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明清時期山東地區六十三個重要的科舉世家     明清時期,由於科舉強弱的地區差異,造成了科舉人物和科舉世家的地域分佈不平衡。相對來說,清代的科舉世家較明代的科舉世家為盛。從地域分佈來看,明代西部諸府科舉較盛,科舉世家也多;而東部如登州府等幾近」天荒」。清代,東部如登州府,萊州府後來者居上,科舉文教逐漸發達,科舉世家漸多,而西部諸府漸趨沒落。濟南府和青州府則是明清兩代傳統上科舉發達,科舉世家分佈密集的地區。筆者通過遍閱山東地區所有州縣府志,縣誌以及大量的地方文集和譜膜,對明清時期的山東科舉望族做了大概的統計。如以連續三代以上有進士或舉人出身者為科舉望族的標準,根據筆者所掌握的資料,這類家族有約近60多家。而科甲蟬聯,人物家世可與新城王氏相較的也有近百家,本附錄將登載其中的63家。在附錄以前,首先做幾點說明:  一、下錄諸科舉望族中,多是興盛五世以上,科舉人物興盛,對一方政治文教產生極大影響的望族。由於篇幅原因,這裡登載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在本文第三章婚姻部分中涉及到的濟南府,青州府大部分望族下面將不再附錄。  二、本文附錄主要依託府志,縣誌中的選舉志,人物誌,藝文志的線索,將其中涉及到的人物按親緣關係排比鉤稽,部分有條件的則翻閱相關文集,譜碟,因而未免掛一漏萬或有疏誤。  三,本附錄中各望族門柞的代際次序的表述方法,受到了吳仁安先生《明清時期上海地區的名門望族)(上海人民出版社97年版)第八章,第九章《明清上海地區部分家族門柞述略)的啟發,也採用了《千字文》來表示代際次序,諸如」天」字代表祖輩,」地」代表父輩,「玄」代表子輩,「黃」代表孫輩,依次類推。《千字文》前24字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仄,辰宿列張。寒來居往,秋收冬藏」。  四、由於本附錄只登載科舉望族,故功侯世家,皇親國戚,武功世家,醫學世家,工商世家等等不在此範圍之列。  五、本附錄的資料來源,都已包括在後面的參考文獻中,故每一望族不再另注出處。

1、即墨周如砒家族

明清時期即墨(今山東即墨市)著名的官僚世家。周家自大明萬曆至清嘉慶近2百年間科甲蟬聯不絕,先後中文武進士者7人,中舉多人,聞人輩出,如破更以文章名動天下。其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周如砒,字季平,號礪齊,大明萬曆己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終祭酒,以文章名揚天下,著《青黎館集》;周如京,如砒之弟,大明萬曆舉人;周如綸,字叔音,號少東,如砒從弟,大明萬曆丙戊進士,由哀陽縣令官至代州通判;周如錦,字叔文,號大東,如砒弟,為文汪洋態肆,才名與兄如砒相將。選貢,任通判,官《紫霞閣文集》。(地)周志皋,字子寅,如砒子,大明萬曆庚戊進士,工古文辭,與新城王象春齊名,官政怪察院,未授職卒。曾置義田3百畝,以賭族人。著《雅音會編》;周憬,字子微,如砒子,蔭刑部員外郎,官至南雄知府。著《玉輝堂隨筆》。  (玄)周旭,字元之,如錦孫,諸生,有文名。潛心理學,雲遊江南。著有《黃鶴遊》,《舟中游》,《寒蟬吟》等詩集;周番,如砒孫,大清順治十二年(1655)武進士。  (黃)周來葬。字偕芳,如砒元孫,聯馨之弟,大清雍正庚午進士,官河南臨穎知縣。著《楚中草》,《大梁客中吟》。  (宇)周志讓,字芸工,聯馨長子,大清乾隆甲戊進士,積學工文,歷廣東三水縣令,遷直隸州知州。著有(六息軒詩稿》;周志閏,字叔和,號北阜,志讓之弟,大清乾隆乙未進士,歷陝西澄縣知縣,官至留壩同知。  (宙)周翁硅,字金圭,志讓孫,大清嘉慶舉人。

2、即裏黃嘉善家族

  明清時期即墨(今山東即墨市)著名的官僚世家,詩書衣冠之族。黃家自大明嘉靖至大清康熙近200年間,科甲蟬聯不絕,先後有7人中進士,舉人達21人之多,替綳奕奕,久盛不衰。黃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黃作孚。字汝從,嘉善叔。大明嘉靖癸未進士,官至高平縣令。  (地)黃熹善,字惟尚,號梓山,大明萬曆丁丑進士,初授葉縣令,遷大同制服,握兵備道加按察使升寧夏巡撫,三邊總督,官至兵部尚書兼京營戎政,加少保。系明代中後期重臣。(玄)黃宗昌,字長清,號鶴嶺,棄善侄,大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崇禎初官御史,上疏請盡斥閹黨官員,崇禎二年(1629)巡按湖廣,審明多年不決的大案數起。後被劫罷家居。崇禎十五年〔1842),清軍圍即墾,宗昌率鄉人拒守,仲子荃及妻周氏,妾郭氏,二劉氏均遇難,時稱」一門五烈」,《明史》為之立傳;黃宗揚,字顯清,宗昌弟,大明萬曆舉人;黃宗庫,字我周,號儀庭,嘉善子,肆力於學,大明崇禎進士,決意仕進;黃宗臣,字我臣,嘉善子,蔭內閣中書,舉人,善詩工書。著《古今嘉言》,(淡新齋詩集);黃宗玻,字我玉,嘉善子,以父萌官至刑部郎中;黃宗派,嘉善侄,武舉。(皇)黃培,字孟堅,嘉善孫,以祖萌至都指揮使;黃泊,字子厚,宗摩四子,大清康熙舉人,淡泊名利,善詩工書。書法晉唐,詩文古辭雄深雅健,主騷壇數十年。為同邑詩人之冠。著有《白鶴峪集》,《書法輯略》等數十卷;黃奎。泊從弟,例任正定府同知。214  (宇)黃貞麟(1630-1694),字方振,號振侯,培之侄,大清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授安徽鳳陽府推官,屢決大案,使500餘平民無罪釋歸,政績卓著。大清康熙九年(1670〕改任直隸鹽山知縣,復以卓異內遷戶部主事,督京城左右糧倉,坐侵盜失察罷官。卒於家。其七子皆以才華聞名於時;黃貞固,貞麟從弟,官兵馬司指揮;黃貞泰,字叔同,號瞻園,貞麟從弟,副貢,官鎮江同知。  (宙)黃敬中,字叔直,號山淳,貞麟六子,大清康熙進士,歷直隸龍門知縣,官至河南禹州知州;黃鴻中,字仲立,號海暉,貞麟三子,大清康熙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官至仕讀學士。著《有容堂集》;黃美中,字元美,貞麟次子,大清康熙舉人,官至寧陽縣令;黃理中,字仲通,貞麟四子,舉人,官琢州知州;黃彥中,貞麟子,康熙舉人,官武定學正;黃爽中,貞麟七子,康熙舉人,官黃破知縣;黃克中,貞麟侄,舉人,官利津教諭;黃致中,貞麟侄,例官至刑部員外;黃道中,貞麟侄,官縣知縣;黃統中,貞麟侄,官萬州知州;黃繩中,貞麟侄,官陽山知縣。   (洪)黃立世,字卓峯,號柱山,貞麟孫,大清乾隆舉人,歷廣東新寧知縣改保昌縣令。著有(隨初文集》,《四中閣詩稿》,《詩餘雜著卜黃任世,鴻中長子,舉人,官濟寧學正;黃垂世,爽中次子,舉人;黃芳世,致中長子,舉人,官京山知縣;黃靖世,美中子,康熙舉人,官寧陽知縣;黃鉀世,貞麟孫,官海寧知縣。  (荒)黃如璐,貞麟後裔,官定遠縣知縣;黃如藕,如璐從弟,嘉慶舉人,官黃縣教諭。  (日)黃植,字靜軒,如壁子,著名理學家,其經學,理學為時人所推崇。著有《論語含說》,《學庸記疑》,《孟子析義》,《周易淺說》,《水渭草堂集》;黃棒,字碩軒,如壁子,舉人,著《漪園詩文集)

3、即裏藍章家族

  元明清時期即裏(今山東即墨市)著名的官僚世家。藍家元代就世代顯赫,以武功顯,遠祖有諱玲者仕至武義將軍,總領監軍,象葉相繼,冠蓋蟬聯,」藍氏之興自茲始。著名有管軍千戶藍福興,灘州千戶藍旺,百戶藍順,藍青等,後遭兵火,家世無考。人明後,藍家科甲相繼,重振家聲,藍章,藍田父子進士享譽士林;人清後,藍潤,藍啟延父子雙雙科場折桂,再續祖輩風流。藍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藍福盛,章祖,以農事起家,在唐賽兒農民暴動時,率鄉民以自保,」邑賴之以全」。   (地)藍銅,字宗濟,福盛子,章父,以振濟授七品散官。  (玄)藍章,字文繚,銅長子,大明成化二十年(1484)進士,初授愁源令,累升監察御史,以情直聞名。因件劉謹,被滴降為福州通判,劉謹被誅後,起複為山西巡撫,在當地數次鎮壓農民基動,官至南京工部侍郎。  (黃)藍田,字玉甫,章長子,大明嘉靖癸未進士,掌河南道監察御史,嘉靖初因」大禮儀」之爭而被杖,因竹上司張撼而被罷職閑住。《明史》有傳;藍困,章子,著名詩人;藍因,字微甫,號東泉,章三子,與兄田齊名,詩文書並為世所推重,以父蔭除寧和知縣,升慶陽府通判。著《東泉詩草》。  (宇)藍思紹,號如泉,田孫,光祿寺署垂。  (宙)藍再茂,思紹子,官南皮縣令。  (洪)藍潤,字海重,原名滋,再茂長子,大清順治丙戊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升弘文院侍讀,賜名曰」潤」,提督上江學正,晉江南提刑按察使,官至湖南左布政使。清白嚴正,所至有聲;藍深,潤弟,恩貢,官至淮縣令;藍據,潤從兄,大明祟禎武進士,南京神威營都司。 (荒)藍啟延,字延陵,號敬軒,潤季子,大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舉人,蔭授內閣中書,三十九年(1700),始中進士,授廣東乳源縣知縣,改西河縣,清軍出征西姍,奉命轉翰軍糧,捆署階州知州,以老疾卒;藍啟肅,字恭元,深子,善詩工書,舉人,官內閣中書。  (日)藍重番,字念宗,號半園,啟肅子,監生。著有《即墨志稿》,(藍氏家乘》,《東崖雜說》等。 (月)藍中高,字季登,號海莊,重番子,拔貢,官日照教諭。氰海莊嘟翰,楠遊草冷。  (盈)藍用和,字介軒,潤六世孫。舉人,官齊河教諭。    4、膠州張若拼家族    明清時期膠州(今山東膠州市)著名的官僚世家。張家主要的代表人物有:  (天)張宏範,字子壽,若翻祖,諸生。  (地)張 典,字春臺,宏範子,若綳父,諸生。  (玄)張若鵝,字義生,大明崇禎七年(1634)進士,授清苑知縣,後授刑部主事,轉兵  部職方司主事,爪遷光祿司卿。明軍松山大敗後,他由海道逃歸,因有兵部尚書陳新甲  和大學士謝升庇護,再令出關監軍。明軍松山再敗後,被論死系獄。李自成農民軍破北京後,投降後授山海防禦使。清軍人關後,降清,授順天府尹,官至太常寺卿。  (黃)張應桂,字復我,若娜侄,大清順治九年(1632)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內翰  林,遷宏文院編修,官至光祿寺垂;張應運,字景開,若紹侄,明末投軍,官撫標左營遊擊將軍。 (宇)張拾,字仲和,應桂子,大清康熙三十五年(TSB)進士,歷永寧知縣,官至山西道監察御使;張淳,應桂侄,舉人;張拴,字南澳,應桂侄,性嗜學,拔貢,著有《圖書質疑》,((通書孝經質疑》,《西銘集說》,《字拙堂制藝))o  (宙)張存仁,字伯剛,洽子,大清康照舉人,由隴縣訓導官至獲山衛教授。若有((岱  遊草序》,《樂軒吟》,《愚亭詩集》3卷;張楷,字書田,淳子,光祿寺署正;張褲,楷弟,大清雍正元年(1723)舉人。  (洪)張賓雁,淦孫,著名文士,有《伏生世系系表》,《詩古音夏小正》,《唐書世系表考異     5、膠州法若真家族

  清代膠州(今山東膠州市)著名的官僚世家,文獻巨族。法家原本濟南軍功世家,世襲濟南衛指揮使。大明成化年間始遷祖法文質因官膠州學正,這一支遂移籍膠州。自明末直至清代中葉,法家科甲蟬聯不絕,先後有3人中進士,4人中舉。且家族文化積澱沉厚,有清一代著名詩人,書畫家,經學家輩出,聞名海內。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法寰,字開來,若真父,大明天啟七年(1627)舉人,歷北直靜海知縣。遷萊州府知事,宮至河南懷慶府同知。著有《四書義》,《春秋義》。  (地)法若真(1613-1696),字漢儒,號黃石,大清順治三年(1646)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職編修,累捆翰林侍講,歷官福建興泉道參政,遷浙江按察使。康熙二年(1663),因不滿《明史》案文字獄,辭職歸籍。七年(1668),起補安徽布政使,復以丁母憂辭官,此後絕意仕進,以詩畫自娛。是清代著名詩人,畫家。詩學李鶴,多及時事。善畫山水,畫風以流暢自然,惟欲所為而自成風格。著有《黃山詩留》16卷;法若貞,字玉符,若真從弟,大清順治三年(1646)與兄若真同榜中進士,歷禮科給事中,官至漢羌兵備道。  (玄)法松,字與隱,若真子,大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進士,官至大理司評事。清初著名詩人,著有《書山草堂詩稿》2卷;法樟,字硯山。若真子,察生。詩人,著《又敬堂詩草)。   (黃)法光祖,字幼黃,耘子,監生,著名畫家,畫風頗有其祖若真筆意;法宗燁,字中黃,祖耘侄,諸生,詩人,著有《墨善堂全集》,《鐵慈山房詩》2卷;法輝祖,字稚黃,焊侄,蔭生,授行人,遷內閣中書。著有(念廬詩》4卷。  (宇)法坤宏(1698-1795),字直方,號遷齋,光祖子,大清乾隆六年(1741)舉人,官大理司評事。初宗宋儒之理,後讀王守仁《傳習錄》,遂以王學為宗,博通諸經,尤精《春秋》。又善古文,是桐城文派在山東傳人。平生著述宏富,著有《春秋取義測)12卷,(學古編》,《綱目要略),《法氏詩聞》,《介亭詩徽錄),《過庭錄》,《墨水傳經錄》,《撫風舊德錄);法坤厚,字南峯,號黃棠,耘孫,監生,幼通五經大義,工書畫,得若真不傳之祕,人稱「小黃山」。書法俊秀,左手書行草,飄逸灑脫。且工詩,生平雅游,所至傾倒東國名宿,海岱詩社推坤厚為首,著有《萌松堂詩集》16卷,(白石居文集)4卷;法坤振,字蘭峯,號怡齋,坤厚從弟,監生,詩才妙敏,日於諸兄弟詩酒唱和。著有《恰齋詩4卷,《西墅詞))1卷;法重輝,字旭升,若真曾孫,舉人,宮順昌縣令。工詩文尤長於詞,其《出塞詞》有」黃雲一抹平」句為時所頌,人稱」法黃雲」。著有《保陽草》,《西窗詞》2卷,《閣齋文稿))8卷;法基昌,祖孫,舉人。  (宙)法篙齡,坤宏子,舉人;法評,字尺水,坤厚侄,諸生,著名詩人。著有《疥駝集》,《艾住集》,《擬於餘源宮詞》,《詠史小樂府》等。    6、膠州匡翼之家族    明清時期膠州(今山東膠州市)著名的官僚世家。匡家先世南直隸海州人,元末有  名九翁者避兵筱榆,生子福,福子德官膠州正千戶,遂佔籍焉。其子孫後裔於明清兩朝科甲相繼,聞人輩出,蔚為盛族。匡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匡福,翼之高祖,明初隨太祖征伐有功,官至沂州所副千戶。  (地)匡德。福子,冀之曾祖,官膠州正千戶。  (玄)匡典之,字朝敬,大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進士,掌南京貴州道監察御史,遷四川按察司副使,管至總制三邊都御史。  (黃)匡鐸,字淑教,具之孫,大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歷北直隸株水知縣,授監察御史,晉兵科給事中,出為大名府知府,官至陝西按察司金事。  (宇)匡延年,字範先,鐸子,大明祟禎十三年(1640)進士,官中書舍人。  (宙)匡如桐,字鍾揚,德八世孫,詩人,著有《柳莊詩集》。  (洪)匡蘭馨,字九碗,如桐子,大清順治六年(1649)進士,初授戶部主事,歷員外,官至郎。其外甥李世錫,李世鐸為進士;匡蘭兆,字楚碗,如桐侄,大清順治三年(1646)進士,官至貴州道監察御史。並世襲恩騎尉。」績學工文」,承家學。  (荒)匡炎,蘭兆子,歲貢生;匡瑾,蘭兆子,官鳳翔知縣;匡璨,蘭葬侄,舉人。  (日)匡聖時,字阿可,德之後裔,大清乾隆元年(1736)進士,不樂仕進,熟悉古今地  理。著有《綺心堂稿))。  (月)匡文顯。聖時子,舉人,著《周易遵冀犬旨》;匡文靈,字淑辰,聖時子,大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官保康知縣。著有《樂吟草》,《四餘集》;匡均,聖時侄,舉人,官福建知縣。 (盈)匡苞,字桑於,文靈子,大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家居不仕。著有《春秋緝解))。(仄)匡還,苞孫,舉人,官江蘇沐陽知縣。  (辰)匡益綸,苞曾孫,道光舉人。    7、膠州趙從龍家族    明清時期膠州(今山東膠州市)著名的官僚世家。趙家原籍徐州人,大明永樂初遷  膠州。自大明井蜻至大清康熙之間百餘年中,其家科甲蟬聯不絕,聞人輩出,先後有8 人中進士,6人中舉。趙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趙本,從龍之父,貢生,肆力於經學。  (地)趙從龍,字子云,大明弘治十一年(1498)舉人,歷河南開封府水利通判,官至湖廣武昌府同知。  (玄)趙完壁,字文全,從龍子,由例貢人監,授兵馬司指揮,官至陝西通判。著有《海壑詩文集》;趙白壁,字介泉,從龍子,奈生,有學行,遠近宗之。  (黃)趙慎修,字敬思,完壁子,大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舉人,歷南直隸鹽城知縣,《清廊詩集》;趙懷禮,字三珠,白壁子,官江西瑞州府教授。  (洪)趙梆,字印清,慎修子,篤學好古文,大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進士,觀政戶部,未仕而卒;趙儼,原名仁,字季然,慎修子,以御樓功授北直隸遵化州遊擊,世襲膠州所鎮撫;趙任,字仁甫,慎修侄,大明萬曆十一年(1583)進士,歷中書舍人,管大理司右評事。著有《秋水齋詩文集》。  (荒)趙撰,字弗如,懷慎侄,大明萬曆舉人,官北直隸順義教諭。  (日)趙開成,字堯天,撰侄,大明祟禎十三年(1640)進士。未仕卒;趙昌嗣,字百累,(月)趙煮,字妓謂,儼孫,大清順治六年(1649)進士,歷寧美州知州,晉鄖陽府制服,  官至廣東儲糧道。  (盈)趙泰姓,字鹿支,儼曾孫,大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進士,歷金華知縣,官湖州府同知;趙泰臨,字敬亭,著名理學家,儼曾孫,大清康熙九年(1670)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遷翰林院侍講,出任龍山書院院長。  (仄)趙忻。泰臨子,大清舉人,官新寧知縣;趙嵌。泰臨子,大清舉人;趙鐵,泰臨侄,大清舉人,官展澤縣知縣。  (辰)趙文哭,字玉藻,從龍後裔,大清康熙九年(1670)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官翰林侍講。著有《奧遊草);趙熙美,字帝載,文哭弟,歲貢,著有《雲鶴古文稿)2卷,<千樹齋)4卷,《清籟詞)3卷。    8、濰縣陳介棋家族    清代濰縣(今山東濰坊市市區)著名的官僚世家,文化名門。陳家於清末科甲蟬連不絕,先後有5人科場折桂,族中子弟多地方文化名人,有」一門五科第,四世六校官,』之稱。其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陳官俊,字偉堂,介棋之父,大清嘉慶十三年(1808)改翰林院庶吉士,授職便秀,遷右春坊右贊善,人直上書房,累遷右春坊右庶子,提督山西學爭,升翰林侍講學士。歷升國子監祭酒,翰林侍講學士,內閣學士等職,署戶部右侍郎,官至工部尚書,後因涉嫌一起貪污案,遭革職。嘉慶二十一年(1841)起複通政使,再遷至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上書房總師傅,有紫禁城騎馬寵遇。系清末重臣,《清史稿》為之列傳。五年復受一案牽連,降6級留任,尋鬱悶而死,贈太子太保,溢」文憋,陳官人,官俊弟,介棋叔,大清道光進士。(地)陳介棋(1813-1884),字壽卿,清末著名的金石學家,大清道光進士,授宮翰林編修。喜收藏古董,又長於墨拓。他從早年開始收藏三代鐘鼎,尊彝籃盤及秦漢印璽,古陶器等名貴珍寶,所藏古印達 000鈕,古鐘11口,三代陶器數百件。其中最負盛名的毛公鼎及散氏盤,馭方鼎,龍教,魷季子盤等銅器均為稀世珍品。著有《十鐘山房印舉》,《籃齋傳古別錄》,(陳籃齋尺腆》,《吉今文釋》,《籃齋吉今錄》等金石著作30餘種;陳介侯,介棋弟,官濱州訓導;陳介敬,字秩卿,介棋弟,陳介嗽大清鹹豐壬子進士,工書法,官吏部文選司員外郎;陳介眉,介棋弟,道光拔貢生,歷江蘇宿遷知縣,握通州知州,晉河南歸德府知府。後來在清別捻軍時戰死;陳介錫,字晉卿,介棋從弟,清同治年間著名收藏家,性嗜古,不屑仕進,不惜重金廣搜博求書畫珍品,輯成宋,明以來山東名人書畫真跡數十冊,名日(桑梓之遺}。著有(桑梓之遺人物考略),(桑梓之遺錄文),(石文雜錄》等。  (玄)陳孚慶,字綺軒,介侯子,拔貢,官曹州府教諭;陳鹹慶,介侯子,歲貢,官葷陰訓導;陳有慶,介侯宇,官新政縣知縣;陳恆慶,字子久。介侯侄,初授館陶訓導,後中光緒進士,官至錦州府知府。  (黃)陳阜,字佑曾,介棋孫,親生。    9、濰縣劉應節家族    明清時期濰縣(今山東灘坊市部分市區)著名的官僚世家。劉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劉應節,字子和,大明熹靖丁未進士,初授戶部主事,遷郎中,升懷慶知府,晉仔察院右金都御史巡撫遼東。丁母優,起補河南巡撫改順天巡撫。隆慶四年(1570),升右副都御史。轉兵部右侍郎,代譚綸為前江總借。萬曆初年晉右副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官至刑部尚書。後因得罪大擋馮保被幼罷歸。系明朝重臣,(明史》有傳。卒後贈官太子少保,著(白川文集)。  (地)劉元功,應節子,大明萬曆舉人,官憲縣知縣。  (玄)劉風毛,字兆勝,應節孫,以祖藺人監,授廣西桂林通判。  (黃)劉以貴,字滄嵐,應節玄孫,大清康照二十七年(1688)進士,官廣西蒼梧縣知縣。營建茶山書院,興學盆很,多友普政。又是名聞一時的理學家,著述宏富。有《古本週易集解》,《析姍。(初學正鴿》,《正命錄》,《萊州名賢志》,《蒼嵐辨真文》,(棄乘集)。  (宇)劉復仁,應節元孫,舉人,官成都府漢州知州。    10、高密傅鍾秀家族    明清時期高密(今山東高密市)著名的官僚世家。傅家原籍青州臨朐,一說登州招遠,大明嘉靖時遷高密,世居景芝鎮。自明末至清代中期,傅家科甲蟬聯不絕,先後有6人中進士,3人中舉。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傅鍾秀,大明崇禎進士,累官至太常寺少卿。明末」甲申之變」,大明亡國,發一夕盡白,殉國。  (地)傅票初,鍾秀子,大清順治進士,官至池州府推官。著有詩集《過庭錄);傅京初,鍾秀子,大清康熙進士,未仕;傅辰楹,鍾秀侄,大清康熙進士,官長樂知縣;傅廷錫,察初子,大清康熙進士,官洋縣知縣;傅維義,廷錫子,舉人。  (玄)傅泳,辰楹孫,大清康熙進士,官香河知縣。  (黃)傅說,鍾秀元孫,舉人;傅像,鍾秀元孫,大清乾隆進士,官哪城知縣。  (宇)傅丙鑒,字紹虞,鍾秀十世孫,自幼家貧力學,淹貫經史,大清道光壬午舉人,主講過很多書院。署陽谷訓導,再改鹽課大使,後以學識受賞與政府,奉調分纂《山東通志》。晚年主濰縣詩壇,從遊者甚眾,培養了不少人才。著有《思益軒文集》4卷,《思益軒詩集》10卷。    11、高密單崇家族    明清時期高密(今山東高密市)著名的官僚世家,文獻巨族。單家原籍江南鳳陽府,明初遷高密。自大明萬曆至大清光緒300年間,尤其是有清一代,單家科甲聯翩。柳續不絕,先後有23人中進士,46人中舉,貢生,諸生難以確數。但單家在仕途上並無非常顯著者,多為道府以下中下級官吏。與仕途相比,單家幾百年間積澱了更為報眼的家族文化:詩人,書法家,文學家,理學家代不乏人,先後有40餘人有自己的詩集文集著作,形成一個極為龐大的文化創作家族集團,人稱之為」齊普文獻望族」。單嘉(據縣誌,下列人物確為單氏一族,有些世系未定)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單祟,大明萬曆進士,累官至戶補郎中,明末」甲申之變」殉國。著有《覺覺文集);單明詡,崇族人,大明萬曆進士,累宮至順天巡撫;  (地)單父令,祟侄,大清順治進士,累官至蘇州府推官;單父亦。祟侄。大清順治進士,官東昌副教授;單父麟,祟子,大清順治丁未科進士。  (玄)單燮,父亦子,大清康熙進士;單立,父宰子,大清康熙壬午科進士。  (黃)單若魯,崇族人,大清順治進士,累遷侍讀學士。著有(秋水居詩稿》,《語石齋詩)2卷;單務邵。著含子,舉人,館內閣中書;單務爽,若香子,舉人;單務玫,若魯從侄,大清康熙進士;單務燕,若普從侄,大清順治進士,官蘇州府知府。  (宇)單疇書,崇族孫,大清康熙進,累官至戶部左侍郎;  (宙)單拭,疇書子,舉人,官寧鄉知縣;單鐸,疇書子,舉人,官銅梁知縣;單拭,疇書子,舉人,官文安知縣。  (洪)單德漠,務嘉孫,大清乾隆進士,累官至汀漳龍道。  (荒)單作哲,字侗夫,號紫溟。疇書族人,大清雍正進士,受業於桐城方望溪先生,官至池州同知。所至有政聲。致仕會籍後,葺宗祠,裏祭田,每月會族中子弟,考其文藝。著《五經古文》,是清代影響極大的桐城文派在山東的嫡系傳人。  (日)單娘(1708-1776),字暇靈,作哲族弟,大清乾隆四年(1739)進士,歷署龍門,撫寧縣知縣,轉宛平知縣,搖順天府西路同知,授廣平府知父,官至貴州糧釋道。  (月)單烤,鑄弟,舉人,官至建寧知府。  (盈)單為廉,字兼泉,號半翁,諸生,著名書法家,兼精篆刻,且工詩詞。道光年間,高麗國王喜其書法,曾令大臣金命喜重金索書16篇。著有《四不出齋詩稿》,《懷香詞》;單為聰,字伯平,號芸秋,為廉族弟,清代著名理學家,晚年尤耽於書法,地位很商,有」一字千金」之譽。著有《四書述義》,《讀經雜記》等一批著作;單為娟,宇韌香,號芭樓,為聰之姐,大清熹慶年間著名的女詩人,其祖母是同邑名門李元直之女,著名詩人」三李,』(憲噩,憲皓,憲喬)之妹。幼承家學,6歲能詩。其詩清麗婉約,通俗易懂,似行雲流水。被譽為」不臧謝道祖」之才。通琴理,工書法。嘗儀文史課其子侄,講析清皎,一如嚴詩。著有《碧香閣遺稿》;王瑋慶,諸城人,為娟之夫,大清熹慶十九年(1814)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吏部主事遷員外郎,轉福建道監察遇事,象官至吏部右侍郎。    12、高密李元直家族    明清代高密(今山東高密市)世家。宋南渡時由壠西遷高密。明代時以科舉起家,清初繼續科甲相繼,」父子進士」享譽詩琳。李元直三子均為名動一時的大詩人,時稱「三李」。且於同邑世家大族單家有姻親之誼。李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李介,字守貞,大明成化五年(SlL)晉時,翰林院庶吉士,改任御時,巡鹽兩浙。  以直言敢諫著稱,曾因許帝意兩次被廷杖。報大理寺少清。孝宗即位後,升為右遷都御史巡撫宣府,尋召回京佐理都察院事,繼歷兵部左右侍郎。弘治十年(1497),蒙古諸部進犯大同。授命兼左金都御史往任軍晌。經略邊防,功績卓著。卒後脂兵部尚書。系明中期重臣,《明史》有傳。  (地)李昆,字承裕,介子,大明弘治初舉進士,初授禮部主事,丁父優,後起補兵部主事,遷員外郎。正翻初年,羣小當道,他因直諫被請降解州知州。皿遷至映西左布政使。正娜十年(1515),以副都御史巡撫甘肅,和總任彭澤經略哈密。後因彭則得罪受牽連,一度下獄。三法司以最立邊功,摘降浙江副使。鑫靖時巡撫順天,歷兵部左,有侍郎。大同駐軍發生嘩變,殺掉巡撫張文錦,他奉命往勘,處置適當。後病卒於故里。系明中期大臣,《明史》有傳。  (玄)李華國,字端甫,李昆裔孫,元直父,舉人,官至阜城縣令。  (黃)李元直,字象山,號愚村,大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館  後授編修。雍正七年(1729),考選四川道監察御史,為人剛介,直言敢諫。上任僅8個月,即上諫章數十道,聲震臺垣,人目之為」憨李」,深受康熙賞識。後巡視臺灣,被人誣陷罷官,遂絕意仕進,以詩書終其年。(清史稿》有傳;李元正,元直兄,官至汝陽知縣。  (宇)李憲噩,字懷民,元直子,清初著名詩人,因所居有十桐樹,遂取號」石桐」。著有《石桐草堂集),在詩文方面取得很大成就;李憲皓,字叔白,元直子,因慕《愛蓮說》,故號」蓮塘」,自幼從兄憲學詩,屢受挫於科場,雖絕意仕進,專攻詩文。著有《空性齋集》;李憲喬,字子喬,號少鶴,元直子,大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舉人,官至廣西知順州知州。著名詩人,性情豪放,從之遊者甚眾。著名學者袁枚將其比作」今知蘇子睹」,推其為山東第一詩人。他與兄懷民,叔白皆以詩聞名,人稱」三李」,在文壇擁有很高地位。著有《少鶴詩文集》。  (宙)李高。字志山,元直孫,大清乾隆進士,官至潞安府同知。    13、掖縣張孔教家族    明末清初葉縣(今山東萊州市)著名的官僚世家。張家於明末連續3代由3人中進士,仕途顯赫,位至封毅者有2人。其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張孔教,字卓吾,大明萬曆進士,初授行人,歷吏科給事中,再起提督,官至四譯館太常寺少卿。  (地)張忻,字靜之,孔教子,大明天啟五年(1625)進士,初授夏邑知縣,內遷吏部主事,累遷太常寺卿,官至刑部尚書。清軍人關後降清,以天津總督駱養勝舉薦,授兵部左侍郎,並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天津。順治四年(1647),因事被將2級調用;張慷,字振海,孔教子,由貢生官至紹興知府;張性,孔教子,蔭生,官之河東鹽運司同知。  (玄)張端,字中柱,忻子,大明崇禎十六年(1643)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明亡後,歸順李自成農民軍。清軍人關後,以山東巡撫方大徽舉薦,被召至京,授弘文院檢討,充《明史)篆修官。曾充江南鄉試正考官。大清順治五年(1648)升祕書院大學士,次年轉國史院侍讀學士。順治九年(1652)撰修太宗文皇帝實錄,為副總裁,晉禮部左侍郎,遷國史院大學士。卒後贈官太子太保,謐」文安」。系清初重臣,《清史稿》有傳。  (黃)張萬亨,端子,以父蔭至戶部主事。    14、掖縣毛紀家族    明清時期掖縣(今山東萊州市)著名的詩書衣冠盛族。毛家自大明中葉起科甲蟬連不絕,毛紀以首輔之茸名揚天下,其子侄多以科第得官。聞人輩出,被稱為」東海世家」。其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毛紀(1463--1545),字維之,大明成化以第一名中舉(解元),繼而成進士,選翰林庶吉士,授檢討,進修撰,充經筵講官,東宮侍讀。大明正的五年(1510)為學士,遷戶部右侍郎,轉左,署禮部尚書。正德十二年(1517)兼東閣大學士人預機務,加太子太保。」寧王之亂,,平定後,加少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世宗即位後加伯爵,力辭不就。嘉靖初因」大禮儀」之爭,楊廷和辭職,他繼之為內閣首輔,但仍爭之如故,激怒了世宗,隨辭官歸裏。卒後贈官太保,謐」文簡」。系明代重臣,《明史》為之立有長傳。  (地)毛菜,宇世芳。紀長子,舉人,官順天府推官;毛雍,字世節,紀次子,大明嘉慶進士,官至戶部員外郎;毛架,字世用,紀三子,官至太倉和州知州;毛集,字世澤,紀四子,大明嘉慶進士,翰林院庶吉士,累官至太僕寺卿。」清白不墜家聲,』;毛集,紀五子,以父蔭官至都勻府知府。  (玄)毛延魁,字士選,渠子,大明舉人;毛延照,紀孫,以族蔭官至尚寶死垂;毛似蘇,字鍾眉,紀從孫,親子,由開封府通判,遷鎮江府同知,官至鄭府長史;毛似徐,字柏臺,似蘇弟,善草書,以明經任濱州學正,後升河曲縣令。著有《濱州志》。  (黃)毛引重,紀曾孫,以曾族蔭錦衣衛指揮金事。  (宇)毛國鼎,引重孫,世襲錦衣衛指揮金事。  (宙)毛九華,字含章,紀裔孫,大明萬曆進士,累官御史,入清後以御史巡按江西;毛漪秀,字公衛,紀裔孫,大清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授平涼府同知,遷戶部郎中,曾充貴州鄉試主考官,出督雲南學政。著有詩集《遊秦草》;毛功,字九來,霍子,幼搜才譽,明習文法,由舉人授天長縣令,官至穎州知州;毛式玉,字其人,貢子,大清雍正進士,官翰林院檢討。    15、掖縣趙煥家族    明清時期掖縣(今山東萊州市)著名的詩書衣冠盛族。趙家據說原為河北真定趙雲後裔,趙雲隨劉備人蜀,遂居四川成都府紅花市內。煥之五世祖名守義者,明初官金州衛指揮金事,遂佔籍東萊。有明一代,趙家科甲相繼,聞人代興,其中最顯著者明尚書趙煥及其子侍郎趙印昌,兄巡撫趙耀,均位至封疆。其族多有詩文名世者。趙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趙秀,字青杭,煥曾祖,大明增生。  (地)趙惠,宇大寬,煥祖,明庫生。  (玄)趙孟,宇晉臣,號西垣,煥父,大明貢生,官至衡府知縣。  (黃)趙煥(1542-1619),字文光,號古亭,大明菇蜻四十四年(1566)進士,授烏程知縣,內握工部主事,改御史,播順天府承,累遷左遷都御史。大明萬曆十四年(1587)升工部右侍郎,改吏不,晉左侍郎,尋遷南京右都御史,官南京刑部尚書。因營救大將李如松失敗而稱疾回鄉。家居16年,再起為刑部尚書。萬曆末年掌吏部,時神宗怠於朝政,官員嚴重缺乏,內閣唯葉向高,六卿僅趙煥1人,後再度棄官家居。大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受齊黨領袖卞詩教操縱復起吏部尚書,惟其馬頭是瞻,聲望日損。卒後蹭太子太保。著有《怡真亭詩存》8卷。系明代重臣,《明史》有傳;趙煙,字文明,號見田,煥之兄,大明隆慶進士,翰林院書記時,握江西道監察御史,晉兵部郎中,類遷都御史巡撫遼寧,保定。卒後增兵部尚書,太子太保。著有(樂山亭詩稿》。系明代重臣;趙燦,字文掉,號見素,煥之弟,大明舉人,授國子監司業。著有(式古亭詩草》。  (宇)趙嫩昌,字世茂,號芝庭。恨子,大明萬曆進士,初授直隸休陽縣知縣,調曲周縣,晉廣西道監察御史,歷太僕寺卿,累官至兵部左侍郎。著有《矗樹園集》。系明代重臣。與5子皆有才名。號稱」趙氏五龍」;趙佑昌,煥子,以父蔭左軍都督府都事。  (宙)趙士元,字汝長,號青丘,脫昌長子,貢生,歷任夏縣訓導,陝西泌水縣知縣,官至泉州府同知。著有《竹石居詩稿);趙士亮,字汝寅,號丹澤,撤昌次子,貢生,歷東安知縣,官至順天府71。明亡後不仕,攜子隱居,著有《龍澳詩集》;趙士寬,字汝良,號錄斐。撤昌季子,以蔭官鳳陽府通判,駐穎州。崇禎八年(1635)初赴鳳陽,李自成農民軍圍攻穎州,聞訊後連夜馳300裏返回穎州。城陷後仍率家人巷戰,猴頭烏龍潭自殺,其妻與2個女兒亦自焚死。著有《芸窗詩存》;(明史》為之立傳;趙士完,字汝彥,號硯石,溉昌四子,大明祟禎舉人,官福建流縣知縣。明亡不仕,著有《璞庵詩集);趙士冕,字汝儀,號稼庵,貢生,清初歷任浙江湖州府推官。官至江南鎮江府知府。性好俠,喜交遊,與新城王士祿,王漁洋兄弟相互唱和,過從甚密。著有《稼庵近草》,《吳越吟》,《三山草》,《白門草》等;趙士哲,字伯睿,燦之孫,好學能文,著述甚豐。明亡後,隱居成山。著有《建文年譜》,(石室談詩》,(遼宮詞》等;趙士偉,煥孫,以蔭仕至工部營繕司主事。  (洪)趙玉藻,字幼文,士亮子,邑諸生,著有(柏園詩集》;趙玉琪,字黃中,又字幼章,士亮子,幼承家學,著名詩人,」右文辭亦卓葷不羣」,有《怡園集》;趙濤,字山公,士哲子,清初詩人,從父隱居,詩詞淡遠,以自然為宗;趙瀚,字海容,士哲子,清初詩人,著有《遂庵集》     16、福山謝乃果家族    清代福山(今山東煙臺市福山區)著名的官僚世家。謝家先世江南宣城,始遷祖謝魁於大明洪武初年充小旗來登州,佔籍福山。大清康熙至光緒二百餘年科甲蟬聯不絕,先後有進士7人,舉人10餘人,出仕為官的多達幾十人。與同邑替續世家王氏家族有姻親之誼。謝家門風整肅,有」鐵面冰心」之譽。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謝乃果,字春涵,大清康熙進士,由知縣官至吏部文選司主事。著有《玉森堂集》;謝乃實,字華函,乃果兄,大清康熙進士,官湖南興寧知縣,著《蛤妒山人詩文集》;(地)謝光綸,乃實長子,舉人,官河南宜陽知縣;謝光紀,乃實次子,大清康熙進士,官廣西富川知縣;謝光祖,乃實三子,舉人,官刑部廣東司主事。  (玄)謝顯漠,乃果之孫,舉人,官聊城教諭;謝景漠,顯漠之弟,大清乾隆進士。  (黃)謝宜發,光祖孫,大清乾隆進士,由刑部主事官至直隸州知州。  (宇)謝士牽,宜發侄,拔貢,官浙江慈溪知縣;謝牧之,宜發侄,舉人,官廣東虎門知縣。(宙)謝應嶽,景淇曾孫,舉人,官思縣教諭;謝應起,應嶽從弟,拔貢,官河南宜陽知縣。  (洪)謝文起,乃果裔孫,大清同治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官貴州清領縣知縣。  (荒)謝雋杭,乃果五世孫,大清光緒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後授翰林編修,充山西鄉試正考官,官至雲南曲靖府知府。    17、福山鹿忠家族    清代福山(今山東煙臺市福山區)著名的官僚世家。鹿家先世河南開封,始遷祖榮甫元末官福山主簿,遂佔籍焉。自明末至清末,鹿家科甲相繼,先後有3人中進士,11人種舉人,只是試圖奪不顯,屬於一各名副其實的中下層官僚世家。其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鹿忠,歲貢,官直隸河間府教授。  (地)鹿體仁,忠孫,選貢,官遼東廣寧衛教授;鹿煥,體仁次子,歲貢,官直隸開平衛教授;鹿架,體仁三子,歲貢,官濟南府教授。  (玄)鹿兆圖,架長子,歲貢,官山西汾州府同知;鹿兆甲,架四子,思貢,官湖廣長沙府同知;鹿兆紳,五子,歲貢,有州判改縣垂。  (黃)鹿廷煊,兆紳長子,大清康熙進士,官永德知縣;鹿廷瑛,兆紳之侄,大清康熙進士,累官至四川道監察御史;鹿廷婆,兆紳之侄,舉人,官膠州學正。  (宇)鹿儀靖,體任六世孫,舉人,官郊城訓導;鹿姓,廷誼曾孫,舉人;  (宙)鹿顯基,姓次子,舉人,官曹縣教諭;鹿維基,顯基弟,大清嘉慶進士,歷刑部主事,官至雲南昭通府同知;鹿澤長,兆甲六世孫,拔貢,由知縣累至浙江寧紹臺兵備道,官至江蘇按察使。  (洪)鹿樹棠,承基子,舉人;鹿樹嘉,樹棠從弟,舉人,官鹹安宮教習;鹿德晉,樹棠之侄,舉人;鹿燕平,兆甲六世孫,舉人。  (荒)鹿紹庭,樹棠孫,舉人,四川候補知縣。  (日)鹿福保,維基曾孫,舉人,官陵縣教諭;鹿保熙,福保從弟,舉人。    18、福山蕭程儼家族    清代福山(今山東煙臺市福山區)官僚世家。蕭家先世江西太和人,明初始祖茂以軍攻授總旗戎登州衛中前所,遂佔籍焉。傳6世始習儒業,清代始起家。自大清康熙至道光年間科甲相繼,先後有5人中進士,8人中舉。其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蕭文蔚,字不著,程儼之叔,舉人,官江南桃源縣知縣。  (地)蕭程儼,字長經,舉人,官江南遂平知縣。  (玄)蕭劫,字毖齊,程儼長子,大清康熙進士,淹貫經史,由高臺知縣改鄒縣教諭;蕭助,程儼次子,舉人,官直隸安肅縣知縣;蕭勘,程儼三子,舉人,官江蘇陽湖知縣。蕭潤,文蔚從孫,文薦孫,大清乾隆進士,官至河南儀封知縣;蕭勃,程儼侄,舉人。  (黃)蕭榕年,助長子,大清乾隆進士,官至直隸州知州;蕭邪年,勃次子,大清乾隆進士,由知縣官至大定府知府。  (宇)策培厚,榕年孫。舉人,官山西永寧州知州。  (宙)蕭銘衡,培厚子,舉人,官臨淄教諭,蕭銘鹵,明衡從弟,大清道光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官刑部主事;蕭銘勛,明衡弟,舉人,官嘉樣教諭。  (洪)蕭鴻浩,銘勛子,舉人。    19、福山王鷺一王檢一王希旦家族    明清時期福山(今山東煙臺市福山區)著名的替終世家,衣冠盛族。王家原籍雲南大理府雲南縣雞頭村,大明洪武初始遷。祖王忠官山東登寧場鹽課大使,遂佔籍福山。明代,王家以儲業傳家,」子孫皆彬彬有學行,以明經登仕版,官縣令者踵相接」。清代,王家人文秀髮,科甲蟬聯,聞人輩出,自大清順治至光緒朝,先後有文武進士27名,舉人37名,貢生60餘名,出仕為官者達百餘人。且仕途顯赫,位至大臣者有4人。王家成為一個聞名海內,赫赫揚揚的世家大族,興盛長達近301)年。在幾百年的生息縈衍中,其家人文興盛的主要支系及代表人物有:  (一),明代王家主要代表人物:  (天)王俊,始遷祖忠之孫,大明歲貢,官至知縣。  (地)王,俊之孫,大明恩貢,官至知縣;王錦,俊之孫,字世重,禮部儒官。家居持門戶,」延名師教諸子姓昆弟,督課益力,皆彬彬有學行,蜚聲庫序鄉裏」。  (玄)王國學,錦子,歲貢;王國史,錦子,歲貢。  (黃)王久任,俊四世孫,歲貢,由山西文水主薄遷王府紀善。  (宇)王道增,字仰池,久任三子,少好顏,黃家訓,通(左氏春秋)。中年乃鄉里豪強,晚年則深人佛海,嘯傲山水。以忠,孝二字為遺命。其長子聳,五子屏二支最為顯貴;王允諧,俊五世孫,大清順治進士,由大理寺觀政改陝西成縣知縣。  (宙)王典,道增子,工文詞,嫻弓馬,娶前明都督同知滕紹宗女;王甲,道增侄,邑中聞人,極有威望。  (二)清代王序一王檢一支主要代表人物。此支科甲最盛。  (宙)王序,字石文,道增子,尤嗜學羣經子史,工詩,善書法。  (洪)王符(1667-1742),字徵遠,號溟波,序子,循例注籍,康熙五十二年(1713),授官雲南雲龍州知州。五十八年以政績卓異升廣西太平府知府,力行」改土歸流」之政。雍正元年遭流言中傷,被劫罷官。後冤案昭雪,起複為四川成都府知府,歷光祿寺卿,官至太常寺卿。著有《王太常集》傳世。其6子均朝廷命官。  (荒)王柔,字東牟,符長子,工書法,累官至湖南辰永沉靖道;王從繩,字司直,符次子,武舉,官至江南六安營參將;王機,字研溪,符三子,象官至甘肅平涼府知府;王檢,字思及,符四子,大清雍正十一年(1733)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編修,出為直隸河間府知府,遷甘肅涼莊道,累升安徽布政使。歷調直隸,山西,廣西,甘肅布政使,搖湖北巡撫,署湖廣總督,後改任廣東巡撫。其2子皆為翰林,同朝為官。乾隆皇帝嘉獎說:」父子三人並為翰林,一門多顯官,皆能事,可謂世臣矣。」系清代重臣,《清史稿》為之立傳;王果,字方旭,符五子,官至雲南永昌府知府;王械,字凝齋,符六子,官湖北天門縣知縣。著有《秋燈叢話》18卷。  (日)王啟緒,檢長子,大清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職編修,曾充貴州鄉試副考官,官至河南許管河兵備道;王燕緒,檢次子,大清乾隆二十五年(17印)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職編修,曾充陝西鄉試副考官,官至翰林院侍講;王顯緒,檢之侄,大清乾隆元年(1736)進士,授吏部文選司主事,累官至安徽布政使;王衍緒,檢之侄,從繩長子,舉人,官大名府知府;王廣緒,從繩次子,舉人,授官知縣;王令緒,檢之侄,舉人,官貴州同仁府同知。  (月)王慶長,燕緒子。舉人,由內閣中書累官至福建按察使。  (盈)王武曾,慶長次子,大清道光十五年(1835)進士,官浙江慈溪知縣。  (仄)王兆深,衍緒孫,大清嘉慶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職編修,累官至山西巡撫。