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癌的西瓜能吃嗎?

——「西瓜爆炸」與植物激素膨大劑

田畔

一段時間以來,吃什麼才能放心,已經成為廣大消費者的一塊心病。日前,膨大劑(植物激素)西瓜爆炸事件,再次觸動了消費者已經非常敏感的神經。怪不得市面不少瓜果,個頭大、色澤艷,卻味不美,原來都是激素給催的!

由於目前食品事故大都用了科技手段,生產過程又十分隱蔽,我們普通消費者專業所限,信息不靈,很難弄清楚是怎麼回事。但他們總覺得這催熟的瓜果,不是什麼好東西。人的細胞分裂過快,細胞異常增大,就是癌症。膨大劑(氯吡脲、赤霉酸等)具有「加速細胞分裂,促進細胞增大、分化」作用,不就是讓瓜果長癌嗎?人吃了長癌的瓜果會怎麼樣?那些殘留在瓜果中的激素,到人體中會起什麼作用呢?看來,消費者的恐慌不是沒有道理。

就像任何一次食品安全事件,總有權威部門專家出面辯護一樣,這次又有專家出來說話了,而且又是國家級科研單位的專家。他的理由有四:一是生產效果好;二是外國允許使用;三是我國也批准了;四是尚未發現對人體有害。(《農科院專家:西瓜膨大劑不危害人體健康》,新華網2011年5月20日)

第一條其實不用他說,如果效果不好,早就沒人用了。但到底是對誰「好」,我們一定要搞清楚。對使用者好未必對食用者好,這完全是兩碼事。記者調查時得到的信息是,種瓜的不吃瓜(不吃膨大劑催熟的瓜)——「技術人員明確表示如果是種了自己吃的不推薦使用」。顯然,這又是業內公開的秘密。三聚牛奶和瘦肉精豬不就是這樣嗎?養豬的不吃豬,養奶牛的不喝奶。還有「種菜的不吃菜」,「養魚的不吃魚」,「開飯館的不吃飯」等等,都是雙重標準。生產者給自己生產健康食品,把有毒有害的賣給消費者。一旦遭到質疑,利益相關專家就出來拍胸脯子,你們吃罷,我保證「沒事兒」。消費者不僅受了害,還輸了「理」,真比竇娥還冤!

第二條和第三條,都是瞎扯。說不好聽的,這是在侮辱消費者的智商。外國使用的就一定安全?外國用了我們就得用?外國不用的你們不也用嗎?比如往飼料里加抗生素,毆盟禁止,我國允許。這時候,你們就來強調各國情況不一樣,不能同一標準。所以,請專家以後別再和我們扯這些。

關鍵是,批准和允許使用,並不能證明真的無害。麵粉增白劑不也是批准的嗎?為什麼被禁用了。加碘鹽不也是批准的嗎?為什麼吃出了問題。瘦肉精還獲得過「農業科技突出貢獻獎」呢,現在主張者還拿美國說事,說美國允許使用,我們為什麼不行?

對於這些,普通消費者沒那麼專業,到底是怎麼批准誰允許的,搞不懂,也沒有人告知。我們要說的是,既然生產者都不吃,既然食用化學品有諸多危害,「允許」也就失去了合理的依據。合理是合法的前提,如果沒有合理依據,批准了也是「非法」——違反人類健康生存之大法。

第四條,「尚未發現有害」,這個理由就更荒唐了。「無害」一詞,現已成了給消費者飯碗里下毒的擋箭牌,麵粉加增白劑的理由不就是「無害」嗎?科學史告訴我們,「尚未發現有害」並不等於「沒有」,只是目前沒有發現,或已發現卻得不到某些「權威專家」的承認。而由於利益名譽等關係,「權威專家」就是認識到危害,也常常是死不認賬。膨大劑應當更屬於後者,已發現有問題,但「權威專家」就是不承認。

膨大劑到底有害無害,請看以下報導:

「氯吡脲,……屬苯脲類物質,主要是刺激細胞分裂素的物質,系那個一直推崇『高新』技術的美國Sandoz公司最研發,日本協和發酵工業株式會社於1985年首先開發CPPU,但因CPPU在促進細胞分裂和增大的同時,出現了畸形果、果品貯藏期變短等問題,日本未將該產品在生產中使用。我國的研究人員卻爭先恐後引入,中國農科院果樹所80年代後期從日本引進,1992年農業部居然批准了該產品。氯吡脲是一種高活性的化合物,在促進植物細胞分裂和增大的同時,對人類的副作用也逐漸被發現。」(《媒體稱葡萄獼猴桃等多種水果偷用膨大劑》,《重慶晚報》2011年5月18日)

其實,化學污染引起的環境激素問題,已經引起各國科學家、醫學界和環保組織的關注。關於膨大劑,我國的醫學專家十幾年前就發出警告,「激素水果」易使孩子性早熟;「吃過經『催熟』和保鮮的水果後對人體很不利,尤其是用來『催熟』的藥物中很多都含有雌激素,吃後會使女性性早熟,男性性特徵不明顯」。(《注射催熟劑膨大劑防腐劑,激素水果危害大》,《市場報》2002年2月5日)但這一情況好像並未引起我們農業部門和專家的重視,或許他們就是裝糊塗,也未可知。從上引報導我們發現,膨大劑是中國農科院引進的,日前出面辯解的專家也是中國農科院的。他們是不是一回事兒呢?現在食品一出問題,就請負責推廣的專家出面拍胸脯子。他們大多並非疾病專家,也沒有做過流行病學調查。更何況,賣瓜的能說瓜不甜嗎?

我們有權要求,主張「無害」的農業專家和主管部門,就植物激素問題,向廣大消費者說清楚。也希望有更多業內專家尤其是醫學界專家站出來說真話。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