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當上皇帝是政治博弈的結果。

最初,宋神宗皇后向氏無子,但宋神宗兒子很多,所以庶長子也就是宋哲宗當了太子,然後繼承皇位,祖母高氏當太皇太后,嫡母向氏當太后,母親朱氏只是太妃。

高氏死後,宋哲宗掌權,但是沒有多長時間就死了。向太后出面召集宰相大臣商議繼承問題,哲宗沒有兒子,當然是弟弟優先。

宋哲宗趙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

向太后:

新黨宰相章惇當即說,以制,當以哲宗同母弟13王趙似優先。

事實上,哲宗與新黨大臣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沒提前立皇太弟,畢竟哲宗死時才23歲,之前就冊封弟弟為儲君不大合適。

可向太后歷來親近舊黨,而趙似就一直與新黨走得很近,向太后當然不願意,立即開始耍賴,哭泣著說,哀家無子,先帝(神宗)所有兒子都是我的兒子。

這個理論雖然有道理但不符合現狀。如果是為神宗選繼承人還可以這麼說,可目前是給哲宗選擇繼承人,當然是與哲宗血親關係最近的趙似優先。

章惇很不滿,回顧周圍,可惜新黨大臣竟然都沉默不語。也就只能默認這個意見,再提出自己的正式意見,以長,當立申王(神宗第9子)。

向太后再說,申王目疾,不可為君。

申王是高度近視眼,當皇帝確實不合適。

就此,議題軌道完全落入向太后算計,下面就是宋徽宗端王趙佶了,而趙佶因母親過世早,歷來親近向太后。

章惇做出最後的反對努力,鄭重建議說,端王輕佻,不可為君。

事實上,我們後人來看這段記錄應該為章惇的準確預測而感到惋惜。

新黨宰相章惇(1035年—1105年):

向太后當然說,先帝都贊端王有福,云云。

孤立無援的章惇只能同意了。隨後,新黨所有宰執,包括首鼠兩端的副相曾布在內均被向太后清洗出局,付出了牆頭草應該付出的代價。

副相曾布:

趙佶(1082.11.10—1135.06.05)


北宋宋徽宗時代出現的"哥窯"瓷器,就是宋徽宗為感激和懷念皇哥宋哲宗而創燒的一款"特別意義"的瓷器,哥窯並沒有窯址,是在官窯窯口上完成"哥窯款"瓷器。????????


宋哲宗膝下無子,這是宋徽宗能做上皇帝的天時條件。另外趙佶在宋哲宗在位時是親王,這是地利條件。再有趙佶和太后的關係好,對太后十分孝順,這是人和條件。天時地利人和都佔據了,結果自然水到渠成。


因為宋哲宗無子,他去世後,在世最大的弟弟趙佖有目疾,再往下排就是趙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