon 設立的 100 萬創新者基金參與到 5G 開發中來。

同樣,另一個自稱首次使用5G的運營商AT&T也沒發什麼「突出作品」。

另一方面,作為國內 5G 先驅,華為儘管在 CES 上設置了一個不錯的展台,並在 2018 年全年多次談到 5G 技術,但這次卻似乎沒有展示 5G 產品。

而作為華為主要競爭者之一的晶元廠商高通,雖然將 5G 作為其此次 CES 發布會的主題之一,但也沒有展出成型的 5G 設備,而是繼續介紹了去年推出的旗艦驍龍 855 移動平台。

不出所料,另一家晶元巨頭英特爾在此次 CES 上唯一的 5G 新消息是即將發布的無線基站 5G 系統晶元。

不過從該公司的演示來看,該晶元似乎仍在研發中。

此外,包括三星在內的多個品牌都在或多或少暗示自己將成為 2019 年第一個搭載 5G 網路的手機廠商。

然而 CES 上,「流言」仍然止於「流言」。勢頭最大的三星也沒有對自己的產品進行任何關於 5G 的現場連接展示。而我們也無法對各大手機廠商2019未知的發布會做過多評論。

根據我們的現場觀察,總的來看,此次 CES 展上並沒有出現什麼能夠帶我們進入下一代網路的 5G 產品,大多都是 5G 概念性 Demo 或 PPT,有些 5G 產品甚至連有限的 5G 網路都無法連入。

譬如,在展台積極講述 5G 故事的行動電話運營商 T-mobile,大概最令人振奮的演示便是兩個人拿著智能手機玩一場基於增強現實技術的虛擬排球遊戲。

這無非是為了展示 5G 技術的高響應與低延遲優勢。

不過,這首先是兩部連接了隱藏性 5G 熱點的 4G 手機;其次,50~60 毫秒的低延時效果似乎也沒什麼特別,因為真正的 5G,可以讓用戶獲得低於 10 毫秒的「零感體驗」。

像這樣的特定演示,CES 現場還有不少,但比起喜歡演講的 Verizon 與 AT&T,T-mobile 已經算是比較實在的了。

這麼來看,雖然很多人都在討論 5G 技術的前景和可能性,但真正具體的案例卻依然很少。

關於目前的 5G 技術,LG 首席技術官似乎講出了真話:「整個基礎設施需要升級,而那需要時間」。

而晶元製造商 AMD 公司首席執行官 Lisa Su 則表示,在此次展會中她並沒有太多關於 5G 的評論,儘管她認為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支持技術」。

5G 的真相

儘管 Verizon 和 AT&T 都宣稱自己是第一個 5G 運營商,而韓國運營商 KT 此前也宣布,某一家人工智慧機器人公司已經成為了他們第一個 5G 服務的客戶。

但真正的 5G,似乎要比我們預想的更為遙遠。

譬如,Verizon 的首席執行官 Vestberg 曾得意地宣布,其在 2018 年 10 月推出的家庭寬頻服務已經讓 Verizon 率先成為提供 5G 服務的運營商。

但這個做法引起了巨大爭議。

一些業內人士似乎對此並不買賬,因為該公司是使用的是不被業界認可的專有標準。

對此,Verizon 公司又計劃在今年晚些時候改用一個 5G 行業標準——5G NR(基於 OFDM 的全新空口設計的全球性 5G 標準,也是下一代非常重要的蜂窩移動技術基礎)。

