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宋太祖趙匡胤問大臣,「天下什麼最大」,當時大臣們紛紛說:「皇帝最大,皇權最大,」宋太祖聽了默不作聲。

宋太祖轉頭問宰相趙普:「愛卿,說說你的答案?」

趙普腦子沒閑著,宋太祖的追問正是亮出自己答案最佳時機,趙普走上前回道:「我的答案就兩個字『道理』,我認為道理最大,皇帝再大也要講道理。」

宋太宗趙匡胤聽後很滿意,於是獎賞了趙普。

為何文化不高,僅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獨得皇帝的獎賞呢?

(趙普)

說實話趙普的回答天衣無縫、無懈可擊,「人人都要講道理」,但是趙普的一句「皇帝再大也要講道理」讓我雞皮疙瘩掉了滿地,趙普的答案很虛偽,君臣二人從來就沒有講過道理。

對於「道理」的理解君臣二人達到了驚人的一致,即「對我有利就是道理,對我沒利的就是別人的道理」。

試問趙匡胤講道理嗎?趙匡胤是後周世宗柴榮的殿前都點檢(相當於京城警察部隊的總司令),深受後周皇帝的器重,又是柴榮死前的託孤大臣。

趙匡胤要是講道理的話,他應該像諸葛亮那樣鞠躬盡瘁輔佐幼帝,「效忠皇帝就是一個做臣子」的道理,這個道理並不深奧,伊尹、霍光、周公等都是趙匡胤的榜樣。但是這個道理對趙匡胤不利,他自然不講。

柴榮死後,他讓手下散布謠言,說北漢起兵侵略,乘機把部隊帶出了城,趙匡胤想擁兵自重篡奪北周「孤兒寡母」的江山。

趙匡胤和趙普二人演了一場「雙簧」——「陳橋兵變」,趙匡胤隨後黃袍加身。

(趙匡胤陳橋兵變)

歷史上趙匡胤是最輕鬆愉快搶奪別人江山的皇帝,「假裝喝醉酒,睡了一覺醒來就當了皇帝」。說實話這完全得益於同樣不講道理趙普之功,試想但凡有一個講道理講良心的人,趙匡胤都不能這麼容易得手。

有什麼樣的君就有什麼樣的臣,趙普和趙匡胤一樣也不講道理。

趙普最早是個小吏,文化不高,這種人往往對權力有種狂熱的追求,一旦掌握權力後又表現為喪心病狂的鞏固權力。

比如秦朝的李斯、漢朝的劉邦。原來都是窮苦人,一個當了丞相後出賣靈魂害死了公子扶蘇,一個稱帝後大開殺戒。還有陳勝吳廣,平時稱兄道弟,一旦二人做了王就自相殘殺。

歷史稱這種人為「德不配位」,也就是說沒有德行做了高官會遺害萬年。趙普就是這樣的人。

趙匡胤不忠前帝,等趙匡胤死後趙光義接替皇位後,趙普為了繼續當宰相,他同樣不忠前帝趙匡胤。

(趙光義)

本來按照「金匱之盟」的約定,皇位要「兄終弟及」。即趙匡胤死後趙光義當皇帝,趙光義死後由弟弟趙趙廷美當皇帝。

但是到了趙光義這裡變卦了,原來趙光義和趙普達成了一個交易,就是讓趙普閉嘴,否定有「金匱之盟」。趙普為了當宰相答應了。然後趙光義殺了弟弟趙廷美,罷黜了當時的宰相盧多遜,趙普如願以償再次任宰相。

趙普文化不高就想用論語裝點門面,但是他心靈不純,就算讀整部論語也無濟於事。(腦補那個講論語最好的人)

有時今人和古人何其相似!趙普從小吏做到了宰相,他為趙匡胤出謀劃策「杯酒釋兵權」,讓皇帝削奪了這些有功之臣的權力。他鼓動趙匡胤罷黜了原來的三位宰相,他自己做了宰相,之後利用手中的權力收受賄賂。

開寶六年(974年),宋太祖造訪趙普府第。正好吳越王錢俶派人送信和禮物,單子上說是「海物十瓶」。這時宋太祖的車駕到了,趙普匆忙出去迎接,來不及遮擋禮物。宋太祖看見,問是什麼東西,趙普回答是海物。宋太祖說:「錢俶送來的海物,一定很好。」就命人打開,結果發現瓶里裝的全是金瓜子(小顆粒的瓜子黃金)。

(陸秀夫投海)

當時宋太祖只是冷冷的說「吳越王以為國家大事你說了算」,然後轉身走了。

君臣二人不講道理配合的「相得益彰」,南宋的滅亡都拜二人所賜。

宋之兵孱國弱,始於趙普……

而金、元之禍,中國人類幾為匈奴之牧馬場,皆普一言,兆數百年之禍也!

趙韓王不讀書,而片語鑿鑿破的,如勸太祖收諸將兵權

趙普的「杯酒釋兵權」的餿主意奠定了宋朝「抑武揚文」的國策,註定了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趙昺投海殉國的局面,註定了宋朝最終被元朝滅亡的歷史。

我真想不出宋太祖當時聽到趙普答案拍手稱讚有何道理!

文/秉燭讀春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