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兩章回答了朋友的兩個問題,這回書歸正傳,按計劃說說長期估值的問題。這又是一個紛爭不斷的話題,我們經常能聽到磚家們說「長期估值」怎樣怎樣,那麼多長時間算長期呢?這和股市沒什麼關係,而只和生意有關,諸多經典的投資分析都把5年作為長期複合的基本週期,通常來講對於週期性行業來講5年應該也經歷了完整的輪迴,最重要的是一般來說PE投資的週期中值會在5年。由於長期估值對應的特點與PE投資有類似之處,而長期估值也正對應長期投資,所以我還認為長期投資是一種類PE投資。先講這個就是因為股市中總有人用長期估值的觀察角度實施短期投資行為,慢性胃炎診成了急性闌尾炎,自然是療效不佳,所以論壇裏經常有聽錯了故事怨別人的事發生。那麼長期估值到底是不是類PE投資呢?

長期估值的目的是進行長期投資,所以基於生意去考慮問題,A股裏的企業都在邀請你去投資,假使投資期限是5年,到底投資哪家呢?

第一步,公司篩選與調研。

大範圍挑選公司,可能在這幾年內死掉的企業,自己看不懂週期的,不賺錢的生意,走向沒落的行業統統淘汰掉。因為你進去投資時,之前的分紅與你無關,所以你主要是看後續發展,想讓你掏出真金白銀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大家繼續大把分紅,另一種就是未來幾年前景讓人心動,除此之外差不多隻有董事長是你小舅子這種可能。這樣就把公司範圍一下縮小了很多。比如這家希努爾,看短期業績提高8946%,可它未來幾年前景無論行業還是公司,絲毫看不到徹底反轉脫穎而出的可能,分紅又分不到,這樣的公司股票交易自然是與長期估值無關,只是交易博弈而已,跑馬拉松和跑百米比賽完全是兩碼事,策略也應不同。

第二步,預評估。

把小範圍的公司合併同類項,分組進行橫向比較,看看誰的財務更健康,利潤率更高,發展潛力更大等等,進一步消除冗餘。基本面和各種指標的反覆對比自然是必選項,前面幾篇也提到過一些,不贅述。這裡著重想提的就是另外兩個要素:一個是品牌的力量,這個要素在今天這個時代是被逐漸放大的,消費升級就是品牌力量釋放的最大契機。手機行業山寨品牌的迅速消亡證明瞭這一點,白酒行業茅臺、五糧液使勁提價仍然應者雲集,也證明瞭這一點,人們開始願意為高品質的品牌付出溢價。另一個要素是未來成長性,這種關注是人類的天性,無論你怎麼孝順父母,你都得承認你花在孩子身上的心血要多得多,因為孩子代表著未來,所以從長期估值的角度講,一家公司的持續高成長性遠比短暫的低估值更具有吸引力。我不知道工商銀行到了每股5塊錢還要到哪裡去,但是除了股息,還有什麼能吸引我呢?就算有一天它跌破凈資產,又和你有什麼關係呢?它依然是一家國企龐然大物,真的有人可以清算分拆賣掉它嗎?只要它不能提供高股息了,就和垃圾股沒什麼兩樣。

第三步,觀察與正式評估。

長期估值的過程是持續而動態變化的,很多時候對企業的觀察需要結合行業發展進程進行很長時間,充分了解一個,看懂了生意模式和發展趨勢,也就成熟一個。這裡面需要深入地觀察和思考一門生意。比如「無印良品」,剛進中國的時候,乍一看,新奇,利潤率奇高,大把的人搶著想投資,可是如果你親自仔細品味它的產品,就會發現它的品質只是比街邊店好一點,設計更是不夠領先,遠遠匹配不了它的價格,甚至可以說是粗糙,持續觀察一段時間,你一定會瞭然,儘管錢多人傻,但是這樣的高利潤率是一定無法維持的,那你對它的估價就不能太高,倒是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我很看好個性化高品質的輕奢品生意。

耐心在這裡扮演了重要角色,要想對一家企業進行相對正確的長期估值,需要靜下心來研究,觀察,很多時候是跨季報,跨年報的。如果你說巴菲特幾分鐘就決定買下一家企業,馬雲喝頓酒就和恆大合作了,你也可以一晚上就搞定長期估值,那你就太貶低了這些商界的領袖而過於抬高了自己。實際上最可怕的還不是盲目自信,而是心裡那些隨隨便便,似是而非的結論,一旦股市開始上漲,就會從腦海中蹦出來,從別人的嘴裡冒出來,從春筍般拱出來的股神們的鍵盤下鑽出來,進而得到認同和加強,而一旦來個大跌,股市完了我要跑路的映射則立刻佔領反射區。