而另一大運營商 AT&T 則強調,自己是第一個採用基於標準的移動 5G 服務,該服務將於上個月開始在全球 12 個城市中推出。

但事實是,由於目前還沒有 5G 手機,所以 AT&T 只是與 Netgear 聯合推出了 5G 移動熱點。

不過有意思的是,這個事件遭到了包括華爾街日報、路透社在內大量權威媒體的抨擊與嘲諷。

原因就在於,AT&T 只是「欺騙性地」將自己的 4G LTE 網路名稱改成了 5G E 而已,這裡的 E 代表 Evolution,意為「進化」。

換句話說,這僅僅是向 5G 邁進的一小步,而並非真正的 5G。

AT&T 首席執行官 John Donovan

行業的國際領跑者尚且如此,其他玩家的緩慢進展更在情理之中。

而從國內來看,我國三大運營商雖然早在 2013 年就開始了 5G 布局,均已在國內多個城市進行 5G 試驗及應用測試。

甚至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也在近日表示,「2019 年國家將在若干個城市發放 5G 臨時牌照」。

但是,此前普遍被外界猜測發放的「牌照」變為「臨時牌照」,這也許意味著,「謹慎的探索」比「大膽地嘗試」更容易促進 5G 技術的落地。

換句話說,真正開始商用,還得到 2020 年以後,甚至更晚。

那麼,5G 商用之後就能一帆風順嗎?當然不是。

美國諮詢公司 Gartner 分析表示,在 2018 到 2022 年間,5G 主要將被用於支持物聯網通信,高清視頻和固定無線接入。更高頻率的使用將需要非常密集的部署和更高頻率的重用。

因此,在 2023 年之前,儘管運營商會大肆炒作,但是大多數 5G 服務最初將集中部署於島嶼,而不會有全國性的覆蓋,很有可能到 2022 年發達國家的 5G 地理覆蓋範圍也達不到現有的 4G 地理覆蓋範圍。

全國 90% 人口覆蓋 5G 服務時間點預測

此外,由於增強性 4G 足以滿足很多情況,這導致運營商對 5G 的接受度較低(與 4G 相比)。

因此,Gartner 預計到 2025 年,全球將只有不到 45%的運營商將推出商用 5G 網路(見下表)。

5G 很重要,但通往 5G 之路並不容易

5G 到底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多大影響?

事實上,沒有人會否認 5G 的前景。除了高速度、低延遲以及更便宜的數據流量費用等網路直接體驗優勢,5G 還將給我們全部生活帶來顛覆性變革。

高通技術白皮書就特別指出,5G 除了進一步提升網速來支持像 AR/VR 高清這種海量數據的流媒體應用外,還可迎接物聯網時代爆炸式增長的聯網設備給網路帶來的壓力。

今後的數以億計的無人駕駛汽車,家庭以及公共場所智能設備的正常運行,都需要以 5G 技術為基礎。

然而,超前技術的應用並不等於市場需求的成熟。任正非就在 2018 年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即便做出成熟的 5G 技術產品,也不意味著社會真正有這個需求。

「如果社會需求沒有發展到我們想像的程度,我們投入進去意義就沒有那麼大。」

因此,5G 的商用之路有著各種不同屬性的障礙需要克服。

首先就是產業鏈壁壘。

5G 應用架構與商業模式與傳統通訊業務並不一致。對於傳統服務商,需要巨大投入才能推動轉型,但能否在可靠周期內見到收益卻仍是未知數,這種不確定性將直接影響 5G 發展進度。

其次是殺手級應用的欠缺。

據 21 世紀經濟報道的調查採訪顯示,對個人消費者而言,大部分人將 5G 的殺手級應用寄托在 8K 視頻以及 VR/AR 等視頻類應用上,這些領域雖然能大幅改善消費者體驗,但並非不可替代的剛需。

而目前 4G 技術仍能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很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那麼對於 5G 來說,還是需要有真正非此不可的需求才帶動其井噴式的發展。

最後,高傳輸速率帶來的數據風險與安全挑戰同樣不容小覷。

5G 的應用場景,比如車聯網,就需要低時延的安全演算法和隱私架構來進行保護。

而安全處理性能一旦跟不上,企業的風險係數也將驟然上升。

面對這些新的安全挑戰,運營商還需要積累一定的實戰經驗和成熟機制才能廣泛過渡到 5G。

因此總體來看,當下 5G 的炒作,太過;而應用的時間點,一定比我們預想的更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