後因事被貶抄家,家道曾一度中落。經此變故,王家門風轉為沉靜厚實,文化精神得以突出,仍以」東牟望族,,享譽士林。  (辰)王伯諫,兆深子,拔貢,由教諭累升四川兵備道,官至四川按察使;王伯潤,兆深子,官長安縣知縣;王祖源,兆探子,拔貢,累官至四川按察使。酷喜金石古文,』舊沉潛於其中氣王照圓(1763-1851),字瑞玉,號婉侄,攤榮之祖姑,棲霞學者郝璐行之妻,承襲家學,博涉經學,亦善詩文,著有《詩問》等。  (宿)王蛇榮,字滾生,又字正孺,祖源子大清光緒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職編修,  遷侍讀,官至國子監祭酒。系清末政治清流派中堅分子之一。學識極為淵博,於金石之學有極深造詣。他首先發現了甲骨文的學術價值,被譽為」甲骨文之父。,。著有《漢石存目》等。1900年,八國聯軍侵人北京,投井自殺。《清史稿》為之立傳。王鴻發,伯潤子,由軍功保升副將,累官至四川川北鎮總兵。  (列)王崇燕。璐榮子,舉人,官鴻護寺序班;王崇烈,盪榮子,舉人。  (張)王福坤,璐榮孫,蔭賞主事。著有《發微》,《旁通考》,(孝經戴義》等。王家這一支系姻親亦多為名門望族。王蛇榮之母謝氏,即出自同邑素有」鐵面冰心」之譽的謝家,衣冠科甲之盛僅亞於王家;王璐榮之妻黃氏,亦為蓬萊世家閨秀;貓榮祖姑丈郝璐行(照圓之夫)乃晚清著名學者,出自棲霞世家;蛇榮之妹夫張之洞是晚清朝廷重臣,出自河北宦僚巨族」南皮張氏」。  (三)清代王鷺一支主要代表人物:  (宙)王鶯,字辰嶽,道增長子,序之兄,大清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初授戶部主事,歷升員外郎,遷刑部郎中,出守四川松威道。時值三藩之亂,負責督運軍糧輸往雲南前線,又以平定雲南土司反清暴動之功,內握光祿寺少卿,繼升太常卿。康熙二十六年,署江西巡撫,明年晉閩浙總督,官至戶部尚書。因涉足於朝廷內部派系之爭,三十三年(1694)被近致仕,卒於故里。系清初重臣,《清史稿》有傳。  (洪)王形,字描來,魷長子,諸生;王澄1鷺次子,諸生;王澡1嘴季子,歲貢生,由藍旗官學教習候選知縣;  (荒)王枚,那長子,歲貢,官平原縣教諭;王初,鴛孫,歲貢。官河南河內訓導。  (日)王積光,枚長子,拔貢,官禹城教諭;王積煮 。拔侄,拔貢,官縣fc;王積熙,初侄,大清乾隆進士。  (月)王善沂,積光子,拔貢,官江蘇泰州管河州同;王善愷,積光子,大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進士,初授禮部主事,出為雲南澄江府知府,官至違南道;王善培,積光侄,舉人,官陵縣教諭;王善在,積熙子,副貢,官禹城教諭;王善塤,積熙子,舉人,官萊州訓導;王善至,積熙子,舉人,官海豐教諭;王善壁,積熹子,大清嘉慶進士,官至廣東和平縣知縣。  (盈)王元鞏,沒曾孫,舉人,官知縣;王元璐,元鞏弟,歲貢,官至淄川訓導;王餘在,積光孫,舉人,官知縣;王餘等,積光孫,拔貢,官直隸州州判;王餘昌,積光孫,舉人,官湖北鍾祥縣知縣;王佘禱,積光孫,舉人,官知縣;王餘孚,善在侄,舉人,官膠州學正;王餘枚,原名餘萬,善愷子,舉人,官湖北候補知縣;王餘晉,善在子,大清嘉慶進士,歷陝西蒲城知縣,遷定遠廳同知,官至充州府教授;王餘師,善在子,大清嘉慶進士,由直隸知縣改萊州府學教授;王餘英,善在侄,大清嘉慶進士,官湖南善化知縣;王餘萃,善在侄,舉人,官曹州府學教授。   (仄)王鋅慶,鷺六世孫,舉人,官營州學正,改墳上縣訓導;王佑慶,餘昌子,舉人,官福建建寧知縣,後佔籍於建寧;王級慶,餘昌子,舉人,官泰安府學教授;王陪慶,餘晉子,舉人;王厚慶,餘昌子,大清嘉慶進士,由中書遷浙江台州府知府,官至寧紹臺兵備道。王延慶,餘荷子,大清嘉慶進士,由充州府學教授,官至國子監博士;  (辰)王伯寅,餘英孫,舉人。官館陶縣訓導;王季寅,餘英孫,深受左宗棠賞識,由甘肅隆德知縣遷四川建昌道,官至浙扛督糧道;王伯鵝,季寅弟。官拒鹿平谷知縣。    20、萊陽左憊第家族    明代萊陽(今山東萊陽市)著名的官僚世家。左家先世章丘人,明初徙於萊陽。大明萬曆至明末科名極盛,進士,舉人近10人。其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左英,愁弟從祖,舉明經,贈」奉直大夫氣  (地)左之有,英子,舉人,未仕卒;左之似,英子,舉人,官琢州知州;左之武,英子,武舉,官天津都司;左之注,英子,監生,官彰德衛經歷;左之宜,字用善,號海樓,英子,大明萬曆進士,歷鎮江府推官,抽雲南道監察御史;左之龍,字用化,號雲樓,英侄,著名書法家。大明萬曆進士,歷房山縣令,累遷戶部員外,晉郎中;左之禎,之龍弟,選貢,由直隸南皮知縣升陝西鞏昌府同知;左之俊,之龍弟,歲貢,官浙江杭州府推官。  (玄)左娥弟(1601--1645),字夢石,之龍子,大明祟禎四年(1631)進士,授韓城知縣,歷戶科給事中,多有建白,遷刑科左給事中。福王於南京繼位後,署兵科都給事中,繼為右金都御史,巡撫應天,徽州等地,拜兵部右侍郎兼右金都御史。與清議和被扣,誓死不降,遂被殺。系明末重臣;左悉泰,之禎子,大明崇禎進士,歷陳留知縣,歷兵部主事,遷戶部員外郎,後降清。曾勸從兄撇弟降清,遭其怒斥,並斷絕關係,羞愧而退;左掀穎,英孫,選貢,官靈昌州知州;左想助,之似次子,貢監,官光祿寺署A;左懸賞,號匯海,之家子,附貢,宮淮陽海運同知。    21、萊陽宋繼澄一宋碗家族    明末清初萊陽(今山東萊陽市)著名的官僚世家,文獻之族。宋家先世長清人,大明永樂遷萊陽。明末,清初間科甲蟬聯不絕,先後有進士,舉人達10餘名,碩儒輩出,代有聞人。宋家主要分為兩支:一支為宋經,一支為宋。經族侄。這兩支主要代表人物分別有; (一),宋經一支:  (天)宋經,大明貢士,官刑臺縣永。  (地)宋時儒,經子,大明舉人,官冀城教諭。  (玄)宋肖,時儒子,舉明經,官臨挑通判。  (黃)宋兆樣,號寰,肖子,舉人,歷開封府通判,官至汝州府同知。其子孫皆為海內知名聞人,被稱為」三蘇二陸」。  (宇)宋繼登,字先之,號祿澳,兆祥子,大明萬曆三十二年(1印s)進士,初令定興,遷陝西右參政,後因事革職。天啟五年(1625)為大學士周延儒所引薦,起為浙江右參政,官至鴻v寺卿;宋繼橙,字澄鳳,兆祥子,大明天啟七年(1627)舉人。他是山東復社成員的領袖,清軍人關後隱居不仕。工詩善文,」文章聲譽海內知名」。著有《四蘇正義》,(萬柳堂詩文集》。娶即墨世家黃嘉善女;宋繼發,字華之,兆祥子,大明崇禎進士,官至長洲縣令。  宙)宋瓊,號五河,繼登子,大明祟禎進士,官樣符知縣;宋玫,字文玉,號五河,繼登子,大明天啟五年(1625)進士,授虞城知縣,繼為祀縣知縣,頗有政聲,繼遷禮科給事中,轉刑科給事中,歷太常少卿,大理卿,工部右侍郎。崇禎十五年被廷推閣臣。在廷對時,因言辭直切激烈,被下獄革職。清軍人關,兵圍臨清,他適居此,城破被殺。系名末名臣,《明史》有傳;宋瑚,號柳村,繼澄子,大明舉人,通五經;宋璉,號曉圖,繼澄子,幼而穎敏,精詩古文辭,大明舉人,亦為山東復社成員。明亡後隨父隱居。著《詩經正義文》;宋藕,繼澄侄,歲貢,官山西澤州知州。  (二)宋能一支:  (天)宋肪,字景章,宋經族叔,大明天順進士,授監察御史,官至浙江按察司副使。  (地)宋孟青,麟子,貢生,著有《孝經集說》,《辨疑管窺》,(禮學禮要綱目》。  (玄)宋應亨,字嘉甫,階四世孫,大明天啟進士,初授大名府清豐縣令,繼為禮部主事,升稽勛司員外郎,官至南京鴻護寺卿。大明崇禎十五年(1642)十一月,清兵圍臨清,他協力守城,次年城破被殺。  (黃)宋瑤,字玉伯,應亨子,歷光祿寺簿,累官至太僕寺少卿;宋瑛,字玉仲,應亨子,  大明祟禎進士,授浙江杭州府推官,官至兵部職方司員外郎;宋碗(1614-1673),字玉叔,號荔賞,應亨子,大清順治四年(1647)進士,初授戶部主事,奉命監督蕪湖鈔關,累遷吏部郎中,出任隴西道,遷直隸永平道,再調浙江寧紹臺道,晉浙江按察使。不久,為本族人誣告登州於七通謀為判,被逮繫下獄。康熙三年(1664)昭雪得釋,摯家流寓浙江。後復起四川按察使。生平負詩名,長於五七言,與安徽宣城施潤章齊名,有」南施北宋」之稱。著有《安雅堂集)7種18卷,另編篆有《太平府志》等。《清史稿》有傳。  (宇)宋淮,字哲衡,號菊堂,宋家後裔,由蘇州海防同知遷鎮江通判。  (宙)宋可大,淮子,大清熹慶進士,官四川墊江知縣;宋可舉,淮子,大清舉人,官曹縣教諭。     22、萊陽趙銥一趙士驥家族    宋金明清時期萊陽(今山東萊陽市)著名的官僚世家。趙家早在唐朝時期始遷祖趙沂就佔籍萊陽,傳五世至趙植,趙格,趙檜兄弟,」均以進士起家著績」,至金朝時」益大其族」。明清時期,趙家家聲不墜,科甲相繼,聞人代興,據方誌載:」趙氏一門伯叔昆從摧高科登顯仕者無慮數十人」。其顯達者主要有2支:趙銥一支,趙士戮一支。其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一)宋金時期主要人物:  (天)趙懂,始遷祖沂之四世孫,大宋政和年薦授揚州觀察推官。  (地)趙植,字彥立,懂孫,大宋進士,歷鹿州方城縣令,遷汾州觀察判官;趙格,謹孫,  大宋進士,官寧昌軍節度使兼貓州觀察使;趙樸,格弟,以蔭授官都監;趙檜,植弟,大宋進士,授保義校尉,遷福山商酒都監;趙三複,格子,官南京昨城縣商酒同監。  (玄)趙致遠,植孫,歷思武校尉民,官至昌樂務海都監。  (二)清代趙銥一支主要代表人物。  (天)趙英,植十一世孫,銥之祖,明代邑中豪富,曾輸粟千石娠飢,被授以散官。  (地)趙慶,英之子,銥之父,曾助娠500石,亦被授以散官。  (玄)趙銥,字商鼎,慶子,大明舉人,操履孤介,學問淵源,」邑鹹宗之」,官至順天府通判。 (黃)趙桐,銥孫,大明舉人,歷直隸安肅縣知縣,官至順德府同知;趙抽,銥從孫,大明舉人,官河南延津知縣。  (宇)趙文扭,字綱夫,桐侄,大明嘉靖進士,初授戶部主事,遷員外,官至山西按察司金事。著有《鳳裏小稿》;趙文焊,抽子,大明舉人,官直隸順德府推官;趙文浮,抽子,歲貢,官四川嘉定州同知;趙文燁,桐侄,歲貢,官新蔡縣知縣;趙密,桐子,舉人,官河南獲嘉縣知縣;  (宙)趙炯,文翅子,選貢,由淮安府同知累遷都轉鹽運使;趙址,文粗子,選貢,官浙  江富陽知縣;趙廷策,密侄,歲貢,官浙江府通判。  (洪)趙以鋼,炯子,例貢,官光祿寺署A;趙以欽,字惟一,炯子,棄文從武,深受遼陽大將軍李成梁的器重,以軍功官至白羊城守備。  (荒)趙景星,號助月,廷策子,官山西平陽府通判。  (辰)趙作舟,字乘如,號浮山,景星子,大清康熙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初授戶部主事,遷戶部員外郎,歷刑部郎中,分巡辰沉永靖道,官至湖廣按察司金事;趙作礪,作舟兄,諸生。  (三)明清時期趙士驥一支主要代表人物。  (天)趙士驥,號黃澤,宋代植,格兄弟之後裔,大明祟禎進士,官至內閣中書。著有春秋四傳合解。萊陽名士宋瓊,宋玫,宋瑚兄弟皆出自其門下。明史有傳。  (地)趙嫩,士驥子,大清順治進士。官至饒州縣令;趙青,士驥子,大清順治進士,官至禮部主事;趙崖,士戮子,拔貢,官武義縣令;趙崇,士驥子,拔貢,官博士弟子。  (玄)趙士澇,裔子,官中書舍人。  (黃)趙茲,字萊西,士澇子,大清康熙舉人,官宣化知縣。  (宇)趙起楠,u子,貢生,官貴州黃平州知州;趙起棕,茹族侄,大清乾隆進士,由四川夾江縣知縣升眉州知州;趙起果,茲侄,字清暇,由漳州府南勝同知官至杭州府嚴州知州。   (宙)趙鈞彤,字慧平,別號澹園,起果子,大清乾隆進士。歷河南盧氏縣令改唐山縣令。著《因樹屋文稿》,《西行日記》,《止止軒詩稿》;趙午彤,起獃子,大清乾隆進士,歷兵部主事,官至員外郎;趙朱彤,字六溢,起果子,大清乾隆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充日講起居注官,由文淵閣校理轉贊善,握湖廣道監察御史,轉順天府承。頗善時文,與挪縣陳之綱,孝感喬元鎖齊名;趙握彤,起果侄,副貢,官河南孟津縣知縣。  (洪)趙時,鈞彤子,大清乾隆進士,歷河南登豐縣令,改四川青神縣知縣;趙瞰,鈞彤子,大清嘉慶進士,官至河南候補知縣;趙照,鈞彤子,舉人,官戶部主事;趙曾(1760-1816),字慶孫,鈞彤侄,大清乾隆五十四(1789)舉人,官鎮江府通判,是清代著名史學家,致力於古錢幣及金石文學的研究,通《今文尚書》,《左傳》,及《三字L》等。著有《辨刀布文字記》,《金石題跋》,《考碑舉例》,(畫鶴軒詩》等。  (荒)趙統孫,時子,浙江武康縣雲;趙彭孫,時子,大清道光舉人,官崇安知縣;趙敏孫,時子,大清道光舉人,官閱鄉知縣;趙衍和,照子,官長沙知縣;趙衍禧,照子,官光祿寺署正。 (辰)趙希晉,敏孫子,官直隸阿爾土板巡檢。  (四)清代趙維旗一支主要代表人物。  (天)趙維旗,宋代植,格兄弟後裔,大清順治進士,授行人司行人,官浙江道監察御史。(地)趙世發,維旗子,監生,官陝西布政司理問;趙世奕,維旗子,大清武進士,官山西大同右衛守備。  (玄)趙國模。維旗孫,貢士,官理落院知事;趙國輔。維旗孫,舉人,由內閣中書官江蘇沐陽縣知縣。  (黃)趙乃普。世發曾孫,大清乾隆進士,官陽信縣教諭。     23、黃縣王禎家族    明清時期黃縣(今山東龍口市)著名的詩書衣冠盛族。王家族望太原,始祖乃明初「靖難」孤臣,自隱其名,由直隸滄州遷黃縣。其後日盛,至清代甲第仕宦者尤多,久為縣中望族。始祖生敬禮,敬禮生勝,勝生友,信,忠,誠,自此分為4大支系。其中最盛者友這一支(長支)。自友子王禎中大明貢生後,」(王家)人文從此肇起焉」。此後王家連續十餘世科甲相繼,」自明至清以文行仕績立傳者四十餘人」,」同族無爭訟,尚遜讓是其特色。王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王禎,王世長支,友長子,大明成化貢生,授直隸肥鄉訓導,官至代王府教授;王裕,五世長支,友次子;王繼大,裕子,有隱德,有子3人,孫12人,曾孫30人,元孫66人,其中甲科,鄉薦,恩選,副貢及為諸生者共63人,歷官自知縣至御史者共12人,以忠厚為家訓,」歷十數世尤科第相繼』。  (地)王廷孚,繼大子,大明嘉靖舉人,官直隸臨城知縣;王廷諫,字忠齊,繼大侄,大明嘉靖間選貢,以文名邑中;王三聘,繼大族子,大明嘉靖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改授浙江道監察御史。學問淵博,彈動不避權貴。  (玄)王道明,廷孚子。自幼能詩,大明隆慶舉人,初授陝西延長知縣,官至西安通判;王道一,廷孚子,大明萬曆乙未進士,初令大名,調廣平,內報南京工部主事,榷蕪湖,關稅以廉介聞名,由郎中出為山西汾州府,晉按察司副使。著有《悟道言》,《日省錄》等;王道行,字濟川,廷孚子,大明萬曆選貢生,穎異好學,任四川兩當知縣,官至荊州別駕;王道同,字心宇,廷孚從了,大明萬曆歲貢,由鄒平訓導升直隸撫寧知縣。  (黃)王耀時,宇龍雲,道行族子,大明崇禎年間歲貢,人清後,歷官浙江道監察御史,尋改授刑部郎中,出守平涼府知府;王之震,字元春,道行子,大明天啟間思貢生,授直隸大名府通判,昇陽和同知,行取御史,改授山西大同府知府。  (宇)王敦善,字篤初,之震族侄,大清順治恩貢,任江南江寧府上元縣知縣;王爾微,字獻吾,之震侄,賜進士出身,累官至侍郎;王尚文,號西亭,之震族子,明末以薦舉累官至守備。   (宙)王文龍,字潛夫,號穎門,爾徽侄,大清順治辛卯舉人,辛丑科進士。官雲南臨安府新平縣知縣;王聯桂,字丹林,爾徽侄,大清順治辛卯科與堂兄文龍同榜中舉,充充州府沂州學正,宮江南安慶府知府。  (洪)王克淳,字懷厚,聯桂從孫,大清雍正舉,歷任大名等縣知縣。  (荒)王克知,字宅三,克淳弟,大清乾隆舉人,好誦讀,工詩文,有舉筆成章之才;王克預,字先吉,號鳳崗,克知弟,大清乾隆舉人,歷署壽寧等縣知縣;王嗣周,字業久,克預堂兄,大清乾隆舉人,教授鄉間,門士成名者甚眾。  (日)王允中,字精一,嗣周孫,大清嘉慶進士,初授吏部主事,兩轉至吏部郎中,晉天津河間兵備道,累至湖南按察使;王鴻中,嗣周孫,大清嘉慶武進士,授御前侍衛。    24、黃縣賈允升一賈杭家族    清代黃縣(今山東龍口市)著名的官僚世家。賈家自大清順治至道光年間科蟬聯不絕,先後有5人中進士,其中4位是翰林,一門清華顯貴,仕途顯赫,有3人位至封疆大臣。其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賈上進,字憲五,允升曾祖,官阜城縣令;賈上達,上進之弟,貢生,官頰縣知縣。  (地)賈蕃男,允升祖,大清順治進士,戶部觀政,未仕卒;賈錫男,字天麟,蕃男弟,拔貢,官嘉善知縣。著有《東牟詩集)o  (玄)賈爆,蕃男侄,大清乾隆進士,官翰林院庶吉士。  (黃)賈允生,字獻廷,蕃男之孫,大清乾隆六十年(1795)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職檢討。曾充會試同考官,改陝西道監察御史,累遷刑科給事中。奉命巡視京城,天津潛務,疏奏運河等急務。遷光祿寺少卿,補鴻護寺少卿。歷握內閣侍讀學士,太常寺少卿,通政司副使,宗人府71,出督安徽學政,署都察院在副都御史,官至兵部右侍郎。系清朝重臣。  (宇)賈禎,字綺堂,允升子,大清道光六年(1916)一甲二名中進士(榜眼),授翰林編修,十三年(1833),大考一等,握侍講。人直上書房,累握侍讀學士,歷少詹事,內閣學士,遷工部侍郎,調戶部,署左都御史,晉禮部尚書,改吏部。鹹豐三年(1852)協辦大學士,次年充上書房總師傅,兼管順天府尹,再充翰林院掌院學士。鹹豐十年(1860)充京師團防大臣。是年秋,英法聯軍兵犯北京,核奉命留守,次年復晉武英殿大學士,加太子少保。光緒即位,曾幾次上書請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卒後,贈太保,溢」文端」。系清末重臣,《清史稿》為之立有長傳;賈拙,允升子,大清道光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武英殿協修,篆修,國史館協修。  (宙)賈致恩,禎子,以蔭官累至浙江布政使。    25、文登於漣一於可託一於頤發家族    清代文登(今山東文登市)著名的詩書衣冠之族,時號」東海世家」。於家有清一代科甲蟬聯不絕,中進士,舉人者有10餘人,父子兄弟濟美聯芳,久譽士林。且其家族文化具有深厚的理學淵源。時人稱:」吾邑隸郡東偏,風土樸隨,人物妻落,而皇清開國以來科甲蟬聯首推於氏為盛。」於家主要有於漣,於可託,於頤發3支,其代表人物分別有:  (一)於漣一支代表人物。  (天)於應弟,號臺聯,漣之祖,歲貢。  (地)於鵬翰,應弟子,漣之父,大清順治進士,官峽江知縣;於腸種,應弟子,大清順治進士,歷靈山衛教授,官四氏學學錄;於鵬翁,應弟子,大清順治舉人,官英山知縣。於鵬靄,應弟子,大清順治拔貢,官仙遊知縣。  (玄)於漣,大清順治進士,初授楚雄,鳳翔推官,改義屋知縣,遷吏部主事,晉吏部考功司員外郎,積軍功加11級,晉階一品,特授光祿大夫;於淳,鵬窈子,大清康熙舉人;於淇,漣從弟,大清康熙舉人,官嘉縣訓導;於湛,漣從弟,大清康熙舉人;於瑛,漣從弟,大清康熙進士,官至內閣中書;於紹祖,漣子,大清康熙舉人,官至知縣。  (黃)於式敷。字德一,漣孫,清代著名藏書家,積至萬卷。  (宇)子積厚,式敷孫。官樂安教諭。  (二)於可託一支代表人物。  (天)於可託,漣族叔,大清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初授江西撫州府推官,升工科給事中,轉戶科右給事中,晉工科都給事中,政績卓著。康熙十年(1671),扭順天府垂,歷太僕寺卿,宗人府府垂,明年署左副都御史,官至戶部左侍郎。十八年(1679),因事被革職回籍,卒於家。  (地)於其殉,可托子,附貢,蔭授弄刑部主事,遷員外,晉郎中,出為池州府知府,官至廣東按察司使;於其玫,字璞如,可託侄,官雲南萬化府通判;於其招,可托子,拔貢;於其賓,可託侄,官四川鹽亭知縣。  (玄)於熙學,其紹子,附貢,官工部虞衡司郎中。著有(鐵搓樵語》10卷。  (黃)於度,熙學子,諸生,著有(齊鶴堂詩稿》;於邁,字我斯,熙學子,貢生,承家學,工書法;於令,字笑來,其殉孫,邑中名儒,著有(勤貽稿》,(蔚齋試草》,《四書講義》。  (日)於書佃,字泉布,令子,舉人,官濟南府學訓導。  (月)於湘蘭,令之孫,大清道光舉人,官臺縣知縣。  (洪)於天澤,可託後裔,由臨海知縣累官至候補知府。  (荒)於克襄,天澤子,大清嘉慶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初授刑部主事,遷員外,晉郎中,出為貴陽知府,署湖北鹽法道,官至湖北按察使。著有《鐵搓詩存》6卷,《鐵搓山房聞見錄》等。  (三)於頤發一支代表人物。  (天)於頤發,由宿北同知加知府銜,官至淮陽兵備道。  (地)於昌進,頤發子,附貢;於昌遂,頤發子,候補知州;於昌遷,頤發侄,詩人,著有(菊農詩集》。  〔玄)於賢之,昌進侄,候補同知;於寶之,昌進子。官江蘇候補道;于斌之,昌進侄,糜貢,官兩淮鹽運同知;於贊之,昌進侄,官襄河同知。    26、海陽李贊元家族    清代海陽(今山東海陽縣)著名的官僚世家。李家自大清順治至乾隆年間科甲蟬聯不絕,先後有10人科場折桂,其中有3名翰林,清華顯貴,鼎盛至極。而且李家與號稱「東牟第一望族」的福山王家世代聯姻。巡撫王兆深母,道員王啟緒母均出自李家。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天)李贊元,初名立,世祖賜名贊元。大清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及第,選翰林院庶吉士,明年,除授山東道監察御史,先後奉命巡視京城,巡按湖北,巡視兩淮鹽課等,於治理鹽理鹽政多有建白。康熙八年(1669)遷戶科給事中,晉兵部督捕理事。四年後署通使司右通政,改大理寺卿,摧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官至兵部督捕待郎。