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5月24日文章,原題:對中國口無遮攔令澳大利亞付出不菲代價  同美國結盟的德國與中國之間分歧是真實的。中國的尖端產業如今也對德國製造業構成挑戰。但今天,默克爾抵達中國,與北京領導人會談,還要在深圳推廣德國創新。但(再看澳大利亞),如今大家一致認爲,澳中關係已脫軌。

印度是對美國日益重要的夥伴。但本月較早前,印度拒絕澳參加包括美日在內的軍演。原因何在?我們被視爲美國盟友中的局外人,且懷着最極端的反華觀點,而印度想與鄰國保持良好關係。本月中日韓領導人舉行峯會,日中擱置島嶼爭議。面對特朗普的貿易立場,兩國都選擇和好。而澳淪爲旁觀者。

澳中目前的關係凍結,並非由於實質性分歧。我們喪失了像德印日那樣提要求的機會,原因很簡單。我們信口開河,而目的大概是爲取悅特朗普政府。

澳發表針對中國的誇張言論,其實先於去年底特恩布爾引入反外國干涉法。2017年早些時候,外長畢曉普就質疑中國無權充當領袖。去年6月,澳總理呼籲美國增加在我們地區的駐軍,旨在遏制中國。去年12月,澳總理引入外國干涉法時本應照本宣科,稱不針對特定國家。但他卻拙劣地套用毛主席的話,稱"澳大利亞人民站起來了"。講話本應頭腦冷靜,結果卻完全沒必要地譏諷與我們有重要關係的國家。沒有哪個美國盟友--無論是日本還是歐洲國家,認爲在處理對華關係時要放棄外交,印度或新加坡也不會那樣。

今年初,澳總理和外長似乎想管控事態。但接着,其同僚又口無遮攔發表刺耳言論。時任副總理巴納比·喬伊斯談到中國時稱,"凡是有能力壓倒你的國家總是個大威脅。"級別較低的部長費拉凡迪-威爾斯則攻擊中國在太平洋的援助計劃。

你不能對中國人說,"那只是巴納比(個人看法)"或"威爾斯只是不重要的部長"。若中國領導人對澳發表此類言論,不難想象澳民族主義的憤慨。我們不會接受任何國際夥伴的這等侮辱。外交關係上,說出去的話就是打出去的子彈。

從惠特拉姆到阿博特,澳一直奉行務實對華政策。用約翰·霍華德的話來說,求同存異。中國崛起和美國衰落令這種政策難以實行了嗎?去問問默克爾吧。(作者鮑勃·卡爾是澳前外長,陳俊安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