第四步,和市場先生談判並初步估價。

你是金主,錢在你手裡,可以同時商量好幾家公司,他給誰開低價你就考慮買誰嘛,只要你有耐心,總能等到心儀的標的。千萬別被市場先生「你不買,我就漲給你看」的話所嚇倒。本來嘛,既然已經無限看好,哪會差這仨瓜倆棗的呢?可是不要忘記,巴菲特也有失手的時候,你我就更不要提了,所以保證自己的資金安全,使自己的成本盡量低是長期投資的基本起始點。這就意味著創新高、強勢股不是長期估值的好起點,買的便宜比什麼勢頭都要重要。還要求投資者在做長期估值時,從正常到極度保守分別對應設置不同買入價位並匹配相應資金量。通常會是座金字塔,從塔尖開始交易,只是有時候人家一漲,你一著急就把金字塔尖朝下了,其實不賺錢不知道比賠錢好上多少倍。

第五步,最後的盡職調查。

談判的同時就要進行投資前最後的詳細深入調查。從公司上市前查起,除常規研究外,當家人的年齡、品行、風格、發展思路,主要股東的過往,業績與財務上的瑕疵,行為污點,利益輸送,管理層的專業背景,發表的言論等等都在你調查之列。

很多人的長期估值過程在這一步就不夠細緻了,其實這一步是對你瞭解公司行事風格很重要的一環。比方說,這麼好的公司,領導特別重視市值管理,那有可能你要做好提前獲利退出的準備。大股東品德不高,就要考慮是否值得冒險的問題。比如當年的廣匯能源事件,不談法律層面,僅從行事上看就匪氣十足,顯然是一種明顯的瑕疵,避之唯恐不及,當時竟然還有某些大V言之鑿鑿,估值已經合理,令人瞠目結舌,結果大家自然已經知道了。再比如雲意電氣,大股東左手高送轉,右手已經準備大幅減持了,散戶做企業長期估值碰上這樣的主兒無異與虎謀皮。

第六步,確定資金安排。儘管雙方已經情投意合,但為了降低風險,除非對方在現價基礎上再降20%,通常分期付款總是好的。因為是長期估值與投資,鎖定期限比較長,所以付款前一定要做好資金計劃,絕不衝動。

第七步,買賣完成,你成為了股東。

現在你的身份有所不同,你需要密切關注公司動向,以保護好自己的利益不受損,你雖然不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但是一定要關注公司的長期績效。一放十餘載不管不問,然後暴富的故事,只能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否則與守株待兔又有何異。

第八步,退出。

此時你或者獲利或者虧損,總之你找到了推出的理由。什麼樣的理由呢?比如,公司業績長期複合成長率平均30%沒有變,可是今年股價在前期合理長期估值基礎上竟然翻一番還多,可不可以退出,當然可以,這是一種對長期估值的透支,完全可以另起爐竈。還比如公司做化肥,國家說了明年起一律不準用了,虧損也可以退出啊,因為這已經與當初進行的長期估值行業前景發生了重大變化嘛。再比如,你投的是家分紅率極高的公司,突然宣佈以後不再分紅了,這就與長期估值預期不符了,也應該退出啊。

最終你需要考慮的就是你當初考察的長期估值邏輯是否還存在,一切沒變,股價大跌,你的資金安排策略不是正好能用上?可惜的是人在應急的情況下多用系統一直接下結論,而不是系統二啟動工作模式。為什麼但總「時間的玫瑰」沒能持續綻放?媒體關於他對於茅臺持股的報道真真假假,不知真相,但從他後期開始否定自己改作大波段趨勢交易者來看,基本可以斷定他後期在茅臺上會高買低賣,全部做反。這既是上面講過的長短期估值策略錯配,也實在是人性使然,他已經變成了交易者,再也不是生意人。當然,我在這裡說的頭頭是道,興許明天就一樣幹傻事。

以上就是我想到的長期估值的幾個方面和決斷步驟,其中很多和短期估值大相徑庭,是很有意思的現象,短期估值留在下一章再詳述。為什麼我前面說長期估值是類PE投資呢?如果你認同上面所述的幾個方面,那麼仔細對比,你就會發現整個估值過程與PE投資的流程和方法是高度重合的。所以長期估值的基礎就是思考一門生意能否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多賺錢,而不是與其他交易者博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