卒於任。  (地)李本涵,贊元子。舉人,候選州同;李本握,字麟選,贊元子,性嗜學,工吟詠。李本涵,贊元子,舉人,官雲南平彝縣知縣。著有《甲秀堂詩文集》;李本浩,字孟符,贊元子,依靠家族勢力為地方紊強,邑有大事輒以身排難解紛,片言立斷,且仗義疏財;李本漢,贊元子,以外孫王啟緒任河南開歸陳許兵備道,蹭中憲大夫;李思嬌,字十洲,贊元子,序貢,候選知縣。  (玄)李桐,字東樊,贊元孫,大清雍正癸卯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遷異傳道,官至按察司副使;李果,字碩亭,贊元孫,工詩詞,善書法,大清乾隆進士,初授刑部主事,遷員外,晉郎中,官至大同知府;李毅,字樂園,桐兄,大清雍正進士,官至江蘇知縣;李椅,字楚材,桐兄,大清康熙武進士,累遷湖廣襄陽鎮總兵官,官至左都督,授騾騎將軍。  (黃)李承祖,字繩武,椅子,工古詩文辭,詞尤精,官把總;李承弼,字翼君,椅侄,大清乾隆進士,由江西貴溪縣令,官至平涼府通判;李承芳,承弼弟,大清乾隆進士,書法家,工詩古文辭,官至廣文縣令;李承澤,承弼從弟,以外孫王兆璨貴,贈翰林編修;李承瑞,椅侄,大清乾隆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李承庚,承弼從弟,官直隸武強知縣。  (宇)李曉,承裕孫,官貴州安平知縣。    27、文登劉啟先家族    明清時期文登(今山東文登市)著名的官僚世家。劉家自大明萬曆至大清雍正年間,尤其在清初,科甲蟬聯不絕,先後有6人中進士,盛極一時。劉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劉必紹,字紹先,大明萬曆恩貢,歷汝寧府通判,遷保安州知州,官至保定府同知。著名理學家,著有《四書傳習錄》,《觀我亭集》,《言治記嘟;劉啟先,必紹弟,大明萬曆進士,初授行人司行人,歷戶部主事,累官至江西瑞州知州。  (地)劉濡恩,字興堯,必紹子,選貢,著名書法家,尤善草書,官至鞏昌府通判;劉洪恩,濡恩之弟,由明經官平度訓導。  (玄)劉銘翁,濡恩子r,貢生,官懷遠知縣;劉拙蘿,濡恩子,貢生,官湘鄉知縣;劉棍茂,濡恩子,恩貢,官至通判,善草書;劉拙費,濡恩子,官開州知州。  (黃)劉訴,描責侄,大清順治進士,歷兵部主事,充順天同考官,晉郎中,官至開化府知府;劉揮,字玉含,祕費子,大清順治進士,授行人,官至禮部清吏司主事。娶同邑名門賽玉潛之妹。且其子一元娶禮部尚書沙澄女;子一中娶光祿大夫於漣女;一女嫁於邑中望族從家;劉炯,枷費侄,大清康熙進士,官臨漁知縣,未仕卒;劉煌,椒茂子。官常德府通判。 (宇)劉一良,訴子,精於醫術。  (宙)劉孔昭,一良子,大清雍正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官汾西縣知縣;劉重選,字開知,一良侄,大清雍正進士,初授戶部主事,遷揚州府同知,晉高州府知府,官至兵備道;劉重殷,一良侄。舉人,官汝州州同。    28、文登畢鍾姬一畢宿濤家族    明清時期文登(今山東文登市)著名的官僚世家。畢家明初以避亂佔籍文登,」為邑望族,世以文學顯」。明清時期科甲蟬聯不絕,仕途顯赫,代有聞人。畢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畢鍾姬,字亮四,歲貢,著《翰齋詩文集》。  (地)畢解,鍾姬子,大明舉人,由刑部觀政外放單縣教諭;畢爵,鍾姬子,大明舉人,著有《十世草堂今古文》,(峨夕詩冊》,《載酒題襟》諸集。  (玄)畢高,鍾姬後裔,大明鑫靖中由指揮全事,遷即呈守備,署棲州遊擊,官淮陽營參將;畢宿森,鍾姬後裔。大清乾隆進士,歷萬泉知縣,遷澤州府同知,歷員外,晉郎中,官至袁州府知府;畢宿庚,宿森弟,大清乾隆舉人,官清河知縣。  (黃)畢所謅,宿森子,貢生,歷福建尤澳知縣,遷漳州府同知,出為台州府知府,遷寧紹臺道,官至津州府知府。著有《茜堂詩稿》;畢所密,宿庚子,大清乾隆舉人,宮西安府知府;畢所輯,宿庚子,由汝州州判遷桐柏知縣,宮至興國州知州。  (宇)畢以齡,所謅子,由兵馬司指揮官至思恩府通判;畢以錦,所解子,附貢,官兵馬司指揮;畢以,所鉻子,候選鹽課大使;畢以恆,所密子,官新興鹽場大使;畢以廉,所密侄,度貢,官青城教諭;畢以朗,所密侄,官嘉義縣承;畢以級,所密侄,官金醫知縣。  (宙)畢承昭,所密孫,拔貢,由桐廬知縣遷定海同知,歷寧波知府,寧紹臺道,安徽按察使,遷浙江布政使,署安徽布政使,官至廣東布政使署巡撫;畢瀚昭,字星源,承昭從弟,大清鹹豐進士,由工部主事遷員外郎;畢清昭,承昭從弟,大清菇慶舉人;畢茂昭,承昭從弟,大清鹹豐舉人;畢鈞昭,以恆子,候補縣72。  (洪)畢世模,承昭子,官金華水利通判;畢世榕。鈞昭子,官高邑知縣。    29、文登叢蘭家族    明清時期文登(今山東文登市)著名的官僚世家。叢家自大明中葉叢蘭以進士尚書起家後,直至清末,其族中子孫後裔科甲蟬聯,先後有6人中進士,,人中舉。叢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叢蘭,字廷秀,大明弘治三年(1490)進士,授戶科給事中,繼為兵科右給事中,晉通政參議,出外經略紫荊關等地。正德三年(1508)遷左通政,歷通政使,戶部右侍郎,受命兼理固陽等地軍務,因多次成功平定地方民眾暴動有功,增律一級。署右都御史,總制宣,大和山東軍務,轉江北巡撫,官至南京工部尚書。卒後贈太子少保。系明代中期重臣,(明史》有傳。  (地)叢磐,蘭子,監生,官鞏昌府通判。  (玄)叢儀鳳,蘭之後裔,大清順治舉人,官澄海知縣;叢大為,字祥子,蘭之元孫,大清順治進士,官句榮知縣。工詩書,獸草書,著有《擠雪草詩草))。  (黃)叢苟,蘭之後裔,大清康熙舉人,冠縣教諭;叢元,大清康熙進士,官高淳知縣。  (宇)叢潔,大清康熙進士;叢洞,潔弟,大清雍正進士,授知縣,累捆山西道監察御史。   (宙)叢植,大清道光進士,官東安,臨榆等縣知縣。    30、棲廈牟道行一牟庭家族    明清時期棲霞(今山東棲霞市)著名的世家大族。牟家原籍湖廣公安縣人,始遷祖牟敬祖於大明洪武三年(1370)以貢生出任棲霞主薄,遂佔籍棲霞。其後人」世代以儒顯』。人清後,牟家功名振興,科甲相繼,先後有近10人中進士。積澱沉厚的家族文化,孕育出一批功力深厚的文學家,考據學家,成為聞名士林的文獻巨族。牟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牟道行,敬祖七世孫,大明萬曆舉人,歷宜陽知縣,官至真定府同知;牟道立,字允修,敬祖七世孫,拔貢,歷敘州府通判,晉啄州知州;牟道南,道行之兄,諸生。  (地)牟幢,道行子,官沾化訓導;牟徵,道南子,拔貢,官忻州知州;牟何,道行侄,大清順治武舉,官大同元城守備;牟國珍,惶子,大清康熙進士;牟國瓏,惶侄,大清康熙進士,官南宮知縣;牟國須,柯子,大清順治進士,官繩池知縣。  (玄)牟恆,惶孫,大清康熙進士,由戶部主事晉監察御史;牟恫,惶孫,舉人;牟怒,字印宗,徨從孫,大清康熙進士,初知武進縣,善斷獄,多有善政,改唯寧知縣。  (黃)牟日妨,恆之侄,恬之子,大清雍正進士;牟日管,恬子,舉人,官鄒平教諭;牟日綺,恬子。大清雍正進士;牟日苞,恆侄,舉人,官安東教授。  (宇)牟昌裕,字松嚴,敬祖後裔,大清乾隆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初授禮部主事,遷營繕司員外郎,歷掌江南道,雲南道,河南道監察御史,晉吏科給事中,轉戶科。著有《行素堂奏琉全稿)o  (宙)牟庭(175,一一1832),初名廷相,字默人,一作陌人,敬祖後裔,大清乾隆六十年(1795)優貢生,授觀城縣學訓導。為諸生時,即為學者阮元所器重。與同邑經學家郝菇行相交遊,互相切磋,郝每有著書,輒與商榷,於學識多所探討辨難。學識極其淵博,主治《今文尚書》。著述宏富,有《周公年表》,(詩切》等50餘種;牟顧相,字襄夫,庭從兄,庫生,善古文詞。著有(小湃草堂文集》,(小搖草堂詩集》,《文人山左古文鈔);牟真相,顧相兄,大清乾隆進士。官直隸肥鄉縣知縣;牟雯,字雲圖,昌裕侄,大清嘉慶進士,由陝西三原縣知縣,升直隸州知州。  (洪)牟房,字農星,牟氏族人,大清嘉慶進士,官浙江安吉知縣;牟所,字一樵,舉人,嗜金石,工翰墨,學使何仙搓先生稱其為山東書法第一。初宗魯公,晚參晉魏,縱離奇,自成一家,遠近知名,多方爭購,」得其片紙與珠寶同,』;牟應震,字盧坡,大清乾隆舉人,官青州府教授。著有《夏小正考》,《毛詩物名考),《讀詩質疑》,《詩古韻考》,《卦圖周易直解》,《胡廬山人詩稿》等。  (荒)牟墨林(1786-1867),字松野,綽號牟二黑,惶之後裔,晚清膠東著名大地主,大清道光十一年(1831)趁災荒之際,廉價購置大量土地,至解放前,牟家仍有耕地6萬餘畝,山嵐10萬餘畝。    31、無棣義井張氏一張為仁家族    明清時期無棣(今山東無棣縣)著名的官僚世家。張家先世自昌黎遷海豐(無棣),  為仁曾祖諱著,祖諱金,始大其家,號」義井張氏」。父應科,始教子孫服濡衣冠,自此其家科甲蟬聯不絕,自明末至清初先後有11人中進士,9人中舉,兄弟進士,父子進士,叔侄進士等科場佳話聞名士林,興盛長達近200年。張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張為仁,字致堂,號滄粟,貢生,歷內黃知縣,遷中書舍人,歷刑部主事,員外,郎中,官至廣東按察司金事加一級。著《日隅說聞)。  (地)張成,字玉庵,為仁裔孫,大明嘉靖進士,官璋州知州;  (玄)張思桂,字月宇,為仁裔孫,大明萬曆舉人,歷三河令,管至鞏昌同知。  (黃)張逸,成之曾孫,號二盼,大清順治進士,授廣平府推官,晉兵部郎中。著《拙鈉居草》。  (宇)張可大。字坤仔。思桂五世孫,大清康熙進士,歷鰲山衛教授。官浙江永嘉縣令;張可舉,字季胭,可大弟,舉人,官河南葉縣縣令。  (宙)張鎮,字東侯,可舉子,以州同至直隸河工,歷浙江嘉興知府,官至福建按察使;張鍵,可舉子,拔貢,官安徽合肥縣令;張怪,字憲質,可大子,大清康熙進士,官中書舍人。  (洪)張映漢,號綺困,被子,大清乾隆進士,由戶部主事升郎中,出為湖南衡永郴桂道,轉湖北糧儲道升山西按察使,晉湖北布政使,署湖北巡撫,晉湖廣總督。道光元年(1821),授刑部右侍郎轉戶部,官至總督倉場侍郎。後因事罷歸。著《讀詩類編》18卷,《毛詩匯考》12卷,《毛詩韻考》8卷,《韻學弟子訓》4卷;張映鞏,字璉之,鎮子,援例官刑部員外,升郎中,出為湖北宜昌知府,官至鹽運使;張映蛟,字胎庵,映漢弟,舉人,援例為同知,歷永州知州,官至辰沉永靖道。著《葉夢樓詩勝);張映臺,號海該,映漢從弟,大清乾隆進士,由武安縣令晉福建漳州同知,官至兵部員外;張映衡,字持之,鎮之,貢生,官廣東順德縣知縣;張映奎,字光宿,鍵子,官湖南宜章縣令;張映鬥,字曦亭,可大孫,舉人,歷福建閩縣令,升知州,官至馬家港通判;張映房,字稱德,可大孫,乾隆舉人,官清平訓導漲映緯,字經德,可大孫,乾隆舉人,著《鴻雪齋稿》。  (荒)張級,字愁門,映漢子,一品蔭生,由工部員外郎轉刑部郎中,官至陝西鳳翔府知府;張詢,字裔蘇,鍵孫,大清道光壬午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浙江太平知縣,官至玉環同知。著(桐華山館詩鈔);張泉,字廉甫,映較子,拔貢,由羅寶州判升龍門知縣;張渤,字彙川,汲從弟,舉人。  (日)張衍壽,泉子,舉人,官深澤縣知縣;張衍度,字子貞,泉子,拔貢。官直隸州知州;張衍熙,字子輯。泉子,大清鹹豐進士,歷刑部主事,官陝西鳳翔府知府;張衍重,字子威,映蛟孫,大清道光進士,改授翰林院庶吉士,授檢討,歷福建汀州知府,官至江西饒州知府。  (月)張守炎,字星伴,映蛟曾孫,附貢,同治舉人,授內閣中書,繼而中光緒進士。累至河南懷慶知府;張守嬌,字海峯,映漢曾孫,附貢,官山西大荔知縣;張守訓,字念曾,翰林院庶吉士,大清光緒進士,官陝西領陽知縣。著《味聞堂詩稿》;張守龍,字次雲,衍重子,舉人;張守岱,字奉山,衍重侄,光緒進士,授編修,進御史,遷給事中,官至映西陝安道加光祿寺卿。  (盈)張樹仗,宇毅明,守岱子,光緒進士,官廣東英德縣令。    32、無棣吳紹詩家族    清代無棣(今山東無棣縣)著名的宮僚世家,文獻巨族。吳家明初永樂二年(1404)由直隸遷樂安佔籍海豐(無棣)。其家興盛自清初始,自大清康熙至光緒近200年間中,科甲蟬聯不絕,代有聞人,連續9代先後有8人中進士(其中3名翰林),8人中舉。其中官品位至封祖者有5人:貢生尚書吳紹詩,進士巡撫吳壇,舉人巡撫吳垣,翰林侍郎吳士勞,舉人巡撫吳重熹,世代清華顯貴,替續奕奕。吳家主要代表人物簡介如下:  (天)吳自肅(1631-1712),字在公,號克庵,大清康熙三年(1644)進士,初授江西萬載縣令,內捆戶部主事,遷員外郎,晉刑部郎中,出雲南提督學政,官至河東道布政司參議。精韜略技藝,數著武功。著《萬行草》,《我堂存稿))。  (地)吳象寬,字居之,自肅子,邵詩父,大清雍正進士,官至湖北黃安縣令。著有《內訟篇》,《芝園詩集》,《寧遠書鈔);吳象弼,字似之,象寬之弟,大清雍正舉人,尤工詩,《祀屋書集》;吳象幹,象寬從弟,官湖北黃梅知縣。  (玄)吳紹詩(1699-1776),字二南,號蟻園,貢生,由世父象幹薦授七品小京官升刑部主事,乾隆初,票遷至郎中,外搖甘肅鞏昌知府,遷陝西份糧道,轉貴州督糧道,晉雲南按察使,署甘肅布政使。乾隆三十一年(1766),丁母優,服胭補刑部右侍郎,出任江西巡撫。正值回京出任禮部尚書時,江西多處發生水災,遂被動奪職,滴吏部侍郎。因病辭職知仕,加尚書銜。系清中期重臣,《清史稿》為之立長傳。卒後溢。恭定」。  (黃)吳垣,字樹棠,紹詩長子,由舉人捐官,授兵部郎中,千隆三十五年(1770),特調刑部,遷監察御史,轉刑科給事中,累晉吏科掌印給事中。四十六年(1781),署鴻護寺少卿,歷通政司副使,光祿寺卿,太長寺卿,晉吏部右侍郎,官至廣西巡撫,卒於任上,以為政勤勉著名。系清朝重臣,《清史稿》有傳;吳壇,字紫庭,垣之弟,大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進士,授刑部主事,再遷郎中,三十二年(1767),超握刑部侍郎。曾一度受」太監高雲案」牽連,滴降刑部主事,再累遷江蘇布政使,官至江蘇巡撫。著《大清律歷通考》39卷。(清史稿)有傳。其中有載:」紹詩父子明習法律,為高宗所器,紹詩兩為侍郎,垣,壇先後在郎署,特命勿相避……父子相代,尤異數」。  (宇)吳之襄,字淦崖,罈子,乾隆舉人,歷天津河防同知,晉湖北黃州知府,官至安襄勛荊道;吳之承,字敬軒,垣子,乾隆舉人,官直隸同知。  (宙)吳侍曾,字泰孫,之承子,大清嘉慶進士,官至吏部主政。著《竹泉詩鈔》,《人海談》;吳怡曾,字仲睦,之承子,舉人,官陝州知州;吳熙宗,字緝文,之承子,大清奈慶進士,官至翰林編修。  (洪)吳式敏,字平山,侍曾子,大清嘉慶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由御史晉給事中,歷湖北施南府知府,官至湖北安襄勛荊道;吳式勞,字子泌,之襄孫,大清道光進士。授翰林編修,歷廣西左右江道署按察使,遷鴻護寺卿,提督浙江學政,晉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生平好金石之學。著有《摘古錄》,《抽古錄金文金石稿》,《陶嘉書屋詩賦》等;吳式訓,子孔懷,式勞從弟,道光舉人,官直隸新河縣令。  (荒)吳重熹,字仲怡,式勞子,大清同治舉人,援例工部郎中,出為河南府知府,遷直隸布政使,轉倉場侍郎,晉江西巡撫,官至河南巡撫。著《吳氏文存》,《吳氏詩存》,《世德錄》,《石連問詩文集》,《詞集))o  (日)吳峋,字虞生,式勞孫,大清鹹豐進士,歷禮部主事,由員外郎改御史;吳綺,字滇生,重熹子,監生,援例報捐同知,遷河南道員,晉江南江安糧道,官至兩淮鹽運使;吳幽,字豫生,重熹子,光緒舉人,捐內閣中書,遷廣東佛山同知,官至潮州府知府。

  33、惠民李之芳家族    清代惠民(今山東惠民)著名的詩書衣冠巨族。李家自清初以文華殿大學士,吏部尚書之芳起家後,有清一代科甲蟬聯不絕,進士,舉人,貢生踵出,得官者有幾十人,可謂「替纓滿門」。其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李之芳(1622-1694),字鄴園,明祟禎十五年(1642)舉人,清順治四年(1647)進士及第。初授浙江金華府推官,抑豪強,緝流亡,雪冤獄,興教立學。以卓異內搖刑部主事,歷遷員外,郎中,累至河南道掌印監察御史,升左副都御史。晉吏部有侍郎兼左副都御史銜總督浙江軍務。康熙初,「三落」反清,親自率軍與之展開激戰,歷時3年,累立奇功,戰後人京出任兵部尚書,調吏部。康熙二十六年(1687),授文華殿大學士。先後充任《政治典訓》,《大清會典》等書總裁。系清初重臣,《清史稿》為之立長傳。卒後謐「文襄」。  (地)李鍾麟,字玉書,之芳長子,以父蔭嶽州府同知,官至副使。著有《四書反身錄);李宜麟,字編書,之芳季子,貢生。補內閣中書改知縣,未赴任卒;李生麟,字丹書,之芳侄,據康熙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  (玄)李壽澎,字眉洲。生麟子。舉雍正進士,授山西介修知縣,報兵部主事,遷員外升禮部郎中;李壽翰。字浚洲,之芳孫,歷湖南嶽州府通判平遷蘭州府同知,補鞏昌府同知;李壽彤,字環洲,之芳孫,保舉西河縣知縣;李壽淦,字起洲,之芳孫,以舉人例授知縣;李壽淵,字靜洲,之芳孫,雍正舉人。  (黃)李本棒,宇文木,壽澎子,雍正進士,由刑部主事歷升禮部郎中,官池州府知府。著有《聽松軒詩集》;李本桂,宇燕以,之芳曾孫,附監生,詩人兼精醫理。著有《諳梵亭集》;李本挨,字公度,之芳曾孫,附監生,詩人,著有《得朋樓詩文集》。  (宇)李師敏,字仲堅,壽瀚子,舉乾隆進士,歷刑部郎中,出為臺灣知府。    34、濱州杜姆一杜受田家族    明清時期濱州(今山東濱州市)著名的官僚世家,詩書衣冠之族。杜家起家始於明  朝中期,自杜其蔭中菇靖進士後,杜詩,杜承式叔侄雙雙科場折桂,族中子弟出仕為官者多人,遂為當地望族。明清鼎革後,杜家進人全盛時期,自大清順治至鹹豐年間,科甲蟬聯不絕,先後有8人進士及第。其中杜愕一杜受田一杜翱,杜翰祖孫三代四人為翰林,且均位至封疆大臣(二品以上),」門庭之盛,曠典親瞻,近代罕有」。杜家成為海內文明的世家大族。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杜承式,字言卿,詩之叔,萬曆進士,初授刑部主事,晉本部郎中,出為常州府知府,官至口北兵備道。  (地)杜詩,字以興,舉大明萬曆進士,累官至江西布政使;杜律,詩之弟,以貢生授官太原府通判;杜賦,詩之弟,舉人。  (玄)杜爽,字子鐮,杜詩之四世孫,舉大清順治進士,初授真定府推官,歷禮科給事中,擺誰揚兵備道,官至河南參政。著有《m湖集》。  (黃)杜鼎,字羹臣,杜垮之祖,舉乾隆進士,歷江蘇萎縣知縣,官至上思洲知洲。著有(拙修齋》。  (宇)杜垮,號石樵,舉嘉慶進士,初授翰林編修,歷任詹事右贊善,翰林侍講,侍讀學士,後提督順天學政,晉內閣學士,先後出任兵部,吏部,禮部侍郎,加太子少保。系清後期重臣,《清史稿》有傳。著有《時文舉偶》,《時文辯體》,(讀鑒餘論》,《治安本論》等。  (宙)杜受田(1788一一1852),字芝農,杜丹子,道光三年(1833)進士,會試第一(會元),殿試二甲第一(傳護),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援中允,遷洗馬,督山西學政。還京師後人直上書房,為鹹豐帝師,侍讀十餘年。四遷內閣學士,摧左都御史,晉工部尚書。鹹豐帝即位後,深受信任,署吏部尚書調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傅。系清末重臣,《清史稿》為之立有長傳。其」一門顯榮甲天下,』;杜受履,受田之弟,道光進士,官桐城知縣。  (洪)杜翰,字繼圓,受田子,道光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鹹豐帝念其父舊績,對他也頗為器重。數月間即灌至工部侍郎,命在軍機大臣上行走。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兵犯北京,隨鹹豐帝逃往熱河,旋署札部右侍郎。鹹豐臨終前,與肅順等八人被委以贊襄政務王大臣,曾力阻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系清末重臣;杜翱,受田子,道光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累官至戶部侍郎,督辦山東團練。  (荒)杜庭深,羽子,鹹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累官至員外郎;杜庭任,羽子,欽賜舉人,以父蔭七品京宮。    35、聊城鄧秉謙一鄧鍾岳家族    明清時代聊城(今山東聊城市東昌府區)著名的官僚世族,狀元之家。鄧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鄧守清,字星海,秉謙之叔,大明萬曆舉人,出任裹城令,改懷慶,升臨挑府同知。   (地)鄧秉謙大明萬曆二十年(1592)武進士。性沉靜,喜讀書,嫻於韜略,出任王徐守備升德州遊擊。居鄉以詩文自娛,人稱」孺將,鄧秉豫,秉謙之弟,大明祟禎九年(1636)武舉,為東昌守備,以軍功累官至副將;鄧秉恆,字元固,號攏江,守清之侄,守漸子,大清順治六年(1649)進士,授崑山令改江西永豐,升江西員外郎補雲南,晉福建巡海道。著《石堂集》,《春秋解),《名臣奏議鈔》。  (玄)鄧允燮,字理三,號義齋,秉恆子,歲貢,官山西山陰知縣。攝朔州;鄧之榮,字樸如,秉謙子,襲東昌衛指揮金事。  (黃)鄧基聖。字思睿,允燮子,以貢生授內閣中書,補戶部主事遷員外郎,尋晉刑部郎中;鄧訴,之榮子,康熙舉人。  (宇)鄧鍾嶽,字東長,號誨廬,允燮孫,基哲子,尤邃易,禮,康熙六十年(1721)大魁天下,以一甲一名進士(狀元)人翰林,授官江蘇學政,刊《近思錄》,《白鹿洞規》等書訓。以少詹學士人廣東學政,遷內閣學士兼禮部右侍郎,充《一統志》總裁轉左侍郎。尋因事降太常寺卿,再補通政司參議,晉禮部左侍郎,兩充江南正考官。為人友愛,治學嚴謹,工書法,詩文,學術上倡導互相切磋。著有《知非錄》1卷,《寒香閣詩集》4卷,《寒香閣文集)4卷。  (宙)鄧汝勤,原名汝功,宇謙持,鍾嶽子,家學淵源,善讀文書,尤工楷書;鄧汝敏,鍾嶽子,歷直隸架城,邢臺知縣,官浙江溫州府總捕同知。    36、聊城傅以漸家族    清代聊城(今山東聊城市東昌府區)著名的官僚世族,狀元之家。傅家先世江西永者奉母居郡城,遂為聊城人。自大清順治至鹹豐年間,其家科甲蟬聯,代有聞人,先後有5人中進士,2人中舉人,其中傅以漸以狀元之尊大魁天下,使傅家聲名大著。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傅以漸(161)9一一1665),字於磐,號星嚴,順治三年(1646)一甲一名大魁天下,授弘文院修撰,遷國史院侍講學士,歷官藺事府左庶子,祕書院侍講學士,詹事府少詹事,國史院學士。十二年(1654)晉祕書院大學士,太子太保改國史院大學士。先後充任《明史》,《太宗實錄》,《太祖太宗聖訓》,《通鑒》總裁,尋加少保,改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居官以清勤著稱。十八年(1660)乞假歸裏,康熙四年(1665)卒。系清初重臣,(清史稿》為之立傳。  (地)傅宅撰,以漸子,蔭監生;傅正撰,字華瞼,以漸子,大清康熙進士,官山西山陰知縣。 (玄)傅永波,字侖西,以漸孫,乾隆舉人,初授平陰教諭,姐浙江泰順令移永嘉,歷遷瑞安,樂清及戶聞二府通判,尋招台州府同知。  (黃)傅廷獻,字近娜。以漸曾孫。雍正拔貢,授陽信教諭。  (宇)傅繩勛,字接武,號秋屏,永李孫,乾隆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後改工部主事授郎中,簡放廣東瓊州府,改四川費州府知府,晉陝西渲商兵備道,報廣東鹽運使,升陝西按察使,官至浙江巡撫,改凋江西;傅繼勛,字玉澳,號湘屏。繩勛弟,拔貢,分發安徽知縣,歷任廬江,貴池,全椒等縣知縣,升太平府知府調安慶府,以道員署理落司兼辦全省糧臺。  (宙)傅浚,繩勛子,道光進士,官吏部文選司郎中;傅譜,繼勛子,又舉人考取中書,取浙江嚴州府同知,保以道員用,能詩善畫,尤以書名。  (洪)傅斯擇,字用之,號豫齋,以漸後裔。鹹豐進士,以知縣分發浙江,權知瑞安,嘉縣等,以辦團練功摺知府,留浙江補用總辦浙潛海運,歷保道員加鹽運使銜,攝湖州府篆,帶杭州府事;傅斯僑(1842-1925),字潤臣,以漸後裔,著名醫家,清光緒末年貢生,候補直隸州知州,專攻醫學而成名。精於醫理,搜長內科,一生多在濟南行醫,常為山東巡撫衙門官吏治病;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以漸後裔,現代著名學者,歷史學家,1913年考人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與羅家綸等20人成立中國新文學史上最早的文學團體」新潮社」,創辦《新潮》雜誌,積極參與五四運動,後留美入倫敦大學,轉德國柏林大學哲學院,1926年回國人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1930年兼北大教授。1949年1月任「國立臺灣大學校長」。主要著作有:(傅孟阿真先生集》(臺灣大學版),《傅斯年選集》(臺灣文星書店出版)等。(荒)傅樂翅,斯擇子,中書科中書。    37、東阿於俄行家族    明清時期東阿(今山東東阿縣)著名的官僚世家。於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於批,慎行之父,大明嘉靖舉人,官至平涼府同知。其母即戶部郎中劉田之女。  (地)于慎行(1551-1623),字無垢,大明隆慶二年(1568)進士,授編修,與修《穆宗實錄》,書城進修撰,充日講官。御史劉臺引彈幼張居正被逮,僚友均避不敢見,他公然獨往,得罪了張居正,即辭職歸裏。張死後,起為故官,進左諭德,侍郎丘 抄張居正之家後,特遺書為其說情。此後歷任禮部右侍郎,左侍郎,官至吏部尚書。後因」爭國本」憐神宗,遂辭歸鄉。家居十餘年後,又起掌詹事府,加太子太保兼東閣大學士。系明朝重臣。(明史》為之列有長傳。卒後溢」文定」;於慎言,慎行弟,大明嘉靖舉人。(玄)於緯,懊行子,蔭歷中書舍人,晉戶部郎中,官至廣東雷州府知府。  (黃)於元煥,慎行孫,蔭官至順天府通判;於元燁,慎行從孫,蔭歷中書舍人,遷刑部郎中,官至貴州黎平府知府;於元煌,元煥弟,大清順治五年(1648)恩貢,初授山西祟信知縣,官廣西上思州知州。  (宇)於繼善,字彝仲,慎行曾侄孫,官山西沁水縣令。    38、日照丁允元家族    明清時期日照(今山東日照市)著名的官僚世家。丁家先世淮北東海人,遷居日照。自大明祟禎至清末光緒近:30〕餘年間,丁家科甲蟬聯不絕,至少有14人中進士,20餘人中舉,族中多人出仕為官,詩人,文學家以及科學家代不乏人,一直延續至近現代。與同邑另一望族安家世為姻親。丁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丁允元,字長仁,別號右海,大明祟禎進士,累搖戶科給事中。降清後出任廬州道副使,改補榆林道;丁允登,字岸先,允元弟,歲貢生。  (地)丁泰,字來公,號洛m,允元長子,大明崇禎進士,授陳留知縣,官至吏科給事中;丁景,允元子,娶妻同邑名門安氏女;丁晉,字及庵,允元子,大清康熙丁未進士,授內閣中書。著有《半奎樓集》;丁當,字用晦,允元子,官江寧灘寧知縣。  (玄)丁士棄,泰子,票貢,官新泰訓導;丁士一,字鴿薦,號河峯,大清康熙進士,初授四川知縣,內捆戶部主事,累遷福建按察使,官至江西布政使。著有《次遊日記》,《春餘集》,(三山詩草)(支印集》,《雙硯齋詩文稿);丁士可,字行我,允元孫,舉人,由雲南抱母井鹽課大使,遷姚州知州,官至姚安府知府,丁士價,士可弟,舉人;丁士羣,士可弟,舉人。 (黃)丁宜曾,字椒園,士一子,著有(農圃便覽);丁續曾,字右似,號粗庵,宜曾從兄,大清康熙進士,官歸安閑知縣。著有《寄楊齋集);丁勺曾,宇幼文,號槍岑,續曾弟,大清康熙進士歷宿松知縣,官至廣德知州。著有《幼文制藝》;丁槍曾,字粵序,士一侄,少負異才,博極羣書,為文康放不羈,選拔人京,名動公卿。中年多股,閉門著書。有《說書偶筆》,《韻法本俗》,《望奎樓詩文集》;丁法曾,字效坤,士一族侄,大清雍正舉人,官萊蕪教諭。著有《羣芳譜詩集》;丁光曾,好松蔭,士一族侄,武生,充州鎮候補守備,從那爾泰出兵西域。著《西天草記》;丁學曾,士一族侄,舉人;丁琪曾,士一族侄,舉人;丁龍暇,字宜臣,士一族侄,舉人,官新津知縣。  (宇)丁夢桂,勺曾子,舉人,官萊州府教授;丁夢弼,續曾子,貢生,官濟寧學正;丁夢陽,續曾子,舉人,官濟寧學正;丁夢桂,勺曾子,舉人,官寧陽訓導,改萊州府教授;丁延德,字春塘,勺曾族侄,拔貢生,官齊河教諭。」少負英才,巫振風騷」。著有(裴齋詩集》;丁延之,延稱弟,大清乾隆進士;丁延運,延穆從弟,舉人;丁延相,延祕從弟,舉人。  (宙)丁岸,字春帆,延穆子,貢生;丁娜,字連岡,延稱子,貢生,以詩斌聞名;丁蒼,延稱從侄,延先子,舉人,官曲阜教諭。  (洪)丁守存,字心裔,號竹澳,龍暇曾孫,大清道光進士,授戶部主事,遷禮部郎中,官至湖北普糧道兼攝按察使。著《火法本論》;丁守緯,守存弟,舉人;丁守炳,守存弟,舉人;丁萬清,字勸澄,號倩園,光曾孫,武生,從軍楚北,智勇卓著,官至參將。    39、蒙陰公勉仁一公邢家族    明代蒙陰(今山東臨沂市蒙陰縣)著名的官僚世家,詩書衣冠之族。公家始祖公海曾為元朝萬戶,海四子守敬洪武初軍戶戍守遼東,後遷原籍。自明朝中期正德至萬曆年間,其家蟬聯不絕,先後有5人中進士,2人中舉,以各種形式為官者達十餘人,位至封疆者2人。其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公勉仁,號西阜,弘治三年(1490)進士,初授行人,升江西道監察御史,晉太僕寺少卿,輒四川布政司參議,累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撫治勛陽。系明朝中期朝廷重臣。  (地)公志緒,勉仁子,歷知州官至衡府長史;公躋魁,原名志厚,勉仁之侄,舉正德進士,授戶部主事遷員外。歷山西潞安府知府,官至湖廣玩州兵備道按察司副使掉廣西。  (玄)公一揚,躋奎三子,舉嘉靖進士,初授大理寺評事遷河南裕州知州,官至工部郎中。著有(聞音集)o  (黃)公家臣。躋奎孫,舉隆慶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後以事被滴,中南京戶部主事;公家粼,躋奎孫,以舉人任河南虞城知縣。著有《蒙山集》;公家珍,躋奎孫,由南襄城知縣遷湖廣黃州府同知。  (宇)公鼎,字孝與,家臣張子,舉萬曆二十九年(1601)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屢遷左諭德,為東宮講官,進左庶子。光宗立,晉祭酒,遷詹事府詹事,拜禮部右侍郎,充任神宗實錄副總裁。煎」好學博聞,磊落有氣勢」,見魏忠賢亂政,遂引疾歸裏。與東林黨首領李三才有姻親,曾極力薦舉李三才人閣。系明後期重臣,(明史》為之立有長傳;公燕,字敬予,家臣次子,任中書舍人遷工部主事。著有《小東園集)30卷。  (宙)公襄,兼子,工詩文,有《潛園詩集》;公甸,繃子,以蔭官至南京戶部郎中。  (洪)公秉文,鼎孫,徐州防守副總兵光國子,由太僕寺承官至刑部郎中。    40、濟寧孫玉庭家族    清末濟寧(今山東濟寧市區)官宦世家。孫家於清末乾隆至鹹豐年間科甲蟬聯不絕,聞人輩出,孫玉庭以進士起家後,連續4代有4人進士及第,均為翰林,其中統淮為狀元,弟碗墳為榜眼,官居封班大臣者有4人。(清史稿》評其家」四世並歷清要,家族之盛,北方士族無與持焉」。其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孫玉庭(1735-1784),字佳樹,號寄圃,乾隆四十年(1775)進士及第。改翰林院庶吉士,授檢討,出為山西河東道,補廣西鹽發道。嘉慶初,就遷按察使,歷湖南,安徽,湖北布政使,捆廣西巡撫,歷浙江巡撫,湖廣總督,兩江總督等職。道光即位後,特加太子少保銜,授協辦大學士,仍留總督任。道光四年(1824),授體仁閣大學士。後因辦理清運被認為有貽誤,革職家居,卒於故里。  (地)孫善寶,玉庭子,以舉人蔭授刑部員外郎,官至江蘇巡撫。系清末重臣;孫瑞珍,玉庭子,舉道光三年進士,由翰林官至戶部尚書,謐」文定」,系清末重臣。  (玄)孫硫淮,瑞珍子,字萊山,鹹豐一甲一名進士,改授翰林院編修。鹹豐十年(1860)曾因在籍辦團練抗捐被幼,革職充軍。同治元年(1862)官復原職。歷任侍讀學士,內閣學士,工部左侍郎。,出任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晉邢部尚書調兵部,加太子少保。歷典會試,順天鄉試。光緒二十四年(1994)中日甲午戰爭時,與李鴻章,徐用儀結幫,反對抗戰,主張妥協,力主批准《馬關條約》,遭軍機大臣翁同穌,李鴻藻反對,系清後期重臣,《清史》為之立有長傳。  (黃)孫揖,玉庭曾孫,鹹豐二年(1952)進士及第,翰林院庶吉士,官至順天府尹。    41、曹縣」五桂王氏」一王殉家族    元明時期曹縣(今山東曹縣)著名的官僚世家,詩書望族。王家起家始於元代王茂,他以進士官至戶部尚書,福建行省左垂。人明後,其家人文秀髮,科甲蟬聯不絕,王殉及其4子均科場折桂,故有」五桂王氏」之譽。王殉及其子祟文,崇獻均官至大臣,貴盛莫比。王殉岳父是同邑名門太子少保,吏部尚書李秉。其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王茂,字伯昌,殉之高祖,大元進士,」博學能文工於詩」,元順帝時為戶部尚書調福建行省左Ao著有(東村野更詩稿》。邑志載:」曹之人稱世家者必日王李,李氏起家自李家宰公,王氏之先則以左垂也。」  (地)王麒,茂之長子,殉之曾祖,大明洪武舉人,歷國子祭酒,官至山西按察司金事;王麟,茂之次子,麒之弟,以明經舉翰林院應奉改隴州學正。兄弟俱工於詩文。  (玄)王殉,字德潤,大明成化進士,歷太康知縣,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以功進封通儀大夫。著有《南野詩稿》。  (黃)王崇仁,殉之子,大明正德進士,官至陝西按察司副使。著有《祿魏稿》;王祟文,字叔武,殉之子,大明弘治六年(1493)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累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寧夏。著有《兼山遺稿);王崇獻,字季徵,殉之子,大明弘治九年(1496)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歷兵部主事,員外,郎中,累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保定。著有(孫子釋疑》,(小學攝要》,《禮記擇言》,《雙清詩集》,《韻語拾遺);王祟檢,殉之子,大明嘉靖進士,未仕而卒。著有《五桂堂稿》,《春秋筆意》;王祟讓,殉之子,大明正德年間援例授爵千戶,」善書能詩,王祟智,字明夫,大明正德舉人,累官至河東鹽運副使。  (宇)王假。崇文子,嘉靖擷人,宰相( )招之為婿,可惜早卒。孫士龍贊日:」三臺巴座之孫,副都御史之子。開府憲父之侄,吏部家宰之甥,當朝宰相之婿,年少登科,名壓充濟,未第而卒,君子借之,王充,崇智子,援例為淮州衛所千戶;王偕,崇獻子,監生,例授南京錦衣衛指揮金事。博學能詩,著(投筆稿》,(詩法輯略》;王傲,祟獻子,蔭授滬州府通判。  (宙)王元登,字子高,殉之曾孫,太學生,官東城兵馬司指揮。  (洪)王士龍,殉之玄孫,以明經累官至商州知州。    42、曹縣李秉家族    明代曹縣(今山東曹縣)著名的官僚世家。李家以明進士,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李秉起家。他又慧眼識才,招同邑名門王殉為婿,結果王殉及其4子均科場折桂,有」五桂王氏」之譽,此與李家影響不無關係。邑志載:」曹之人稱世家者必曰王李,李氏起家自李家宰公,王氏之先則以左771也。」其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李秉,字執中,大明正統元年(1436)進士,初授延平推官,歷戶部主事,晉雲南司郎中,展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宣大,與武清伯趙輔大破蒙古諸部,加太子少保任吏部尚書。因銳意整傷仕路,致使怨謗紛起,其同鄉蕭彥莊彈幼他12大罪,一時間情勢非常危急,當時全國舉子云集京師會試,紛紛表示若逮治李秉,所有舉子願罷試以贖。系明中期重臣,《明史》為之立有長傳。  (地)李智,字文鑒,秉之子,以舉人歷灤州知州,官至右軍都督府經歷;李明,秉之子,天順舉人,官至建寧府同知;李魁,秉之侄,蔭夔州知州。  (玄)李邦直,秉之孫,舉人;李孟晉,秉之孫,舉人;李邦彥,秉之孫,秉生,萌授中書舍人;李邦佑,秉之孫,蔭百戶。    43、德平葛守禮家族    明代德平(今分屬商河,樂陵,臨邑諸縣)著名的詩書衣冠之族。葛家世代詩書傳家,自明嘉靖葛守禮以進士尚書起家後,至明末,其族科甲相繼,代有聞人,」道德文章接武濟美」,先後有十餘人出仕為官。其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葛智,字公達,守禮之祖,歲貢生,為邑之名儒,官鳳陽衛經歷。  (地)葛守禮,字與立,嘉靖七年(1528)舉鄉試第一,明年成進士,初授彰德府推官,斷獄如神,多有平反。遷兵部主事。丁父優,服後補禮部,升儀制郎中,以清廉聞名於朝。此後歷官河南提學副使,山西按察使,陝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河南巡撫。繼以戶部侍郎督響宜大。不久,又以吏部侍郎升至南京戶部尚書。受嚴篙排擠,曾一度去官。後起補刑部尚書至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時朝中政局複雜,」揭,拱,居正更用事,交相軋。守禮周旋其間,正色獨立,人以為難」。葛守禮系明中期重臣,《明史》為之立有長傳。卒後贈官太子太保,謐」端肅」。  (玄)葛引生,字長伯,號東山,守禮子,康貢生。著《家禮摘要》,《東山餘墨》,《東山論草》。  (黃)葛聽,字幼明,守禮孫,補國子生,授中軍都督府都事,歷太僕寺71,戶部員外遷工部都水司郎中,握至尚寶司卿。著有(玉山房集》,《校刻校經》,《郎中疏草集》;葛曦,字仲明,萬曆丙子解元,癸未進士,授翰林院檢討,學問淹雅,又文集五卷行世。  (宇)葛如麟,字子仁,中萬曆進士,歷山西臨晉知縣,內升戶部主事,雷遷湖廣布政司參議晉陝西按察使。著有《祀典管見》,(丁丑吟》。  (宙)葛元扯,字受之,順治拔貢,官江西賢縣知縣;葛元福,字響五,曦孫,拔貢,授江南當塗知縣。    44、沂水劉應賓家族    明清時期沂水(今屬山東省臨沂市)著名的官宦世家。劉家自明朝中期至清末世代科甲不絕,先後有9世進士4舉人,以父子進士,兄弟進士等科場佳話享譽士林。其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劉勵,號惺吾,應賓之父,潛心於易學,以貢生官丘縣教諭。  (地)劉應賓,舉大明崇禎進士,授禮部文選司郎中,李自成農民軍攻陷北京後。南逃投奔福王,官通政使。清軍破南京後,降清為徽寧巡撫。後被洪承疇所彈劫。革職閑住。  (玄)劉瑋,應賓子,舉康熙進士;劉價,應賓子,底貢生,工詩文。  (黃)劉奮沫,價子,舉人;劉侃,價子,舉康熙進士,初授內閣中書升刑部主事,晉禮部郎中,播泉州知府,官至福建盆運使;劉魯楷,價子,以教習考滿授知縣,捐升府同知;劉魯泅,價子,舉人。  (宇)劉紹武,字鳳綸,普沫子,舉乾隆進士,不樂仕進,篡修府志,考證精良。著有歷代《統系譜)o  (宙)劉鼎臣,字調元,號拙齋,紹武侄,舉乾隆進士,官至貴州普安知縣;劉鼎燮,號理齋,紹武子,遷光祿寺署正;劉鼎和,字梅亭,紹武子,舉人。  (洪)劉遵和,字子中,應賓後裔,舉嘉慶進士,任戶部廣東司主事,軍機處行走;劉遵僑,遵和弟,舉人。    45、昌樂閻世繩一閻循琦家族    清代昌樂(今山東昌樂縣)著名的官僚世家。閻家先世山西太原人,大明洪武中遷居昌樂。自大清順治朝至熹慶朝近200年間,其家科甲蟬聯不絕,聞人輩出,連續7代先後有7人中進士,10人中舉(不含中進士者),多人出仕為官。閻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閻諫,字介石,始遷祖九傳至諫,世繩之父,大明崇禎拔貢,其子孫七世科第,文學薈萃,為文雄渾博大。著由(介石遺文))o  (地)閻世繩,字寶治,號丹崖,幼年曾隨祖母逃荒度日,18歲時娶青州狀元,明朝禮部尚書趙秉忠之孫女為妻。大清康熙十五年(1676)以一甲二名進士及第(榜眼),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授官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編修,先後參與篡修會典等。中年告歸,杜門家居課子侄,卒後贈工部尚書,有文集,雜著行世,謐」貞憲先生」。  (玄)閻偷,字敬生,號錄園,世繩長子,大清康熙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授官浙江湖州府長興縣,兩次充任浙江文試和試同考官,升至工部主事;閻禪,字填思,世繩子,附監生,屢試不第,遂無意仕進,專以繪事為樂,工寫人物,尤善畫羅漢,」識者珍之,』;閻鑊,世繩子,侯選州同知。  (黃)閻廷估,字方蛇,號汝正,愉仲子,大清雍正甲辰會試第二名,翰林院庶吉士選授盧溪令,捐傣建仰山書院,官至廣西賓州知州;閻廷掉,字調斯,愉長子,官泅水訓導。工詩歌善繪事,書法宗吳興,」得者爭裝瀟珍之」。著有《陪屋山房詩集)。  (宇)閻循中,字拒廷,廷估長子,」少好學,精於文」,大清乾隆舉人,無意仕進,隱居鄉裏,從事教授,從遊者多中科第。著《制義詩集》;閻循厚,字惠廷,廷估次子,乾隆年間以第二名舉於鄉,沉毅好學,於書無所不讀,兼通二氏之說,尤邃於史學。曾作《詠史》200首。著有(鈍齋遺文》,《鈍齋詩集》,《詩經或間集》,《詩論古文》;閻循琦,字景韓,號瑋庭,廷估季子,大清乾隆壬戌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初授工部主事,升都水司郎中,改廣東道監察御史,晉吏科掌印給事中,曾奉旨修建紫禁城大殷,遷內閣侍讀學士報工部侍郎,官至工部尚書。《清史稿》為之列傳;閻循擂,字青庭,廷估四子,乾隆甲子與伯兄循中同舉於鄉,由滋陽教諭升阜寧知縣;閻循觀。字懷庭,號伊滿,廷估侄,從理學家膝綱學習,少年便在京師和文壇上享有盛名。大清乾隆進士,初授吏部主事,因秉性清高,為上官所忌,遂辭職家居。初喜佛學,後奉宋儒程朱為宗,專治洛閩之學,主持趁臺書院。史載其」學行純正,自海岱名流及當代繆紳莫不目為真孺」。受業者登科舉者甚眾,人又稱「進士母子」。著有《西潤草堂詩集》,《西澗制藝),《困勉齋私記》。  (宙)閻學淳,字浩特,號榮園,循琦子,大清乾隆進士,初授刑部主事,遷福建南平府知府,後調彰德府,治河有方,深受乾隆帝賞識,親自主婚將外甥女,73代衍聖公孔昭煥之女嫁他為妻;閻學海,字星持,號雨帆,循琦子,大清嘉慶進士,歷官內閣中書,翰林院起居注官,晉戶部浙江司員外郎轉營膳司員外郎;閻學諫,字紫嚴,號信持,循派子,乾隆舉人,援例授工部主事,遷營騰司員外郎,晉都水司郎中,出為甘肅蘭州兵備道;閻學賜,循厚子,舉人,官沂州府學教授。著《右義制義》;閻學澄,循琦子,江蘇漂陽縣z -A。  (洪)閻兆楷,字值之,學海子,道光舉人,官知縣;閻兆璨,循琦孫,學朱子。道光舉人;閻兆琅,字秀昆,號閡峯,兆璨弟,拔貢,由官學教習授四川樂山知縣。著有《三隱筆記);閻兆耘,字春林,號讓亭,學春繼子,舉人,官平度州學正;閻兆麟,字瑞亭,兆深弟,歷任充州府學訓導,德州學正,官高密等縣教諭。  (荒)閻洽源,兆楷之後,舉人。    46、壽光劉翎家族    明代壽光(今山東壽光市)著名的官僚世家。劉家自大明永樂至成化年間科甲相繼。聞人輩出,先後有,人科場折桂,其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劉甄,劉翎之父,大明永樂中累遷監察御史,剛果有為,官至陝西按察副使。  (地)劉翔,字叔溫,大明正統十三年(1448)進士,授編修,天順中,歷右中允,侍講東宮。憲宗即位後以東宮舊僚升任太常卿,兼任侍讀學士。成化十年(1474)升吏部左侍郎,充講官如故。他每進講,詞氣侃侃,被譽為講官第一。明年詔以本官兼翰林學士,入閣預機務。憲宗稱其為」東劉先生』,。累升至吏部尚書,再加太子少報,文淵閣大學士,受命編《文華大訓》,書成加太子太保。進謹身殿大學士。他素鄙大學士萬安之為人,斥他負國無恥,遂遭萬安誣陷中傷。正值此時,其子劉傲押妓事發,有人藉以渲染,遂辭官家居。系明中期重臣,《明史》為之列有長傳。卒後溢」文和」。嘉靖初,賜祠額日:昭賢,遣官祭之;劉琦,栩之弟,大明景泰舉人,官獻縣教諭;劉iff ,翔之弟,大明成化舉人,官南封知縣。(玄)劉抗,字汝中,詡之子,8歲即奉憲宗召見,起拜進禮,聰敏異常,即命中書舍人。嘉靖時累官太常寺卿,兼任五經博士。博學多識,在學林中聲望甚高,與劉/ 並稱「三劉」。著有《西橋集》;劉鐸,詡之子,正貢,官鴻護寺序班;劉磁,栩之子,舉人,曾以押妓事發,有人編成戲劇(劉公子曲)予以演唱。  (黃)劉澄甫,字子靜,栩孫,大明正德進士,累官至廣西道監察御史。博學善詩文,著有《小泉集》;劉淵甫,字子深,栩孫,舉人,通經史,官至漢陽府知府。嘉靖年間青州人文最盛,是海岱詩社的發起人之一。  (宇)劉三宅,字可任。澄甫孫,大明萬曆甲戌進士。歷永嘉縣令,官至吏科給事中。

