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在無意識之下,把孩子變成『無動力世代』。」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表示,很多家長逼孩子念大學,甚至要求考上排名好的大學,導致很多孩子是「為了念大學而念大學」,而不是為了想學東西而念大學。為了拿到文憑,大學4年只學會「應付」。畢業後到職場,才發現專業基礎其實很差,導致在職場探索多年,才找到自己想走的路。

與其這樣,不如讓孩子在高中前先探索,或是高中畢業先去工作。葉丙成說,他也鼓勵自己的孩子,18歲不見得一定要念大學,先去工作兩年,知道自己缺什麼,或是想學什麼,再去念大學。當你是為了學習而進大學,即使不是進排名頂尖的大學,還是可能得到遠大於在頂大「應付」4年的收穫。

「搶頂尖學生的考招制度,讓孩子沒時間探索興趣。」葉丙成說,台灣社會要重新思考,教育不該只是讓孩子去搶排名好的大學,頂大也不能只想搶排名前5%的學生。

大學考招制度必須改變。葉丙成說,高三寒假考學測,高中前兩年半,學生忙著準備10科,根本沒時間探索自己的興趣。學測考完1個多月就要忙申請,沒時間深刻了解大學科系教什麼,就會變成父母認為哪個系有「前途」就去讀,去了才發現跟自己想像的不一樣,書就念得很差,大學轉系又是看大一成績,成績差又轉不出去。

葉丙成表示,台灣社會更嚴峻的問題是少子化,重點是要「人盡其才」,但是到目前為止,大學入學制度沒有做到「人盡其才」,也沒有讓高中生在高中有機會和時間探索興趣、了解大學在念什麼。

他說,台灣社會少子化,一旦人越來越少,就不能再只看前面的3%、5%的全能型孩子。台灣人才不夠的解法應該是,多看看程度中上的孩子,只要他們能找到興趣所在,未來也能很成功。他呼籲,教育部應該是幫助更多的孩子找到天分和才華,幫助他們去發展,「一起把餅做大,而不是只想搶前面的孩子。」

「問題的源頭還是父母」,葉丙成說,一旦父母還是堅持傳統的KPI,就是「孩子上什麼大學或科系」,孩子為了達到目的,就是去補習班,所有時間都被剝奪。如果父母還是認為學歷就是成功人生的保證,那就必須意識到,自己的孩子未來將不具有承擔世界變化的能力。他說,孩子的能力無可限量,家長實在不應為了升學,把孩子的能力全部壓住。

台大教授葉丙成。本報資料照片
台大教授葉丙成。本報資料照片

相关文章