47、壽光李炯家族

清代壽光(今山東壽光市)著名的官僚世家。李家世居壽光斟灌莊,自大清順治初至乾隆年間科甲蟬聯不絕,先後有5人中進士(其中3名翰林),8人中舉,多人為官,其中位至封疆者3人,人稱」斟灌李家」。其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李汝英,炯之父,舉人。  (地)李炯,字長清,大清康熙進士,歷中書舍人,遷刑科給事中,署太僕寺卿晉京尹,升右副都,官至刑部右侍郎;李適,炯之兄,大清順治進士,官至內黃縣令。  (玄)李撇,字大木,炯子,大清康熙進士,授官翰林編修,著《仙霞嶺詩》;李樸,字若木,炯次子,舉人,官國子監學正;李研,字仲木,炯季子,貢生,官在平教諭;李揖,字木奄,炯八子,舉人,候選知縣。  (黃)李炎,字升東,樸次子。舉人,歷內閣中書,遷刑部主事,晉郎中,官至龍安知府;李軒,字褒先,朴子,官寧武知縣;李婉,字暉東,朴子,由陝西運同升至浙江溫州知府;李煊,字畢東,研子,舉人。  (宇)李封(1723-1796),字紫緩,樸之孫,大清乾隆進士,改翰林元庶吉士,初授戶部主事,升員外郎,出為安徽廬州知府。歷摧江西鹽釋道,浙江按察使,署湖南布政使。因他案株連被革職。像奉特旨起複為四川寧遠知府,果進湖北巡撫改刑部左侍郎。系清代重臣,《清史稿》為之列有長傳;李景坑,字端甫,封長孫,拔貢,官羅定知州。  (宙)李艇,字南金,樸曾孫,官雲南府同知,晉龍舟知府;李枕,字振聲,挺之弟,乾隆舉人,歷戶部主事,遷員外,郎中,出為四川夔州知府,晉川被兵備道,署廣西布政使簡授巡撫,轉順天府尹,左遷光祿寺卿;李鐸,字振文,館從弟,大清乾隆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檢討,購書不惜重金,號稱』繚綳之富甲於青郡,,,官至善西寧武府知府。著(冷玉嚴集》,《蕉香書屋稿》;李鈴,字畢先,封三子,優貢。官長垣知縣。  (洪)李漪,鐸子,負詩名;李世治,字堯能忱子,乾隆舉人,歷工部員外,晉湖北德安府知府,官至甘肅西寧兵備道。工詩,著《怡堂六草》,(怡堂散草》;李世漣,字漪波,世治弟,舉人,候補兵馬司指揮。  (荒)李樹墓,字紹蓮,封曾孫,監生,官禹州知州;李樹落,字翰臣,樹墓之弟,官河南榮陽知縣。銘,安丘張貞家族

48、安丘張 家族

明清時期安丘(今山東安丘市)著名的官僚世家。張家自大明後期至清末30(!餘年間科甲蟬聯不絕,先後有7人中進士。4人中舉人,文學家,藝術家輩出。周亮工譽其為「渠丘(安丘)文獻世家」。其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張繼倫,字漢葡,貞之父,以文學著名;張朋倫,字勉斯,繼倫兄,大明舉人,每每與弟繼倫,緒倫論學,」均以文行著一時」,有」三張」之稱;張緒倫,字彝敘,用倫之弟,大明祟禎四年(1631)進士,歷大明推官,行取御史。  (地)張貞,字起元,繼倫子,貢生,文詞卓然。清初著名文學家,書畫家。精書畫,善篆刻。康熙時被舉為」博學鴻孺」,辭不就;後有詔試太和門,授翰林院孔目,亦不任,開始他漫遊和著述生涯。曾與著名理學家劉源祿講」身心性命,,之學,聽者雲集。又拜明清思想家,文化大師黃宗曦為師,黃給與其高度評價。一代詩宗王漁洋凡遇重要文稿多請他閱定。蒲松齡與他相見恨晚,相交深厚。他治學嚴謹,著述豐富。著有(集丘山人半部稿》,《青州鄉賢傳》,(渠丘目夢錄》,《家乘族譜》,《夢綠印譜》。其三子在辛,在藝,在戊俱為一代名士,人稱」三亞樹」。  (玄)張在辛(1651-1738),字印君,號柏庭,貞子,拔貢生,清初著名詩人,書畫家。師從鄭 ,遍遊燕趙吳越,與當世名人交友。書工篆隸,古樸職逸;畫工山水,花卉,皆為逸品;尤精刻印,小印尤工,詩詞雅健,工整協和。著有《隱厚堂詩集》,《隸法瑣言》,《篆印心法》,《隱厚堂印譜》,(青州府志》等;張在藝,,貞子,著名書法家,印家;張在戊,字申仲,貞子,承家學,精篆刻;張扶與,字景淑,在辛子,舉人,著名詩人,書法家。著有《漁山吟卜卷,《書味齋詩餘)卷。  (黃)張德紀,字伯振,扶與孫,諸生。  (宇)張柏恆,字雪航,德紀子,舉人,少承家學,工詩古文辭。著有《武訓集》,《書航集》;張棋恆,字壽臣,柏恆從弟,大清道光進士,官刑部主事;張善恆,字聖基,柏恆從弟,工詩,著有《學吟唱和集》,《歷下記遊詩》,《西湖臥遊集)o  (宙)張鶴齡,字祝千,善恆子,舉人;張堂,字銳川,德紀從孫,大清道光進士。官四川清溪知縣漲奎。字文川,堂弟,大清道光進士,翰林院庶吉士。  (洪)張祖厚。字宏齋,柏恆孫,大清光緒進士,官至吏部考司員外郎  (荒)張介祿,字受百,鶴齡孫,大清光緒進士,歷兩塘同知,官候補知府;張介孚,字子中,鶴齡孫,大清光緒進士,官法部制勘司主事。    49、安丘王綺家族    清末安丘(今山東安丘市)著名的詩書文獻家族。王家以著名學者王摘而聞名,被譽為」說文四大家之一」,」樸學師表」,」華北當代濡宗」等。王家與同邑官僚世家劉正宗家族有姻親之誼。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王馭超,字駕千,大清乾隆舉人,官潛山知縣;王志超,馭超弟,大清嘉慶舉人,以吟詠自娛。著(松亭詩草》;王馴超。字致千,大清嘉慶舉人。  (地)王綺,字篆友,馭超子,大清道光舉人,博極羣書,邃於經學,尤深於說文,折衷段玉裁,桂馥之說,為後來學者指示門徑,論者以為二人勁敵。積數十年之功著有《說文釋例)20卷,《說文句讀)30卷多種著作,是清代樸學,文字,訓沽等方面的經典性代表鉅著。官至山西多寧知州;王簡,字素圓,馭超子。大清嘉慶庚辰進士,授甘肅即用知縣,歷固原知州,遷河南按察使,累官至河南布政使;王範,字模山,馭超季子,大清道光辛丑進士,絕意仕進,歸而治學授徒。」本於六經,尤深於易」。有《序卦圖書》,《易經集解》。  (玄)王彥侃,剛亭,簡子,年僅巧歲即從父出征西域,以軍功獎直隸知州,以知府用。   (黃)王瑞麒,字石生,彥侃子,附貢,累官至工部主事。濡染家學,工詩詞,善書法,尤精於岐黃,活人無算。    50、安丘李湘秦家族    清代安丘(今山東安丘市)著名的官僚世家。李家自大清雍正至同治朝科甲蟬聯不絕,先後有6人中進士,2人中舉,多人出仕為官,其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李大本,字立齊,湘萊高祖,大清雍正舉人,授湖南益陽縣令,官至寶慶府知府;李大木,子像章,大本兄。  (地)李妨,字緒書,大本子,監生;李策,字仲方,妨從弟,大清乾隆庚辰進士,初授湖北竹澳令,後補直隸安肅縣。著《文樟軒古文》2卷,《於役詩草)3卷。  (玄)李於垣,字旅山,策仲子,大清乾隆舉人,官直隸陽曲直縣。著《胭齋詩文集》;李於培,字滋園,於垣弟,大清嘉慶丙辰進士,歷刑部郎中,官至通永兵備道。  (黃)李湘粟,字雲舫,紛孫,大清道光壬辰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初授戶部主事,遷員外朗,晉太長寺少卿,累官至潛運總督;李湘苗,字春碗,妨從孫,拔貢,由戶部七品景觀升郎中,初為河南河庫道;李湘華,於垣侄,大清道光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職編修,記名御史;李湘尊,於垣侄,大清道光進士,官至雲南雲州知州。  (宇)李華遇,字尹亭,湘莖子,拔貢,官刑部主事;李端遇,字小研,湘華子,大清同治進士,初授吏部主事。累官至工部右侍郎。    51、安丘馬愁一馬惠家族(虎林馬氏)    明清時期安丘(今山東安丘市)著名的官僚世家,文獻巨族。馬家於明代自河北棗強遷至安丘,因其先人有在林中緝捕老虎者,人稱」虎林馬氏」。自大明嘉靖至大清光緒幾百年間,馬家科甲蟬聯不絕。人文薈萃,先後有8名進士,2名舉人,代有顯人,詩家輩出,婚姻亦多世家大宵,如同邑劉正宗家族等。馬家明代成為文獻世家自馬愁,馬惠兄弟始。馬惠一房名日」筆花裔」,馬愁一房人稱」衫樹底」。清代馬家以詩名世。其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馬愁,字德昭,由恩貢選授秀水縣29,官至知縣。經術湛深,著名教育家,授徒數百,多所成就。出名的是」一日三西,』(朝廷一日內放了江西,陝西,山西3個巡撫,都是安丘摘)出自其門下的有2個;馬惠,愁兄,邑名文士。  (地)馬文煒,字仲韜,惠子,大明熹靖四十一年(1562)進士,歷碑山知縣。繼為監察御史,因直件當道。出為德安府知府,繼為按察副使,治理荊南,晉廣西左,右布政使,官至都御史巡撫江西。  (玄)馬雲龍。字展潛,愁孫,大明舉人,少承家學,才名籍甚,常怡情詩酒,放懷山水間。著(燕臺小吟》,(吳越雜詠)等;馬應龍,字伯光,文煒子,大明萬曆二十年(1541)進士,初授祀縣知縣,累官至禮部郎中。是明代北方著名學者。」學問淵博,富於著述」,除了精通經學,史學外,還精詩。著(祀乘)48卷,《注道德經)2卷,《藝林鉤微錄》24卷,《詞林玉屑)2卷,(古文參同契)2卷,另右文集若干卷;馬從龍,字君升,文煒子,大明萬曆進士,官至給事中,辭官回家,後朝廷屢起通政司參議,尚寶司卿,皆不赴;馬夔龍,字同寅,雲龍弟,大清順治拔貢,授開封通判,工醫。  (黃)馬天撰,雲龍子,清初山東著名的盲詩人,才思敏捷,做詩探喉而出且規模宏闊。詩人曹申吉評價」其至工處,可人七子之室」。自此,馬家開始以文學雄距山東文壇。即詩名首先出自」杉樹底」。  (宇)馬常沛,天撰子,詩才敏捷,字字珠磯,著詩集《河嶽集》,文集《春草堂集》;馬長淑,字漢苟,天撰子,大清雍正八年(1730)進士,官直隸磁州府教授。著名詩人,著有詩集《擴齋詩集》,《菜根齋集》,並輯明清時期安丘人或官安丘者之詩,編為(渠風輯略》7卷,這是安丘歷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保存地方文學遺產做出了貢獻。此書收人(四庫全書卜馬沒,字源思,應龍孫,大清順治十八年(1661)進士,絕意仕進。自幼承襲家學,才名奕奕,與兄弟等專工詩文,與著名詩人王士禎時相唱和,深受其賞識;馬長春,清初著名詩人,幼從叔祖從龍學詩,青年時代從師於萊陽名儒宋繼澄,學業大進。晚年在城東治圃數畝,內植古木百株,修竹千挺,有植海棠,紅梨於草堂之側,被王士禎引為知己。(自馬長春和馬長淑之後,」筆花齋,,一支家學衰退,詩名不再了,而」衫樹底,,一支則代有聞人)  (宙)馬爍,字蔭千,長淑子,少承家學,大清乾隆舉人,曆元和知縣遷太湖同知。著《光齋堂文稿》;馬交,字與齋,爍從弟,著名詩人,古文家,著《信芳館詩稿》;馬靈,交從兄,著名詩人,著《古近體草》,(柯雪齋詩稿》。  (洪)馬世珍,悉七世孫,乾隆著名詩人,」安丘七子」之一他們文有同宗,詩有同格,名震山東。詩人稱其詩,古文,制藝為」三絕,』;馬世醇,字納齋,珍從弟,著名詩人,」安丘七子」之一,人評其文名稍亞於世珍,但詩格獨秀,著《馬納齋詩稿)   (荒)馬秀儒,子藝林,憊九世孫,大清道光進士,歷建平知縣,遷開封府同知,宮至湖廣布政使,暫攝巡撫事。著(晚香堂詩集)4卷,(晚香堂文集))8卷,《雲窗筆記》32卷,《宦遊雜記))160卷。  (日)馬雲速,字漸九,秀孺子,例貢,候選州同。  (月)馬步光,字梅重,秀孺孫,大清光緒進士,由工部七品小京官升主事,再改翰林院庶吉士。授職編修,充甲午科甘肅鄉試正主考;馬廷弼,字子良,秀濡族孫,大清光緒進士,官廣東即用知縣。    52、安丘劉正宗家族    明清時期安丘(今山東安丘市)著名的官僚世家。劉家自大明隆慶至清初順治科甲相繼,先後有4進士1舉人,其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劉魁,正宗曾祖,官主薄。  (地)劉希孟,字醇甫,魁子,大明隆慶辛未進士,初令安邑,遷太常寺少卿,晉通政;劉希龍,字仁甫,希孟子,大明正德進士,初授戶部主事,遷員外,晉郎中,署衛輝府知府,官至河南副使。  (玄)劉如松,字茂貞,希龍子,官柏鄉知縣。  (黃)劉正宗,字可宗,希孟孫,大明祟禎元年(1628)進士,由推官累至翰林院編修。大清順治二年(1645)由山東巡撫李之奇推薦,授國史院編修,遷侍講,弘文院學士,祕書院學士,累握吏部右侍郎兼祕書院學士,後加太子太保銜,領吏部尚書事,再加太子太傅,授文華殿大學士。然秉性剛直,遭同僚嫉恨,為言官交相彈幼,終遭革職籍家,追奪浩命。康熙即位後,特旨為之平反,尋卒。工文能詩,吏主歷下,獨樹一幟。著《通齋詩》4卷,(雪鴻草》5卷。《清史稿》有傳;劉正衡,字元定,正宗弟,大明天啟進士,官至浙江道副使。  (宇)劉柞遠,字子延。正宗族子。大清順治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歷給事中,吏部員外郎,太常少卿,遷大理寺卿,官至左副都御史巡撫直隸。    53、安丘曹申吉一曹貞吉家族    明清時期安丘(今山東安丘市)著名的官僚世家,文獻巨族。曹家世居安丘蓮池裡,自大明中期嘉靖至清末道光幾百餘年間科甲相繼,蟬聯不絕,先後有7人科場折桂,舉人,貢生多人,」父子進士」,」兄弟進士」等科場佳話久譽士林,清初海內著名詞家曹貞吉即系出於此,而同邑望族劉正宗乃其外祖父。其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曹汝勤,貞吉六世祖,大明歲貢。  (地)曹一麟,字伯貞,汝勤子,大明嘉靖進士,官吳江知縣;曹一鴿,汝勤子,大明萬曆舉人,官武清知縣;曹一鳳,字伯儀,汝勤子,大明嘉靖進士,初授南京戶部主事,遷員外,晉郎中,累官河南副使。  (玄)曹應損,一麟子,貞申曾祖,太學生,官至遵化縣』to曹應侃,字合甫,一麟子,恩貢,官鳳翔知縣。  (黃)曹銼衡,宇鑒明,應侃子,大明萬曆進士,官寧晉知縣。  (宇)曹復植,字雲將,應塤孫。  (宙)曹申吉(1635-1680),字楊餘,號澹餘,復植子,大清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職編修,累遷湖廣荊南道,轉河南分巡雛陳兵備道,十七年(1660)升通政使司左通議,遷大理寺卿。康熙六年(1667)握禮部左侍郎轉兵部,後出為貴州巡撫。十二年(1673),貴州提督李本深從吳三桂反清,遂被執遇害。生平工詩好古詞,著《澹餘詩集》傳世。系清初重臣;曹貞吉。字升六,號實庵,申吉弟,清初著名詞家,大清康熙三年(1664)進士,歷任戶部員外郎轉禮部,晉郎中。因性情優鬱孤介,仕途不顯。自幼嗜讀,尤酷愛詩詞。詩作氣清力厚,情感真摯,風格遒勁,以狀語粗獷著稱,與嘉善詩人曹爾堪並稱為」南北二曹」。詞作追蹤宋人,氣韻淡雅,格調清高。吳綺編《名家詞選》推為壓卷。著《實庵詩略》,(坷雪詩》,(坷雪詞》等。《清史稿》為之立傳。  (洪)曹霍,貞吉子,以蔭授七品小京官。詩人,著(棗花田舍詩》,《冰絲詞》,《黃山記遊詞》;曹霜,字幼句,貞吉子,詩人;曹涵,字巨源,貞吉子,大清雍正舉人,官寧遠知州。  (荒)曹尊彝,字遭堂,輝吉(貞吉弟)元孫,大清道光進士,官刑部主事。著《愛思樓古文》1卷,《詩餘雜說))1卷,《近體詩》6卷;曹桂組,字仲芳,尊彝子,增生,官宿州知州。著《退思偶存》,《古文存真》各2卷。    54、諸城臧惟一家族    明代諸城(今山東諸城市)著名的官僚世家。臧家先世世居琅娜臺下只溝屯,稱」只溝臧氏」。有明一代至清初。臧家科甲蟬聯不絕,聞人輩出,先後進士有5人,舉人,貢生數十人,更以臧惟一,臧爾勸」父子侍郎」而名聞一時。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臧哲,惟一先祖,大明洪武初以孺士授諸城縣訓導,徵授。禮部主事轉兵馬司指揮,遷員外郎升四川參政,官至廣西布政使。以廉介聞名。  (地)臧裴,惟一祖,字文甫,其子即臧惟一之父人贅黃氏從黃姓,以歲貢為景陵衛經厲升定州同知。  (玄)臧惟一,字守中,大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始複姓,初授宿松知縣,遷兵部主事,晉吏部稽勛司員外郎,得到大學士高拱器重,摧大理司少卿,署光祿寺卿,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  (黃)臧爾用,惟一長子,官生;藏爾勸,字仲升,惟一次子,大明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初授戶部山西主事,歷陝西漁關兵備副使改河南提學副使,剛正不阿,晉河右佈政升廣東左佈政,清操甚著,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寧夏,大力整傷邊防,蒙古諸部不敢犯,累官至兵部侍郎。卒後贈兵部尚書。無子,以弟爾令子允德嗣;臧爾令,字玉嚴,惟一四子,大明天啟二年(1562)進士,歷官元氏知縣,遷禮部營騰司員外郎,晉山西副使。祟禎十五年(1642)冬天,清軍南犯,破諸城,爾令率子孫抵抗,與子世德,永德,弟爾壽,侄朋德俱死難於清軍刀下。  (宇)滾允德,字諧卿,爾勸子,以父蔭襲錦衣衛百戶。祟禎十五年家門多死難者,允德出資振濟,重振家聲;續朋德,字伯元,惟一孫,官生,由刑部郎中出為慶陽知府。  (宙)臧振蘋,字均仁,允德子,大清順治十八年(1661)進士,由昭平知縣官至寧州知州;臧振乾,字幼青,允德子,官中書舍人。  (洪)臧珠,字坤儀,振乾子,大清康熙進士,由龍川知縣累遷禮部儀制司員外郎,官至建寧知府;臧殉,字君平,永德孫,振奇子,康貢生,授萃縣教諭,捐鳳翔知縣。有義行,曾有友人臨難託付300兩白銀,而無人知,難定之後還其家人,封識宛然;臧珊,字聲佩,振榮子,援例授昆陽州知州,歷官姚安知府,改西寧知府。  (荒)藏柞鞏,字永叔,壕子,舉人,官杭州府同知;臧在華,字阿客,殉子,附貢,官刑部直隸司主事。    55、諸城丁耀亢家族    明清兩代諸城(今山東諸城市)著名的詩書衣冠盛族。明初有丁普郎者,以軍功從洪武,封於武昌,其子孫以百戶蔭,食屯於海州衛。永樂初,先世由海州遷居諸城藏馬山下,遂為巨族。自大明嘉靖至大清乾隆共有4人中進士,更以清初著名文學家,大詩人丁耀亢而聞名長久。其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丁 純,字質夫,觸亢祖,歲貢,授鉅鹿訓導升長垣教諭。  (地)丁惟寧,字養靜,耀亢父,大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初授清宛知縣,遷四川道監察御史,晉隴右兵備金事,署勛兵備副使,後因隕陽兵變致仕。  (玄)丁耀亢(1599-1671),字西生,號野鶴,自稱紫陽道人,晚年目疾,故又號木雞道人,清初著名文學家兼詩人,少為諸生,早具文名,明清變亂之際,遍遊大江南北。大清順治四年(1647)拔貢,選客城縣教諭,官至福建惠安縣知縣,能文工詩,著述甚豐。著(續金瓶梅》,《西湖扇》,《化人遊》,《赤松遊》等傳奇,有詩文集《漆園草》,《星漢搓》,《丁野鶴集》;另有記事之作(出劫記略》,頗具史料價值;丁耀心,大明崇禎舉人;丁自勸,字茂叔,耀亢從弟,大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進士,官至保定知府。  (黃)丁似各,字率婿,耀亢侄,歲貢,官萊蕪訓導;丁大谷,字如雲,耀亢侄,舉人,曾行善鄉裏,死於崇禎壬午之亂。  〔宇)丁 撰,字衛公,粗亢從孫,監生,以孝聞;丁館,大穀子,is貢。  (宙)丁澤博,字念雲,館子,康生。  (洪)丁廷植,字孟發,澤溥子,大清雍正八年(1730)進士,官至南陽通判。  (荒)丁 淡,字昆圃,廷植子,由例貢捐長治知縣,升扁同知;丁躊,字瑤圃,廷植子,大清雍正舉人,由內閣中書遷翰林院起居注主事。  (日)丁榮柞,字榮斑,琦子,大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檢討,官內閣中書,病卒。  (月)丁錫羣,字蘭洲,榮柞子,諸生,援例為呈貢知縣,累遷臨安府知府改東川府知府。  56、諸城相州王氏——王沛憻(tǎn)家族    明清時期諸城(今山東諸城市)著名的官僚世家。乃黃帝後裔,周靈王太子晉得姓至琅邪王氏始祖王元後人,明代自諸城縣西小店子遷出三支,一支遷相州(始祖王庠),一支遷新城(今桓臺縣,始祖王貴為清刑部尚書王士禎之祖),一支遷營子(清和縣知縣王銓之祖,銓子侍,隆慶元年舉鄉試第一)。  「相州王」十分有名,被稱之為「神奇進士家族」,可說名揚天下。自明萬曆至清末道光200餘年間科甲相繼,蟬聯不絕,連綿十幾代人,有進士17人(武進士1人)、舉人50餘人(武舉1人)、貢生(恩貢、拔貢、歲貢、附貢、副貢、例貢、廩貢等)40餘人、監生(附生、廩生等)248人、武生19人。知縣以上官員130多人。有傳31人,有家傳事績50人,載省志1人,載府志2人,載乾隆縣誌46人,道光縣誌98人。一品全葬1人,欽賜祭葬1人,立祠2人,崇祠鄉賢祠5人,鄉謚先生7人,入節孝祠2人,節孝節行載縣誌23人,奉旨建坊旌表節孝9人,呈請匾額旌表節孝2人,旌表節孝3人,晉贈一品夫人、太淑人、晉封太恭人、晉調養淑人各1人,誥贈、晉贈夫人5人,勅封、誥封、勅增、貤贈安人21人,誥封、誥增、貤贈、晉贈淑人11人,誥封、誥贈宜人21人,誥封、誥增、貤贈恭人30人,勅封、勅增、誥增、貤贈儒人56人。「忠厚傳家,詩書繼世」的家風流傳至今,近代也有許多人物和著名作家,共37人有詩文著述,作品一百五六十部。  王庠一子王隆;王隆三子王仁、王義、王智。自此「相州王」分為三大支。王氏「進士家族」即出於王仁、王智這兩大支,五個家庭分別為一、三、三、四、六個進士。其中,長支王仁出進士8人,三支王智出進士9人。相州王氏長支王仁之後,出過「一門四進士」、「一門三進士」;王智之後出過「一門三進士」、「一門六進士」。長支王仁二子王績、王約,8名進士都出自王績之後;王智有八子,9名進士皆出自長子王紹之後。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五世:王允升, 王績子,「少孤,績學勇於為義,歲浸,煮粥賑鄉裏者半載,人以為有陰德,為鄉裏聞人。」歷經五世,家道殷實,重視教育,四子振基、開基、拓基、恢基均讀書有成,踏上仕途。乾隆縣誌有:「縣中諸王,仕宦以允升後為著。」  (地)六世:王開基, 字膴原,允升次子,明萬曆四十六年舉鄉試亞元(舉人第二名),初授壽昌知縣,撫按以治狀聞,擢工部虞衡司主事、升營膳司員外郎,八年使理南河水工,為檢冗費,省伕役,民不警擾。十二年調營繕司,以病告歸,卒年六十九;王振基,允升長子,字宏初,廩生,有傳;王拓基,允升三子,見縣誌孝義傳,子王鎖,字北門,諸生,明季縣多土賊,鎖與從兄鉞率眾御之,眾不敵,漸潰,鎖謂鉞曰:吾兩人有老母,雖死無所逃,悉力拒,赤左肋,中賊矢,手出矢授鉞,使射賊,族屬獲全;王恢基,字弘圖,允升四子,應童子試,獲售,例應復校,聞母病,即棄筆硯歸,學使者諒其情,得不黜,議定其為附生,有三子鍈、鉞、錫,有家傳事績載縣誌列傳。  (玄)七世:王 鍈,字伯和,順治五年第三十二名舉人、順治六年(會試三十六名、殿試二甲三十三名)進士,翰林學士,歷官戶部浙江司主事員外郎、雲南司郎中,十三年進江西饒州道參議,升貴州按察使,康熙二年升江南布政使,著有《破夢齋詩草》,有家傳事績載縣誌列傳;王 鉞(1623-1703),字仲威, 號左庵,更號任庵, 順治十四年第二十二名舉人、順治十五年會試一百一名進士、十六年殿試三甲第二名進士,清文學家、理學家,康熙八年,選廣東西寧縣知縣,康熙十八年召試博學鴻儒,有傳。累官至山西巡撫,賜御葬。著有《水西紀略》、《粵遊日記》各一卷,《星餘筆記》一卷,《朱子語類纂》十三卷,《讀書蕞殘》三卷,《暑窗臆說》二卷,《世德堂集》四卷,均收入《四庫全書》,《中華傳世文選》選王任庵《六經論》一文,鄉謚文貞先生,崇祀名宦鄉賢祠,西寧縣父老立有遺愛堂蔭二祠,有家傳事績載縣誌列傳。配隋氏為官莊附生壁公女,載《二十六史》清史稿.烈女傳《王鉞妻隋》,勅封孺人、誥贈恭人、夫人、晉贈夫人;王 錫,字叔晉,號天章,貢生,候補布政司理間,有傳。  (黃)八世:王沛思,字汝敬, 鉞長子, 康熙丁巳擷行四薈鄉試中試解元(舉人第一名)、康熙十八年會試一百三十名,殿試二甲四十名進士,康熙二十三年順天鄉試副主考官、編修,由庶吉士歷左奉卿、左中允兼翰林院編修,修《明史》,康熙甲子順天正考官,有家傳事績載縣誌列傳。鄉謚文孝先生,著有《經進詩文》一冊和《元老在福》行世,歸家後課子弟,講經義,為詩歌,家藏書達千卷;王沛懏,字汝材,鉞二子,附貢,進士,考授州同;王沛憻(1656-1732), 字汝存,鉞三子,康熙二十三年第四十二名舉人、賜進士出身(二甲),歷任福建漳州府同知、溫州府知府、四川建昌道按察司副使、貴州按察使司按察使、廣西布政使司布政使、署廣西巡撫、左副都御使、吏部右侍郎、雍正四年升加都察院都御史(從一品)銜加二級予告,以左都御史一品銜歸,有《什一祿》一冊《綠綺堂詩藁》行世,賜一品全葬,崇祀名宦鄉賢祠,有家傳事績載《山東通志》,誥授中憲大夫、誥贈通奉大夫、誥授中憲大夫、誥贈通奉大夫、誥授資政大夫、晉贈光祿大夫(一品)。康熙三十一年(1692)從戶部尚書王險賑濟陝西,議敘福建漳州通判,善斷疑獄,以精明強幹聞名,多有政績,為清初重臣;王沛恂,字汝如,號書巖,鉞四子(王統照八世祖),康熙二十六年第十三名舉人、進士。先任海城知縣,後官至兵部職方司主事。辭官後歸九仙山隱居,有家傳事績載縣誌列傳。聞氏節行載縣誌,鄉謚孝惠先生,有《消暑漫錄》、《匡山詩文集》行世,別集存十,《匡山集》六卷收入《四庫全書》;王沛源, 字汝謹,鍈子,七品蔭生,候補行人司司副;王沛憬,字沂來, 鉞侄,舉人,與再從兄沛思同舉四省鄉試時,號「二王」,授涇縣知縣;王沛懋,字時勉, 鉞侄、鎖子,監生、例貢,考取國子監教習,授信豐縣知縣,有傳;王沛憕,字汝平,鍈子,舉人,揀選知縣。王 潭,字龍所,三支智之後紹後允中派銘舉子,七世,允升族孫, 居鄉義行,有七子,其中:王善宗,字茂先,潭長子,清康熙十八年(1679)武進士,歷任臺灣水師左營、陝西白土關守備,誥授宣武將軍;王篤宗,字克前,潭三子,監生,候選州同,康熙年間曾兩次出粟周濟族人度荒年;王培宗,字德厚,潭四子,自幼苦讀,「隆冬臥單資讀書至咳血不少休」,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進士,初授禮部主事,遷山東道監察御史,歷掌陝西、山西、江南、浙江等道,鄉試同考官、會試同考官、武闈監試官,雍正初辭官告歸,立家廟,置祭田301畝;王志宗,字遜修,潭五子,舉人,進士,恩賜翰林院檢討。  (宇)九世:王 柯,字可木, 號南麓,鉞孫、沛懏子,舉人, 雍正二年第四十二名舉人,捐刑部廣東司主事,歷任浙江司員外郎,升江南道協理,陝西、山東、河南道監察御史(道臺),有家傳事績載縣誌列傳:『援例為刑部主事,遷員外郎,授御史,上命翰詹科道,按日分班,剳進經史,柯所進皆有要義,告歸家居二十年,多義舉,有別墅,在五蓮山南,為一邑之勝』,著有《源麓山莊志》一部。『王柯曾在江南為官,回鄉探母時特來九仙山胡林村探視隱居在匡山的叔父王沛恂,同家人一起遊覽九仙山中的靴谷山莊、孫臏書屋、侔雲寺和丁家樓子的丁公石祠等山景,當走到九仙山前羣山密林中的源麓村時,見這裡山清水秀,風景如畫,宛若仙境,於是決定在此建一別墅安度晚年。因這個山村當時屬諸城縣逄戈莊劉墉(劉羅鍋)家,早有名士建舍入住,並在西山建有環山亭,一時買不下來。於是王柯回相州後託他姑(劉墉的母親)說合花300兩白銀,買下村東頭近百畝風水寶地。因其還在任上,乃於雍正九年(1731年)又一次回鄉,責成孫子王垂縈負責建造,建起一富麗堂皇的別墅——『源麓山莊』。有小人向朝廷密告王柯大造宮殿式圓樓山莊,柯聞知一夜間將圓樓拆除,所拆木料、磚瓦運至村東南寨山修起廟宇。後朝廷派員查無實據,不再追究,纔敢在山莊居住二十餘年;王 槩,宇既木, 沛憻子,例貢, 歷任刑部浙江司員外郎、刑部江西司郎中加一級、湖北分巡安襄鄖判南兵備道、廣東分巡高廉兵備道、廣東省督糧道、兩廣鹽運使司監運使,從三品,有《太嶽太和山紀略》收入《四庫全書》,四女適劉墉子劉鈈之(乾隆已酉進士,翰林院編修,官至吏部尚書,謚文恭);王 植,字繩木, 沛憬再從子,清雍正五年((1727)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歷大城知縣, 八年卓異,陞官泉州府西倉同知,未赴以疾歸,舉鄉飲大賓;王 本,字大木, 沛憻子,例貢,官戶部河南司員外郎;王 棠,字尚木, 沛憻子,康熙五十九年第四十一名舉人,雍正二年,捐授工部虞衡司員外郎,後授直隸口北道僉事,晉按察使,官至光祿寺卿,歷任八年與督府有隙,被誣罷官。乾隆元年昭雪。以雲南道府用,棠請終養。後乾隆東巡,棠迎於濟南,蒙帝慰問將錄用,俄頃感病而卒,年四十四歲。棠英毅勇往,處事果斷,忠於任事。景陵碑石經年不得,棠獨率石工鑿山得石,才免工部諸官之責。他監督琉璃廠,嘗變賣家產補前官之缺銀,上聞嘉之。引見帝曰:『不自侵欺足矣,代人出金甘之乎?』棠說:『臣父沛憻命臣寧自損,不可以細事瀆天聽也。』上重之,下詔褒獎,謂:『實心任事,內外大小臣工皆如棠,朕復何慮!』可見棠之為人和皇上器重之深了,有家傳事績載縣誌列傳;王 槃,字般木,沛恂子、沛懏繼子,雍正元年一百三名舉人,雍正八年闢薦,順天府尹孫嘉淦保舉授江蘇省寶應縣知縣;王 相,字天木,沛恂子,累官至福建汀州府知府;王 模,字範木,沛恂子(王統照九世祖),舉人,歷平和縣知縣,永平、順德府知府;王 桂,字丹木,沛恂子,舉人,四川奉節縣知縣;王 椿,字春木,沛恂子,歷濟源知縣;王 琹,字桐木,開基曾孫, 廩貢,國子監教習,捐湖廣德安府同知,升直隸永平府知府,歷湖廣德安府、黃州府知府;王 檉,字聖木,沛思子,舉人,族府兩廣中書,工制義,與德州李檉齊名,桐城方苞謂之「山東二聖」有《汲古隨筆》一冊; 王 儲,字學富,篤宗長子,舉人,為壽張、德平縣教諭;王令,字尺一,舉人,餘姚縣知縣; 王 佑,字元孚,篤宗二子,武生,湖北守禦所千總、誥授武略將軍;王 份,字文中,篤宗三子,官山西澤州、直隸州同知;王 伸,字方直,篤宗四子,浙江青田、江山、象山縣知縣,有《會芳堂詩藁》一冊,有傳;王 倌,字星言,篤宗五子,舉人,揚州府鹽課大使,升湯山縣知縣;王 仲,字山甫,舉人,四川大寧縣鹽課大使,歷署開縣、石泉縣知縣;王 榛,字文木,錫孫,例貢,官荊州府同知,載縣誌列傳;王 楷,字端木,沛憕子,歲貢,揀選知縣;王 梁有《淡泊齋詩藁》;  (宙)十世:王元鷺,字仲序,柯子, 乾隆二十一年第十六名舉人,乾隆四十三年任河南省溫縣知縣,歷任河南太康縣知縣,光州、直隸州州判,西平縣知縣,有家傳事績載縣誌列傳;王元菼,沛恂孫,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殿試中三甲第63名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改授吏部文選司主事,加一級,甲午科福建副主考,有傳;王元焜,字孟韜,沛源孫,副榜貢生,授荏平縣教諭,保舉廣東永安縣知縣;王元燨,字叔韜,舉人,直隸廣昌縣知縣,王元烺,字旭谷, 鍈曾孫,舉人,官安徽宿松縣知縣,有傳載縣誌。王元炘,字景賢,舉人,鍈曾孫,揀選知縣,有傳;王元炌,字立中,鍈曾孫,監生,布政司理間;王元炅,字爾揚,舉人,鍈曾孫,直隸高邑縣知縣,歷任貴州安化、清鎮、築婺、川縣知縣,署廣順州知州,貴陽府長寨同知;王元耿,字曙華,桂子,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吏部主事,江西試用知縣、官福建鄉試副考官;王元鵲,字立齋,元鷺從弟,舉人,官淄博教諭;王元點,字子興,棠子,監生,官趙城知縣、山西平陽府通判;王元烈,字承武,檉子,舉人,雲南江川縣知縣、晉寧府知府、武定撫臺同知、貴州南龍府知府;王元煒,字覲光,檉子,附貢,考授州同,任建安縣知縣;王辛祁,字孟京,份子,舉人,揀選知縣;王癸祥,字揆吉,伸子,舉人,候補寧海州學正,候選知縣,有《諶復書屋詩藁》一冊;王甲祺,字東武,雍正壬子經歷,四川雅州府通判、署劍州知州、軍功恩詔加一級;王庚祺,字東明,乾隆辛酉舉人,官山西徐溝、懷仁、平魯、大同縣知縣;王元烻有《片石集》:王元茂有《天逸遺音》;  (洪)十一世:王垂紀,字肇修,元鷺子, 乾隆三十年第九名舉人,陝西長安知縣,歷任湖北孝感、江陵等縣知縣、知荊州, 妻臧氏封孺人,有家傳事績載縣誌列傳:『除興平知縣,調長安,決獄平。父憂服闋,守江夏,徒補孝感、江陵,坐法鐫級,聞母疾遂歸,垂紀精強善談,論德之纚纚,年七十九歲卒,王垂絡,字馭遠,元烈子,舉人,官偃師縣知縣,有《溶江集》一冊;王維垣,字象藩,元焜子, 解元 (舉人第一名),長清縣教諭、升貴州餘慶、天柱、荔波、鎮遠縣知縣,正安州知州;王嗣繁,字介山,恢基六世孫,歷高唐州學政、通山縣知縣;王應芬(1733~1786),字芬剛、芳圃,癸祥子,乾隆四十六年(1781)殿試中二甲第42名,戶部浙江司主事,遷員外郎,晉陝西司郎中,官至韶興府知府,有《虛舟山房詩集》二卷《制藝》二卷《種槐書屋詩鈔》;王應奎,字春溪,癸祥子,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 殿試中三甲第9名進士,初授信陽縣知縣,調守崑山,為明太僕卿歸有光立墓碑,置祭田,對其子孫後人多有存恤,官至刑部河南司員外郎,是清代著名學者,藏書家,累計至萬卷,有《話雨山房詩文集》各一卷;王應垣,字紫庭,癸祥子,大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 殿試中三甲第41名進士,族譜記載:「乾隆庚戊進士、廷試一等第三名(探花)」授榆林、三元縣知縣,官至候選知府,有《雨蘿山房集》二卷、《南行吟草》一卷、《制藝》一卷;王衍福,字疇五,開基六世孫,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 殿試中二甲第25名進士,歷戶部主事,遷員外郎,官廣東韶州知府,有《斂堂詩草》一冊;王增傑有《鹽法紀聞》一冊、《羅經心解》五卷、《疑龍補註》一卷。  (荒)十二世:王為金,字煉山,垂紀長子,俊監,官安徽宣城縣知縣;王瑞金,垂紀子,官嵊縣知縣;王南金,垂紀子,生員,妻單氏貤封孺人;王鍾吉,字靄人,衍福子,清嘉慶六年(1801) 殿試中二甲第40名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歷江南道御史、開封知府、遷廣陽府知府、官至南汝光道臺,有《課藝存草》一冊,有傳;王琦慶、王瑋慶,兄弟兩人於嘉慶十九年(1814)一起參加會試,雙雙考中貢士。四月殿試,又雙雙高中進士。王琦慶(1776~1838),字景韓,應垣子,列二甲第27名進士,戶部江南司主事、直隸霸昌道、廣東督糧道(正四品),有《蓉槎詩藁》一冊、《筠碧齋詩文集》四卷、《詩餘》一卷;王瑋慶(1778~1833),字襲玉,應垣子,列二甲第48名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改主事光祿寺卿,官至禮、戶、刑三部侍郎,左副都御史(正二品),有《蕅塘文集》四卷、《詩集》十五卷、《蕉葉山房館課詩鈔》二卷、《賦鈔》二卷、《滄浪詩話補註》一卷、《蕅舲詩話》四卷、《瀋陽隨扈紀程》一卷、《蘭臺奏議》二卷、《芸香館制藝》二卷、《年譜》一卷;王珣慶,字東亭,副榜貢生,雲南永善縣知縣,有《蘅塘詩集》一冊;王琳慶,字香峯,廣西大年府、欽州知州;王晉慶,字午橋,舉人,大理寺評事、候選郎中;王緒用,舉人,官滕縣教諭;王鍾瑞,字元庭,鍾吉從弟,舉人,官江西鉛山、龍南、壺口、彭澤縣知縣,署贛州府同知,庚申丁卯江西鄉試同考官;王金策,字仲之,緒沼子,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官隴西知縣,有《史拾遺遊山詩冊》、《岷州筆記》、《香杜軒雜著》;王紱疆,字象裏,倌元孫,舉人,歷成都水利同知,營山縣知縣;王朝述,字盛可,揚州府知府署鄒州知州;王鉅寶有《閏月定四時疏》一冊、《經義問答》一冊《讀史檢要臆說》一冊、《清言堂文鈔》一冊、《日聞雜記》一冊、《雨帆隨筆》一冊、《螺隱堂詩草》一山。  (日)十三世:王 渟,字德淵,為金子,鹹豐貢生;王家驤,應芬孫,與王琦慶、王瑋慶同殿考試叔侄三人均榜上有名,授任廣東會同縣知縣,縣誌記載為王文驤殿試二甲第7名,翰林院庶吉士,開平縣知縣。王汝惺,字敬一,仲吉子,道光乙酉以拔貢朝考得教職、直州判,筮任湖南歷署長沙嶽州、衡州、寶慶同知,升知縣任永興、興寧、,城步、新化、綏寧、龍山、瀏陽諸縣,鄉試同考官、擢知府加道銜,賞戴花翎並賞二品,有《雲鶴新書》一冊;王溎齡有《對山堂文草》一卷、《詩草》三卷;王崋齡有《環山堂隨筆》十卷、《韻清書屋詩集》四卷、《古詩鈔》八卷、《唐宋四大家詩鈔》五卷、《歷代詞鈔》七卷;王夢齡,字春友,相元孫,援例選廣東連平州巡檢,旋署順德,再署香山司,有《燕喜堂詩草》一冊、《粵遊紀程》一冊;王蕙溥有《寄興草堂詩略》二冊;王吉中有為《學基》四冊;王錫甸有《畇坡吟藁》一冊;王汝春有《天真集課藝》一冊;王蓮塘有《雨蘿山房詩集》八卷;王芝彥有《課餘學吟》一冊;王錫第,琦慶子,有《吟秋書屋詩文草》一冊、《松桂堂文藁》一冊、《四書析疑》、《春秋說郛》《毛詩摘要集解》各一卷;王錫疇,琦慶子,有《一槎書室詩文集》一冊;王錫綮,字戟門,捐郎中補刑部廣西司,有《亦佳室印集》七卷、《泉貨匯考》十二卷、《泉貨萃珍》四卷、《邃古閣藏古刻錄》四卷;王錫庸,琦慶子有《嘯竹詩集》一冊;王為楨有《擬圓吟草》一冊。  (月)十四世:王綺樹,渟子,同治貢生。王象曾,琦慶孫,有《課虛齋詩集》一冊、王步曾有《雪堂詩集》《四書集解證誤》各一冊;王瑞曾,琦慶孫,有《鴻雪齋詩集》一冊;王恩楙《豫遊詩存》一冊;  (盈)十五世:王燕翔,字仞千,寶樹子,綺樹繼子,光緒監生(國子監太學生);王鳴球,字翔千,寶樹子,考入清廷創辦的北京譯學館學德文,同黨的一大代表王盡美、鄧恩銘等發起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協助王盡美創辦《山東勞動週刊》社任主編,1921年春祕密組織濟南共產主義小組,成為山東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被稱為「拓荒者」和「山東共產黨之父」;王象午,字振千,翔千弟,為山東最早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王統照(1897-1957),字劍三,秉慈子,中國大學畢業,歷任南開、山東等大學教授、文學院長、山東省文聯主席,教育廳副廳長,文化局長等職,是陳毅文友、現代著名作家和詩人,「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被稱為北方文壇領袖。著有《沉思》、《黃昏》、《山雨》、《北國春》、《山東民間故事》、《春花》、《王統照短篇小說集》、《去來今》、《華亭鶴》。還有詩集《江南春》、《童心》、《這時代》、《放歌集》。譯集《題石集》。《春雨之夜》、《霜痕》。散文集《號聲》。中長篇小說《一葉》等。解放後有詩集《鵲華小集》,論文集《爐邊文談》等。  (仄)十六世:王志堅(翔千侄)、王希堅(翔千子)、王 辯(翔千女)、王 滿(績,翔千女)、王 成(翔千女)、王平權(翔千女)均在王翔千指引下早年參加革命,卓有成就;王鳳翥,清朝末年曾擔任京議院代理議長,創辦王氏私立三級學堂,為第一任校長,培養了家族內外許多著名人才;王樂平,字者塾,同盟會員、中華革命黨人、國民黨黨部主任委員、中央委員、國民黨改組派首領之一;王希堅,當代著名作家,山東省文聯副主席,《山東文學》主編,山東省詩詞學會副會長等。有民歌集《翻身民歌》,長篇小說《地覆天翻》、《變工組》、《雨過天晴》、《迎春曲》,詩集《遠方集》,短篇小說《前沿陣地》、《牛棚詩人》、《牛棚棋手》、《李有才之死》、《親人之間》、《天上檔案館》,中篇《憂天》等;王希堅,翔千子,當代著名作家,山東省文聯副主席,《山東文學》主編,山東省詩詞學會副會長等。有民歌集《翻身民歌》,長篇小說《地覆天翻》、《變工組》、《雨過天晴》、《迎春曲》,詩集《遠方集》,短篇小說《前沿陣地》、《牛棚詩人》、《牛棚棋手》、《李有才之死》、《親人之間》、《天上檔案館》,中篇《憂天》等;王願堅(1929-1993),鳴剛(振千)子,當代軍隊著名作家,處女作《黨費》轟動文壇,得到讚賞,陸續寫了《糧食的故事》、《支隊政委》、《七根火柴》、《三人行》、《普通勞動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說,與陸柱國合寫了《閃閃的紅星》電影文學劇本,1976年後發表了《足跡》、《標準》、《路標》等十篇短篇小說,其中《足跡》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已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有《黨費》、《糧食的故事》、《後代》、《普通勞動者》、《王願堅小說選》,同別人合作創作了《四渡赤水》的電影文學劇本等;王意堅(1908~1980)鳴柯(佩軒)子、鳴韶(契軒)繼子,作品署名姜貴,本名王林渡,筆名辛季子,臺灣國際知名作家,代表作《旋風》獲中華文藝獎、第一屆吳三連文藝獎得主,是晚清、五四、三十年代小說傳統的集大成者。」《旋風》被推選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暨臺灣文學經典三十。另有長篇小說:《迷網》、《突圍》、《重陽》、《春城》、《江南江北》、《碧海青天夜夜心》、《白金海岸》、《小園花亂飛》、《卡綠娜公主》、《朱門風雨》、《爐花記》、《湖海揚塵錄》、《焚情記》、《喜宴》、《烈婦峯》、《桐柏山》、《白馬篇》、《無違集》(雜文集)、《花落蓮成》、《蘇不纏的世界》、《雲漢悠悠》、《白棺》、《曲巷幽幽》、《姜貴自選集》(即長篇小說《曉夢春心》)、《永遠站著的人》(短篇小說集)、《姜貴的小說續編》。

  57、諸城李澄中家族    明清兩代諸城(今山東諸城市)著名的詩書衣冠盛族。李家先世四川成都人,大明洪武初從軍駐諸城,遂為縣人,自大明弘治至清初乾隆年間科甲蟬聯不絕,先後有6人中進士,2人中舉,出仕為官者多人。其中最著者清初詩文名家李澄中,為」山左三大家」之一。李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李相,子君柳,澄中從高祖,大明弘治十一年(1498)舉人。  (地)李旦,字子旭,橙中祖,由舉人授蔚州知州,大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大飢,曾出粟達百石。  (玄)李澄中(1630-1700),字渭青,號漁村,大清康熙十八年(1679)以拔貢舉薦「博學鴻儒特科」,赴試人選,授翰林檢討,與修《明史》,聲名益著。歷官詹事府右贊善,右春坊右中允,遷翰林侍講,侍讀。詩文俱佳,筆力雄健,尤以詩文聞名,與王士禎,田雯號稱」山左三大家」。著《白雲村集》8卷,《臥象山房集》5卷,《滇行日記》2卷;李讓中,字遜卿,澄中弟,大清康熙九年(1679)進士,未仕卒。  (黃)李鼎梅。旦孫,以孝義聞名鄉裏。  (宇)李卜之,字開先,鼎梅長子,諸生,候選州同;李華之,字秀實,大清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歷中書舍人,遷湖北按察使,晉雲南布政使,署左副都御史,官至刑部左侍郎。子孫世以功名顯;李梵之,鼎梅次子,貢生,官麟遊知縣。  (宙)李亢,字斯齊,華之子,大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進士,初授戶部主事,晉江南道監察御史。  (洪)李飪,字斯五,亢之子,諸生,援例為保安州知州,官至雷州知州;李增,字斯孚,兒之子,諸生,援例為桂林府同知,官至刑部郎中;李珍,字斯西,丸之子,大清雍正進士,官通城知縣;李逛,字斯緒,亢之子,大清康熙舉人;李珍,字斯獻,卜之子,貢生,官鹿邑知縣;李文孩,字乘千,亢子,援例授建寧府同知,官至刑部福建司員外郎;李文駒,字元千,亢子,由舉人授貴州司郎中,歷河南道監察御史,官至戶科掌印給事中。歸鄉後足不出戶,」惟丹黃書史教子弟以為樂」。雅好著述,深於考據之學,為詩春融有格,不失澄中家法。是清代諸名藏書家,積至十餘萬卷,且頗多祕籠。  (荒)李鬱文,字盛周,任子,官貴陽知州;李緩璽,珍長子,舉人;李紳璽,珍次子,舉人,官徐州通判;李篙,字中山,文駒子,援例為福建司郎中,官至安陸知府。  (日)李鴿,字鴻飛,價孫,大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進士,官至馬龍知州;李攀淮,字荊溪,文孩孫,援例授戶部廣西司主事。    58、諸城丘橋家族    明代諸城(今山東諸城市)官僚世家。丘家先世壽光,始祖彥城遷縣之柴溝,傳5世至丘橋,自大明嘉靖至萬曆年間先後有4人進士1舉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丘撰,字茂實,大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歷刑科給事中,曾彈劫嚴描搜權,遷兵科都給事中,後因事罷官,歸時」敝衣一,圖書一束」。隆慶初,握南京太常少卿,進大理寺卿。萬曆十一年(1583)起右通政,進左副都御史,與張居正交惡。後負貴清抄張家,用法嚴峻。還朝轉左侍郎,尋拜南京吏部尚書。卒後贈太子大保,謐」簡肅」。系明朝重臣,《明史》為之立有長傳,列《海瑞傳》之後;丘擇,字次林,撰弟,恩貢。  (地)丘雲章,字伯卿,撰子,幼聰慈,工行草書,大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官至澤州知州。卒於官,年僅25;丘雲肇,字似林,撰朋子,大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進士,初授東明知縣,官至廬州知府。書法道勁,工詩,無子;丘雲康,樣子,舉人,官南部知縣。  (玄)丘志充,雲康子,大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進士,官至陝西布政使。其後多以文學顯。   (黃)丘性善,字近思,雲肇外孫李澄中之子,將其立為雲肇之曾孫,大清康熙舉人,官南宮知縣。    59、諸城劉棨(qǐ)—劉統勛—劉墉家族    清代諸城(今山東諸城市)聞名海內外的官僚世家,衣冠盛族。劉家先世腸山人,始遷祖劉福遷縣之鋒哥莊,傳至思智為諸生,始讀書。自大清順治至乾隆年間,科甲相繼,連續五代有10人進士,舉人多名,且多仕途顯赫。其中一品大僚3人,二品1人:劉棨官布政使,劉統勛任軍機大臣,東閣學士兼刑部尚書;劉墉官體仁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劉鈈之官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共有6人正史有傳,這在海內名家中絕無僅有。劉家貴盛莫比,盛極一時,其家主要代表人物簡介如下:  (天)劉必顯,字微之,號西水,思智孫,巢父,大清順治進士,初授行人司行人,升戶 部廣西司員外郎;劉必大,必顯弟,大清順治舉人。  (地)劉棨,字毅卿,號木齋,必顯子,大清順治進士,初授太原府推官,立義學,嚴刑法,頗有政績,改直隸河間縣知縣,升刑部江南司主事,晉浙江司郎中,官至江南提學金事。《清史稿》有傳;劉禎,字世卿,必顯子,糜貢生;劉桑,字子,必顯子,少年時深受德州田雯賞識,大清康熙十四年(1675)進士,博涉經史,初授湖南長沙知縣,以廉名聞,得湖廣總督吳核舉薦,生山西寧羌知州,修路娠災,立學興教,勸農扶桑,多有善政。搖甘肅寧夏中路同知,晉山西平陽府知府。歷遷直隸天津道副使,江西按察使,累官至四川布政使。後清軍出征西藏,負責籌措軍糧,積勞成疾,卒於官。《清史稿》為之立傳;劉槳,字非木,必顯子,監生,善持家,大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大飢,與兄散粟娠濟達十個月之久。  (玄)劉統勛,字延清, 棨子,大清雍正二年(1724)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職編修,先後直南書房,上書房,四遷詹事。升內閣學士,授刑部侍郎,以能諫著稱。摧左都御史,署潛運總督,以治河有功遷工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改刑部尚書。乾隆十七年(1752)充軍機大臣。復以治水患之功加太子太傅,命協辦陝甘總督,賜孔雀翎。後因查看巴西坤,哈密軍務,措置失誤被革職並籍家,諸子皆遭連坐。次年復職,任刑部尚書。復加太子太保調吏部尚書。命協辦大學士,再拜東閣大學士兼管禮部,兵部。充上書房總師傅,國史館總裁。卒厚贈太傅,溢文正。乾隆為之流淚曰:」劉統勛乃不愧真宰相」。著《劉文正公文集》。系清中期重臣。《清史稿》為之立有長傳;劉純煒,字界庵,巢子,大清乾隆進士,初授分宜知縣,遷東唐同知,晉杭州府知府,署浙江布政使,官至太僕寺卿遷順天府尹;劉緒紹,字爾愚,樑子,大清雍正三年(1725)舉人,官固始知縣;劉緩娘,字爾重,巢子,與兄同榜舉人,宮唐縣知縣改平陸知縣;劉組煥,字爾立,巢子,以父蔭授行人司行人,官戶部福建司主事;劉維掉,字爾癡,聚子。大清雍正八年(1730)進士,官工部營膳司主事;劉繼綸,字爾恥,輩子,舉人,曾於族中設義墊,使」族黨及佃戶子弟可造就者皆學焉,』;劉緒煊,輩子,舉人;劉珊煌,輩子,舉人;劉紹輝,聚子,舉人,官中書舍人。  (黃)劉墉(1719-1805),字崇如,號石庵,統勛子,大清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職編修,遷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升翰林侍講。出為山西太原府知府,授江蘇江寧知府,有清名。再遷陝西按察使,授內閣學士,直南書房,晉戶部,吏部侍郎。出為湖南巡撫,頗有政績,內轉都察院左都御史,累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他外嫻政術,內通掌故,博通經史,長於古文考辯。曾三次兼署國子監。數任鄉試,會試正考官。先後任四庫館,碟館副總裁,三通館,會典館正總裁,能詩善賦。他的書法當時冠絕天下,是清代四大家之一,人稱」濃墨宰相」。著有《石庵詩集》。系清代重臣,《清史稿》有傳;劉炯,字仰晦,挺煌子,舉人,官松磁知縣;劉樹,字鏡庵,緩煌子,舉人,成縣知縣;劉值,字工陶,繼綸子,舉人,由戈陽知縣遷通政司經歷;劉愷,字仲堂,繼綸子,歲貢,宮建昌知縣;劉蹲,字象山,繼綸子,大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歷吏部稽勛司郎中,遷陝西按察使,官至江寧布政使轉鴻護寺卿;劉臻,字凝之,組煥子,舉人,由腸山知縣官至定海知縣;劉詩,字孟雅,純煒子,大清乾隆進士,官漳化知縣;劉禮,字叔雅,純煒子,舉人,官安浮山知縣;劉書,字仲雅,純煒子,官石駐廳同知。  (宇)劉鈈之,字信芳,菜孫,墉侄,大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檢討,遷侍讀,轉侍讀學士,遷詹事府詹事,晉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先後提督江蘇,順天學政。官拜兵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尹事。加太子太保調戶部尚書,再調兵部尚書,充經筵講官,系清代重臣,《清史稿》有傳。  (宙)劉奎,字文甫,號松峯,墉從地,清代名醫,名噪一時,有」南藏北黃中劉」之稱。尤其善治各種疫病。著(松峯詩略),《松峯文略》。  (洪)劉秉,奎子,也工醫術。    60、臨朐狀元之家一馬愉家族    明代臨朐(今山東臨朐縣)著名的狀元之家。馬家以一代狀元馬愉大魁天下而名揚四海。世居朱位村,隔臨朐彌河與著名散曲家馮惟敏居處遙遙相對,其後裔世代文人輩出,多居附近胡梅潤,有」胡梅澗文苑羣馬」之說。其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馬偷(1395-1447),字性和,號諳軒,大明永樂十九年(1421)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修撰,進文淵閣。居首席。正統元年(1436)充經筵講官,遷侍讀學士,再遷侍講學士,以本官詔人內閣參與機務,尋進禮部右侍郎。為人端重簡歌,為官」門無私渴,論事物寬厚」。著《澹軒文集》。卒厚贈尚書兼學士,贈官兼職,自愉始。系明代重臣,《明史》有傳。  (地)馬暈,字熙之,愉之後裔,著有(柏庵集》。  (玄)馬磯,暈次子,歲貢,官華亭教諭;馬91,暈四子,選貢,」予邑人日會文講義」,門人日眾。 (黃)馬承光,字君顯,之從曾孫,大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舉人,由萊州府教授改浙江永喜縣。  (宇)馬益著,字錫明,一字梅溪,愉之十一世孫,賦性聰明,10歲能文,大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歲貢,著述甚富,由通俗易債的農村兒童教材(莊農日用雜字),又著《四書聲韻》, 《詩韻攝要》等。    61、臨朐馮裕一馮惟敏一馮溥家族    明清時期臨朐(今山東臨朐縣)海內聞名的文學世家。馮家世居臨朐縣仁壽鄉(今盤陽),遠祖馮才興據稱在元代馮萬戶侯。大明洪武二年(1369)其長子思忠應徵赴遼東廣寧左衛十三站五家屯駐防,官千戶指揮金事,傳5世至馮裕。自大明正德至大清康熙200餘年,馮家科甲蟬聯不絕,聞人輩出,連續7代先後有9人中進士(其中1名武進士),4人中舉(其中2名武舉)。以」父子進士」,」祖孫進士」等科舉佳話享譽士林。其仕途最顯者,馮裕曾孫馮琦,官拜尚書;元孫馮溥,官拜大學士。共有8人在正史中有傳。幾百年間,馮家世代家學相承,積澱了沉厚的家族文化傳統,前後7代,有詩文傳世者,不下10餘人,蜚聲文壇,對明末清初歧路文學產生了較大影響,學者稱之為」北海世家」。其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夭)馮裕(1479-一一1545),字伯順,號間山,生於遼東戍所,成名後復箱臨朐。舉大明正德進士,初授松江華亭知縣,遷晉州知州,多有惠政,內報南京戶部郎中,出為平涼知府,累官至按察司副使。退隱後,家居講學,尤其好吟詩,與藍田,劉澄甫等人結」北郭禪林」詩社。著《海岱文集》。其5子皆有功名,人人能詩善文,有著作留世,人稱」馮氏五大夫」。《王漁洋詩話》裏說:」馮氏自間山先生起家進士,以詩名海岱間,四子皆有詩名」。《明史》有傳。  (地)馮惟健(1501-1553),字汝強,號破門,馮裕長子,舉人,絕意於仕進,致力於詩,古文詞寫作,負有盛譽。著《破門山人集》。《明史》有傳;馮惟重(1504-1539),字汝威,號芹泉,裕次子,大明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官行人司行人,可惜英年早逝。著《大行集》,《明史》有傳;馮惟敏(1511-1578),字汝行,號海浮,裕季子,大明嘉靖十六年(1537)以第一名中舉(解元),撰(嘉靖臨朐縣誌》4卷。大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進京渴選,得賜進士及第,授官河北採水知縣。他文采非凡,是明代著名文學家,戲曲家,寫了大量思想性,藝術性散曲作品,藝術上繼承了元代豪放派戲曲優良傳統。詩文雅麗,尤其樂府詩為最。著《山堂詞稿》,《擊節語音》,雜劇(梁狀元不服老》,《僧尼共犯傳奇》等。馮惟敏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馮惟訪(1513--1572),字汝言,號少洲,大明嘉靖十七年(1538)與兄惟重同榜進士。初授江蘇宜興知縣,累遷河南右參政,歷浙江提學副使,山西參政,官至江西布政使加光祿寺卿致仕。隱居海浮山下,專事著述。史載:」惟重,惟健,惟吶皆有文名,惟吶最著。」作品有《青州府志》18卷,《光祿集)10卷。他輯錄的《古詩紀》156卷和《風雅廣逸))8卷存世,人《四庫全書》。為傳播我國古籍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明史》有傳。(玄)馮子履(1539一一1596),字禮甫,號海芹,惟重子,大明隆慶進士,初授安國知縣,內遷兵部主事,歷山西參議,官至河南參政。著名詩人,《明史》有傳;馮子鹹,字受甫,惟健子,少孤,事母以孝聞名,大明萬曆元年(1573)舉人。著名理學家,講求」關洛之學」,主張治學意志剛強,持之以恆。治家宗《顏氏家訓》。鍾羽正評其」信道忘仕則漆雕子,循規蹈古則高子高」,(明史》有傳。  (黃)馮琦(1558-1604),字用祖,子履子,自幼聰敏絕人,大明萬曆五年(1577)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職編修,預修《明會典》,進侍講,充日講官,歷庶子,進少詹事,掌翰林院事,署禮部右侍郎改吏部,累官至禮部尚書。他以抗直感言聞名朝野,曾力請罷礦,稅監,」爭國本」等,被稱為」振興內翰之傑」。他以詩文著稱,在文壇地位極高。著《宗伯集)82卷,編輯了《海岱全集》,《五大夫集》,《水海集》等。卒時年僅46,贈官太子少保,溢」文敏」。系明代重臣,《明史》有傳;馮理(1572-1627),字德祖,號粟基,琦之弟,大明萬曆進士,初授恭陵知縣,遷貴州司員外郎,進雲南司郎中,署山西參政,官至開原兵備道兼河南布政使。著《黃龍記事》,《開原圖說》。  (宇)馮士標(1610-1655),字瑞明,號宗尼,裕之玄孫,大明崇禎進士,累官至福建安察司副使巡海道;馮士衡(1583-1641),字於平,號宗遠,裕之玄孫,貢生,官湖北孝平知縣。工詩善書法。  (宙)馮溥(1609-1691),字孔博,號益齋,裕之玄孫,大明崇禎十二年(1639)舉人,大清順治四年(1647)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後授職編修,累遷祕書院侍讀學士,握吏部右侍郎,遷左都御史,官至刑部A書。康熙十年(1671)進文華殿大學士。連續18年為會試正考官,毛奇齡,朱彝尊,王士禎等詩文大家皆出其門下。居翰林十載,勤勉供職,被順治帝稱為」真翰林」。二十一年(1682)以原官退休,加太子太傅。康熙帝以青州衡王府相賜,改名」偶園」。其詩文俱佳,著有《佳山堂集)18卷。卒後溢」文毅」。《清史稿》為之立有長傳。  (洪)馮協一(1661-1737),字躬暨,號退庵,博子,蔭生,歷山陰知縣,累遷廣信知府,改臺灣知府。著有(支柏堂遺詩選)。馮氏一族,前後皆有著作傳世,自馮氏五大夫聞名遠揚至清初馮溥清初掌文炳,200餘年間譽滿海內,對我國文學史發展作了很大貢獻。且仕途顯赫,鉀續滿門,明清兩代位至爾品大臣以上者達4人,盛極一時。據說馮裕六世孫馮三仕,反滿抗清,於大明祟禎十二(1639)任瀋陽知州時,結識朝鮮質居王子林大居,遂於明亡之際公元1645年東渡朝鮮,成為韓國馮氏始祖。1991)年,韓國馮氏17世孫馮榮燮與臨朐馮氏16世孫馮益漢取得聯繫,從韓國馮氏家譜中又查出3個進士,他們皆因馮三仕反清而被從臨駒馮氏正譜中」除籍」了。    62、平原趙燁家族    明清時期平原(今山東平原縣)著名的官僚世家。趙家自大明嘉靖至大清順治遷百年間科甲蟬連,聞人輩出,先後有文武進士5人,文武舉S人,興盛一時。趙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趙埠,號揖齋,大明嘉靖乙丑科進士,初令長坦,拜河南道御史巡安廣東,轉江西參議,升山西副使,署苑馬寺卿晉按察使,尋因事請降少卿,遷陝西參政分守臨鞏,補福建參議加按察使。趙然,字子充,燁弟,貢生,官長安縣令。  (地),趙時進,字進之,撐子,大明萬曆進士,授任縣知縣,」明策愛民,多有惠政」,升戶部雲南司主事;趙時和,字蘭亭,埠子,舉人,工詩文;趙時可,焊侄,大明嘉靖武舉;趙時成,燁侄,大明萬曆舉人;  (玄)趙見圖,撐孫,大明祟禎戊辰進士,授冠縣知縣教諭;趙見巖,煉孫,貢生;趙見庚,悼孫,貢生。  (黃)趙璨,見圖子,大清順治壬辰科進士,官高安知縣;趙瑋,見圖子,字韋玉,官萊州府學訓導。生平篤學好古,於經傳子史無所不談。著有《聖樂母音》,(典議議略》工卷;趙玖,字久玉,見圖侄,以後佔籍杭州。  (字)趙璐,字仲美,燁曾孫,選貢,官天柱知縣;  (宙)趙袱,字鹹寧,瑋子,邑羊生,工詩文及書畫;趙鈾,珠子,貢生,官東河訓導。曾捐奉助修東河學宮,勤於課士,」士多登第者,』;趙重傑,玖子,大清舉人;趙重熙,字學先,瑋侄,大清順治初以選貢授新昌縣令,升山西莊浪同知,晉浙江溫州知府;趙重諭,瑋侄,大清康熙武進士,官福建廈門守備。  (洪)趙漢文,瑋孫,大清雍正舉人;趙暄,字界生,重熙子,名諸生;趙腸,字響生,重熙子,名諸生。    63、平原董訪家族    明清時期平原(今山東平原縣)著名的官僚世家。董家明初自樂安遷至平原,於明末清初科甲不絕,聞人輩出,族中有多人出仕為官。且與同邑名門張國拄家族,江南長洲世家範必應家均有姻親之誼。董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董遇春,鈉之曾祖,邑中豪紳,平時築路修橋,多有善行。  (地)董振秀,字健華,遇春子,貢生,以守城功授太平府通判升溫州府同知,尋以事兵備於溫州,升參議分守處州,晉浙江按察使,署福建釋傳道,兵備道副使,加正三品。  (玄) 董允禎,振秀子,貢生,官景寧訓導。有一女嫁同邑內閣中書張拭。  (黃) 董JiA(1639一1701),宇茲重,號歇庵,允禎子,大清康熙六年(1667)以一甲三名中進士(探花)。授內弘文院編修改翰林編修,厲日講官,起居注官,中允,詩講,遷詩讀學士,晉禮部右侍郎,曾允會試總裁,經筵講官。署戶部,吏部侍郎轉左都御史。二十六年((1687)晉兵部尚書兼右都御使出督兩江,寺因河道總督靳輔與直隸巡撫于成龍治河大事論一案,被株連罷官,降補詩讀學士升內閣學士,轉兵部侍郎總督潛運,人掌都察院事,尋再因事罷官,旋復左都御史督修江工卒。工詩賦,有《柳村詩集)12卷,《督潛疏草)22卷。系清初重臣,《清史稿》有傳;董訪,字季問,號裕庵,吶之弟,監生,絕意仕進,於書無所不讀。而尤好詩,是清初著名文士。著有(似山亭詩集》;董調,字茲鈞,納之弟,以明經官行人司行人。  (宇)董思凝,字養齋,吶子,年12即能作七言古詩,大清康熙進士,初授內閣中書,與修(大清律),遷刑部主事,晉吏部文選司郎中,署湖廣提學道金事,官至口北道參議。娶長州翰林檢討必因女;董思撇,字勉齋I i14子,貢生;董思儼,字濰章,碉嗣子,拔貢,由東阿教諭官南溪縣令;董思任,字予肩,訪子,幼承父詩學之傳,由選貢升威縣令;童思端,字履齋,訪長子,例貢,教習知縣。工詩詞,文才冠絕一時;董思詢,吶子,侯選內閣中書;董思敬,字翼齊,訪子,官縣承。  (宙)董傅,思敬子,由掖縣訓導升揮城教諭,歷南靖,松溪二縣知縣。  (洪)董元度,號寄廬,乾隆進士,翰林院庶吉士,為紀曉嵐所推重,後出任某府學教授,晚年主保定蓮池書院。其詩宗王漁洋,以詩名於一時。  (荒)董芸,字香草,號書農,元度侄,嘉慶舉人,博讀經史,教授生徒終日無疲容。文章雅健,尤工詞賦,以詩名世。中年務義行。著有《廣齊音》,《半隱園詩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